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思维的缺失及其矫正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_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渊老师在评析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时指出,高考作文欠缺的是思维。笔者批阅我校“二模”考试议论文“享受孤独”后,对此“心有戚戚焉”。按照元代文人乔梦符提出的一篇优秀文章必须具备漂亮的“凤头”、充实的“猪肚”、有力的“豹尾”三个特点的要求来审视,笔者试着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不切合中心的“漂亮、精彩”的开头
  请看原文(括号里是改文)。
  人生是首歌,就算没有人为你伴奏也要唱完(为你喝彩,你也不要因此而备感失落,而要在体味这一孤独中把它唱完);人生是支舞,就算没有人陪你跳也要跳完(欣赏你,你也不要因此而深感孤单,而要在品尝这一孤寂中把它跳完);人生是台戏,就算只剩下你一个人也要演完(观众全都离去、茕茕孑立的你留在台上,你也不要因此而悲观绝望,而要在咀嚼这浓黑的凄凉中把它演完)。人的一生,难免会承受孤独,而你对于孤独的看法,也会影响你的人生,甚至会决定你的人生。在我看来,学会忍受孤独,享受孤独,方可成就别样的人生。
  作者在文章开头段用一组排比句引出了中心论点,文字虽然看似漂亮、精彩,观点也较明确,但暴露出的问题却是“思维与语感”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没有很好地切合中心观点。“没有人……也要”的排比句式,虽然强调了“享受孤独”这一中心观点,然而,从语感与思维的角度来看,语言的流畅性,词语句子的准确性,思维的逻辑性还有进一步完善和增强作文的空间。
  因此,有必要进行语言上的“变脸”和思维上的“强化”。为此,就要打破议论文行文时语言“零情感”的老套子,要用有“画面感”的语言(体味、品尝、咀嚼等词语栩栩如生)具象地去突出表达的重点,热情洋溢地、形象化地说理;就要运用含有如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句式行文,以增强议论文语言的分寸感、厚重感、流畅感和文采。为此,就要让改文里所有的句子都要围绕和突出“享受孤独”这一中心和表达重点(问题的核心)。因此,改文的排比句,不仅其语言的分寸感、流畅感、厚重感比较好,语感力度因此强烈了,而且思维的逻辑性也增强了。如“没有人为你喝彩,你也不要因此而备感失落,而要在体味这一孤独中把它唱完”这些文字,就有很强的逻辑性,“孤独”仅用“没有人为你伴奏”显得力度不够,而且没有写出“如何享受孤独”的这一过程。而一旦用上了改文里的词语强调一下,不仅孤独感有了,而且享受孤独的过程也出来了,“语感与思维”机制较好地结合起来了,很好地切合了“享受孤独”这一中心观点。
  二、“思维”(与语感)缺失的“貌似充实”的论证主体
  请看下文(原文如下)。
  “中国的断臂维纳斯——杨帆,九岁时因拉变压器拉线被截去双臂,而对这样的不幸命运,她曾想就此了却生命,但她没有。她没有任何朋友,终日呆坐在家,她萌发了对十字绣的喜爱之情。很快,她就学会用双脚制作十字绣。她登上“中国梦想”舞台,告诉大家她的梦想是开一家小小的十字绣店,她赢得了全场掌声雷动。周立波评价她说:“你把所有的不幸都变成了精神的维纳斯,世界上所有的赞美给你都不为过。”
  虽然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试图为了论证中心观点而列举了杨帆的事例,但是杨帆“如何在孤独中沉淀自己,最终有所成”的过程这些重要内容,作者却没有充分论述或者偶有涉及也是言不及义,譬如,杨帆莫名其妙地“她萌发了对十字绣的喜爱之情;很快,她就学会用双脚制作十字绣”了。这些地方的表述,其思维显然较为简单,主人公的思想转变太过突然并且没有任何理由的支撑,因而不能令人信服;而且语言表述与思维更是没能较好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作者没有分析出文中的人物是如何打败自己的心魔的过程,没有挖掘出所给材料及其“沉淀”一词的隐含信息(即忍受孤独,在孤独中经过“沉淀”重生并且赢得辉煌的人生,才是被命题者所肯定的)因而,其“思维”(与语感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
  如果我们要弥补“思维”(与语感机制)的缺失,那么较为恰当的做法就是:
  首先,要审好题。冯渊老师认为,“审题立意出现偏差,是思维能力薄弱的反映”。为此,必须明确告诉考生“说理的第一要务是要有针对性,要和命题者给定的材料语境在同一层面上讨论问题”。相应的应该是抓住材料里的关键句“每个人都有可能孤独,就看你如何应对”去立意;应抓住材料呈现的两种结果“承受不了,最终选择了自杀;沉淀自己,最终写下了伟大的作品”去思考;应抓住材料涉及的两个对象“诗人、作家”去选材;应抓住材料里的两个同样的限制成分“有的(人)”去掂量。这样,考生和命题者才在给定的材料语境的同一层面上思考、讨论问题。
  其次,要平衡好“强调核心关键词的概念”与“材料的整体含意”的关系。为此,考生应该“针对材料提供的信息,与命题者在同一层面进行思考”,因而,考生就应对“沉淀”一词及其与“享受孤独”这则材料的整体含意的关系加以深究:“沉淀”本指水或溶液中的不溶或难溶物析出沉积于底层。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将“孤独”中的消极因素,如恐惧、绝望、厌世等等去掉,留下因为孤独因而产生的诸如大智慧、大清醒、大英雄、超越时代的预言家、纷扰世事的明白人、超前变革的独行者,以及洞明世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毅力、唤醒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忧愤深广的情怀、当时不被人们理解现在才被人们景仰“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的悲壮等积极因素。只有后者对材料的深究,才可以说是“考生和命题者在给定的材料语境的同一层面上思考、讨论问题”之所在。
