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飞猛发展,国民思想素质逐渐提高,学校在管理上不再单一地采用教师管理学生的管理模式,而是着重构建学生的自主管理模式,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环境,为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小学教育要开始实行班级自主管理。
关键词:小学班级、自主管理、实践探索
前言:随着近年来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育思想越来越多元化,国民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发展规律,逐渐认识到自主管理的重要性。小学生正处于认知世界的重要时期,给学生灌输自主管理的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生班级管理现状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无论是课堂纪律、学习成绩,还是学生的生活习惯,教师总是班级的管理者,学生则是服从者,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丧失了自我管理能力,被动地等着老师或家长安排。父母也因为溺爱孩子,心疼孩子,处处替孩子包办,长此以往,容易出现“巨婴”现象。学生一旦远离父母,生活自理变得困难,乱作一团。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教师与家长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班级里,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当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学生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敢于放手给学生去做,要让他们自行安排或处理。当学生出现偏差时,教师或家长要予以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搭建成长平台。
二、班级自主管理的意义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阵地,同时,班级也是“社会”的浓缩版,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室环境卫生、学生关系的处理都是社会的缩影,因此,在小学班级进行自主管理是学生提前进入社会锻炼的好时机,也为学生将来走出社会搭建一个锻炼的平台。为此,小学班级自主管理就应该把管理班级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把握大方向,轮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管理班级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学生通过参与班级管理制订班级目标,进而感受到自主管理的重要性,逐步培养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通过集体性的自主管理,自主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自主管理能力弱的学生,这样人人都在锻炼中提升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让自己能够健康发展,适应社会发展。
三、小学班级自主管理的可行性
1.班级自主管理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有利于其个性发展
从生理来看,小学生的脑容量接近成人,思维更加具有跳跃性,心理上也逐渐成熟。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有自己的想法,希望通过表现获得外界的认可,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对自己的事情更希望由自己把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師”,学生对于自主管理具有倾向性,这正是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最佳时机,学生会主动的、积极的接受班级自主管理,更有利于小学生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从心理上看,同龄之间沟通更为顺畅,更在乎同学提出的意见。因此,小学实行班级自主管理,更有利于提高班级的集体合作能力。同时,小学教育也是学生逐渐培养自我管理意识的阶段,通过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既能有利于班级自主化管理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信的品质。
2.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小学实行班级自主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事物的发展有两方面重要因素,内部原因是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外部原因则是外界的较大影响。自主管理是学生参与班级的各种管理,更有利于学生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学生可以在成功的案例中学习管理方法,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助于学生了解事物的本身,更主动的汲取知识,更容易换位思考,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道德品质。
总结:总而言之,在社会和学校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自主管理已然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自主管理能力也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逐渐地受到社会认同。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释放学生的天性,通过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将班级管理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班级的集体主义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升思考能力。同时,教师也能释放自己,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课堂教学中,形成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促使学生文化课程和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晓宇. 构建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J]. 中华少年, 2016(36).
[2]王秀梅. 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 2017(41):231-231.
[3]陈文霞;王红波;. 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C]// 2017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 0.
关键词:小学班级、自主管理、实践探索
前言:随着近年来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育思想越来越多元化,国民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发展规律,逐渐认识到自主管理的重要性。小学生正处于认知世界的重要时期,给学生灌输自主管理的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生班级管理现状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无论是课堂纪律、学习成绩,还是学生的生活习惯,教师总是班级的管理者,学生则是服从者,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丧失了自我管理能力,被动地等着老师或家长安排。父母也因为溺爱孩子,心疼孩子,处处替孩子包办,长此以往,容易出现“巨婴”现象。学生一旦远离父母,生活自理变得困难,乱作一团。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教师与家长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班级里,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当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学生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敢于放手给学生去做,要让他们自行安排或处理。当学生出现偏差时,教师或家长要予以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搭建成长平台。
二、班级自主管理的意义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阵地,同时,班级也是“社会”的浓缩版,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室环境卫生、学生关系的处理都是社会的缩影,因此,在小学班级进行自主管理是学生提前进入社会锻炼的好时机,也为学生将来走出社会搭建一个锻炼的平台。为此,小学班级自主管理就应该把管理班级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把握大方向,轮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管理班级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学生通过参与班级管理制订班级目标,进而感受到自主管理的重要性,逐步培养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通过集体性的自主管理,自主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自主管理能力弱的学生,这样人人都在锻炼中提升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让自己能够健康发展,适应社会发展。
三、小学班级自主管理的可行性
1.班级自主管理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有利于其个性发展
从生理来看,小学生的脑容量接近成人,思维更加具有跳跃性,心理上也逐渐成熟。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有自己的想法,希望通过表现获得外界的认可,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对自己的事情更希望由自己把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師”,学生对于自主管理具有倾向性,这正是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最佳时机,学生会主动的、积极的接受班级自主管理,更有利于小学生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从心理上看,同龄之间沟通更为顺畅,更在乎同学提出的意见。因此,小学实行班级自主管理,更有利于提高班级的集体合作能力。同时,小学教育也是学生逐渐培养自我管理意识的阶段,通过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既能有利于班级自主化管理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信的品质。
2.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小学实行班级自主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事物的发展有两方面重要因素,内部原因是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外部原因则是外界的较大影响。自主管理是学生参与班级的各种管理,更有利于学生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学生可以在成功的案例中学习管理方法,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助于学生了解事物的本身,更主动的汲取知识,更容易换位思考,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道德品质。
总结:总而言之,在社会和学校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自主管理已然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自主管理能力也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逐渐地受到社会认同。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释放学生的天性,通过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将班级管理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班级的集体主义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升思考能力。同时,教师也能释放自己,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课堂教学中,形成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促使学生文化课程和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晓宇. 构建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J]. 中华少年, 2016(36).
[2]王秀梅. 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 2017(41):231-231.
[3]陈文霞;王红波;. 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C]// 2017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