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风自持”的木芙蓉——林黛玉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c657924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从木芙蓉“倚风自持”、“朝开暮落”、“浑身是宝”等自身物性,结合历代诗词中相关歌咏所赋予木芙蓉的花格,通过分析《红楼梦》的相关描写,为佐证木芙蓉为黛玉之征提供新的依据。
  关键词:木芙蓉 水芙蓉 林黛玉 《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芙蓉”一名二指:出于水者,是水芙蓉;出于陆者,是木芙蓉。木芙蓉冬凋夏茂,及秋半始着花。曹雪芹对此两种花分得很清楚,如《红楼梦》第七回薛宝钗谈到冷香丸的制作时就说需要“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关于黛玉究竟为水芙蓉还是木芙蓉,时至今日颇有争议,本文拟结合木芙蓉的自身物性及历代诗词关于木芙蓉的题咏,为佐证林黛玉为木芙蓉提供新的支持。
  
  一 倚风自持:“鳌背三山独立名”
  
  水芙蓉自古备受人们的青睐,有“花中君子”之誉。相对于水芙蓉的高知名度,木芙蓉愈加显得落寞,但木芙蓉不妄自菲薄,“芰荷谅难杂,反此生高原”(柳宗元《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回顾水华似相傲,耐寒还属木芙蓉”(《右
  树归鸦》)。虽然“本自江湖远,常开霜露余”(霍总《木芙蓉》),“枉教绝世深红色,只向深山僻处开”(崔橹《山路木芙蓉》),却不怨天尤人,而是满溢着一种洒脱、充实与自得:“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柳宗元《芙蓉亭》),“逍遥独抱拒霜姿”(申时行《小园看芙蓉》), “晓雨洗新妆,艳艳惊衰眼,不趁东风取次开,待得清霜晚”(叶梦得《卜算子》),“千林寒叶正疏黄,占得珍丛第一芳”(陈襄《中和堂木芙蓉盛开戏呈子瞻》), “承露愈幽艳,被霜增华滋。虽微后凋操,讵先秋草萎”(杨宏道《袁易静春堂木芙蓉》),“千林归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苏轼《和陈述古拒霜花》)。
  木芙蓉秋江寂寞而不怨东风,宠辱不惊、不肯流俗,坦坦荡荡的洒落情怀,“可称俟命之君子矣!”(《广群芳谱》)“俟命君子”出自《中庸》: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所谓“居易以俟命”即是指素位而行以等待天命,而不像小人那样铤而走险,投机以取巧。木芙蓉“宛若美人,摇摇天际,敛唇扬蛾,流影揄袂,飘乎多思,静若有待……”(毛奇龄《木芙蓉赋序》),“临流谁为容,倚风犹自持”(杨宏道《袁易静春堂木芙蓉》),“渚宫仙子耐清寒,笑倚西风脸渥丹”(管时敏《木芙蓉》)。君子可以素位以待,其一是来源于“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柳宗元《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的自信,即使现在无人赏识、孤独落寞,但总会有一天自己的才华、自己的“美”会被发现,“谁怜不及黄花菊,只遇陶潜便得名”(黄滔《木芙蓉三首》);其二是君子“不趋时以逐荣”的高洁,“脉脉怀春情,悄悄惊秋怨,岂无桃李媒,不嫁惜婵媛,悠哉清霜暮,共抱兰菊恨”(党怀英《西湖芙蓉》)。
  正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样,“君子居易以俟命”体现出“儒道互补”的中国文化精髓。达时要积极用世而兼济天下,穷时也能顺时知命而独善其身,这种进退取舍体现出君子处世之道的高妙智慧。但“居易”不是目标,“独善”也不是归宿,“俟命”才是最终的企望。无人赏识的孤寂、自我实现不得的躁动,美人迟暮的惊惧都是欺瞒不了的: “万里王孙应有恨,三年贾傅惜无才。缘花更叹人间事,半日江边怅望回”(崔橹《山路木芙蓉》),“奈无情,风共雨,送新霜。嫁晚还惊衰早,容易度年芳。祗恐韶颜难驻,拟倩丹青写照,谁唤剑南昌”(王寂《水调歌头》),“春色不为主,天香难动人。丹枫见流落,黄菊坐因循。莫讶偏相爱,衰迟似我身”(陶弼《木芙蓉》),“紫茸排萼露微红,不比春花对日烘,冷落半秋谁是侣,可怜妖艳嫁西风”。木芙蓉要实现自我,尽情挥洒,努力绽放出最美的色彩,纵使深秋萧瑟,纵使只有一天短暂的生命:“丰肌弱骨与秋宜,宿酒酣来不自持,岂为严霜成槁质,要凭初日发妍姿”(蒲道源《红芙蓉》)。
  《红楼梦》中的宝钗和黛玉皆因亲戚关系寄居贾府,不可避免会遇到谁更受欢迎、更受重视的问题。不同的表现、展示自我的方式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性格。薛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八面玲珑,善与人打交道,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对贾母、王夫人等长辈察言观色,顺从讨好。第二十二回,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吃完饭点戏,贾母先叫宝钗点戏,“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欢喜。”脂砚斋批道:“看他写宝钗,比颦儿如何?”“是顺贾母之心也”;对同辈,她周到打点,时常接济。“海棠诗社”轮到史湘云做东道主时,正值湘云手头拮据,宝钗慷慨解囊,助其解燃眉之急,无怪乎第二十回史湘云对黛玉说,如能挑出宝姐姐的不好就伏了她;对丫鬟,拉拢收复,这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而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是不会,而是不愿处心积虑地去周旋于各种人际关系中,和宝玉一样,不肯在这些人事上下工夫。如果她愿意,她也懂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如第三回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就自违前言,“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如果出自真情实意,她也懂得抚慰人心,如第四十五回,前来探病的宝钗攻破了病中黛玉的感情防线,承认自误而误人,所以当宝钗打发婆子给黛玉送燕窝,黛玉也会真诚地感谢,“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并命人给她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相较而言,宝钗的处世待人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交际功能,而黛玉的喜也好,怒也好,虽有时难免逆他人之意,却是一片风光霁月、澄澈透明。黛玉一直在追求和等待的是自我才华的展示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第十八回元春省亲,让大家赋诗,“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想要表现的是自己的才华,希望通过才能的展示,受到肯定、重用和欣赏。在第四十八回,香菱要黛玉叫她作诗,黛玉欣然允诺,并且毫不谦虚地说:“既要学做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还教得起你。”在第五十回林黛玉作的《谜》,“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更是显现了希望能为“主人”效劳而建功立业的心态。
  木芙蓉“不趋时以逐荣”,黛玉不左右逢迎以取巧,而是通过自己的奋发和大展其才以期赏识,两者一也!
  
