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新常态下定向培养士官育人机制探析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pu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攻坚期又称军民融合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如何走出一条定向培养士官的特色之路,为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应有之力是摆在地方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新任务和新挑战。文章从新常态下定向培养士官的特点出发,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应对军民融合新常态的定向培养士官育人机制,以期能对军地联合培养士官人才的素质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军民融合新常态;定向培养士官;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5-0177-03
  Abstract: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is also called the new normal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Under the new normal, it is a new task and challenge for lo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find a unique way of directional training of non-commissioned officers and contribute their due effort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strengthening the military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rectional training of non-commissioned officers under the new normal, this paper, tak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puts forward the mechanism of the directional training of non-commissioned officers in the new normal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hoping to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joint training of non-commissioned officers.
  Keywords: the new normal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definite training non-commissioned officer; education mechanism
  2016年10月,習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时强调:“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我们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军地联合定向培养士官作为新形势下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经过六年的试点,逐步迈入规模化、内涵式发展新时期,针对“军营+学院”、“士官教育+职业教育”的二元模式探索已成当下热点。
  一、概念界定
  (一)军民融合新常态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军民融合提升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发展呈现整体推进、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军民融合发展正处于深度融合、跨越发展的攻坚期,思想观念跟不上、顶层统筹统管乏力、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滞后、工作执行力度不够等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依然存在,这都预示着我国军民融合发展进入了新常态。
  在新常态下,如何充分激发地方高职院校自身优势,持续为部队培养输送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地方高职院校的新任务和新挑战。2019年2月,国发[2019]4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落实好定向培养直招士官政策,推动地方院校与军队院校有效对接,推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军事人才培养开放,建立军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这一政策的出台为探索新常态下军地联合育人深度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育人机制
  机制又称机理,本来是机械学上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机制”的解释为: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多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常使用,可以理解为机构和制度。从该词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三层含义:其一,机制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二,组成机制的各要素的功能及组合方式决定着整个机制的功能;其三,各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机制的运行。
  育人机制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军民融合新常态下定向培养士官育人机制主要研究军民融合新常态下军、政、校三方共建共享、交互作用、协同育人等模式。
  二、军民融合新常态下定向培养士官现状
  定向培养士官政策从出台至今已经有7个年头,为部队培养所需人才达几万人。然而,随着定向培养士官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如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政策资源保障不到位
  士官生的培养主要依靠地方高职院校资源。一个定向培养士官的培养经费是普通大学生的1.5倍多,经费支出成为地方高职院校的一笔负担,而国家政策层面,目前还未有对定向培养士官院校的明显倾斜。从高校决策者的层面来讲,开展定向培养士官项目是靠着情怀和奉献来进行的,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军地联合培养士官人才的发展。   (二)军地协作沟通不到位,双方关系和责任不够明确
  定向培养士官主场在地方高职院校,但是作为普通地方院校,对部队所需人才及相关岗位素质能力的要求不甚了解,需要军地双方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和考察调研,需要进一步明确双方的关系和责任。若军队的指导地位不明确,地方高职院校的配合力度不够,都将影响定向培养士官的质量。
  (三)定向培养士官自身定位不够明确
  定向培养士官作为“亦生亦兵”的特殊存在,“生”与“兵”的关系比较微妙,处理失衡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目前对于“生”与“兵”的解释过于模糊,导致部分士官生出现迷茫和失衡。士官生首先应该是“生”,需要按照普通大学生的要求具备该学历应有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能力,同时,他们又是“兵”,需要具备军人应有的军政素养。
  (四)考核形式单一,评价方式不够严谨
  目前,定向培养士官的技能考核形式为理论考核为主,实验实训为辅。理论考核固定于几个知识点、几道题目,考核过于保守,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评价方式不够严谨,与军地联合培养的初衷不太相符。
  (五)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培养难度加大
