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大企业工作不再诱人?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在大企业工作有许多优势,首先它的工资一般比其他小规模企业中的同类员工工资要高。这种现象叫做企业规模工资效应。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过去三十年间,这种效应逐渐削弱,它的影响波及员工和雇主关系以及收入不均等一切事物。
  但是人们不了解的是,哪些领域的员工受工资效应减退影响最大?这种减退在何种程度上加剧了美国日益增长的收入不平等现象?
  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亚当·科布(Adam Cobb)作为合著者参与的新研究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答案。在他的论文《渐行渐远:企业规模工资效应的变化及其带来的不平等性影响》(Growing Apart: The Changing Firm-Size Wage Effect and Its Inequality Consequences)中,科布与合著者,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助理教授林庚厚发现,随着企业规模和工资之间的关联减弱,位于工资等级中部和底部的员工感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大。而那些位于工资等级顶部的人在大企业工资溢价中并没有什么损失。
  此外,在从1989年到2014年的研究期间,企业规模工资效应减退的不平衡性使工资不平等性增长了约20%,这证明了大企业对不平等性增长是有影响的,科布说道。
  “为一家稳定的大企业工作通常被视为一种明智的职业选择,那里有晋升的机会,还能得到不错的薪酬,”科布说道,“但是今非昔比。在大企业工作的优势已经从某些实质方面被削弱了。”
  工资分布的不断变化
  根据科布在他的论文中引用的历史研究,以前那些员工在500或500人以上的企业所发的工资比员工低于25人的企业所发的工资要高出30%到50%。大企业通过发奖金来吸引高质量的员工(筛选和监督新员工的成本也变得更高),最低工资有可能是被那些有组织的劳工推高了,也有可能是那些对工会极其厌恶的企业故意把工资抬得足够高,这样员工就没必要再组织起来了。
  工资效应存在于公司的各个部门,科布说道,甚至包括那些现在经常会外包出去的支持性人事工作。招聘流程也变得标准化了,员工的工资涨幅大体一致,这可以从根本上确保那些长期工作的员工获得稳定的薪资。
  “假设这是40年前,你是一个大公司行政助理、清洁工或者保安。与那些在小公司里干着相同工作的员工相比,你的工资可能非常高,”科布说道,“大公司肯定有一套跟劳工市场类似的内部工资设定体系,按照职位的评估和其他标准化形式来设定工资。”
  通过两套联邦数据,研究人员观察了企业规模工资效应在工资水平和时间上的分布。根据他们的分析,各个等级的员工都能从大企业的红利中获益,虽然那些位于工资分布曲线中部和底部的个人的奖金高出许多。
  关于经济不平等的全国性探讨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但是企业规模工资效应的变化却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科布说这种变化从1980年代就开始了,但在之后1990年代的经济促进时期才真正显现。
  “那一时期正好也是低薪工作离岸外包开始产生影响的时期,”他说道,“没完没了的裁员,但是现在你看那些精简规模的企业实际上非常赚钱。除此之外,许多公司还把一些中薪和低薪员工外包出去,现在他们为合约公司工作,工资也低了许多。”
  市场的广泛变化也加剧了这种变化,科布说道,这些变化包括全球化、技术变革,以及雇主和员工关系的变化。薪酬以前是和工作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则是和员工个人联系在一起,而且不会按照以前那种预先决定的模式增长。前线经理有着更多的量裁权,可以决定付多少,聘用谁,这些决定以前是在大企业中常见的集中化招聘流程中做出的。
  “当你把这些因素都结合起来的时候,在大企业中工作的回报似乎已经没那么有人了,对于那些中低技能水平的员工来说,这些变化就更显著了,”科布说道。
  虽然科布从美国这些数据中发现了受工资效应减退影响最大的薪酬级别,但是它并没有准确指出是公司中的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减退的发生。科布的下一步研究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加拿大的数据来观察公司内部的工资分布,从而了解科技应用、全球化和工会化比率的变化等因素产生的影响。
  “那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这些因素是如何促使企业内部产生不同的薪酬设定体系,”他说道。
  为什么初创公司更受求职者喜爱
  最优秀的求职者对高薪往往不为所动,反而是被学习、成长、挑战等机会所吸引。公司最好能提供有助于求职者学习、发展的职位,或者是给求职者一份工作经验。在初创公司就职,你可以在公司起步阶段就对其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与公司共同成长为业界内的能才。
其他文献
