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重現
「出於重新整合全球資源的策略考量,阿迪達斯會在今年晚些時候關閉在華的唯一一家自有工廠。」7月18日,阿迪達斯中國區的一紙回覆中止了其蘇州工廠的未來。遣散工人被傳將獲得「N+1(N為在工廠工作的整年數)乘以月薪的補償」,而工廠的正式關停在2012年10月。
阿迪達斯「理性拋棄」大陸市場路線已經明晰。近期,亦有大陸多家為阿迪達斯生產運動裝、T恤等十多年的代工廠陸續接到通知,將在2012年10月到2013年4月陸續解除代工協議,終止合作。
但對於整個阿迪達斯在大陸的製造業務,阿迪達斯公關負責人表示,「大陸依舊是阿迪達斯一個重要的採購市場,阿迪達斯在大陸與300多家代工廠仍然有合作關係,遠遠多於其他任何一個區域市場。」
一個徘徊了四年的傳聞終在10月底變為現實:阿迪達斯將關閉在江蘇蘇州的唯一一家大陸直屬工廠。阿迪達斯還告知了其他10家代工廠,將陸續終止代工合同。
阿迪達斯官方解釋是「出於重新整合全球資源的策略考量」。但外界普遍解讀為,跟它的老對手耐克一樣,這家風向標式的「候鳥」公司為了追逐更低的成本而將製造基地轉移出大陸,而更多生產商將尾隨其後。
「候鳥」飛向東南亞
收到阿迪達斯終止合同的一紙通知,代工廠商孫英莉有些措手不及,雙方約定的合同期原本要到2015年才結束。
孫英莉的公司自1996年開始為阿迪達斯代工,雙方在2006年簽訂長期合作協定。那時恰逢阿迪達斯在大陸生產的黃金時期。2007年,阿迪達斯集團下屬鞋類產品有一半是在大陸生產的。但隨後,阿迪達斯開始實施增加供應商地區多樣性的戰略。
到2011年,阿迪達斯集團的鞋類產品來自大陸的比重雖然仍是最大,但已降低到35%。而印尼、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的增幅明顯,後者的份額翻了一番。
「在大陸,由政府制定的工資標準逐漸變得過高,公司希望部分地撤出大陸,轉移至勞動力更便宜的地區。」 2008年7月,阿迪達斯全球CEO赫伯特·海納曾對德國媒體這樣說道。
事實上,工廠轉移的秘密正在於成本。而與四年前相比,大陸的人力成本上升更有愈演愈烈之勢。一面是3000多元(人民幣,下同)的月薪還遭遇「用工荒」,另一面則是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成年勞動力每月約合一千多元人民幣的薪水,去留之間顯然不難抉擇。
與阿迪達斯相比,老對手耐克轉移生產基地的步伐邁得更大。從2005年開始,耐克逐年增加越南工廠在其製造業中的比重,到2009年,越南和大陸的訂單比重同為36%。連續兩年反超之後,2011年,越南的比重升至39%,而大陸降至33%。
製造業到美國去
除了衣服、鞋子的生產商開始離開,在工業品製造領域,大陸也正在失去吸引力,而美國成為這些投資新的目的地。
通用電氣在2011年年報中提出,要把家電生產線從大陸和墨西哥撤回到美國;福特汽車將在美國投資160億美元增加工廠和生產線;全球最大的挖掘機和推土機生產商卡特彼勒2011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投資1.2億美元新建一個製造廠;谷歌新推出的播放機「Nexus Q」也在美國生產。
「美國製造業的轉移才剛開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學教授辛奇·利維說。前不久,他花了兩個月對108家總部在美國、擁有跨國營業機構的企業進行調查,其中14%明確計畫將部分製造業務搬遷回美。
為規避國外自然災害等風險,及不斷上漲的油價所帶來的運輸等供應鏈成本,再加上奧巴馬的刺激政策,「30年來製造業從美國向大陸轉移的時代已近尾聲了。」 加拿大皇家銀行環球資產管理首席經濟師埃里克·拉塞爾斯說。
