一字之奇 千古瞩目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zi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字数有限制而含蕴丰富,所以在选句下字上,要覃思深虑,一再推敲,使篇中有警句,成为星群之中的北斗,撑起诗词殿堂的梁柱,使读者不禁击节,拍案叫绝。而一句之中,又有警字,即所谓“诗眼”是也。古代不少诗家词人,因一字之奇名噪千古,传为佳话。今试就史上有名、家喻户晓的三例,谈谈个人的欣赏情趣。
  一
  宋祁《玉楼春》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关键在一个“闹”字。任换另一个字,就不够味了。就像福楼拜教导莫泊桑所谓的“这一个”。即使不管平仄(“闹”,效韵,仄声字),任意另从“浓”“满”“好”“到”诸字中择取一个取代“闹”字,也不行,那会使奇特化为一般,使全句、全词为之失色。那么,“闹”字的妙处何在?我以为:从“闹”字中,读者可以感到成群蜜蜂嗡嗡之声入耳,斑斓蝴蝶翻舞之色入目;杏花朵朵,芬芳之气入鼻;乍暖气候,吹面不寒,和风温气入体,凡此种种,有如酵母,酿成一团令人陶醉的热烈而富于生机的气氛。这种气氛就是“春意”的美好而充分的表现。我们还应该注意“春意”二字。“春风破红意,女颊如桃花”这两个佳句,也是好在“破红意”三字上。
  一个“闹”字,关乎大局。有了它,全句活了,别的句子成了为它而存在的附庸了。我们可能忘记了这首词的牌子,也可能不记得其他的句子了,那也无关紧要,有这一个“闹”字,我们就心满意足了。诗词评论大家王国维高度评价它“境界全出”是慧眼独具、诗心交感使然。宋祁之后,诗人杨万里也有“海棠闹日不曾来”之句,可谓词家诗人,所感略同了。
  我对这个“闹”字,不但欣赏,而且倾倒。
  二
  王安石有首七绝《泊船瓜洲》,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也在诗史上大大有名,直到现在仍为人赞赏。作者为了这个字大费苦心,再三推敲。先用“到”,又改“过”,再改“满”,换了几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字。洪迈《容斋续笔》里述说了这个情况,这对于读者的欣赏起了先声夺人的很大作用。而我个人,对这个“绿”一直评价不高,觉得不能与“闹”字并峙。这“绿”字,在视觉上给人以色彩鲜明的感觉,在人心上,引起春意无涯的生趣;但我嫌它太显露,限制了春意丰富的内涵,扼杀了读者广阔美丽的想象。表现青春的典型景物,像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像白居易《忆江南》第一首中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静的红花、绿水,动的乱飞的群莺,对江南春光的描述,都是有特点的,美丽动人。如果不用“绿”字而用“到”或“过”,反觉含蓄有味些。春风一“到”或一“过”,上面句子里的形象就包括在内了,读者从“到”“过”中,可以想象出更多的东西。“池塘生春草”,并没点出“绿”来,“春草”当然是“绿”的。何况,“绿”字前人已先用过多次了。李白的“东风已绿瀛洲草”,丘为的“春风何时至,已绿湖山上”,白居易的“春岸绿时连梦泽”,用法全同,已不新鲜了。写到此处,忽然想到杜工部的《曲江对雨》中“林花着雨燕支(胭脂)湿”,题在石壁上,末一字模糊不清了,使他后辈几位名家猜谜似的,各为填充。苏东坡填个“润”宇,黄山谷填个“老”字,秦少游填个“嫩”字,诗僧佛印填个“落”宇,找来杜甫诗集一查,是个“湿”字,皆大惊佩!燕支原是红色的,一沾水,它更显得“润”了,更“老”了(就是更艳丽了),更“嫩”生了,更“落”了(更见本色了)。老杜到底高明,一个“湿”字见精神,难怪一字之奇,千古注目。比照着看,王安石诗句里不用“绿”而用“到”“过”字,不更蕴藉一点,给人想象的余地不更宽广一点吗?
  三
  苏东坡有首《有美堂暴雨》,也是大有名的。其中“天外黑风吹海立”一句中的“立”字,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逢人辄道。但读到古今谈“诗眼”的文字中,甚少见到提出这个“立”字来,我大为不平!我觉得,这个“立”字可与“闹”字抗衡,看作两峰并峙。我极欣赏《七发》里观潮一段,气象宏伟撼人,比喻美好如珠,声韵使人心摇而神驰,读了之后,岂止令一个患高度神经衰弱的“太子”“霍然病已”?扩心怀,长壮志,千古之下,作用大焉。但是,观潮的长篇描绘,至矣尽矣,而东坡的一个“立”字,却有胜百千言之伟力!
