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太平洋,征服格莱美!”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za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不谈论摇滚
  GALA的成员几乎每年更新,只有主唱苏朵一直都在。现在的四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并不久,石亮是2009年加入,苏依拉是2011年,于政是今年才出现在这个团队。但他们之间并不缺少默契。采访中,苏朵在遇到不太好回答的问题时,习惯于把头一偏,看向石亮:“亮,你说呗。”石亮玩笑着定位GALA“不只是一个乐队,其实还是一个男团组合”。
  GALA不是一个高产的乐队,出道的十年里,他们只发行了两张唱片,期间相隔7年。2004年乐队成立时,他们推出了第一张专辑《Young For You》,里面大部分是英文歌,还有人误以为这是外国乐队的作品。那时的GALA歌红人不红,之后很快沉寂,这一沉寂就是七年。2011年,第二张专辑问世,主打歌《追梦痴子心》一直火到今天。
  现在,他们终于开始操刀第三张专辑了。为了“回报社会,让歌迷提前听一听我们的作品”,他们在进棚前发布了四首单曲在豆瓣主页上,理由更加直白,“为了太久听不到我们的新作品就无法好好活下去的朋友们好好活下去”。
  但歌迷们似乎并不买账。“越来越猜不透这群玩心少年了”、“这是gala?不能接受”、“Gala曾经的放荡不羁哪里去了?”,这样的评论在GALA的新歌主页下比比皆是。原本喜爱英伦摇滚而聚集在GALA身边的歌迷觉得GALA失去了摇滚的本色。苏朵坦承,乐队成立之初确实受到了英伦摇滚的影响,但随着对音乐的认识越来越成熟,乐队的 “口味”也越来越宽,现在,他们想要做任何喜欢的音乐。比如,有一次偶然听了一出京剧,苏朵就在下次录音时,用京剧的腔调改编了自己的歌。
  “摇滚,早年是确定的;现在,不谈论摇滚。”苏朵说着就笑了。其实,三年前苏朵对GALA的定位已是流行乐队,“只是还没流行起来”。但GALA的尝试从未停止。今年发布的四首单曲还加入了鼓乐队元素。在单曲《点豆豆》里,贝斯手石亮打鼓,吉他手于政吹小号,键盘手苏依拉主唱,主唱苏朵弹钢琴。一切都颠倒过来,录音过程中,四人插科打诨,笑语连连。
  “车祸摇滚”是他们经常被贴上的标签,因为GALA的现场演出总是意外不断。苏朵经常破音跑调,被歌迷戏谑为“灾难”。他们对此颇为淡然,“我们在创作时毫无保留——要用最完美的音高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但现场演唱的难度却非常大。如果我们只干力所能及的事,就不会背负这么多恶名了”。就拿《追梦赤子心》来说,在苏朵看来,新一代的音乐人里,只有李志能唱好,至于其他人,“不服可以让他唱一下”。


  想来点真东西了
  十年, GALA虽然没有停下脚步,但一路并不顺遂。发布第二张专辑前,GALA几乎没有演出机会。成员们为了保证基本生计,做起了副业。苏朵在东乐影音做制作统筹工作,苏依拉在唱片公司做制作人。虽然艰难,但GALA对音乐从没有过怀疑,“我们想要通过音乐改变世界。”
  “GALA”在英文中的意思是“欢乐的”,GALA 的早期作品,如《Young Fou You》,基调都是欢快的,唱出来的都是青春。但是,GALA的理想从来都不止于此,苏朵形容自己是“天生忧国忧民的人”,一直想用音乐来关照现实。刚出道时羸弱的GALA能发出的声音是微小的,但现在“我们觉得时机有一点成熟了,想来点真东西了。”
  新单曲《海盗》就是苏朵所说的“真东西”。GALA刚出发时,梦想着在音乐领域创出一片天地。可现实却是,主流音乐圈并没有那么简单,无论多努力,他们似乎只能在边缘打转。“想上电视,想跟主流歌手同台,想向业内的好的音乐人拜师学艺。却总也进入不了那个圈,因为我们做的音乐有点怪。后来我们一生气,就不想跟他们玩了,自己单干。” 在歌里GALA自言要“下海为盗”,开辟出自己的海上领域。
  去年主流音乐圈终于把目光放在了这个独立乐队身上。《追梦痴子心》被定为2013年“快乐男生”的主题曲后,被更多人听到。今年,GALA带着这首歌顺利登上了元宵晚会的舞台。作为一个独立乐队,他们从地下走到了地上。
  我们能成为一支伟大的乐队
  为了纪念成军十年,今年GALA举办了“大放异彩”全国巡演。为了保证票房和现场气氛,他们用预售票的形式来决定演唱会的地点。这种做法很快被质疑,人们认为GALA“被商业化”了,失去了独立的精神。其实,商业化只是保证了乐队的正常运营。这两年来,GALA终于能全心全意地从事音乐创作,在经济上不再吃苦。“包括小于(于政),我们最年轻的成员,他来北京最早也是学鼓,现在都是天天吃香喝辣。”苏朵指了指面前吃完的快餐盒。
  “命运总在自己的手里,顺着这个意思去想,即使环境恶劣、受众接受度不高也是没事的。况且现在环境还挺好,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苏朵顿了顿。
  “第一张是成名作,第二张是里程碑。因为很难有中国乐队第一张已经那么好了,第二张居然比第一张更好。第三张专辑,我们希望它的意义……怎么说,亮仔?”
  石亮很有野心:“跨越太平洋,征服格莱美!”