从公司高管到创业“屌丝”  初见朱春娜,给人一种清秀、干练、说一不二的感觉,这也许跟她的经历有关:四年海外留学,回国后在合资企业从管理层一直做到高管,她笑言自己周围的一切都是高大上,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创业大军中的一员。谈到创业的初衷,她在加拿大留学的时候就已经觉察到国际上的一些教学方式方法要比国内先进得多,很多中国人即使在国外生活多年,还是不会流利说英语;后来回国后因工作的缘故去过几十个国家,期间
期刊
企业的快速增长体现了企业家的雄伟抱负,自身将获得极大的成就满足感。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如果不追求成长,或不向更高的目标挑战的话,就无法品味出身为商人(经营者)的喜悦和充实感了。要是生意人(经营者)抱着成长不成长都无所谓的心理,在他底下做事的人,自然就会很懒散了”。与此相应,“独角兽企业”“指数型组织”在商界推崇的概念毫无例外地强调快速增长。这些企业往往通过一两个突破性的技术产品,或者新颖的商业模
期刊
假如你管理着一家在行业中数一数二的大型企业,有一天,突然出现了一款新产品或服务威胁到你的生存。这种新的业务模式或产品会引发市场错位竞争。  此时作为在位企业,你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是要效仿新进企业的所作所为,还是加倍投入现有产品与服务?  首先,你要剖析竞争威胁。了解新创企业竞争威胁的关键,是剖析其搅动市场格局所采用的创新方式。  错位竞争策略是企业避开竞争对手的市场优势,以己之长
期刊
这是一个人人都是创意工作者的时代。如何让工作场所变成创意之地?如何让每个个体真正成为创意工作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创意管理?本书完整给出答案,它能有助于理解如何获得人的持续价值。  人的创意是当下的核心资源,如何认识和发掘人的创意资源,这个议题被从不同的层面提出和探讨。在创意产业被关注的鼎盛时期,知名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提出“创意人士不再被视为传统的破坏者,而是成为新的社会主流”。在创业中有三个最
期刊
最近10余年来,互联网平台公司毫无疑问是商业舞台的绝对主角。平台公司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市场强势进入另一个市场,是因为其可以将已有平台的功能与目标市场绑定,撬动共享的客户关系及共用的平台资源,从而达到进入目标市场,构建一个更强大的生态系统的目标。学术界将这种战略称为平台包抄。包抄是一个军事术语,指绕到敌方侧翼或背后进攻。如阿里巴巴首先成功建立B2B平台市场,利用对小企业需求的理解、成熟的平台运营能力,
期刊
作为一款全球首创、实现跨平台文件传输的应用软件快牙(ZAPYA),在经过四年“蛰伏期”后,以狠抓用户刚需,顺应潮流,快速低成本实现超过4.5亿用户数量的积累过程,用户遍及海内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同类型的传输应用中稳居第一。不仅开创“近传远交”的商业模式,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泛娱乐化的内容共享平台。  服务模式:从传输工具到内容分享平台的蜕变  2012年成立的近场传输公司快牙,其创始人CEO王
期刊
屏时代需要屏战略来支撑,得“屏”者,得天下。  来自谷歌(Google)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如果说内容为王,跨屏就是皇后》显示:当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电视四类产品被联合在一起使用时,它们才发挥出真正的效力——目前美国民众在媒体消费上花的时间达到每天4.4小时,其中90%的时间属于跨屏消费。  移动互联网时代跨屏体验的重要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发现这样一种趋势:人们在消费数字内容的时候,往往是
期刊
创业者如何构建竞争优势?如何融入行业生态?如何“看天气”、“看风向”、“看风口”?什么是成为独角兽的重要因素?什么是优秀的创业团队?如何构建人剑合一的团队?如何选人?如何分权?  弹性市场远远大于刚需市场  主要消费都将不再是刚需。消费升级意味着客户不是简单地追求功能,而是对品质、品相、品位、品牌的追求,从购买功能性产品(刚需)转向购买品牌产品(非刚需)将会成为趋势。此时,客户的消费需求依然高频,
期刊
我所说的战略转型(或战略变革,这两个词在本文中基本同义),主要是针对处于传统产业、前期经历过高速成长、已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而言的。它们大多数目前普遍面临产业空间有限、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等压力,同时存在核心能力不足、人才和管理基础薄弱等内部问题。对这些企业来说,战略转型和变革是当务之急。有些企业家或从事管理工作的朋友或许会问:“转”向何处呢?这里,我们作些原则性的指引。  战略转型“转”
期刊
Harald是一位高潜力的领导者,在欧洲一家领先的化学公司有15年的工作经验。他从塑料部门的助理产品经理开始做起,很快就转移到香港,帮助公司建立新的亚洲商业中心。随着香港地区的销量飙升,他很快被提升为销售经理。三年后,他回到了欧洲,成为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营销与销售总监。他监管的团队共有80名专业人员。后来他乘胜追击,被提升为聚乙烯部门营销与销售副总裁,负责几条产品线与相关服务,管理的员工有近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