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医美不美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fc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美国医疗,也许你首先想到的是先进的生物科学作基础,著名医学院校精心培养的人才,高精尖的设备,还有充满人文关怀的医患关系。近距离感受后,我才知道,以上说的都对,可是综合起来却让人觉得“性价比”不高,甚至还有颇让人头疼的时候。
  我的一个朋友上火或者工作强度大时,左边太阳穴到肩颈背酸痛,连带着左边牙也疼,有时候还头晕。他在美国看了家庭医生,医生认为他有心梗的风险。因为诊所还有半小时就下班,医生立即叫了救护车,要把他送进急诊室。他认为自己不可能心梗,医生不信,说本着负责的精神,坚决不能让他就这么走出去。
  之后,他做了心电图、各项血检,还做了胸透排除肺血栓的可能。中间几次他问医生能不能离开,医生说:“在得到确定的答案前,我们是不可能让你从这里走出去的。”
  就这样在急诊室走廊的床上躺了8个小时后,医生告诉他,各项指标正常,没有心梗的征兆。至于为什么疲劳的时候肌肉酸痛,大约是因为缺乏锻炼。医生和颜悦色地教他几个活动肩颈的动作就放行了。这位朋友只好带着这个让他啼笑皆非的“诊断结果”,大半夜摸着黑开车回家了。
  为了弄明白为什么牙疼,他又去咨询了牙医。牙医认真地拍了片子,告诉他既没有龋齿也不存在咬合问题,只能多休息了。他实在没办法,只好趁回国探亲的短暂假期跑去看牙医,牙医一听他的症状描述就说,你应该是得了上颌窦炎,建议你去耳鼻喉科确诊一下。他立即去看了医生,当天做了CT检查,拿到结果一看,果然是上颌窦炎。耳鼻喉科的医生告诉他,这大概是他几年前某次重感冒的后遗症,医生开了20天的中成药,之后就药到病除了。
  后来,这位朋友常拿这件事儿当笑话讲,同时也庆幸自己的医疗保险还算好,不然在急诊室里折腾一晚上,几千美元就要付出去了。他还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幸亏中国看专科医生不需要预约,不然十天半月还没约上呢,就该回美国了;二是中国牙科医生都比美国的内科医生对耳鼻喉的诊疗水平高。
  他的第二个观点看上去有点儿极端,可也不全无道理。美国的医生态度严谨,也有先进的医疗器械。不过医学同时还是一门经验科学,对比美国医生,中国医生诊疗的病人多得多,经验也更丰富。美国的家庭医生平均一天看二十几位病人,中国医生平均起来一天能看七十几位。一天就差出两倍去,经年累月下来,医生对患者病灶的诊断速度和准确程度就拉开差距了。在美国看过病或者做过体检的人都知道,美国的医生爱“较真儿”,再简单的一个病症,哪怕患者自己都能自我诊断了,医生也要检查了再下结论。
  我深刻地体会过美国医生的“较真儿”。前年我打了流感疫苗,但还是得了重感冒,咳嗽了一个月也没好,突然有一天晚上病情加重,几乎是不间断地咳嗽了四五个小时。当时觉得要窒息了,只好半夜去了急诊室。
  在美国,打吊瓶是被当做一个小手术来做的,像国内感冒发烧挂个吊瓶很快痊愈这种事儿是不敢想的。我知道不分青红皂白乱输液是有害的,但当时肺都要咳出来了,就跟医生要求了打吊瓶——果不其然,被坚决地拒绝了,原因是:你不需要。在美国,抗生素也是“稀缺品”,非处方药里没有抗生素,而医生不到非常必须的时候也不会开抗生素。当时我还问医生能不能给我用点抗生素,医生说先化验!
  化验完了医生说:“你这咳嗽是病毒性的,不用吃抗生素。”然后给我带了缓解咳嗽的喷雾面罩,无奈咳嗽还是非常剧烈,直到第二天上午才慢慢平息下来,整个过程全靠自己硬扛。我跟一位在美国读药理博士的朋友说起这个经历,她说我应该感谢医生不乱用药,不然是饮鸩止渴。
  写这段文字时,那晚咳嗽的痛苦还历历在目。实在是无法想象,如果把还算健康年轻的我换成年逾古稀的老人,还能不能安稳地咳上10个小时没有其他并发症?
