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说空城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b6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品三国》节目第一集里讲了一句话,说曹操虽然抢走了关羽的老婆,却也被别人抢走了“空城计”的“发明权”。此言一出,立即招致批评。
  这就很有些意思了。既然有这么多人较真,那我也不妨来钻钻牛角尖。当然,我们还得把曹操那个故事再讲一遍。
  先看《资治通鉴》怎么说。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事情大概是这样的。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吕布和陈宫率一万多人从东缗(故城址在山东省金乡县东北)来打曹操。当时曹操驻军乘氏(故城址在山东省钜野县西南),部队都下乡收麦子去了(兵皆出取麦),留守的不到一千人。正好屯西有大堤,堤南有一大片树林,深不可测。曹操便“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吕布则“令轻兵挑战”。两军相遇后,曹操的伏兵都从堤内冲出,“步骑并进”,打得吕布落荒而逃,曹操“追至其营而还”。显然,这是一场“完完全全的伏击战”,不但不是什么“空城计”,就连“空营计”也算不上。
  问题是《资治通鉴》的这个说法并不完全靠得住。为什么呢?因为司马光做了手脚。《资治通鉴》的这段记述,源自《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魏书》。但《资治通鉴》在重新表述时,却删掉了一些内容,已非此事的原始情况和完整情况。实际上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吕布打过来的时候,手中兵力不足千人的曹操情急之下,便让随军女眷都到城上短墙(陴)去站岗。吕布来了以后,看见城墙上站着女人,屯西又有大堤,堤南“林木幽深”,便怀疑那里有埋伏。吕布就和部下说,曹操这个家伙很狡猾(曹操多谲),我们不要上当(勿入伏中),便向南后退十余里。等到第二天吕布再来时,曹操果然在堤内埋伏了军队,这才有后来那场“伏击战”。可惜这些关键内容,包括“太祖乃令妇人守陴”“布疑有伏”“引军屯南十余里”“明日复来”等,都被司马光删掉了,这才造成许多人的误读。没错,司马光是写了《资治通鉴考异》。在胡刻本和中华书局点校本的《资治通鉴》里,《考异》是散注在正文之下的。但恕我老眼昏花,在这段正文后面竟然找丕到司马光先生的任何解释。那么,请批评我的人明以告我,司马光删去上述文字究竟是何道理?在此之前,对不起,我是只能相信《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魏书》的。
  按照裴注所引《魏书》,这场战争其实有两个阶段,时间则有前后两天。两个阶段情况并不相同,前则设疑后则设伏,怎么能说“完全是伏击战”?那么,发生在第一天的那个情况算不算“空城计”呢?这就要看你对“空城计”如何定义了。广义地看,是可以算的。因为它具备了“空城计”最基本的要素和内核,那就是公开示弱示虚,让对方不知深浅不知虚实,进而因生疑而不敢进攻甚至撤退。“布疑有伏”就是产生怀疑,“引军屯南十余里”就是不敢进攻而且撤退,而产生怀疑并立即撤退的原因,则不但因为“屯西有大堤,其南林木幽深”,而且因为城墙之上“妇人守陴”。我们知道,战争是男人的事。曹操军中,平时也没有一支“娘子军”。这个时候“妇人守陴”,只能说明城中已然无兵,是一座“空城”。兵到哪里去了呢?吕布怀疑埋伏在大堤之南的树林里,其实是下乡收麦子去了,堤内也是“空城”。后来打败吕布的军队,是第二天才埋伏在那里的。这里面有个“时间差”。在头一天,堤内空空如也,城里不足千人(只有诸葛亮在阳平的十分之一),而“妇人守陴”和“凭栏操琴”也并无本质区别,怎么就不能算作“空城计”?
  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令妇人守陴”是曹操出奇制胜的精心设计,还是他万般无奈的垂死挣扎?如果是前者,就是“空城计”;如果是后者,就不是。但以曹操之‘‘多谲”,以及他对周边地形的熟悉,很可能是一次急中生智。它和晋人郭冲的《条亮五事》以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诸葛亮之所以成功,是对方知道他一生谨慎,因此断定他城中不空。曹操之所以成功,则是对方认为他一生奸诈,因此断定他城外有伏。疑其“城中不空”,所以认为“凭栏操琴”是引我上当。疑其“城外有伏”,所以认为“妇人守陴”是诱我深入。细节虽然不同,但事不同而理同,因此不妨都名之日“空城计”。
  可惜诸葛亮那件事并未发生,而且于理不合。第一,司马懿不敢进攻,无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么,派一队侦察兵进去看看,行不行?第二,司马懿“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距离应该不算太远,那么,派一个神箭手把诸葛亮射下城楼,来他个“擒贼先擒王”,行不行?第三,按照郭冲的说法,当时司马懿的军队有二十万人,诸葛亮只有一万人;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当时司马懿的军队有十五万人,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人。总之是敌众我寡。那么,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所以裴松之作注时,就断定郭冲所言不实。裴松之说:“就如冲言,宣帝(司马懿)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
  但是,在诸葛亮那里并不可能的事,为什么在曹操这里就可能呢?因为情况不同。第一,当时吕布手上只有一万多人,并不像司马懿那样有一二十万,围而不打大约不行。第二,此处地形确实是打埋伏的好地方,吕布不能不疑。第三,吕布既然不可能打马向前,“辕门射戟”的手段也就使不上。再说曹操也没在城楼上,射谁呢?“令轻兵挑战”的事吕布倒是做了,可惜是在第二天。这时,曹操已经当真设了埋伏,派兵侦察又有什么用?当然,你可以不同意曹操这件事是“空城计”,因为曹操的“令妇人守陴”也可能并非计谋。但不管怎么说,我的说法毕竟于理不悖,于史有据。按照科学研究的惯例,至少可以作为“假说”提出,怎么就是“信口开河”“破绽百出”呢?
