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西怀远村陈氏家族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i1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清徐县西怀远村,是该县最东南的地方,处于清徐、祁县、太谷三县的交界处。清徐县由原来的清源县和徐沟县于1952年7月合并而成,西怀远村属原徐沟县。与“西怀远”村对应,紧邻的太谷县境内有“东怀远”村。历史上祁县、太谷、徐沟都是山西知名县域,人文荟萃,商贾云集。处在这样一个地理位置的西怀远村,值得我们去关注,它的历史,亟待发掘和研究。西怀远村现有户数657户,人口1816人,其中,陈氏家族有1071人,约占全村人口的59%。可见,陈氏家族是研究西怀远村历史的一个关键,陈氏家族的历史,成为西怀远村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西怀远村的来历和最早的村史,村中的圣母庙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圣母庙俗称“娘娘庙”,为清徐县文物保护单位。据村民口耳相传的神话,在金大定年间(1161-1189),西怀远村深受涝灾的困扰。金大定七年(1167年)六月二十九晚上,一场大暴雨导致村南的乌马河猛涨。第二天,也就是七月初一,村民发现村东的东怀远村正在本村境内打捞河水中的一棵树,于是和他们一起合力把这棵树捞上了岸。后来,两村村民决定把树锯开,各拿一半。才开始锯,只见这树有鲜血淌出,并发出女人胭脂的异香。村中老人认为这树是女神之体,应该加以供奉,否则必遭大难。于是两村商定各自建庙,轮流供奉,并塑娘娘神像。具体办法是两村结为神亲,以西怀远村为婆家,东怀远村为娘家,每年抬着娘娘在两村往还。从此,果然涝灾不见,风调雨顺。再到后来,“抬娘娘”经过的冯家堡成为了姑姑家;清德铺成为了姨姨家,娘娘路过都要临时歇脚。这个神话在今天也有所体现,西怀远村现在每年七月初一还有“抬娘娘”的民俗活动。娘娘庙也是西怀远村现存唯一的古庙宇,可见这个神话深刻影响了世代的西怀远村民。
  根据这个神话,至少在金大定前,此处已有村落存在。但毕竟只是口耳相传,缺乏文献证据。实际上,两村轮流供奉一个神灵的现象,在太谷等地亦比较常见。1993年《太谷县志》中就有清末时县令判决两村轮流供奉一个神灵的案例。这样一个神话,还不能确定西怀远何时建村。根据西怀远村陈氏家谱,陈氏二世祖陈义夫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迁至怀远村,此时已有村落。另据康熙《徐沟县志》载,陈氏十世祖陈心镜为明天启五年(1625年)举人,年代基本吻合。如此,有文献可考的西怀远村历史至少应在明初。
  查现存《徐沟县志》,最早为万历四十年(1612年)版本。西怀远村村名,最早可上溯到该志中的“怀远堡”,它的规模,周围一百五十三丈,高二丈七尺;至清光绪年间,“怀远堡”为全县四个完整的堡寨之一,位置就在今天的西怀远村。此时的西怀远村,当属徐沟县西南坊带管的“清德里七甲”。事实上,在康熙《徐沟县志》、光绪《徐沟县志》中同时出现“怀远堡”和“怀远村”。县志中第一次出现“西怀远村”,是在光绪《徐沟县志》。但该志中列村落名时仍用“怀远村”,所以怀远村分为东、西的时间和原因,尚未可知。西怀远村大部分村民认为,“怀远”就是怀念远方的故乡,这一说法的内涵是,给村落命名的就是成组织成规模的移民。而根据“怀远堡”这一名称来看,它是一个军事要地,解释成“怀柔远人”这一意涵,也有其可能性。


