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逼近年关,中国股市是越来越红火,上证指数已经站上3000点,可中国经济仍未见好。
可能受APEC会议的短期干扰,工业、投资和进出口都有所下降。物价指数继续走低,通缩的风险在加大,12月汇丰PMI预览值已经跌破50枯荣线。虽然央行已于11月底降息,但这显然远远不够,其他相关的配套放松措施必须跟上才可能缓和经济的下滑。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决策层显然已经意识到经济形势有些紧迫。政策基调虽然仍延续了过去“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在执行上给予了更多的强调,财政政策要“更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显然,政策对财政的强调更重。高盛资深中国经济学家宋宇认为,这可能预示2015年的预算赤字要高于一般水平。但对货币政策,宋宇认为含义很模糊,“市场人士应当注意,切勿依据略偏温和的政策基调来揣测过于具体的政策调整,特别是就货币政策而言,因为央行在该领域不断引入一系列新的政策工具。”目前,市场对立即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连续降息的预期非常强烈。
投资继续下探
所谓刺激经济,本质就是刺激投资,因为消费是经济中更为平稳的变量。消费主要取决收入的变化,这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过去政策上我们强调刺激消费是种非常不现实的想法。
而刺激是否产生效果关键看私人投资是否有所好转。2014年以来的“微刺激”几乎没有效果,因为除了某些月份基建投资大幅增长外,私人投资毫无起色。
11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降0.1个百分点至15.8%,不过11月当月投资同比增速为14.9%,较10月微升。其中,房地产投资继续下降,制造业投资略有反弹。
11月房地产投资增速重回个位数,商品房销售面积当月同比增速跌至-11%,比10月明显下降。说明之前对房地产的放松只是起到短期内消化库存的作用,并不能带来持续的效果,房地产下降的趋势并未改变。
11月基建投资放缓,但累计同比增速仍保持在20%以上。11月制造业投资出现些许反弹,不过是否具有持续性还有待观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在制造业产能过剩仍较严重的背景下,制造业投资增速短期内可能难有明显回升。”
出口明显下降
在经历了三季度的超预期增长后,出口在四季度明显回落,这体现出全球需求在变弱。这从下半年油价、铜价的暴跌,以及美国利率的下降也能得到佐证。油价半年时间已经暴跌超过45%,铜价跌幅也超过10%,同期的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也下降了近50个基点。
11月出口同比增长4.7%,比10月下降了近7个百分点。分国别来看,对日本出口依然是负增长,对欧盟出口增速只有4.1%,这与日本和欧洲疲软的经济是温和的。
对巴西和俄罗斯的出口也在大幅下降。俄罗斯受油价暴跌的冲击,卢布大幅贬值、股市暴跌,俄罗斯已经开始大量抛售外汇储备,并把基准利率上调至17%,比上半年高出10个百分点,但仍于事无补,预计2015年俄罗斯经济会步入衰退。巴西经济的状况也是半斤八两,已经处于衰退之中。
比较让人意外的是,11月对美国和香港地区的出口也大幅下降,很难用正常的逻辑解释,但愿只是短期的数据扰动。对美国出口增速为2.6%,下半年以来,首次跌至个位数的增长。而美国经济似乎依然很强劲,11月非农就业突破30万,消费者信心指数甚至创下2007年以来的最高。对香港地区的出口增速从10月的24%跌至11月的1%。
由于进口负增长,11月贸易顺差再次创下544.7美元的历史新高。
人民币走势则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人民币中间价继续升值,而即期汇率则大幅贬值。截至12月17日,人民币中间价已经升值到6.1137,但人民币即期汇率已经从12月初的6.152贬值到6.19。中间价和即期汇率方向上的背离可能体现出,降息之后市场对人民币看空,但央行却不希望人民币大幅贬值,故意抬高中间价。
通缩风险加大
内需的疲软,加之油价和大宗商品的持续下跌,中国的通胀水平也在不断走低,通缩的风险无疑在加大。
11月CPI同比仅增长1.4%,比10月下降0.2个百分点。食品CPI同比增长2.3%,是2013年以来的最低;非食品CPI同比增长1%,比年初已经下降了0.8个百分点,创下2010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过去两年,非食品CPI一直非常稳定,大致在1.5%至1.8%之间窄幅波动,这与同期GDP维持在7.5%左右的水平相适应。如今非食品CPI大幅下跌,内需的情况不得不令人担忧。
下半年油价暴跌,而2015年上半年的油价基数却是100美元/桶左右,会对未来通胀下降形成很大压力,CPI通胀可能会很快进入“1时代”。