  美国医生一天下来看的病人少,分配给每个病人的时间就多,患者对自己症状的疑问一般也都能得到充分解答。如果医患二人都有时间,又不排斥“自我披露”一下,唠家常也是可以有的。孩子多大了,生活还愉快吗,工作怎样,有什么压力大让你发愁的事儿,甚至你的另一半能不能很好地分担家务都能唠到。一个家庭医生固定几年看下来,你的家长里短头疼脑热他都门儿清了。这种闲聊貌似跑题,其实和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休戚相关,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整体生活状态,从而更好地诊疗。
  美国医院看小病“不给力”,在大病和急症的治疗上,做得还不错。我的一位同事几年前遭遇了很严重的车祸:车子在高速路上被撞翻,人命悬一线。离他最近的是附近一所大学的附属医院。医院接到急救电话后,派出直升机赶到现场,消防员、护理人员和医生齐心协力,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从车里救出来,送到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抢救。不幸中的万幸,半年之后,这位同事除了需要拐杖支撑恢复期的行走外,其他方面的健康都恢复到了理想水平,还重新上班了。他每次说起来都十分感慨:如果不是搭了空中救护车,这条命就捡不回来了。
  对待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态度上,中美两国的医院也大有不同。我怀孕的时候,从头至尾只做了3次超声波检查。表妹在国内怀孕时,与我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都类似,却做了6次超声波检查。虽然关于超声波检查的争议一直没消停过,但作为一个时刻担心胎儿安危的准妈妈来说,摸着黑猜的滋味儿实在不好受。做多少检查、做什么规格的检查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单单是从保护患者角度出发,避免过度医疗,也牵扯到美国医疗检查相对高昂的费用,以及医院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协议:原则上没有必要的检查不做,能用便宜的药物治疗坚决不用贵的药。虽然每个医生的风格有差异,但这基本是一个共识。
  美国也没有“保胎”的概念,医生的观点是:如果胎儿足够健康,那无论如何都能顺利出生;如果胚胎没有发育好,那就应该“随他去吧”,不会对健康的孕妇提供任何保胎的药物或建议。
  孩子刚出生几分钟,我就被医护人员命令坐起来给孩子母乳。我整个人是蒙的,看着一脸严肃的护士问:“我能躺一會儿吗?”护士正色道:“那就躺着喂,必须马上开始!”如今回想起来,我非常感谢当时觉得很凶的护士,正是这种“较真儿”,让我坚持了全母乳喂养。
  最后以一句美国的医学界箴言结束本文吧: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and to comfort always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颇令人动容,它很好地诠释了理想中的医疗价值观:对患者的治愈有技术等诸多方面限制,但医者仁心,医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尽量抚慰患者,包括患者家属。
其他文献
问:山西晋城市刘振松  听说国家出台了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请问救助供养包括哪些内容?  答:  文件规定:“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包括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用燃料、服装、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和零用钱。可以通過实物或者现金的方式予以保障。”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包括日常生活、住院期间的必要照料等基本服务。”  “提供疾病治疗。全额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
期刊