  “通过第三张专辑,我们能成为一支伟大的乐队。希望以后的人觉得这是一支伟大的乐队,因为它给人类留下了点什么,不只是娱乐了一下。”苏朵的口气笃定。
其他文献
纽约的时尚摄影师Jamie Nelson在2013年的《Stylish France》上发布了这样一组作品:女模特左右脸的夸张妆容截然不同。拥有挑剔执念的处女座们,看到这些要抓狂了!被戏谑的处女座们似乎都有那么点洁癖和执念,这真的不是玩笑,这是事实。于是,就连护肤这件事,她们都有了“洁癖”级的执念!这些每日按部就班走护肤程序的“大处女”们,她们对护肤这件事的深刻遵循是不是正确的呢?即使不是处女座的
期刊
中戏四年未“解放天性”  张翰自己也搞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高富帅的角色都找他来演,就连在真人秀节目《花儿与少年》中,大姐郑佩佩一见他就自然而然的称他“少爷”。但现实生活中的张翰其实并非“富二代”,也无暇享受高富帅的生活和情调。  张翰称自己的家境算不上非常优越,但爸妈从未让自己缺少什么东西。虽然父母对他是“富养”但并非娇生惯养。想要什么东西,都是靠自己努力去争取。“我想要买一个那种刚出的CD机,我爸
期刊
当啤酒与美食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最佳体验餐厅,百威金尊携手大众点评、周末画报,邀请明星专家评审团助阵,共同启动了“百威金尊最佳用餐体验奖”。在北京香港马会会所举办的全国启动仪式上,美食达人李冰冰、美食评论家沈宏非和设计师吕永中作为此次邀请嘉宾,还为当天“金尊金宴”设计了自己的“作品”:吕永中带来水平线桌凳与苏州椅作为金尊金宴的桌椅,沈宏非选择了鸿运乳猪作为宴会招牌菜,李冰
期刊
夜晚、广场、玩耍的小孩、散步的大人。  九月的晚风本来是清凉的,但是在这里,却充满了一种难以名状的躁动。说话间,节奏感十足的音乐骤然响起,引得周围人群侧目相看。一众大妈、大叔排好方阵,红男绿女,男左女右,随音乐变幻如游龙转凤,舞步踩出流水行云——太整齐,太霸道。  曾有文人写手描写广场舞生活:有人的地方,就有广场,风生风灭,乃青春永驻之所。  沉浸在欢快音乐里的广场舞者,沉浸在对集体主义生活的怀旧
期刊
山水间读《资治通鉴》  时隔两年,许嵩发布了他的第五张全原创专辑《不如吃茶去》,作词作曲制作依然一手包办,自称“包工头”。之前,他预先发布新专辑内的四首歌曲,视听点击率不到一周便已破亿。  与之前四张专辑不同的是,《不如吃茶去》选曲风格完全统一,全部是“清润如茶”型音乐作品。在以往的四张唱片中,许嵩会尝试各种曲风,来证明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一做,出唱片于他而言更像是一份答卷。  “现在可能不太在乎这些
期刊
《找朋友》不只是个儿歌  翁乃强对祖国舞蹈的最初印象来自陕北腰鼓和东北大秧歌。1951年,15岁的翁乃强被父亲从印尼送回祖国。当轮渡快要靠近广州港的时候,翁乃强远远地看到码头上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男工人们头系红布、身挎腰鼓,妇女们手挥红绸,大舞秧歌欢迎华侨归国返乡。翁乃强说,那一幕他至今记忆犹新。  解放之后,源自延安的腰鼓和简化的陕北大秧歌被视为“革命舞蹈”,迅速流行于全国,甚至传至海外。从东南
期刊
北四环边的嘉铭园小区占地60万平方米,面积约是朝阳大悦城的三倍,在这里找一个广场舞队,得靠耳朵而不是眼睛。  改编过的《娜鲁湾情歌》带着恰恰舞曲的味道,一听就是广场舞的配乐。兜了一个大圈后,记者找到了声音来源:小区最西边的空地上,一群身着蓝衣红裙的人正在晨光下起舞。  这块空地是小区里为数不多的离居民楼较远的开阔地,也是众多锻炼队伍觊幸的“宝地”。僧多粥少,经过协商,广场舞、太极拳和健身队分别占领
期刊
BQ:《十二公民》这样的表现是否符合你之前的预期?  CH:《十二公民》首映结束时,观众的掌声给予了这部影片真挚的肯定,媒体场放映后,记者们起立鼓掌的现象,在电影节期间是少见的。《十二公民》的良好表现基本符合我的预期。这是导演徐昂、制片人王鲁娜等首次制作的电影,能来到这样一个国际性的平台,和众多优秀的世界级导演、电影共同竞争,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高的肯定。可以举一个例子,首映时,在《十二公民》剧组之前
期刊
为何会是17年来的第一个7公里长跑?对此,大姚的跑团重量级人物央视体育评论员于嘉在跑前接受采访时给出了解释:“姚明只要能上跑道,对于他自己来说就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他对跑步其实是非常恐惧的,实际上他的脚伤还有钉子未取,姚明能战胜恐惧,比我跑马拉松NB多了。”  不仅如此,作为赛事的发起者,姚明还与团队共同按规则接力,他所率领的跑团在24小时之内完成了238公里的接力跑,位列挑战组第9。姚明笑言,个人
期刊
当地时间10月25日,在罗马国际电影节的闭幕式上,徐昂导演的《十二公民》获得了“当代电影”单元的最佳影片奖“马可·奥雷利奥”奖。  虽然近几年每年都有华语电影到罗马电影节或展映或参赛,但《十二公民》是第一部获得该电影节大奖的华语电影。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反映中国现实的群像作品,对经典的本土化做得十分到位!”罗马国际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这样评价道。  罗马电影节的评奖制度今年进行了改革,由专业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