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遗孤:战后漂泊数十年,哪边是故土?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angr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6月22日,101位日本遗孤搭乘飞机抵达黑龙江哈尔滨,开始她们感恩中国养父母的旅行。图为部分遗孤代表合影。图/中新社 王舒

  76岁的孙玉琴常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听着钟表“咔吧咔吧”的走动声,一坐就是一下午。她向来客一遍又一遍地讲述有关她出生的故事,但近两年,大约是上了年纪,细节渐渐模糊。
  伴随着记忆老去的,还有孙玉琴腿上的那道疤。如今,在爬满褶皱的皮肤上,要经过仔细辨认才能找到那道白色的伤痕。
  孙玉琴是一名日本遗孤。76年前,親生父母生下她10天后,用小刀在她腿上划了个记号,把她托付给了一户东北人家。几天后,他们便死在了松花江畔的山脚下。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苏联红军乘胜追击,成千上万遗留在东北地区的日本人开启了一场大逃亡。一路上,有人病死饿死,也有自相残杀或集体自杀在荒郊旷野的。像孙玉琴一样幸运活下来并被中国人抚养长大的“日本遗孤”,据《日本遗孤调查研究》统计,这个群体人数在4000以上,其中90%以上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他们是在战争中被抛弃的孤儿,是时代悲剧里“敌人的孩子”。因为养父母之恩,他们对中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在中国度过了漫长的40年甚至更久之后,多数遗孤辗转半生,最终回到日本。
  但在日本,他们很快发现自己依旧处在社会边缘,难以融入。他们被日本人当成中国人,就像当初在中国被嘲笑为“日本鬼子”一样。他们虽然有两个家乡,但好像哪边都不是真正的故土,始终如同一条在海上漂泊的船。
  3月19日,鹏飞导演、贾樟柯监制的电影《又见奈良》上映,借助影像再一次向人们呈现这段历史。

逃亡、自杀


  后来,人们回忆起日本战败投降后难民逃亡的日子,总会提起那场连续下了10天的阴雨。
  5岁的芝田桂子跟着父母、哥哥及两岁的弟弟和一群日本人开始了逃难之路,雨没日没夜地下。母亲准备的饭团吃光了,他们就挖土豆、野菜吃。
  起初还能听到人群中绝望的哭声,随着饥饿寒冷和混杂在空气中的血腥味笼罩过来,人们已经开始变得麻木而呆滞。“因为怕遇上苏联兵,我们白天不敢动,只有在晚上才能走。”芝田桂子向本刊记者回忆,他们不敢走大路,只能穿过树林翻山越岭。
  “在城外苞米地里,我妈妈走的时候,就不要两岁的弟弟了。”芝田桂子清楚地记得,土匪杀死她的母亲后,她和哥哥分别被两户东北人家收养。
  芝田桂子所在的队伍,是日本逃亡移民中的一支。战后,遍布在我国东北各个角落的日本移民,纷纷长途跋涉,向哈尔滨等大城市的火车站或者沿海地带聚集,寻找机会回日本。
  1936年,日本政府制定“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为了全面占领东北,不仅派出了军队,还在本土招募了大量普通农民组成“开拓团”,让他们拖家带口,漂洋过海,移民到中国。
  日本战败之后,“开拓团”成员纷纷想办法回到日本。因为45岁以下男性多数被征兵,逃亡的队伍里大多为老幼妇孺。为了防止孩子的哭声被苏联兵发现,很多婴儿被刺死或丢弃,集体自杀事件时有发生。
  据《满洲开拓史》记载,死亡人数超过20人以上的“开拓团”团民集体自杀事件,就有近百起。而据《伪满洲国史》记载,在战后的1945-1949年间,日本人共死亡176000人,其中,“开拓团”团民死亡人数近8万。
  “奶奶竟然亲历过这些事。心情很复杂,日本发起了这场侵略战争,但最后受苦受难的,多是普通人。”日本遗孤三代张静枝听到她的奶奶讲起逃亡经历,不敢相信。

“敌人的孩子”