  二 朝开暮落:“明媚鲜妍能几时?”
  
  木芙蓉虽能拒霜,但花期很短,易落,“秋半著花,花时枝头蓓蕾不计其数,朝开暮谢”,因此木芙蓉也就有了夭折之征,“平明露滴垂红脸,似有朝愁暮落悲”(赵彦昭《秋朝木芙蓉》)。
  《红楼梦》中的黛玉聪明美丽,孤标傲世,却纤弱多病。黛玉是绛珠仙子投胎转世,纤弱的绛珠小草是她的基本象征物,生命力非常脆弱,就像一朵在秋风中不胜哀愁而摇摇欲坠的木芙蓉。
  书中第三回写众人眼中的黛玉“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脂砚斋批道:“草胎卉质,岂能胜物耶?想其衣裙,皆不得不勉强支持者也。”《葬花吟》中的“花谢花飞花满天”,“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无不是对花期太短,花易凋谢的哀伤。哀花实则自哀,清人明义《题红楼梦》诗里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暗示着她的早夭。第七十回的《桃花行》更是显示黛玉离夭折已为时不远: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这样凄厉的哀音,无怪乎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到了“一声杜宇春归尽”,群芳都将陆续凋零,而最早离世的就是黛玉。绛珠仙子跟随神瑛侍者下凡时就说道: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她的生命因宝玉而存在,她的眼泪为他而流甚至达到“不自惜”的程度,“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这样的“任他点点与斑斑”,终究会“泪干春尽花憔悴”,“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泪尽而逝,只留下宝玉对“世外仙姝”牵挂不已。
  作为黛玉之影的晴雯,在外貌、性格、气质等方面和黛玉有诸多相似之处,“寿夭”也是其一。书中第五回晴雯的判词为“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即明确点出。
  木芙蓉“花时枝头蓓蕾不计其数”,如此灿烂夺目,却可惜“朝开暮谢”;林黛玉花容月貌,天下难得这样标致的人物却也“一朝漂泊难寻觅”,实让人“堪怜”!
  