  根据西怀远村陈氏四股家谱《四股故名簿》前的《陈氏源流序》,陈氏先祖原居太谷县正五甲登封里落母村(原称洛漠城、萝蘑亭,现为北六门村),明朝建立后,因各地人口不均,官府将陈氏先祖迁徐沟县清德里正七甲西怀远村。当时陈氏二世祖陈义夫是带着其父陈世才之灵柩去的。据说这时的西怀远村以孔、要两姓为主,但是目前,全村已全无这两姓的后人。以后,陈氏屡次分家,到六世祖陈友达时,有七个儿子,分成七股,今天的西怀远村陈氏基本都是陈友达的后人。也是从陈友达开始,陈氏走向了繁荣。
  目前在县志中能够找到的陈氏家族最早的族人,是四股的陈端。陈端是四股八世祖陈万表的儿子,万历七年(1579年)例贡,任河北易州吏目。陈端之子陈心鉴中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例贡,陈端弟陈庄,中崇祯元年(1628年)岁贡,曾任河南扶沟知县。
  陈氏家族中最有名的,当是四股十世祖陈心镜。陈心镜是陈端之弟陈肃的儿子。康熙《徐沟县志》记载,陈心镜天启五年(1625年)乡试中举,任河北乐城知县,崇祯年间起义军攻陷乐城,陈心镜先看两儿媳投井妻投缳,于是自刎,其眷属从死者三十余人,后乐城县为他立祠。嘉庆年同县贡生苏於沛感念陈心镜的事迹,写了《乐城令》诗一篇,以传扬他的美名。康熙《徐沟县志》“忠孝”下只列人三人,陈心镜是明代唯一一个。


西怀远村陈氏《四股故名簿》


西懷远村陈氏《四股故名簿》封面

  康熙《徐沟县志》另载有陈庄之孙陈济堂与其子陈我维父子两人。陈济堂因为照顾继母“亲尝药饵,身不解衣”被列为“忠孝”;陈我维因“拯饥恤苦,爱老怜贫”被列为“尚义”。整个康熙《徐沟县志》,除上述西怀远陈氏外,在“选举”下,清德里陈氏计有六人,并且多是康熙年间得到的功名;
  “贞节”下有一人。这七个人中,有的无法确认是西怀远陈氏,但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明万历到清康熙一百余年间,西怀远陈氏基本上是一个耕读传家的家族。这一时期陈氏族人从读书致仕到获得旌表,都能清楚地印证这一点。但是,后来的西怀远陈氏发展方向发生转变。


  查光绪《徐沟县志》,西怀远陈氏在“选举”下仅四人,“人物”下有文学、节孝各一人,这时似乎是走向了没落,从万历到康熙和从康熙到光绪,同样是100余年,在县志中出现的陈氏从地位和数量都大幅下降,人文气息有所低落,但陈氏家族的商业特色却明显体现出来。据民国《徐沟县志》,清末50年中,西怀远村人口“所减尤巨”,光绪间,西怀远村所见为“瓦砾废墟”,至民初,该村地产大多易姓。究其原因,主要是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北方频繁战乱造成了西怀远村人在外地财产的毁灭性损失。然而,陈氏家族并没有因此衰败。明万历到清康熙年间,陈氏出了较多的读书人,虽不是什么显赫高官,但至少在这一时期的西怀远还是大姓。即使经过了清末战乱,陈氏依然保持了一定的财富。民国五年(1916年),陈氏四股二十世祖陈笃信因为捐资兴学在一百元以上,被政府授予银色三等褒章。当时省定国民学校教员年薪至多一百八十元。对于一个农村人家来说,能捐出一百多元显然不少,说明在经济上陈氏还有一定实力。其次,根据陈氏四股家谱,陈笃信捐资兴学,家中同辈读过中学以上者四人,其表弟陈笃伦毕业于师范院校,另一表弟陈笃敬做了福建省银行的总稽核,由此看,陈氏家族总体在文化上亦未颓废。