通缩的直接后果就是打击企业的信心,抬高实际利率水平。下半年名义利率水平虽然有所下降,但几乎完全被通胀的下跌所吞噬,实际利率水平下降非常有限。政策无疑需要更大力度的放松来克服通胀过低的负面冲击。
从货币环境看,依然偏紧。11月末广义货币供给量(M2)同比增长12.3%,比10月下降0.3个百分点,目前来看,2014年完成13%的M2目标难度较大。
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8572亿元,这是过去几个月贷款数量过低的一种季节性释放。进入12月以后,利率水平有所上升,10年期国债利率从月初的3.5%上升至月中的3.75%。
政策仍存在变数
降息以后,政策是否已经完全明朗?市场现在对继续降息和降准的预期非常强烈。
确实,按照目前较差的经济形势和较大的通缩风险,货币政策放松的力度应该加大。但这与政府一直以来强调的“不刺激”论调并不一致,至少目前对于降息的性质依然没有明确的官方说法。12月中旬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只是认为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并没有一味强调宽松的字眼。所以,货币政策未来还是存在很大变数。
12月17日,央行通过SLO向数家银行提供了短期资金,并对部分MLF进行续作。逼近年关,银行间流动性开始短缺,12月以来的利率水平也略有上升,央行既然已经采取了其他的流动性工具,短期内就更无降准的必要了。
相反,财政政策上力度会加强,财政赤字可能上升。而财政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基建。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经济新常态的解释时强调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这两年,基建投资一直是政策上平滑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当经济下行加快时,基建投资的力度会明显加大,比如2013年三季度和2014年二季度。当经济有所企稳后,基建投资又会放慢,比如2013年四季度和2014年三季度。2015年基建方面的力度估计会进一步加大,整体形成更为持续的投放节奏。
在大家较为关心的房地产市场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只字未提,可能表露出决策者对2014年的房地产变化较为满意。房价的稳定甚至温和下跌,应该是决策者乐于看到的。
也就是说,未来可能不会有较大的房地产放松政策,2015年地产的“寒冬”依然会持续。
可能受APEC会议的短期干扰,工业、投资和进出口都有所下降。物价指数继续走低,通缩的风险在加大,12月汇丰PMI预览值已经跌破50枯荣线。虽然央行已于11月底降息,但这显然远远不够,其他相关的配套放松措施必须跟上才可能缓和经济的下滑。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决策层显然已经意识到经济形势有些紧迫。政策基调虽然仍延续了过去“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在执行上给予了更多的强调,财政政策要“更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显然,政策对财政的强调更重。高盛资深中国经济学家宋宇认为,这可能预示2015年的预算赤字要高于一般水平。但对货币政策,宋宇认为含义很模糊,“市场人士应当注意,切勿依据略偏温和的政策基调来揣测过于具体的政策调整,特别是就货币政策而言,因为央行在该领域不断引入一系列新的政策工具。”目前,市场对立即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连续降息的预期非常强烈。
投资继续下探
所谓刺激经济,本质就是刺激投资,因为消费是经济中更为平稳的变量。消费主要取决收入的变化,这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过去政策上我们强调刺激消费是种非常不现实的想法。
而刺激是否产生效果关键看私人投资是否有所好转。2014年以来的“微刺激”几乎没有效果,因为除了某些月份基建投资大幅增长外,私人投资毫无起色。
11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降0.1个百分点至15.8%,不过11月当月投资同比增速为14.9%,较10月微升。其中,房地产投资继续下降,制造业投资略有反弹。
11月房地产投资增速重回个位数,商品房销售面积当月同比增速跌至-11%,比10月明显下降。说明之前对房地产的放松只是起到短期内消化库存的作用,并不能带来持续的效果,房地产下降的趋势并未改变。
11月基建投资放缓,但累计同比增速仍保持在20%以上。11月制造业投资出现些许反弹,不过是否具有持续性还有待观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在制造业产能过剩仍较严重的背景下,制造业投资增速短期内可能难有明显回升。”
出口明显下降