  “捡日本媳妇去。”日本战败投降的消息在哈尔滨方正县传开后,家里穷得娶不上媳妇的未婚男子,开始到附近的日本难民营“捡”媳妇。
  一名19岁小伙子没“捡”到媳妇,倒是碰到了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这个圆脸的日本女人穿着黄花和服,跪在他面前,从衣服里边撕下一块花布,写了几个日本字,包进孩子的衣服里。
  小伙子看孩子可怜,就抱走了。回去之后,孩子又经了两户人家的手,最终被已有一个女儿的徐家收养。孩子是女孩,看起来有三岁,已经奄奄一息,瘫得不会走了,脸因为发烧而变得通红,后被取名为徐士兰。
  徐家人拿着荞麦干粮去找那位日本母亲,发现人已经不见了。“你不能跟别人说我抱了这个孩子,烂到肚子里都不能说。”养父郑重地嘱咐小伙子。硝烟方散,饱受日本侵略之痛的东北人民,没人敢告诉别人自己收养了敌人的孩子。
  这个秘密一藏就是55年。当年的那位小伙子已经变成了“小老头”。有一次,已经有了孩子的徐士兰偶然走进“小老头”家里,一进门,对方就吃惊地说:“人家都回日本了,你怎么没回去呢?”
  从他的口中,徐士兰才第一次知道自己被收养的经过,也因此理解了自己奇怪的童年记忆:小朋友总是指着自己喊“小日本鬼子”,胳膊上有着和同龄人完全不一样的疫苗“栽花”图案……徐士兰小的时候,身边的人很难正常看待日本人。
  方正县侨联办公室主任、副秘书长曹松先向《南方人物周刊》回忆,日本投降之前,方正县到处是高墙,日本人强征农田,并在方正修了不少炮楼,还盖了三个飞机场,“让中国人去给他们没日没夜地干活,运进去的都是活人,拉出来的都是死尸。没有死的,也都挨过日本人的打。”徐士兰的养父就是其中一个。
  据曹松先介绍,日本战败投降后,大批“开拓团”移民聚集在方正县,试图去哈尔滨坐火车,但因饥寒交迫和苏联兵的拦截,死了超过5000人,“进入方正县的那条沟里,遍地都是死尸。”方正县人当时收养了大量日本孤儿,后来随着遗孤回国潮开始,方正逐步成为“日本侨乡”。   为了搜集日本遗孤资料,曹松先在2004年左右曾走访县里的多位高龄老人,记录日军、“开拓团”在方正县的历史。他介绍,伪满时期,日本人在方正盖了日文学校,让中国孩子去学日语。他记得自己童年时,不少身边的中国老太太时不时会蹦出几句日本话,因为都曾去日本学校上过学。他没有想到,这些人中,不少真的是日本人。
  这些日本遗孤的养父母出于不同的情况,收养了他们。有的是看孩子可怜,救他一命,但是难做至亲。也有被日本人迫害而失去生育能力的女人,因为不忍抛弃已被辗转好几户的日本遗孤,便决心收养;也有人将遗孤视同己出,甚至亲生孩子都没有上学,也要供养养子女读书,孙玉琴就是家里唯一读到初中毕业的孩子。
  养父去世后,徐士兰每年都会嘱咐孩子们去坟前上香,“不能忘了他,每年都没有落下他。”
  救下敌人的孩子,如果换过来,日本人会这么做吗?大多数日本遗孤的回答都是否定。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秘密都尘封在记忆中了。那块花布是有关徐士兰身世的唯一线索,但在1945年的那个夜晚就被养父扔进火盆烧掉了,没人知道上面究竟写了什么。
  “我是谁?我来自哪?”徐士兰说,她并不是想着去日本“发财”,而是想弄清楚自己的身世。活到了80岁,辗转一生,她就想弄明白这一件事。

赴日寻亲


  飞机快要落地日本成田机场的时候,张伟丽掏出母亲的相片,紧贴窗户,“妈,看看你的故乡,我带你回家了。”
20世纪30年代,日本移民第六次“开拓团”三百名先遣队员中的一部分人在“千振乡”(黑龙江桦南县七虎力河沿一带,千振乡是侵占者自取的名字)耕种。图/fotoe
电影《又见奈良》 剧照,陈惠明(右)在遗孤二代小泽(左)和日本退休警察一雄的帮助下开启寻人之旅