商務部研究院外商投資研究部主任馬宇則發出警告,「這是一個危險的苗頭,值得重視。這凸現了大陸製造業面臨的體制困境,國家政策可挖掘的空間很大。」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
儘管大陸作為製造基地的吸引力正在降低,但作為市場的吸引力卻正在上升。卡特彼勒、NCR、通用電氣、福特、星巴克、阿迪達斯、耐克、寶潔等數家跨國公司無一例外地均表示出對大陸市場的重視。
在將越來越多的生產基地轉移到大陸之外的同時,耐克、阿迪達斯和優衣庫將大陸的定位從生產基地向核心市場轉變。
阿迪達斯宣佈在天津新建一個北方物流中心,與蘇州工業園內負責大陸銷售的物流中心遙相呼應。耐克的路子如出一轍——2009年耐克關閉其在大陸唯一一家直營工廠太倉工廠後,耗鉅資在太倉打造了一個全球第二大物流中心,交貨時間因此縮短15%。它們還計畫開設更多的門店,並把眼光瞄準大陸二三線城市。
這兩家老對手,陸續將生產撤出大陸,卻比賽著把大陸市場作為主要驅動力。暫時落後的阿迪達斯集團,其全球CEO赫伯特·海納近年來不斷增加到大陸的次數,他把大陸親切地稱為「我們的明星市場」。
大陸歐盟商會的調查資料也顯示,74%的受訪企業認為,大陸在其全球總體戰略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報告描述說:「以前,大陸主要是世界工廠,而當今和未來,大陸將成為我們產品的最終世界市場。」
「十年前,我們有七成會員企業的產品以出口為主,三成企業面向大陸市場。」20年前,華南美國商會會長哈利就來到大陸。他的華南美國商會,代表了1800多家在華南投資的美國企業。他說,「但現在,這個比例恰好反過來了。」
「不得不」的艱難轉型
隨著跨國公司紛紛縮減在華業務,除了外遷工廠外,很多跨國公司也縮減了給原來代工企業的訂單。「大量為國際品牌做代工的企業,隨著這些跨國公司的產能外遷,未來幾年裡將面臨生存危機。」 浙江省國際經濟貿易研究中心、WTO浙江研究諮詢中心主任張漢東說。
耐克和阿迪達斯的遷徙帶動了一些台資背景的代工廠轉移。2012年年初,在香港上市的九興控股公司關閉了一家在東莞的來料加工廠房,同時繼續提升在印尼的生產能力。
「當廉價的勞動力、原材料和土地優勢漸漸消失的情況下,代工企業也應該考慮轉型升級,積極走出去,利用全球資源,努力提升產品附加值,打造本土的跨國公司。」在張漢東看來,大陸工業的外向度很高,工業產品很多都用來出口,出口產品的形式除了自主品牌,就是大量的代工產品。但當代工遇到問題並不代表產業就不能發展了,某種程度上來看,這也是大陸外貿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目前來看,面臨轉型的大陸服裝加工業,基本有兩個出路。其一,是憑藉長期加工的經驗,繼續承擔有一定技術要求的加工品類。比如一些鞋襪產品中,所需的工序就比一般的要複雜。其二,則是積極做一些ODM(原始設計製造),雖然前期階段會很艱難,但只是必經的過程。」 體育產業獨立評論人馬崗表示。
然而,要真正走出去,打造本土的跨國公司,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這幾年,很多企業到國外投資設廠,由原來的產品「走出去」到現在的企業「走出去」,接近產品的銷售地,跨過國際貿易壁壘,避免反傾銷反補貼的國際貿易摩擦。「很多在大陸知名的品牌,要獲得全球的影響力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要提升產品品質,進行自主創新,注重保護智慧財產權,在全球範圍內整合資源。」 張漢東說。
