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轮版《茶花女》:以不变应万变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p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中旬,上海歌剧院在上海大剧院首演了他们的新版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吸引了上海人的眼球——180。舞台环幕多媒体的海景幻境,海上邮轮的舞台设计,将三幕四场巴黎、乡间、巴黎的场景变成了邮轮从上海出发,途经卡萨布兰卡,最终停靠巴黎的全新情境演绎,这是上海歌剧院邀请北京戏剧名导易立明执导,并由他的新蝉工作室制作的全新版本。先期,人们的期待相当高,毕竟是《茶花女》,更何况是在上海,人们对经典歌剧的新鲜版本显然是有高度的好奇心的,尽管是上海歌剧院的全华班阵容,开演前三场的票子已经告罄。
  上海歌剧院邀请北京名导易立明和他的新蝉工作室,应该看作是剧院艺术生产的一次大胆尝试和过渡。这次对易立明的邀请,应该是源于两年前他为天津歌剧院全新制作的“天津卫版”《茶花女》。相比于这一次的上海歌剧院版,“天津卫版”则显得更加激进一些,如果沿着这个路径观察,易立明的《茶花女》版本似乎还会有第三个、第四个,甚至更多个的可能性。易立明也曾经就这两个创意性版本的《茶花女》表态:毕竟是戏剧导演,如果是“原汁原味”的制作,宁可不接这个活儿。的确,从舞台和戏剧的角度来看,如果永远是传统版本,肯定会产生审美疲劳,更难以为这些“文物”带来新鲜活力。可以这样说,上海歌剧院邀请易立明的全新制作,既是一次“海上”冒险,也是一次向社会宣示“海派”歌剧院有别于“京派”,更加崇尚艺术求新的实证。
  有趣的是,易立明的“天津卫版”和“上海邮轮版”,都把故事的时间放在了民国年代,但两个海港城市所体现出的文化传统和气息,却大相径庭,这也为易立明的创意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天津卫版”中,易立明第一次尝试中文字幕使用民国时期外国人名字的中文译法,比如薇奥莱塔就姓魏。更为激进的尝试,则是模仿昆曲唱腔的文体翻译歌剧唱词,所带来的观演趣味,已经大大超越了这部歌剧原有的内容,但也限于唱词执笔者的传统文学尤其是戏曲文学的功力,效果尚不能达到预期。这个尝试是非常令人惊喜的,它不仅仅在文体上试图“回归”民国时期以传统中国文字“垫底”的“信、达、雅”文学戏剧翻译风格,更将传统戏曲曲牌的修辞和行文“强行”“融入”。可以说,这是易立明作为一个戏剧导演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因为这样的形式在中国的舞台戏剧史上并未出现过。这种处理是易立明为给观众强化“时代”特征的文学“道具”,属于舞台制作的一部分,而非简单的原文直译。它的“激进”和独特之处,就在于这些字幕是可以脱离于舞台戏剧进程而单独欣赏的。
  但这一次为上海歌剧院制作的“海上邮轮版”,易立明并没有继续中国戏曲文学体中文字幕的尝试,而是延续了标准的中文译本,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那个自始至终占据舞台中心的邮轮甲板上。舞台制作和人物的逻辑关系,才是这个版本的核心。
  这条邮轮是无法移动的,所以,易立明为它设计了一个180°环绕舞台的多媒体大屏幕,移动的云天、冰山、海浪让人能够感受得到船在行进中,第一幕的启航,快速移动的海水、浪花、渐渐远去的老上海外滩的景物,让很多观众甚至有了晕船的眩晕感……
  易立明为《茶花女》的三幕四场设计了出发前的老上海外滩、海上畅游、中途停靠的卡萨布兰卡港和终点站巴黎四个代表性的场景,沿岸的景色、建筑则提供了更多真实的地理位置感,这也是易导戏剧逻辑合理性的主要支撑点。不过,这个多媒体的制作还是存在一些缺陷,如此巨大的环幕播放的是由普通二维图像镜头和摄像机拍摄的景物,并没有能够很好地适应180°环幕的透视特性,尤其是移动中的船的透视会随时发生不合规律变化,令人看了不爽。
  “海上邮轮版”,让邮轮成为了一个小社会,应有尽有,第一幕的舞会就在甲板上,是非常合理的。易立明让年轻帅气的男主人公阿尔弗雷多,以乘客的身份出现,而女主人公薇奥莱塔则是船上的歌女,所有的人都是邂逅相遇,而帅哥看上美女已经不再需要其他理由。
  第二幕一场的乡间别墅,易立明让它变成了船上的游泳池。而停靠在卡萨布兰卡,一方面是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讲,卡萨布兰卡家喻户晓且充满神秘和浪漫色彩,是旅游休闲的梦想之地。另一方面则更为男主人公阿尔弗雷多的父亲老热尔蒙听到儿子与薇奥莱塔相好消息后,半路登船出手阻拦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为二场的赌场提供了更多的合理性。