  随着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及1981年中日两国政府开始第一次组织寻亲活动,日本遗孤们也开始掀起回国寻亲潮。
  1983年,张静枝的奶奶第一次回到日本,看望亲人。2011年,徐士兰也曾赴日寻亲,一路上兴奋得没有合过眼。张伟丽则想让母亲看看自己的故乡,赴日寻亲时,她特意带上了母亲的相片。
  张伟丽出生6天之后,她的母亲李桂敏就因为风寒过世。继母待她不好,有一次把她的衣服扔到地上,嘴里嘟囔着,“一股死尸味儿。”她不知原委,只是疑惑,为什么“妈妈(继母)”不爱我。
  14岁时,张伟丽终于知道了生母是谁,疯狂地搜寻着关于母亲的一切。母親睡过的板子,用过的桌子,她都要躺上去睡,或者摸一摸,“觉得跟这些物件特别亲。”有段时间她总觉得陷入梦魇一般,身体无法动弹,感觉母亲模糊的身影向自己走近,这让她感到兴奋。那段日子,她每天中午放学后都会赶紧跑回家里睡觉,希望做一个有母亲的梦。
  1984年,母亲的养母去世,张伟丽去参加葬礼,才得知母亲是一名日本遗孤。1996年,生完孩子3年后,她开始了长达25年的帮母亲找故乡和亲人的工作,像当年搜集母亲的所有物件一样。只有初中学历的张伟丽,一页页地查找历史资料,从生母被抱走的地方巴彦县开始,寻找对应的“开拓团”、日本城市,去走访接触过母亲的人。
  多番查访,轮廓渐渐清晰:姥姥是个长脖子,姥爷曾在日本部队里,老家应该是日本三重县。她花了两千多元,托人在日本淘到了一本史料书。在这本920页的日文书里,她兴奋地找到了当年在巴彦县的“开拓团”移民名单,但希望很快破灭,在关于巴彦县的这一页里,有一行括号里的小字,通过翻译得知:“因当地起火,记录被烧毁,没有记载。”
  “伟丽是体育比赛中‘违例’的谐音,我那时候常在想,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不是就是犯规的。为什么别人有妈妈,而我没有,后来信了佛之后,我觉得或许就是日本人曾经杀害了太多中国人,所以才让他们的后代必须承受苦难。”53岁的张伟丽说,她的床头,放着这25年来搜集的所有关于母亲的资料。
  张静枝的奶奶在1945年已经有22岁,她趁着暑假来中国帮小姨带孩子,没成想在此期间日本战败,小姨逃回国了,她却留在了中国。
  直到60岁的时候,张静枝的奶奶才第一次踏上回日本的飞机。在张静枝的印象中,奶奶常常一边抽着烟,一边叹气,在哄自己睡觉时,总是唱着日本民谣。唱着唱着,奶奶就会说,想妈妈了。