  随着定向培养士官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生源质量也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就录取情况来看,录取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的差距甚至达到了100分,这对后期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定向培养士官的培养目标是以突出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士官,它要求的不是单纯的量的扩大,而是核心技术的体现和增值。而文化功底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知识吸收消化能力欠缺,成为士官生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障碍。
  三、军民融合新常态下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定向培养士官育人机制
  (一)健全体系,完善机制
  1. 完善组织机构,健全管理机制
  重视士官生培养工作,成立专门的士官生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全面规划、统筹协调士官生培养工作。成立独立的士官学院,下设军地联合培养办公室、军政办公室、军务管理办公室、军事教研室、专业教学管理办公室、院办等机构,负责衔接协调、沟通部队承训单位,承担士官生日常管理,以及军事训练与教学工作。
  2. 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机制
  为高质量完成定向培养士官任务,严控管理成效与教学效果,制定系列教育管理制度,如《定向培养士官管理办法》、《定向培养士官生预警、淘汰、选补管理规定》、《定向培养士官综合素质考评办法》、《定向培养士官日常管理量化考核评价办法》等,明确规定士官生做什么、怎么做,从制度上约束行为、规范管理、奖优惩劣。
  3. 投入专项经费,保障工作运行
  设置士官生培养专项经费,用于士官生的教学条件建设、新课程开发、军营文化氛围营造、军事集训、骨干培养、被装、就餐补助等项目,全力保障定向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接部队,深化合作
  士官生定向培养的核心在于军地联合,军地双方应将培养关口前移,打破“2.5+0.5”的培养模式,部队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前期方案制定、中期联教联训、后期综合考评,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1. 军地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确保向部队输送综合素质过硬的技术士官人才,地方院校应积极主动对接部队承训机构,分析调研各专业岗位任职要求和部队士官培训课程体系,确定以“军政素质、管训能力、专业技术”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军政素质,强化专业通用技能,培养综合岗位能力,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坚持高等职业教育与岗位任职教育相结合、军政训练与日常养成相结合、统一标准与灵活施训相結合,以“军地联合、教管结合、显隐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军地混编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
  成立军地联合培养办公室,聘请部队承训单位优秀教员为士官学院特聘教员,直接参与士官生的管理、训练、教育过程;共同开展军事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顺利完成军事技能、组训方法、军队基层管理、军队基层政治工作课程的开发。建立兼职军事教员信息库,邀请多所军事院校教师来校授课、开设讲座。
  3. 军地共建联教联训合作平台
  部队选派干部骨干,协助地方院校开展军事训练、政治教育和经常性管理工作;定期举办“军营开放日”活动,让士官生近距离感受部队文化,熟悉部队环境,激发士官生向往军队的热情。同时,地方院校按照部队的需求,有计划的组织安排部队现役技术士官来校按专业对口进行技术技能培训,辅助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依托合作平台,实现互利合作、共赢发展,军地共享专业实训教育资源。
  (三)落实制度,强化管理
  1. 贯穿日常,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突出政治是士官生思想建设的重点,是给部队输送合格士官人才的重要保证。一是,组织全体士官生学习部队条令条例、士官生管理规章制度;以落实各级会议制度为抓手,定期组织思想政治学习,将严格遵守法令法规与服从命令听指挥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改革思政课程,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升与军队思想政治要求的契合度。三是,邀请军队院校、部队单位的教官、军官、士官来校讲座,引导强化军人意识与职业素养。四是,结合特色纪念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帮助士官生端正从军动机,认清军人使命与历史责任,夯实思想预警。五是,组织开展学生座谈会、个别谈心谈话、定期思想汇报,了解掌握士官生思想动态,切实加强经常性思想教育。
  2. 管训结合,加速军事素质养成
  地方高校应及时了解部队士官的职业军人特性,转变思想观念,将管训深度融合,以管理辅助训练,以训练促进管理。一是制度保障,规范管理。参考部队军事化管理,结合学院现有条件,与部队承训单位共同制定士官生管训相关制度。二是准军事化管理,贯穿日常。按照大队、中队、连、分队、班的编制实行垂直化分级管理,强化士官生的服从意识和“今日校中生,明天优等兵”的身份意识。建立值班员制度和动态骨干团队,以及“老带新”的自我管理模式,强化士官生管理能力、组训能力培养。三是军事训练,外化于行。按照部队军事技能和素质要求制定每周训练计划。培养士官生集体行动、令行禁止、力争荣誉的核心价值观。四是量化考评,内化于心。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部队承训机构要求,以“一日生活制度”为管理基础、“纠风监察制度”为监控保障、“日常量化考评”为评价手段,从学习纪律、作风养成、内务卫生、仪容仪表、集体活动等五方面对士官生进行量化管理考评,促进士官生良好行为规范和军人作风养成。   3. 显隐融合,抓好军政课程建设工作
  军政素质是士官生进入部队服役的敲门砖,抓好军政类课程建设工作是强化军事素质培养,推动士官生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举措。
  一是以军政训练系统化为要求,开设军事技能课程,确定军事技能教学项目,分学期组织实施,做到“每周有讲评、月度有评比,学期有考核”。以显性课程“军队基层管理”为抓手,依托层级化管理模式,结合《士官生骨干培养及考核办法》,形成课程考核与骨干管理能力测评“双维度”评价。二是完善军政素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士官学院空军通信技术专业为例,新开发课程12门,其中 “军事技能”“军队基层管理”等6门军政素质课程的课程标准已全部制定完成,并通过学院验收。另对 “思想政治与法律修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士官)”等3门课程进行改革,突出“军味”,重构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三是开设第二课堂,强化素质提升。围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制定第二课堂实施方案,内容囊括思想政治学习、军事技能强化、国防教育活动、专业技能训练等,丰富士官生课余学习生活,全面提升士官生素质养成。
  4. 内外兼修,强化学风建设工作
  在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士官生学风建设,强化课堂行为管理,引导学习习惯养成,扎实抓好“第二课堂”学习成效,以树立学习标兵,开展学习模范班评比,激励士官生崇尚荣誉的意识,有效实现士官生的自我增值。
  四、拓展思路,深度融合,引领军地联合培养新常态
  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向纵向推进,建立一支职业化的士官队伍已经成为军队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化的前提是专业化。军地联合定向培养士官作为专业技术士官的重要来源渠道,部队的用人需求逐年增加,岗位针对性越来越强,用人部队满意度持续升高。这为此项工作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军地联合人才培养作为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解读,需要军地双方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未来在“四技”服务、师资培训、教学科研等方面共同发力,真正做到深度融合,共赢发展。
  一是建立军地联合考核评估平台,强化联动反馈机制。军地联合定期对教学管理、入伍训练、岗前实习等阶段进行考核鉴定,综合评定士官人才培养质量,引入教学诊断与改进,在管理中形成闭环,持续改进现有做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可靠性。
  二是联教联训机制常態化、制度化。充分发挥军地优势资源,将联教联训工作落到实处。部队承训单位选派人员定期赴院校现场办公,跟进加强教学指导,切实把部队需求嵌入教学培养全过程。