陈氏《四股故名簿》陈氏源流序

  陈氏经营生意也有特点,大宗生意在山东济南,本地也有体现,从清代到民国村里有一条街(铺里街)基本上都是陈家的铺面。陈氏家族致富之道值得考察。就县志来说,陈氏在清代并没有出现过县令以上的官员,在明中后期虽出现两位县令,但不太可能是清后期陈氏致富的主要原因。陈氏曾有陈其山在清初做过福建诏安场盐大使,虽然是基层官吏,但涉及盐政,或许是陈氏致富最早的线索。另外,据陈氏四股家谱,有十七世祖陈兆奎被诰封为奉政大夫,是五品爵位。就有限的县志资料和陈氏四股五股家谱来说,这是家族历史上官衔最高的人物。陈氏也可能是因此而发展到新的阶段。当然,陈氏从商也可能是受到地方商业大环境的影响,被其他家族的人带出经商而终于自成一体。
  民国陈氏四股二十世祖陈笃信时,四股能供养一家四个中学生,还能捐资办学,财产应该非常可观。陈笃信表弟陈笃庆的儿媳刘氏,1949年从祁县北堡村嫁到西怀远。她家族的兄弟们都在辽宁沈阳八面城做生意,和陈家可谓门当户对。她嫁过去时,陈家早已在山东济南形成大规模的商业经营,拥有两条街超过90家铺面,字号有三合、泰合、清泰泉等。陈氏在济南的经营范围可以说是“上到绸缎,下到葱蒜”,还兼营农田。在西怀远村,清代民国时期主干道“龙行街”,其中一部分叫“铺里街”,长300余米,基本全是陈氏的铺面,经营各类商品。据刘氏陈述,到了她公公这辈,家族已然随着时代的动乱而消沉,而之前的岁月却相当辉煌。


陈笃伦

  陈氏家族能保持重视教育、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等先辈遗留下的优良传统,是其未被时代淘汰的重要原因。在乱世中供养子弟读书的困难可想而知,足见陈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据刘氏回忆,她的婆婆当时要亲自做很多家务,男丁必须亲自种地,就当时陈氏的经济状况看,勤俭之风可见一斑。陈氏作为西怀远村的大姓,虽然历史上早已多次分家,但各家相对来说仍然庞大,一般不轻易再分,都生活在一个大院中。即使分家了,还在一个村里,亲情易于保持,相互提携帮助,走外经商的人大多从族人当中互相引带。
  据村中人讲,解放太原的战役中,徐向前的指挥部曾短暂设于西怀远村陈氏四股的大院中。1949年3月17日,徐向前被任命为太原前线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4月24日,太原解放。也就是说,太原战役的指挥,很可能有一部分是在西怀远陈家的大院中完成的。当时陈氏家族为徐向前部队提供了不少给养,多次為解放军战士改善生活,陈氏家族包括陈敦五在内不少人参加了解放军。