  这一幕的第一场男主人公是泳装登台,而女主人公也是以闲适的吊带装出现。不过,这两款服装都极度考验演员的身材,在设计上只考虑到了剧情的需要,并未考虑到演员的实际情况,可以说不是最好的选项。我还是信奉一位女同胞的穿衣哲学:衣服是为了遮丑的。
  二幕二场从来都是导演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场,“天津卫版”中,易导为吉普赛女人算命场景,设计了中式茶园戏楼里的“女子乐坊”,非常出彩。而这一次的“海上邮轮版”里则设计了阿拉伯肚皮舞,不仅强调了地理位置,更展示了当地的民风。稍嫌遗憾的是,这些舞蹈演员显然不够熟悉肚皮舞的技术,如果放开些思路,不妨邀请肚皮舞俱乐部演员参演,风格和技术都能够保障,演出费没准儿也都能免了。斗牛舞是这一幕热闹的核心,易立明更设计成了五位十三四岁的小男生的爬杆杂技,技艺之高超、表演之惊险,令全场观众欢呼叫绝,掌声和喝彩声甚至超过了给男女主角的。这多少有些“喧宾夺主”的感觉,但那几个孩子的表现实在太精彩了,这在歌剧中出现,只能映衬出几位主演还不够精彩。必须提到的一个遗憾是在这一场阿尔弗雷多当众羞辱薇奥莱塔的场景,所有的人都在愤怒地指责阿尔弗雷多,却长时间地置躺地不起的薇奥莱塔于不顾,甚至她的闺蜜也没有看她一眼,一直“等到”老热尔蒙闯进来,先指责儿子的鲁莽无理,再去关心搀扶起薇奥莱塔,这个设计不够合情合理。
  第三幕,易立明设计了一个大雪中停靠在巴黎码头的邮轮甲板上清冷的场景,这也是这个制作中最具争议的场景。因为女主人公罹患肺痨濒临死亡,却坐在漫天大雪中的邮轮甲板上,虽然医生、仆人和男主人公都一再为她披上外衣,但那显然是不够的。考虑到这个不能移动的船甲板舞台,女主人公的这个死法的确有几分无奈。易导的“以不变应万变”,终归还是有它的局限,但也未必没有破解的办法,就看下一步的修改调整了。
  此次,上海歌剧院的演员阵容,A组的女一号薇奥莱塔由歌剧院“一姐”女高音徐晓英出演,男一号阿尔弗雷多由当下中国青年男高音中第一实力的韩蓬出演,老热尔蒙由男中音孙砾出演,上海歌剧院前任院长张国勇执棒。不过,首演似乎还没有在舞台上磨合顺畅,徐晓英和韩蓬显然受到了影响,没能发挥出最好的声乐状态,相比而言,徐晓英大抒情的嗓子很难完成好第一幕华丽婉转的花腔唱段,倒是在第三幕“读信”一段,我们听到了她最精彩的演唱。现场看徐晓英的演出不多,我一直都为她多年前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的《修女安杰莉卡》的精彩精确的表现、“附体”式的角色气质所折服,堪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名家的版本媲美。但这个薇奥莱塔,除了第三幕“读信”的独角戏之外,无论是技术还是气质都不是那个味道,看来薇奥莱塔真不是她的戏。
其他文献
“家住安源萍水头,三代挖煤做马牛……”,看到这段文字,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柯湘的形象,而那个熟悉的旋律也会伴着这个形象不由自主地哼唱出来。在中国,45岁以上的人,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杜鹃山》的。京剧《杜鹃山》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不仅因为那些唱段、那些形象、那个故事深入人心,最重要的是,这部现代京剧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至今难以超越,被奉为经典,让人充满敬意。当歌剧《杜鹃山》的创作开始进入议事日程的
期刊
大都会歌剧院需要一座新剧场——这在前任总经理任职期间,就已经成为路人皆知的事情。1920年代后期,经济危机爆发前,有几个项目已进入议事日程。我们的建筑师华莱士·哈里森(Wallace Harrison,1895-1981,美国著名建筑师),曾向我展示过他绘制的新剧院蓝图,在他的规划中这座剧院将坐落在洛克菲勒中心,那里朝向第五大道方向有小块的空地和溜冰场,还有几座不高的办公建筑。在1930和1940
期刊
柴可夫斯基共有三部歌剧取材于普希金的作品,除了《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外,另有一部不太知名的《玛捷帕》。但事实上,除了这两部公认是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外,他其他的歌剧影响力都不大。柴可夫斯基主要还是器乐作曲家,他的歌剧相对写得松散,有时让人感觉只是带有声乐的大型器乐作品。但柴可夫斯基丰富的旋律创作才能带来的局部精彩,似乎可以弥补其缺乏戏剧动力的不足。  如果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从某种方