难以融入日本社会


  1994年,张静枝71岁的奶奶带着她的中国丈夫和一家老小,正式回到日本定居,此时距离她22岁乘轮船离开故土,已经过去49年。
  到日本的时候,张静枝10岁,带着懵懂和好奇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壤。一家人被政府安排到免费的日语课堂学习日语和礼仪。但读小学后,一股巨大的陌生感向她袭来,“整个学校,只有我跟妹妹两个外国人。日语不好,老师也不会汉语。我们就像动物园里的熊猫一样,每节下课,窗外都有很多日本人围观。”
  遗孤们终于回到日本,却常常感受到歧视,比如,去便利店买东西,店员见到别人就欢迎光临,见到中国人(他们很难说清自己的身份)就说什么什么东西不能碰。“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剁饺子馅声音大了,楼下还会报警,要是味道大的韭菜馅,日本人更是报以鄙夷的目光。”回到日本生活的遗孤亲属石金楷说。
  在敏感的叛逆期,张静枝改了日文名,在街上很少跟父母说汉语,像很多遗孤后代一样,不让父母参加自己的家长会,“因为一说话就是外国调,那时候就会觉得在朋友面前很丢人。”但张静枝也是幸运的,后来结识了一些比较通情达理的日本朋友,不再那么敏感,渐渐正视并认同自己的身份,在高中时改回了中文名。   其他遗孤的后代大多没有那么幸运。据张静枝所知,很多人遭到了校园霸凌,他们很难真正融入日本的学生圈子,“甚至有人因此辍学了。”
  日本厚生省数据显示,1972-1995年间,赴日定居的遗孤共2171人。这是日本经济最繁荣的一段时期,而彼时中国的经济与日本还有较大差距。
  回到日本的遗孤们,在中国时大多生活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到了日本,渴望能做一番事业,却发现很难找到工作,或者回到日本时已经步入老年。
  石金楷为了做一份《日本遗孤生存状态调查报告》,和朋友们采访了约160名日本遗孤,他发现其中有三分之二生活状况都比较艰难。据厚生省2009年的调查数据,还在工作的归国者只有4.5%,而2004年的调查数据为13.9%。
  日本遗孤于凤兰(猶井富美子)1989年2月回归日本,仅仅过了一年多,便因不堪承受精神上的巨大压力而自杀,年仅46岁。她生前在沈阳市无线电厂工作,丈夫是沈阳地质局干部,有两个儿子,返日后被安排在镰古市一处偏远的地方工作生活。
  于凤兰的一个朋友在日本《日新时报》上发表悼文提到,她生前还曾在日本自编自演了歌舞《沈阳啊,沈阳,我的故乡》,同时称,遗孤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回到日本后在身份上缺少归属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此外,由于日本政府的保守政策,没能及时安排遗孤回日本,这些遗孤回国时年纪已大,不懂日语,找工作困难,基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孙玉琴
徐士兰
张伟丽母亲,日本遗孤李桂敏

  在张静枝看来,日本遗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缺失的,“在中国,你不完全是中国人;但在日本,你又不完全是日本人。感觉在哪方都没有百分之百能融入进去。”
  遗孤们回国前有一条必要手续,就是要让养父母签字。“我所知道的,没有一位养父母没签字,他们虽然不舍得,但还是鼓励遗孤们回到日本。”哈尔滨日本遗孤养父母协会会长胡晓慧告诉本刊记者,自2000年以后,回日本的遗孤已经越来越少,“该走的基本都走了。”而据中国养父母记忆馆网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21年3月,目前还健在的日本遗孤养父母仅剩9人。
  在中国的遗孤们最后大多选择回到日本,他们想把一生的痛苦、漂泊,没有得到或者失去的爱,寄托在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国度,渴望在这里开启美好生活的新篇章,但是很快发现,这是一场梦。