  最后,要掌握好分析、浓缩材料的技巧。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分析并浓缩材料,围绕中心使用材料的技巧去改造所要用的材料,其公式为“谁+为了什么目的,经过什么过程+结果怎样”。无论怎样改造材料,其分析文字都要处处扣紧“题眼”(不是空洞的所谓分析材料),表现在这里就是要写出“杨帆如何在孤独中沉淀自己,终有所成的”目的和过程(杨帆“一度陷入了极大的悲伤、绝望甚至厌世的恐惧之中,她面对物质与精神的匮乏,终日呆坐,对生活几乎失去了信心。但是,在这终日呆坐的孤独中,“十字绣”闯入了她的生活,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民间艺术画廊里,她被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以及一代代艺人对技艺的艰苦卓绝的追求所感动”。即命题者希望考生写作“自己应该如何在孤独中沉淀自己,克服物质和精神所带来的孤独,把孤独变成人生中的一笔财富,从而享受孤独,走向人生的辉煌等内容”)。因而,据此原文可作如上改动,以挖掘出材料的隐含信息,突出中心。   三、徒有虚名的软弱无力的“豹尾”(其实是虎头蛇尾)
  请看原文结尾段:
  梅花不争春,独开了汉江滨边,吹香弄影,黯淡了一山春色,成就了一世美名;溪水不争流,独在山林幽壑,清澈婉转,映照了西子的容、二乔的貌,不负一世清誉。人也要学会享受孤独,即使遗世独立,也要循着心灵的指引,打败孤独,享受孤独方可摘取胜利的彼岸花。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人只要在经历孤独,打败孤独,享受孤独之后,才可见一轮明月高悬天际,享受那一地的晶莹。
  冯渊老师认为,“语言华美虚浮,是思维混乱的反映”。据此笔者认为,原文的结尾段作者虽然也如开头段那样写了两段“漂亮、精彩”的排比句,但它应该被删去。因为它只是前文的重复,思维既没有发展和深入,也没有如优秀的文章那样在结尾处再次掀起一个小高潮(章熊先生语),如两军对垒厮杀正酣之时杀出的那支奇兵(也就是军事上常说的预备队)。为此,使用材料时,就要有意识地留下一点精华,用在结尾处,以此形成文章的一个小高潮,这样的文章才“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韵悠然,使阅卷教师眼前一亮,收到“惊鸿一瞥”之效。我们认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处,还应该对“孤独”进行全面而有深度的审视和认识,使思维进一步地发展和深入,这样才能见出考生所写文章的思想性、目的性和针对性,还要有一点学术性。我们认为,全部材料的意思是说,“孤独”是客观现实,不容回避也不可能回避,关键看人们对它取何种态度,选择何种方法去应对它。命题者希望以此来检验考生的作文是否具有“思想的深度”和“精神的宽度”,是否体现出了“正能量”和时代的主旋律,考生跟命题者是否在给定的材料语境的同一层面上思考、讨论问题。
  为此,审题立意应该抓住材料里的关键句子、人物命运的两种结果去思考,抓住材料涉及的两个对象去掂量。同时,还应对“沉淀”一词及其与“享受孤独”这则材料的整体含意的关系加以深究。只有这样,才能审题准确而避免出现偏差。
  为了纠正此毛病,笔者对原文进行了改写。如下:
  众所周知,“孤独”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消极的孤独是一种摧毁人的意志的腐蚀剂,一沾上它,人就意志消沉,悲观厌世,甚至恐惧、绝望,最终走向人生的尽头。积极的孤独是一种因为孤独而产生的诸如大智慧、大清醒、大英雄,超越时代的预言家、纷扰世事的明白人、超前变革的独行者,以及洞明世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毅力、唤醒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忧愤深广的情怀、当时不被人们理解现在才被人们景仰的“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的悲壮等积极因素的催化剂。“孤独”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容回避也不可能回避,关键看你对它取何种态度,选择何种方法去应对它。作为一名高三的学生,我们的人生道路才刚刚在面前延伸开来,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孤独,战胜孤独,从而在“沉淀人生”的过程中,去享受孤独所带来的胜利感、喜悦感、成就感,书写好自己今后的美好人生篇章,为国家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其他文献
蒋介石的德国顾问们花了10年时间试图帮助中国建立一支德式军队。这支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最现代化的陆军,加上于长江流域初步整建起的国防工业,使中国达成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最低标准”。  对日本有着深刻研究  1938年7月8日,德国军事总顾问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在广州挥泪登船返国,告别了工作四年零三个月的中国。他的离去标志着德国顾问团在中国活动的彻底结束。行前,法肯豪森等向中方官员保证,决不向日本泄露