「出於重新整合全球資源的策略考量,阿迪達斯會在今年晚些時候關閉在華的唯一一家自有工廠。」7月18日,阿迪達斯中國區的一紙回覆中止了其蘇州工廠的未來。遣散工人被傳將獲得「N+1(N為在工廠工作的整年數)乘以月薪的補償」,而工廠的正式關停在2012年10月。
阿迪達斯「理性拋棄」大陸市場路線已經明晰。近期,亦有大陸多家為阿迪達斯生產運動裝、T恤等十多年的代工廠陸續接到通知,將在2012年10月到2013年4月陸續解除代工協議,終止合作。
但對於整個阿迪達斯在大陸的製造業務,阿迪達斯公關負責人表示,「大陸依舊是阿迪達斯一個重要的採購市場,阿迪達斯在大陸與300多家代工廠仍然有合作關係,遠遠多於其他任何一個區域市場。」
一個徘徊了四年的傳聞終在10月底變為現實:阿迪達斯將關閉在江蘇蘇州的唯一一家大陸直屬工廠。阿迪達斯還告知了其他10家代工廠,將陸續終止代工合同。
阿迪達斯官方解釋是「出於重新整合全球資源的策略考量」。但外界普遍解讀為,跟它的老對手耐克一樣,這家風向標式的「候鳥」公司為了追逐更低的成本而將製造基地轉移出大陸,而更多生產商將尾隨其後。
「候鳥」飛向東南亞
收到阿迪達斯終止合同的一紙通知,代工廠商孫英莉有些措手不及,雙方約定的合同期原本要到2015年才結束。
孫英莉的公司自1996年開始為阿迪達斯代工,雙方在2006年簽訂長期合作協定。那時恰逢阿迪達斯在大陸生產的黃金時期。2007年,阿迪達斯集團下屬鞋類產品有一半是在大陸生產的。但隨後,阿迪達斯開始實施增加供應商地區多樣性的戰略。
到2011年,阿迪達斯集團的鞋類產品來自大陸的比重雖然仍是最大,但已降低到35%。而印尼、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的增幅明顯,後者的份額翻了一番。
「在大陸,由政府制定的工資標準逐漸變得過高,公司希望部分地撤出大陸,轉移至勞動力更便宜的地區。」 2008年7月,阿迪達斯全球CEO赫伯特·海納曾對德國媒體這樣說道。
事實上,工廠轉移的秘密正在於成本。而與四年前相比,大陸的人力成本上升更有愈演愈烈之勢。一面是3000多元(人民幣,下同)的月薪還遭遇「用工荒」,另一面則是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成年勞動力每月約合一千多元人民幣的薪水,去留之間顯然不難抉擇。
與阿迪達斯相比,老對手耐克轉移生產基地的步伐邁得更大。從2005年開始,耐克逐年增加越南工廠在其製造業中的比重,到2009年,越南和大陸的訂單比重同為36%。連續兩年反超之後,2011年,越南的比重升至39%,而大陸降至33%。
製造業到美國去
除了衣服、鞋子的生產商開始離開,在工業品製造領域,大陸也正在失去吸引力,而美國成為這些投資新的目的地。
通用電氣在2011年年報中提出,要把家電生產線從大陸和墨西哥撤回到美國;福特汽車將在美國投資160億美元增加工廠和生產線;全球最大的挖掘機和推土機生產商卡特彼勒2011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投資1.2億美元新建一個製造廠;谷歌新推出的播放機「Nexus Q」也在美國生產。
「美國製造業的轉移才剛開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學教授辛奇·利維說。前不久,他花了兩個月對108家總部在美國、擁有跨國營業機構的企業進行調查,其中14%明確計畫將部分製造業務搬遷回美。
為規避國外自然災害等風險,及不斷上漲的油價所帶來的運輸等供應鏈成本,再加上奧巴馬的刺激政策,「30年來製造業從美國向大陸轉移的時代已近尾聲了。」 加拿大皇家銀行環球資產管理首席經濟師埃里克·拉塞爾斯說。