  三 浑身是宝:“堪怜咏絮才”
  
  木芙蓉浑身是宝,花叶皆可入药,有多种功用。“木芙蓉属锦葵科植物,其花、叶和根均可入药,味微辛,无毒,具有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记载以木芙蓉为主药的芙蓉膏治“打扑伤损,肿痛紫黑色,久不退者”;芙蓉花树,能绿化环境,净化空气;芙蓉花有“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消肿毒恶疮,排脓止痛”等殊;芙蓉叶,功用与花相似,且“俗传叶能烂獭毛”;芙蓉根,也可入药;芙蓉茎皮,富含纤维,洁白柔韧,可纺织,制绳,造纸;芙蓉花,还可以当染料,“孟后主于成都城上遍种芙蓉,每至秋,四十里如锦绣。高下相照,因名锦城。以花染缯为帐,名芙蓉帐”。
  而林黛玉的德、容、言、工、才,在大观园群芳之中也是“独殿群芳”、首屈一指。
  1 黛玉之德。黛玉心地澄净,真实无藏,对宝玉,对宝钗,对丫鬟等,都是如此。张志在《林黛玉释名》一文中说到,“黛玉身上体现了信、智、礼、洁、仁等多种传统美德”。
  2 黛玉之容。第三回王熙凤初见黛玉就惊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脂砚侧批:“这方是阿凤言语,若一味浮词套语,岂复为阿凤哉!”脂砚眉批:“‘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
  3 黛玉之言。“妇言”在于不传是非,不论隐私。黛玉虽言辞尖刻,但从不背后论人,表里如一。虽不会曲意逢迎,但比那些口蜜腹剑、暗度陈仓之人不知要强去多少。
  4 黛玉之工。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黛玉误会宝玉把自己之前给他的荷包送给小厮们,赌气拿起前日宝玉烦她作的那个香袋铰了一半。这香囊宝玉已见过,“虽尚未完,却十分精巧,费了许多工夫”。要知牛心左性的贾宝玉对这些小的大的活计可是非常有鉴赏力和分辨力的,功夫的好坏可逃不出他的法眼,袭人就说“那里哄的信他,他才是认得出来呢”。体弱的黛玉,因身体之故,女工作品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巧。
  5 黛玉之才。诗社评诗,她总是名列前茅,受到众人的赞赏。黛玉的咏絮之才最为突出,毋庸多言。
  正是由于木芙蓉具有不同于水芙蓉的自然物性,历代文人才赋予她独特的花品、花格,天才作家曹雪芹看到了林黛玉与木芙蓉人品与花品、人格与花格的一致性和共通性,才使得“不趋时以逐荣”、“似有朝愁暮落悲”的咏絮之才林黛玉成为绰约多姿的木芙蓉的不二化身。
  