  至于“空城计”究竟是谁发明的,当然可以讨论。包括曹操这一招算不算,历史上有没有“空城计”,都可以讨论。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就有不同看法。将曹操此例算作空城计,这话早就有人说过,不是我的“发现”。将文聘此例算作空城计,这话也早有人说过,并不“新鲜”。还有人说最早的“空城计”,發生在公元前666年。这都算一种说法吧!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和自己观点不同,就乱扣帽子。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篇》,就只列举了《南齐书·高祖纪》《旧唐书·良吏传》和《北狄传》的三个例子,也不提文聘和赵云的那两例。按照网友“红茶杨威利”的逻辑,是不是也要算作“一知半解”呢?
  其实提不提文聘那一例,各人有各人的原因。我不提,是因为它发生在曹操战吕布一事之后。钱先生不提,则可能是先生对“空城计”的概念有严格界定。
其他文献
朱自清的散文非常优美,清秀隽永,充满诗意。他擅长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描绘真实的景物,抒发真实的情感,发表真实的议论。在讲解《荷塘月色》的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作品呢?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  一、分析叠词,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  叠字用得精妙,可以使作品更富艺术魅力。比如,李清照在《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
期刊
“不曾游过峨眉,不能算到过四川”,这句话是否合理,还待事实来证明。民国二十五年四月一日清晨,我高高兴兴地上峨眉了。内子纠思,我儿方刚,我友魏文翰、杨伯屏坐上了汽车,昨夜一阵雨,今天晴了,从特别新鲜的空气中出发。经双流县、新津县、到邓公场,面前有一条河,汽车上了渡船,人从浮桥上走过。这浮桥是由民船连系而成的。桥旁有规则,向渡客征取渡资,每人交二百文。但据收钱人说:“九十多条船,每三天分一次,每次分得
期刊
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新研究發现,总是采用消极的思维模式可能会提高患阿兹海默症的风险。  这项研究发表在《阿兹海默症与痴呆症》,以55岁以上人群为调查目标。研究发现,“反复消极思维”可能会引发日后的认知能力下降以及和阿兹海默症有关的有害脑蛋白的沉积。  该研究的首席作者、伦敦大学学院精神病学的娜塔莉·马钱特博士说:“我们已经知道,中老年的抑郁和焦虑是引发痴呆症的风险因素。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抑郁症和
期刊
古诗词是古代人记录生活、表达情感、进行社交的重要媒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但是,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古诗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笔者就探讨一下开展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借鉴,让学生更加轻松、快乐地学习古诗词。  一、引导学生诵读诗词,体会作品中的情感  在古代,学生是在学堂里摇头晃脑地诵读诗词,几千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课堂上的读书声依然悦耳。古诗词具有韵律美,比如,《诗经·
期刊
阅读教学是高中生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老师应积极开展阅读教学,让高中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如何开展阅读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老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教学内容,适时地播放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和视频,展示图片和资料,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学习知识
期刊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他们的各项语文学习能力,让他们的能力均衡发展。所以,学校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还设置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在上选修课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呢?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  一、利用故事导入新课,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古诗词大都是名家所作,背后往往都有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有序分布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下面,笔者就谈谈开展任务群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开展任务群教学的意义  1.开展任务群教学是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
期刊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外部事物和教学设备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借助外物成为了一道难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存在方式单一、不会合理利用外部事物和工具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必须学会借助外物开展语文教学。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如何借外物开展语文教学,希望能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帮助。  一、借助课外书籍,开阔学生
期刊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必须进行学习与传承。开展古诗词教学可以陶冶高中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适时开展比較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下面,笔者就介绍两种开展比较阅读活动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比较阅读题材相同而主题不同的作品  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师可以发现一些古诗词的题材是相同的,而这些有着相
期刊
鲁迅先生的小说常常借助“疤痕”来展示现实生活,揭露社会弊端,如孔乙己的“疤痕”、阿Q的“癞疮疤”、祥林嫂的“伤疤”等,这些“疤痕”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笔者就来谈谈鲁迅小说中的“疤痕”。  一、孔乙己的“伤痕”:封建教育制度对下层知识分子肉体上残害、精神上毒害的标记  《孔乙己》一文两次提到了孔乙己脸上的“伤痕”。他一出场便是“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这说明他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