商務部研究院外商投資研究部主任馬宇則發出警告,「這是一個危險的苗頭,值得重視。這凸現了大陸製造業面臨的體制困境,國家政策可挖掘的空間很大。」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
儘管大陸作為製造基地的吸引力正在降低,但作為市場的吸引力卻正在上升。卡特彼勒、NCR、通用電氣、福特、星巴克、阿迪達斯、耐克、寶潔等數家跨國公司無一例外地均表示出對大陸市場的重視。
在將越來越多的生產基地轉移到大陸之外的同時,耐克、阿迪達斯和優衣庫將大陸的定位從生產基地向核心市場轉變。
阿迪達斯宣佈在天津新建一個北方物流中心,與蘇州工業園內負責大陸銷售的物流中心遙相呼應。耐克的路子如出一轍——2009年耐克關閉其在大陸唯一一家直營工廠太倉工廠後,耗鉅資在太倉打造了一個全球第二大物流中心,交貨時間因此縮短15%。它們還計畫開設更多的門店,並把眼光瞄準大陸二三線城市。
這兩家老對手,陸續將生產撤出大陸,卻比賽著把大陸市場作為主要驅動力。暫時落後的阿迪達斯集團,其全球CEO赫伯特·海納近年來不斷增加到大陸的次數,他把大陸親切地稱為「我們的明星市場」。
大陸歐盟商會的調查資料也顯示,74%的受訪企業認為,大陸在其全球總體戰略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報告描述說:「以前,大陸主要是世界工廠,而當今和未來,大陸將成為我們產品的最終世界市場。」
「十年前,我們有七成會員企業的產品以出口為主,三成企業面向大陸市場。」20年前,華南美國商會會長哈利就來到大陸。他的華南美國商會,代表了1800多家在華南投資的美國企業。他說,「但現在,這個比例恰好反過來了。」
「不得不」的艱難轉型
隨著跨國公司紛紛縮減在華業務,除了外遷工廠外,很多跨國公司也縮減了給原來代工企業的訂單。「大量為國際品牌做代工的企業,隨著這些跨國公司的產能外遷,未來幾年裡將面臨生存危機。」 浙江省國際經濟貿易研究中心、WTO浙江研究諮詢中心主任張漢東說。
耐克和阿迪達斯的遷徙帶動了一些台資背景的代工廠轉移。2012年年初,在香港上市的九興控股公司關閉了一家在東莞的來料加工廠房,同時繼續提升在印尼的生產能力。
「當廉價的勞動力、原材料和土地優勢漸漸消失的情況下,代工企業也應該考慮轉型升級,積極走出去,利用全球資源,努力提升產品附加值,打造本土的跨國公司。」在張漢東看來,大陸工業的外向度很高,工業產品很多都用來出口,出口產品的形式除了自主品牌,就是大量的代工產品。但當代工遇到問題並不代表產業就不能發展了,某種程度上來看,這也是大陸外貿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目前來看,面臨轉型的大陸服裝加工業,基本有兩個出路。其一,是憑藉長期加工的經驗,繼續承擔有一定技術要求的加工品類。比如一些鞋襪產品中,所需的工序就比一般的要複雜。其二,則是積極做一些ODM(原始設計製造),雖然前期階段會很艱難,但只是必經的過程。」 體育產業獨立評論人馬崗表示。
然而,要真正走出去,打造本土的跨國公司,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這幾年,很多企業到國外投資設廠,由原來的產品「走出去」到現在的企業「走出去」,接近產品的銷售地,跨過國際貿易壁壘,避免反傾銷反補貼的國際貿易摩擦。「很多在大陸知名的品牌,要獲得全球的影響力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要提升產品品質,進行自主創新,注重保護智慧財產權,在全球範圍內整合資源。」 張漢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