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课教学在传统意义上基本是以讲授为主,新课程的关键理念则是教师为辅,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由“学答”向“学问”,“学会”向“会学”转变。因此,在讲授课程时,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支持条件。
关键词 :课前预习 合作 探究 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互动合作与主动探究的互动过程,是新一轮课改的要求。在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这里,就如何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合作与主动探究,打造生本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课前预习,激发兴趣
作为一名刚上班五年历史教学的年轻老师,我对学生要求很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一定要课前预习课本,做到这一点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探究学习,除了要有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课前学生的带着问题去预习,因此课前预习很重要。在学案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预习思考,一个是预习检测。预习思考主要是以思考题的形式出现,而“预习检测”主要是把整课知识点以网络构架的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通过预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激发兴趣,促进发展”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历史课堂教学互动合作与主动探究。
二、指导阅读,整体感知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说: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始终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成功了一半了。这一环节需要教师事先制定出导学案,罗列知识结构,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知识结构查阅课本,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知识。教师通过提出要求,指导自学这一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填写知识结构。期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
三、设置情景,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导入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但应紧扣本课学习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把学生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同时教师也自然地把学习目标展现给学生,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渴望和探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导入亦如此。
四、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学生能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但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是能力。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质疑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中,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探究题,题目要体现梯度性、层次性、探究性。在授课中,我大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分组合作讨论,自由竞赛解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挑战难度,化被动为主动,变“想学”为“乐学”,达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目的。
五、构建网络,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传统教学中小结这个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礎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知古鉴今,从而较好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六、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要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在设计一堂课时,必须配有一定量的课后习题。课后习题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落实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发散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是课本知识应用的有效载体。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要求既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体现考试的特点,又灵活多样,富有新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
七、学以致用,提升能力。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一般情况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自主学习能力大为提高,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认识图片选择史料,归纳要点,提出问题,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完成任务,主动设计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显著进步。除此以外,历史教学中还必须为学生构建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教会学生从整体全局上把握历史的纵横联系,真正学会融会贯通。
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中,我会努力学习,更努力去培养我的学生们,只有学会自主学习的人,才能具备较高主动学习的能力。总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引导学互动合作,主动探究,真正做到“会学”,达到教与学的有效统一,是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课前预习 合作 探究 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互动合作与主动探究的互动过程,是新一轮课改的要求。在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这里,就如何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合作与主动探究,打造生本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课前预习,激发兴趣
作为一名刚上班五年历史教学的年轻老师,我对学生要求很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一定要课前预习课本,做到这一点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探究学习,除了要有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课前学生的带着问题去预习,因此课前预习很重要。在学案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预习思考,一个是预习检测。预习思考主要是以思考题的形式出现,而“预习检测”主要是把整课知识点以网络构架的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通过预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激发兴趣,促进发展”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历史课堂教学互动合作与主动探究。
二、指导阅读,整体感知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说: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始终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成功了一半了。这一环节需要教师事先制定出导学案,罗列知识结构,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知识结构查阅课本,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知识。教师通过提出要求,指导自学这一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填写知识结构。期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
三、设置情景,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导入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但应紧扣本课学习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把学生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同时教师也自然地把学习目标展现给学生,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渴望和探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导入亦如此。
四、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学生能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但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是能力。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质疑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中,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探究题,题目要体现梯度性、层次性、探究性。在授课中,我大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分组合作讨论,自由竞赛解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挑战难度,化被动为主动,变“想学”为“乐学”,达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目的。
五、构建网络,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传统教学中小结这个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礎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知古鉴今,从而较好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六、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要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在设计一堂课时,必须配有一定量的课后习题。课后习题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落实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发散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是课本知识应用的有效载体。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要求既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体现考试的特点,又灵活多样,富有新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
七、学以致用,提升能力。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一般情况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自主学习能力大为提高,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认识图片选择史料,归纳要点,提出问题,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完成任务,主动设计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显著进步。除此以外,历史教学中还必须为学生构建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教会学生从整体全局上把握历史的纵横联系,真正学会融会贯通。
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中,我会努力学习,更努力去培养我的学生们,只有学会自主学习的人,才能具备较高主动学习的能力。总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引导学互动合作,主动探究,真正做到“会学”,达到教与学的有效统一,是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