在经历了三季度的超预期增长后,出口在四季度明显回落,这体现出全球需求在变弱。这从下半年油价、铜价的暴跌,以及美国利率的下降也能得到佐证。油价半年时间已经暴跌超过45%,铜价跌幅也超过10%,同期的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也下降了近50个基点。
11月出口同比增长4.7%,比10月下降了近7个百分点。分国别来看,对日本出口依然是负增长,对欧盟出口增速只有4.1%,这与日本和欧洲疲软的经济是温和的。
对巴西和俄罗斯的出口也在大幅下降。俄罗斯受油价暴跌的冲击,卢布大幅贬值、股市暴跌,俄罗斯已经开始大量抛售外汇储备,并把基准利率上调至17%,比上半年高出10个百分点,但仍于事无补,预计2015年俄罗斯经济会步入衰退。巴西经济的状况也是半斤八两,已经处于衰退之中。
比较让人意外的是,11月对美国和香港地区的出口也大幅下降,很难用正常的逻辑解释,但愿只是短期的数据扰动。对美国出口增速为2.6%,下半年以来,首次跌至个位数的增长。而美国经济似乎依然很强劲,11月非农就业突破30万,消费者信心指数甚至创下2007年以来的最高。对香港地区的出口增速从10月的24%跌至11月的1%。
由于进口负增长,11月贸易顺差再次创下544.7美元的历史新高。
人民币走势则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人民币中间价继续升值,而即期汇率则大幅贬值。截至12月17日,人民币中间价已经升值到6.1137,但人民币即期汇率已经从12月初的6.152贬值到6.19。中间价和即期汇率方向上的背离可能体现出,降息之后市场对人民币看空,但央行却不希望人民币大幅贬值,故意抬高中间价。
通缩风险加大
内需的疲软,加之油价和大宗商品的持续下跌,中国的通胀水平也在不断走低,通缩的风险无疑在加大。
11月CPI同比仅增长1.4%,比10月下降0.2个百分点。食品CPI同比增长2.3%,是2013年以来的最低;非食品CPI同比增长1%,比年初已经下降了0.8个百分点,创下2010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过去两年,非食品CPI一直非常稳定,大致在1.5%至1.8%之间窄幅波动,这与同期GDP维持在7.5%左右的水平相适应。如今非食品CPI大幅下跌,内需的情况不得不令人担忧。
下半年油价暴跌,而2015年上半年的油价基数却是100美元/桶左右,会对未来通胀下降形成很大压力,CPI通胀可能会很快进入“1时代”。
通缩的直接后果就是打击企业的信心,抬高实际利率水平。下半年名义利率水平虽然有所下降,但几乎完全被通胀的下跌所吞噬,实际利率水平下降非常有限。政策无疑需要更大力度的放松来克服通胀过低的负面冲击。
从货币环境看,依然偏紧。11月末广义货币供给量(M2)同比增长12.3%,比10月下降0.3个百分点,目前来看,2014年完成13%的M2目标难度较大。
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8572亿元,这是过去几个月贷款数量过低的一种季节性释放。进入12月以后,利率水平有所上升,10年期国债利率从月初的3.5%上升至月中的3.75%。
政策仍存在变数
降息以后,政策是否已经完全明朗?市场现在对继续降息和降准的预期非常强烈。
确实,按照目前较差的经济形势和较大的通缩风险,货币政策放松的力度应该加大。但这与政府一直以来强调的“不刺激”论调并不一致,至少目前对于降息的性质依然没有明确的官方说法。12月中旬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只是认为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并没有一味强调宽松的字眼。所以,货币政策未来还是存在很大变数。
12月17日,央行通过SLO向数家银行提供了短期资金,并对部分MLF进行续作。逼近年关,银行间流动性开始短缺,12月以来的利率水平也略有上升,央行既然已经采取了其他的流动性工具,短期内就更无降准的必要了。
相反,财政政策上力度会加强,财政赤字可能上升。而财政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基建。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经济新常态的解释时强调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这两年,基建投资一直是政策上平滑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当经济下行加快时,基建投资的力度会明显加大,比如2013年三季度和2014年二季度。当经济有所企稳后,基建投资又会放慢,比如2013年四季度和2014年三季度。2015年基建方面的力度估计会进一步加大,整体形成更为持续的投放节奏。
在大家较为关心的房地产市场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只字未提,可能表露出决策者对2014年的房地产变化较为满意。房价的稳定甚至温和下跌,应该是决策者乐于看到的。
也就是说,未来可能不会有较大的房地产放松政策,2015年地产的“寒冬”依然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