编辑:本期是关于劳动合同的案例,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合同的纠纷越来越多,您能结合案例谈谈相关的劳动法律规定吗?  律师: 在现实中,用人单位相对于劳动者而言,具有许多优势,比如说资本、人力、专利、市场优势等,尤其在就业情况不理想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就会利用这些优势,侵害劳动者的利益。  《劳动合同法》以维护劳动者权益为目的,以法律的形式全面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程序作了详细的规定
期刊
我发现同事之间很爱攀比。A说去学钢琴了,很快B就在朋友圈晒画作。你颜值高,我比你富;你业绩好,我人际关系融洽。同事们在各個方面都与他人比较,比孩子的成绩、爱人的职业、住房面积等,好像不做攀比就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一样。怎么样才能躲开这种较劲的攀比?  邹瑜 心理咨询师:  关于攀比,有毒舌网友说这就像是一场吃屎比赛,只要掺和进去,免不了都带着臭味离场,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心理学上,攀比指个体发现自
期刊
退休后的张阿姨喜欢两件事,一是遛狗,二是跳广场舞。这天傍晚她遛狗回来,走到自家的楼门口,发现一个与她年纪相仿的女人站在楼下徘徊,还不时向楼上张望。张阿姨是这个小区的老户,对周围的街坊邻居了如指掌,她敢肯定这个女人不是小区的住户,可是她在这里东张西望的想干什么,等人?迷路?张阿姨心里疑惑却不好问出口。  更让她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女人每天都来楼下转悠,尤其是早晚,一连过去了10多天,张阿姨心里犯了嘀咕
期刊
小范 28岁 小学教师  【诉说】我和男友都是最早玩微信的人。开始只当成生活的佐料,写个情话、分享些链接,跟短信功能差不多。后来兴起建群,拍照、修图、各种晒,面对大波涌来的“后起之秀”们,我们这些先行者很是不屑,许多人转投了微博。我和男友从来都不是低头党,所以没在乎这些变化。  但在去年6月的一天,我不得不加入刷屏大军了。我有一位叫YY的女友是刷屏党,自拍、修图技能一流,是朋友圈的屏霸,说她三步一
期刊
马先生 50岁 内退职工  【诉说】我的微博里有4万粉丝,微信里有2300粉丝,不管人们对刷屏党有多么嘲笑和不解,我都觉得自己是“天生丽质难自弃”。换位想一下,你一亮相就有4万人在关注,2300人在鼓掌,你能淡定地视而不见、说不理就不理吗?  刷屏极像强迫症。科研表明,每50人中,就有一位患有某种程度、某些方面的强迫症。这种症状的最典型表现,就是游戏玩家的状态,上瘾啊,不但没有痛苦的煎熬感,相反,
期刊
【编辑留言】“放心去闯,家里有我”。这是亲人给远方游子最贴心,最妥帖的承诺。如今,辽河油田公司工会也给企业的7000名职工,送上了这样的妥帖,做出了一份温暖的承诺。  照顾7000名在外部市场打拼的职工,还有他们的家人,工会的价值,在这份承诺中熠熠生辉。  那天,在“辽河油田外部市场家庭迎新春座谈会”上,所有人都落泪了。  “爸,我希望你能回来,我们一起过个年。你已经5年没在家过年了……”当孩子张
期刊
孙女士 34岁 家庭主妇  【诉说】“萌”这个词源自日本,指那些可爱可怜的事物,像婴儿和小动物的图片之类。ATM提款卡上的兔子Miffy、民航飞机上的皮卡丘、派出所里的Q版警察形象、小车站里的猫咪站长……  这些萌图不光是小孩和90后的专爱,像我这样的成年妇女,或者比我更成年的大妈大叔,只要在朋友圈看到这些图,最不堪的抠脚大爷也会被萌出一脸血。我早就被这些小可爱们勾了魂,天天看、天天晒,刷屏根本停
期刊
1993年的秋天,一张照片像子弹一样,准确无误地击中了我17岁年轻的心脏。  这副摄影作品题名为《饥饿的苏丹》,作者是南非自由摄影师凯文·卡特。照片中,一个黑人女孩,瘦得皮包骨,只剩下一个巨大的头颅,正爬往难民救济中心。爬到半道,她再也没有力气,半个身子趴倒在地,喘息着,一只秃鹰停在她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地看着她,渴望将其作为一顿填饱肚皮的晚餐……  我没有想到,20年后,我会以中国维和警察的身份
期刊
2016年,我买了一套房子,听闻当时政策鼓励买房,满足条件可以享受1%的退税。  办理房证时,被告知没带结婚证,只得下次再办,順口问了一句,我这个房子符合退税条件吗?工作人员拿着材料看了看,“应该符合,具体的等你办完房证再说吧。”  一做房产中介的朋友了解情况后,说我这是二套房,应该不符合条件,但之前那套房子好像没记录,网上查不到,让我填表时就写首套住房,毕竟退税的话有1000多块钱呢。“这不属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