思念中國的人

其他文献
人类刚刚诞生在地球上,但其未来则在浩瀚星空之中。  在诞生后的138亿年,我们的宇宙终于苏醒了,并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在一个小小的蓝色星球上,一些微小的具有意识的东西开始用望远镜凝视宇宙,并多次发现他们所看到的一切,不过属于更宏大东西的很小一部分:地球之外是太阳系,太阳系之外则是银河系,银河系之外还有数以千亿个河外星系,而且这些星系还一起构成了星系群、星系团和超星系团。虽然有自我意识的观星者在很多
哥贝克力轰动世界  土耳其尚勒乌尔法市每天迎接着大量游客,当这些穿戴新潮、言行浪漫的都市居民来到东北部12千米的一处高地时,立刻被所见到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一座人造的山丘,里面藏着一层高过一层的独特巨石圈,好似一栋山丘形状的多层巨石建筑,但外面盖了覆土,种了庄稼。这样的巨石遗迹,以前从没有见过,如果说埃及的锥形建筑叫金字塔,那么这里的可以称得上丘形塔!外人根本看不出这是人造的山丘,更不会知道内部的
沙漠里一具奇特的木乃伊  2003年,一个名叫奥斯卡·穆诺兹的男子来到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一个荒凉小镇上,原本想在这里寻找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物,但当他在一座废弃的教堂附近挖掘时,无意中挖到一具奇特的木乃伊。  这具木乃伊当时身体包裹着白布,看似人类,但总身长仅有15厘米、有坚硬的牙齿、巨大的脑袋、头骨顶端凸起、体色暗黑、体表有鳞片、仅有9根肋骨(人类有12根肋骨),这些是它和人类完全不同的特征。因此
在欧洲各地也留下了许多小人的传说,在幻想世界中复苏,抑或隐匿在现实世界的某一神秘地带。那些小人族有时挽救人类,有时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即使到了今天,这些传说和故事也未褪色,它们在人们的想象之中继续美妙地活着。  妖精:喜欢用舞蹈迷惑人的小人  妖精是在北欧神话中频频登场的矮人,好像和人一样,只是身体比人小。他们比人类漂亮,是一个具有魅力的种族。除了因外伤及悲痛死亡之外,不存在寿终的事情。他们相当于希
2月12日,在重庆美心集团厂区5号门进出口处安装的自动喷雾消毒门内,复工人员在离开工作区前进行消毒作业 图/刘潺  2020年2月14日一大早,浙江宁波,方霖的食品制造厂门口,六十多个大大小小的礼炮盒摆放成一个规整的方形。虽然开工的日期比原计划晚了近半个月,但她不打算放弃这项延续多年的小仪式。  礼炮盒是过年前就备好的,个数没有讲究,主要是图个“开门红”的好彩头。对过去两周因疫情而冰封的制造业来说
33岁的耶鲁大学副教授戴维,于2011年2月,带着两名男研究生深入亚马孙河流域考察,同时也为完成自己的研究论文。当天晚上,三个人将帐篷紧挨着搭起来,为了防止蚊虫叮咬,两个研究生还在内衣上喷了香水。劳累了一天,他们很快就睡熟了。  半夜时分,戴维忽然听到两名研究生的惊叫声,他赶紧拿起枪跑了出去,只见一个黑影从帐篷旁边一闪就不见了,同时空中传来一阵怪笑。戴维赶紧钻进研究生的帐篷,发现他们的睡袋没了,身
俗话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如果我说一座孤岛也能吃人,你肯定不相信吧!但是事实上,在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岛东南约300千米的大洋中,真就有这样一座能吃人的岛,人们叫它死神岛。死神岛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沉船之岛”,这里沉没的海船,被记录在案的先后达500余艘,丧生的人计5000余名。因此,这一带海域也被人们称为“大西洋墓地”、“毁船的屠刀”、“魔影的鬼岛”等。死神岛原名塞布尔岛,该岛东西长40千米,南
与狮为友  凯文·理查德森天生喜爱动物, 家里常年收养着猫、金鱼、蟾蜍、鹦 鹉……甚至蟒蛇。中学毕业时,他立 志成为兽医,却因在入学考试上同 答“与动物在一起时的激情比学习 成绩更重要”而没被录取。  在几度变换职业后,理查德森 开始在野生狮子园担任幼狮驯养工作,从此与狮子结下不解之缘。  在众多猛兽中,狮子是理查德 森最喜爱的动物,他像对待不同的 友人一样对待每头狮子,和它们说 话,抚摸它们,尤
为何原始人以胖为美   在减肥广告随处可见、脂肪是人人皆欲除之而后快的累赘的今天,如果真的发明了时间机器,相信石器时代将会是胖界人民的第一个理想去处。   在早期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无论男女都需要从事社会劳作或家庭劳作,女性拥有健壮的身材,在生存中才能具备优势。史前时代中,最能帶给人类强烈的美感当属“人口的繁殖”和“种族的延续”,没有办法解释生育问题的先民自然尊崇女性,而代表着生殖能力的壮硕身材
对于毫无丛林探险经验的我来说,第一次探访亚马孙流域,不知从何开始准备:整个雨林足有5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大半个中国的面积,无论是查阅旅行指南还是电影资料,实际的情况都远超我的想象。   我从哥伦比亚南部的临海小城——卡塔赫纳乘坐飞机,经首都波哥大转机到了南部城镇莱蒂西亚,当我从降落的飞机舷窗俯视辽阔无限的亚马孙丛林时,感觉眼前的景象像是来自另一个星球。      1   萊蒂西亚可以被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