  三是联合打造“两个基地”,服务国防,服务军队。一个是专业技术士官培养基地。定向培养士官工作具有鲜明的军事属性,培养目标紧贴部队需求,最大限度发挥部队承训单位和地方职业院校各自优势,积极打造特色品牌专业,持续为军队培养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一个是国防教育的示范基地。作为军地协作院校,在国防教育具备先天优势。通过军地双方共同努力,加强国防、军队性质宗旨、革命优良传统等宣传教育,持续向广大学生灌输爱党爱国爱军的正能量,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十九大报告(单行本)[M].人民出版社,2017.
  [2]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2019.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16.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张芳.提升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管理实效的对策分析[J].亚太教育,2015(33):220.
  [6]黎丽荣.军民融合对士官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J].文存阅刊,2019(13):197.
  [7]王建涛.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析[J].研究与讨论,2017(24):197-198.
  [8]朱力.军民融合背景下高职专业技术士官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5,11(09):19-21+24.
  [9]张作前,王艳军,张晓东.军民融合培养定向直招士官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2017,31(02):75-76.
其他文献
摘 要:鄂伦春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和醇厚的文化底蕴是我省的宝贵财富,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将此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已然成为龙江人的艰巨使命。文章旨在通过探讨文化传播与翻译教学的有机结合,引起更多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促进龙江文化和翻译工作的传播和发展。  关键词:鄂伦春族;“一带一路”;民俗文化;翻译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提出一种多向融合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并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中进行了实施。针对课程各章节核心知识点对应设置探究式课题,以实现多种教学方式、课堂内外、科研教学、关联学科、评价机制的多向融合。实践表明,所提教改方法可显著提升专业学生多学科知识融合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多向融合;探究式;电力系统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开放式课堂在“互联网+教育”新形势下是一种可行的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高校开放式课堂教学实践数据显示是否能形成课堂的有效交互是开放式课堂的真正魅力所在。寻找课堂交互点是开放式课堂形成有效交互的前提;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是开放式课堂有效交互的关键,注重教师的靶向牵引是开放式课堂有效交互的保障。  关键词:开放式课堂;双主体;教学实践;有效交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要进行人才培养的应用转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应用导向;摆脱旧有观念误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应该是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活动,打造多维立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全程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建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应用转型;价值导向;路径  中图分类号:C
期刊
摘 要:在分析了新经济下研究生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基础上,以研究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总结了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提高课程创新能力的主要做法:(1)建立符合新经济特点的教学目标;(2)强化课程中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实现由知识学习到知识创造的转化;(3)精选课程知识,更新课程内容,适应学科发展;(4)构建多层次实践环节,提高课程学习的研究性。  关键词:新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微观经济学;研究性学习 
期刊
摘 要:在大学回归“以本为本”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成为当务之急。互动式教学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的教学方法。文章首先分析学生参与互动式教学的意愿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之后,针对中国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积极性不高的特点,强调了强制性参与是必要的手段。接着,文章进一步分析,如何通过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后我们指出教师具备
期刊
摘 要:大学物理的少学时教学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而日益凸显。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在分析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少学时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四分教学法”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改革方案,实践表明,该方案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民族地区;大学物理;少学时;四分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
期刊
摘 要:文章介绍候气学说和天体音乐各自的起源、发展、结果以及在各自文明范围内所得到的评价。基于科学发现的元理论框架将候气学说与天体音乐和以太学说分别做了比较。以科学-文明向度的科学史视角分析了其评价对教学现状产生的影响,并由此重置了候气学说在科学史体系中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科学史教学;候气;天体音乐;科学史的向度;元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医学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多数医学院校信息技术课程依然沿袭基础加VB的形式,不能满足实际培养工作的需求。医学信息技术系列课程设置改革方向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包括基础课、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在内的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其二是包括前沿理论信息和最新实践
期刊
摘 要:结合来华留学生教育现状,针对南京审计大学中国政府审计奖学金,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文化交流方面介绍审计专业留学生研究生教育的情况,提出可通过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实行准入机制、依法管理来提高对外开放教育质量。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5-0016-03  Abstract: Based o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