陈家大院老宅

  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陈氏家族继承了前辈的优良传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杰出人物,其中有地质学家陈衍五,化学家陈绘丽,河北省轻工业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映昱,商人陈建文等。改革开放以来,以陈氏为代表的乡镇企业怀远散热器有限公司、晋源府醋业、德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为西怀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新时代的西怀远村,正加紧进行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以来,该村转变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成以花海为中心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西怀远村拥有丰富而悠久的历史资源,拥有积极谋发展的精神遗产,这是保持生命力的坚实基础和创新发展的强大后盾。未来的西怀远村还将继续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其他文献
解放軍太原前线指挥部旧址院门  山西晋中市榆次区有个李墕村,曾是被称为“山西西柏坡”美誉的红色革命遗址。这里曾是太原解放战役期间解放军前线指挥部诞生地、山西省三大领导班子的前身——中共太原区(后改为晋中区)党政军三大领导班子的诞生地,还是新华社晋中分社、晋中日报社的诞生地、解放军后方医院所在地等,是以徐向前为代表的很多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然而,该村这些红色革命遗址,长期以来被堙
期刊
岳勇  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侵华战争中,曾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山西省平定县岳家庄村的岳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积极投身抗日战争,先后担任平定路北抗日政府一、四区区长,赴汤蹈火,出生人死,除汉奸、斗倭寇,屡建奇功,让敌人闻风丧胆。日本侵略者在阳泉附近各村镇曾多次张贴布告悬赏缉拿岳勇。由于叛徒告密,岳勇不幸落人魔掌。敌人对岳勇使用多种手段进行劝降、诱降、迫降,并施行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岳勇坚决不
期刊
胡星辰,1940年出生于山西省翼城县。1963年晋南师专物理系毕业后终生从教,1965年秋在洪洞县刘家垣中学任数学教师,笔者任语文教师,成为同事。他才思敏捷,爱好广泛,喜欢钻研,极富挑战精神。曾钻研《资本论》第一卷等哲学著作;下功夫解三次、四次方程,直到五次方程无解。他与学生关系极好。我们之间话题亦颇多。1970年入党后担任中学领导。1975年调回原籍翼城县任教。我们虽分开,却始终频繁联系。胡老师
期刊
毛泽东与王季范等的合影。右一为王季范  1950年国庆前夕,毛泽东在中南海设宴招待来自家乡湖南的客人。宴会前,他拉着一位面容清癯的老人的手,动情地向家人和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我的九哥。他家住在湘乡十四都,是我的姨表兄。没有他,就没有我。”毛泽东口中的“九哥”,就是他的兄长加老师——王季范。毛泽东读书命运的改变者  王季范是湖南湘乡县人,母亲文氏是毛泽东母亲的同胞姐姐,所以毛泽东与王季范有着血浓于水
期刊
右卫城城门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天净沙·秋思》中,古道,西风,天涯等意象,用来应对本文所及的右卫城、马营河堡、马堡、铁山堡、红土堡、黄土堡,似乎颇有几分可以附和的地方。这六座城堡都是明大同镇的长城遗址,《三云筹俎考》俱有记载,都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  右卫城“永乐七年(1409年)始设,万历三年(1575年)砖包”,“本城初为定边卫,后革,
期刊
提及山西古代的“归侨精英”,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显示,非东晋高僧法显莫属。他故乡在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龚家沟(古属并州上党郡),生于晋成帝(司马衍)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卒于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享年86岁。  当时法显出国既不是观光,也不是谋生,而是为了取经。他65岁才从长安出发,历时约15年,在游历了近30个国家之后,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觅得真经戒律,才回归东土。在中国历史上,
期刊
中国古代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清代舉办过尊长敬老的“千叟宴”,把全国各地民间的古稀老翁和年逾花甲的守土高官请到皇宫欢宴聚餐,由皇帝和皇室子弟向他们祝贺.共享天下太平之福。这种以尊老为主旨的千人盛宴,在康乾盛世时先后兴办过四次,规模堂皇,气氛欢愉。  第一次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农历三月十八(玄烨大帝六十大寿)至二十八日,第二次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初二至初五日,第三次是乾隆
期刊
有一首流传多年的民谣这样唱道:“太原王,处处王,王遍五洲四大洋。”意思是说: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王姓侨胞很多,遍布世界各地;而他们都是“太原王氏”所衍派,“根”在山西太原。鲜为人知的是,新加坡历史上第一位由公民选举的总统王鼎昌,就是“太原王氏”的后裔。  王鼎昌登上总统宝座,是在1993年。是年8月28日,新加坡全国举行总统选举。结果原副总理王鼎昌以得票率58.7%的优势,战胜了竞选对手,荣任新加坡
期刊
解放太原初期战斗我军进攻示意图  全国闻名的太原战役第一枪在小店打响,解放太原的大幕在小店拉开。解放太原的初期战斗(1948年10月5日至10月16日)就在今小店区境的小店、南畔、南黑窑、北营、武宿、新营、石咀子等地展开。小店战斗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初战告捷后,亲拟电报嘉勉。战前形势敌方态势  太原是古代称为“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雄藩重镇。北部系舟山的石岭关是太原的北大门;东面的罕山
期刊
贾题韬  贾题韬,字略侯,别名贾玄非。1909年11月6日出生于山西省洪洞县(原为赵城县)罗云村,乳名汉生。  六岁,贾题韬在罗云村上了小学。  上学后,题韬才思超群,天赋异禀。古人文章,题韬熟读深思,过目不忘,遇有疑难,先生略加指点便迎刃而解,老师格外赞赏。  九岁,在家人的授意下,拜“一代镖师”贾晋章(1880—1964罗云村东关里人)为师,学习武术。题韬天分过人,一教就会,镖师很是称奇,特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