期刊
小琼:年轻的中国女高音方颖,在这个月首次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举行独唱音乐会,演绎的作品是莫扎特最负盛名的声乐作品之一。上一次我欣赏她参演的莫扎特作品应该是《费加罗的婚礼》,她在剧中饰演苏珊娜。  小薇:她与纽约爱乐合作的这场音乐会的选曲是《喜悦欢腾》(Exsultate,Jubilate)吧?这部作品的最终部分只有“哈利路亚”这一个词语,并重复多次。我当然听过这部倍受观众们喜爱的优美作品。  小琼:
期刊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跨越21个省,长驱两万五千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2016年正值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掀起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热潮。2016年10月19日至20日,由中央歌剧院创排的歌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于文化部主办的2016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期间,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  歌剧《红军不怕远征难》由胡绍祥编剧,雷蕾作曲,杨洋指挥,陈燕民导演。剧中主
期刊
歌剧《辛夷公主》已经酝酿了近5年的时间,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如今立于舞台,不难想象有多少人付出了努力和艰辛。重庆市歌剧院在我的印象中,务实、踏实、勤奋又充满创新和活力。在《辛夷公主》正式首演的前几个月,重庆市歌剧院的微信公众号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关于这部歌剧创作、排练进度的消息。常常是打开朋友圈,就看到《辛夷公主》的消息在刷屏。而最令我叹服的,是负责这部歌剧微信推送的编辑——每一篇公众号推送的文章,都
期刊
英国具有国际声誉的“黑色乐队”三人组“虎百合”(The Tiger Lillies),结合丹麦的“共和剧团”(TheatreRepublique)制作的《虎百合的王子复仇记》(The Tiger Lilies perform Hamlet),是一个保留着莎剧原著中的人物情节,但在手法上和意念上却充满现代意识和信息的莎剧版本。至于提出该制作概念及担当导演的马丁·杜连尼艾斯(Martin Tulini
期刊
歌颂长征的文艺题材,戏剧与电影有了《万水千山》,音乐作品有了《长征组歌》,两者都是经典。用歌剧形式来歌颂长征,理论上这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形式。但如何创作?以什么笔调来描写?则是巨大的挑战。今年的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中央歌剧院于10月19日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的歌剧《红军不怕远征难》(雷蕾作曲、胡绍祥编剧、杨洋指挥、陈燕民导演),正是旨在挖掘歌剧对这一命题的艺术表现力。  长征是一个史诗性的题材,《红
期刊
近两年,江苏省演艺集团选择的歌剧题材都与“水”有关。从2013年的《运之河》到2016年的《郑和》,演绎完“运河”又瞄准“大海”。《运之河》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上,获得了优秀剧目奖,《郑和》也是为明年在江苏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歌剧节而潜心打造的一部大型歌剧作品。两部与水有关的歌剧都出自作曲家唐建平之手。2016年10月20日、21日,原创歌剧《郑和》在南京保利剧院上演。  大明宣德五年,南京静海寺,
期刊
——:最近的双十一都变成购物节了,大概是在买买买中让人淡忘了原本“光棍节”的落寞。其实“光棍节”这个词让人特别想要去重温一下恋爱的感觉,尤其是看一部初恋类的电影,什么《初恋那点事》《我的少女时代》《寻找金钟旭》……反正浪漫喜剧型的都行,找找青春洋溢的感觉再说。  小珊:初恋总是美好而又难忘的啊!你说的最后这部《寻找金钟旭》倒是没听说过。  ——:是孔刘(GongYoo)和林秀晶(Lim SooJu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