  “立”起来的大海,像一个力大无穷的巨人,使人惊,使人骇,气象之大,境界之高,令我钦仰而叹服东坡崇高的精神,“如海”的才华和他手中的那一枝如椽大笔。即使诗圣杜工部《秋兴八首》第一首中的“江间波浪兼天涌”,也应该让它三分。
  这个“立”字,可谓千古挺出,与“闹”字可以比美,而“绿”字则不能与之三足而鼎立。
  (选自《文史知识》编辑部编《怎样鉴赏古诗词》,中华书局)
其他文献
国家的富和强是两个概念,国富不等于国强,富而不强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强,应该是一个民族除了经济实力之外,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的强大,是具有道德魅力的人文精神集体意识的确立,是对内有凝聚力、对外有渗透力的强大的民族价值体系。  荀子曾说过“强国”有三种模式:“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荀子·强国》)第一种是以“道德之威”实现强国,所谓道德之威就是行善政,为人民做好事,从
期刊
重庆:官贪将骄,民不聊生  1940年3月26日,由南洋华侨总会主席陈嘉庚率领的南侨回国慰问团一行50人,乘飞机抵达重庆珊瑚坝机场。抗战期间,华侨的无私捐献是除了美援之外最重要的外援。当时,国民政府为支撑财政不断发行救国公债,国内民众虽出全力却自救不暇,1940年的公债认购仅得800万元,可谓杯水车薪。在这样的情形下,华侨成为被寄予厚望的一个群体,从1937年至1942年间,南洋华侨认购公债达11
期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系列之“富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12个词,“富强”被列在首位。中国梦描绘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蓝图。在我们这个国家,富强有着特殊的意义。富强,顾名思义,富有而强大。富强是捍卫国家尊严、保障人民幸福的基础和根本,没有富强,一切都无从谈起。回望历史,我们的国家曾经富强,泱泱大国屹立于世界东方。近代以来,为着国家富强这个梦想,几代中国人不懈奋斗。
期刊
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发展的制度基础,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基层乡里制度)、军功爵制度(激励机制)、经济制度(废井田民间可以买卖土地的土地制度、农田管理制度)等。但是,如果没有高超的外交技巧,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要以西北一隅之地、单打独斗之力吞并唇齿相依、命运相同的东方六国,也不是易事。六国合纵抗秦,对崛起中的秦国也构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解除国家发展中的威胁,秦国采用了“连横”的外交策
期刊
从1840年开始,中国人就有一个中国梦,那就是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不要再受欺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一些阶级包括它的政党都做了努力,但它们都没有办法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这个中国梦。只有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努力,最终完成了这个任务,建立了新中国。  今天,我们讲中国梦,既是对百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渴望和追寻的概括,也是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当今时代,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
期刊
战国名将吴起(约前440—前381),与《孙子兵法》的作者、春秋时代的孙武齐名。吴起出生于卫国,求仕于鲁、魏、楚。在卫国,他似乎是愤青;在鲁国,他被斥为见利忘义的小人;在魏国,他被视为节廉实干的君子;在楚国,他又成了为国捐躯的改革家。吴起文武双全,功高盖世,却死于非命!  吴起的悲剧人生,始自他的青少年时代。吴起出身于卫国一个商民家庭,因游仕求官,耗尽家财,官没有做成,却遭人讥笑。他一怒之下,杀死
期刊
近代以前,我们有过辉煌,我们的国力曾经非常强盛。贫穷、落后,肯定是危机;富裕而不自强,更是危机。晚清的历史,就是血的教训。清政府的闭关锁国锁不住世界列强的坚船利炮,富裕换来的不是列强的尊重,而是其强取豪夺的贪婪。1840年以来,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西方列强都欺负过我们这个民族。伴随着每一次侵略战争,都是中国的割地赔款,都是民族的巨大耻辱。面对西方文明的猛烈入侵,富国强兵就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梦。  近代
期刊
“星星”之火,燎原中国  每年两会,明星委员都是记者们追逐的焦点。今年,有观察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明星委员们被追星的同时,经常还被追问“星星”。  3月5日,王岐山参加北京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问了一句:“你们都看网上时髦的那个剧,叫什么星星?”  记者追问的那个“星星”和王岐山提及的这个“星星”,是一部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它于2013年年底在韩国首播,在中国视频网站的播放量已超过10
期刊
发生在上个世纪末的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戊戌变法以来,中国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遇到了许多风风雨雨,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段漫长的路程,值得我们回顾和反思。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志士们提出的改革目标是要使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他们的愿望和理想和今天有许多共同点。他们当时提出的改革措施是发展经济,发展文化,改革政治,实行开放,也有不少和今天共
期刊
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杜牧《过魏文贞公宅》  晚唐小杜这首诗说的是,知了活不过秋天,怎能指望它见到下雪天呢?俗士眼光短浅,怎能指望他理解贤哲之士的高瞻远瞩呢?只可惜,当贞观之治呈现的时候,老天没让封德彝活到这一天—让他亲眼看见天下太平。  在写贞观之治的唐诗中,杜牧这首诗真好。好在哪里?如果把贞观之治比作一棵大树,它也经历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杜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