   参考文献:
   [1] (清)汪灏:《广群芳谱》(卷三十九),上海书店,1985年版。
   [2] (战国)曾参、子思:《中庸》,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年版。
   [3] (清)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4] 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
   [5] (清)吴谦:《医宗金鉴》(卷八十八),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版。
   [6] 《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简介:张岚岚,女,1978—,河南平顶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工作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朦胧诗是中国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它是诗人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为20世纪中国大陆第二次接受西方文化的高潮的成果之一——意识流手法在朦胧诗中得到了运用。意识流以其固有的主观随意性,赋予诗作以更为广阔的表现视野及“高速幻想”的特质。本文从西方意识流手法的基本特征谈起,用朦胧诗歌的代表人物顾城、舒婷等人的诗歌为例,剖析了朦胧派诗歌里面的意识流倾向和
期刊
摘要儒家经典《论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又以和谐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理念,显示出超时代的魅力。而“和谐为本的人际观”、“安民主义思想”和“弘扬正气的政治观”则构成了《论语》和谐社会观的基本构架。  关键词:和谐社会观 《论语》 体现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论语》是先秦时期孔子的学生记录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语录体著作,也是代表着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期刊
摘要赏罚是领导人树立自身威信、督促将士认真履行职责的必要手段。这一手段运用得当,可以明显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或部下的工作效率,但这一手段若运用失当,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高明的领导人所以能挖掘出部下的潜力,与其严肃而分明的赏罚大有关系。本文尝试从分析《三国演义》中几个主要领导人物的激励和惩罚艺术,总结并归纳四个方面的要义来启示我们的现代管理学。  关键词:三国演义 激励 惩罚  中图分类号:I206.2
期刊
摘要本文立足于前人名物考辨的基础之上,对“黄鸟”与“仓庚”在《诗经》中兴起的情感含蕴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前者与思亲、离别之类眷恋和失落的感情有关,而后者则是春天、婚爱、愉悦的同义词,两者含义大相径庭,从而推断出《诗经》黄鸟均专指黄雀,不同于别名黄鹂的仓庚。  关键词:《诗经》 黄鸟 仓庚 兴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诗经》涉及了近40种鸟类,大多不是单纯作为品名出现的,往
期刊
摘要刘禹锡博大的人生情怀在其诗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时时给人以激奋昂扬的力量。这种诗情气质的形成与诗人的人格气质、理想追求、审美创新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刘禹锡 昂扬 博大 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一    在中唐诗歌内敛的总体氛围中,刘禹锡的诗却别具一格。无论是在逆境中,还是在达观时,刘禹锡的诗始终有种昂扬奋发的律动力,有一种高扬开朗、催人奋进的力量
期刊
摘要阮籍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但二人在言谈、行为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处世的“入”与“出”、行为的“达”与“敛”上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二人在生活态度、政治态度、处世行为、遗训后代、人生结局等方面的比较,揭示了封建文人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入世与出世抉择的痛苦,指出了政治乱世实是导致封建文人之悲的深刻根源。  关键词:阮籍 嵇康 命运 比较 文人之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五代十国文人似乎比前代各朝的人都更会享受人生,他们不仅追求世俗的物质享受,而且注重脱俗的精神享受。富足的生活为士大夫提供了享乐的条件,作为应歌娱乐的词也到达了繁盛的顶峰。为更好地满足当时男性的心理需求,当时词作着力于全方位塑造富贵、美艳、多情的女性形象,从而形成盛极一时并影响深远的“花间词风”。  关键词:五代 文人 词 醉入花丛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五代十
期刊
摘要唐人咏侠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土壤以及汉魏以来咏侠文学这一深厚的文化渊源。处在盛唐的李白不仅有任侠经历,而且还创作了不少历代传诵的咏侠诗。通过对这些诗歌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李白积极用世、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  关键词:李白 咏侠诗 功成身退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唐人咏侠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土壤和深厚的文化渊源。唐代帝王的崇侠尚义,唐代民族大融合与开放的文化政策,商
期刊
摘要宋代出现了一种成熟的文化样式“香文化”,从香料的鉴别、制作到应用都已非常专业化。“香文化”与宋词有着共生互动的关系:词对“香文化”有着多方面的表现,“香文化”对词创作有着重要影响。“香”是词生存的环境要素之一,也是词中常用的意象。“香”一方面体现着雅致富贵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象征着相思情事,同时具有坚贞幽洁的比兴义,对于宋词“香艳”风格特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宋词 香文化 意象  
期刊
摘要余华和昆德拉,这两个不同国籍的当代小说家,在面对人的存在这一人类永恒话题时,都通过作品从不同侧面作出了一番独到的思考。然而,因为人生经验不同,理论准备各异,他们对人的存在的阐释方式也各放异彩,有趣的是,尽管他们探究这一存在的切入点时有不同,最终却彼此融合并朝着同一精神指归探询。  关键词:余华 米兰·昆德拉 形而下 形而上 马太受难曲 复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19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