期刊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在解读2015年高考作文特点时指出,目前,教育部考试中心和省级考试机构对作文试题评价主要依据六条标准: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防套性、难易度。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借助这“六项指标”来进行作文备考呢?  一、可写性——作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可写性是指试题的内容不深奥,考生不陌生,有背景了解。试题的内容是考生熟悉的,甚至是社会热点、国家大事。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
期刊
我们同学口说现代语,笔写白话文,文言文的语言环境距离我们日益遥远,文言文的学习也成为一大难题。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  根据长期的研究和讲授文言文的实践,笔者提出如下“五字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第一要著,许多经典作家都是通过读而成才的,如白居易的日诵千言、口舌生疮,张溥的七诵七录等。读,
期刊
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几乎是现代文阅读题的必考部分。所谓的“重点词语”,指的是含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在句子中有特定含义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语、含有特定手法技巧的词语等。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词性、联系本义、联系语境。这部分试题的常见考点有如下两种:  考点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所做事件和细节描写)、作者感情(感情色彩)以
期刊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
期刊
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承传了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其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进行文言文复习时,教师一般都会要求考生掌握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20个常用实词。但研读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发现高考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实词的考查,比如2015年安徽卷的“晏”“居”,2015年重庆卷的“屏”“容”“恚”“证”等,都不在这120个常见实词范围内。可见,掌握大纲规定
期刊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很形象地说出学生学习语文的薄弱环节和学习中的苦恼。学生对文言文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
期刊
灿烂的阳光下,蝴蝶翩翩起舞,五彩的翅膀绽放出炫目的花朵。然而,在三维显微镜下我们会发现,蝴蝶翅膀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本没有色彩。蝴蝶的翅膀何以能色彩绚烂?原因在于外在光线的照射,更在于它凹凸不平的特殊的微观结构。蝴蝶有此奥秘,人亦如此。  缔造电商帝国的马云就是一只翅膀“凹凸”的蝴蝶。儿时的马云就很叛逆,上初中时因为打架多次被记过,被勒令转学;因为成绩差,考了两年才考上高中;踌躇满志地想考上北京大
期刊
鉴赏人物形象,是古诗词的常考考点之一。一般来说,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通常指诗(词)人自己,一般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变化等表现出来。而诗(词)人在诗词中塑造、刻画的形象,也往往是“诗化了的作者自我”,从作者对诗词中人物或隐或显的态度倾向、理解评价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爱憎好恶、理想、追求、
期刊
命题规律  现代文阅读在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中占均有30—40分。这类题目做得如何,直接关系高考的成败。可以说,得现代文阅读者,得高考!可是,对广大考生来说,现代文阅读一直是个难点,每年高考该项均分偏低。  做现代文阅渎题,其前提是要读懂文本。对于考生来说,能否读懂文本,决定了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文章的内容、思路与技巧、主旨。因此,必须扭转轻读文、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