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论语》大智慧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2005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孔子弟子及其后学编集的《论语》,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必读的儒家经典。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论语》的影响迅速遍及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人内圣外王的智慧源泉。
   《论语》主要记载了有关孔子的言语行事。孔子梳理整合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精髓,开创了儒家,成为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一派。《论语》中所提出的“孝悌仁爱”“忠恕诚信”“恭宽义礼”成为深植于中国人价值观的理念原则,中国人因此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此即朱子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中说:“先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圣;后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明。”此即张载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仲尼无《论语》,亦无以彰事功。几千年来,儒者有关《论语》的注释,累代不绝,异说纷呈,较早关于《论语》的注解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时间。
   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今天这个世界,《论语》对我们是否仍有价值?我们应该如何解读《论语》?如何用今天的价值观呈现穿越两千五百年的生存智慧?
   这其实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认真思考的文化课题。
其他文献
老子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据说是世界上仅次于《圣经》发行量的文化典籍。之所以有这样历久弥新的翻译量、印刷量和阅读量,其根本在于它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恒常思辨、警醒和“淬火”作用。人类历史总有许多疯狂的时代,要么是战乱频繁,要么是急剧上升,要么是瓶颈转型期,这时都需要听听老子不冷不热、不愠不火、不疾不厉、不狂不躁的言说。  ——引言    我们处在经济急剧上升期,也可以说是人的思维意识与社会结构的巨大转
期刊
□文/我们很多人,年纪轻轻却一身病痛;老年病纷纷提前找上身。   腰疼、背疼、脖子疼、头晕、无力、鼠标手……这一切,都令我们惊恐地怀疑,自己是不是提前开始老化!   身体僵硬是万病之源,只有保持身体柔软才能精力充沛,一直年轻。试试每日10分钟的柔体健康操,用最自然的方法让自己不酸不痛、不老不胖。   头痛   几乎所有疼痛都是因寒症和体内多余
期刊
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内涵   没有文化自觉,就谈不上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什么是文化自觉呢?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的生和死不同于生物的生和死,它有它自己的规律,它有它自己的基因
期刊
自孔子以来,从中国历史上看,儒家学者多对社会政治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儒家的这种“忧患意识”是儒家不同于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对社会政治的中国士大夫特有的批判精神。《周易·系辞下》中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它是由于儒家始终抱有的对天下国家一种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产生的。     世道之忧   孔子生活在“天下无道”的春秋时代,《说苑·建本篇》中
期刊
从宿命到理性   佛教中所谓的因果报应,并不是让人屈服于前世的安排,而是主张今生的命运要由自己掌握。   明代一位文学家叫袁黄,字了凡。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身体很差,母亲建议他放弃仕途,学些医术,这样既可以养家,又能为人治病,于是他努力学习当上了医生。一天,了凡在路上遇到一个道士,告诉他你有做官的命,应当好好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同时还告诉他,你何时会中举,何时会当官,一
期刊
“忘”在庄子看来是人的修养成。忘记是忘,忘却是忘,坐忘更是忘,这是忘的三个层次。忘记是一种情怀,忘却是一种艺术,坐忘便是一种境界。现在人追求幸福,但又不愿意忘,背负着那些惹人恼的情愫,沉重地前行,何以能逍遥?     不易忘记   只有忘记,才能给自己留有空间,“太珍惜生命就别随便掏心,舍不得看破就别睁开眼睛。想开心就要舍得伤心,有太多行李就别单独旅行,不能够离开就不要
期刊
西方智慧的源头是柏拉图,印度智慧的源头是《奥义书》,中国智慧的源头是《周易》。   《周易》成书于2500多年前,它的创作过程可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文王和孔子这三个圣人经过了上古、中古和近古才完成了这本书。冯友兰先生说,一部《周易》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发生、成长、发展、定型、成熟的现象学。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儒家根据
期刊
唐宋时期,人们的住房差别很大,苦乐不均。一些皇室权臣,他们的住宅甲第连云,堂皇富丽,有的竟然多得数不胜数。与此相反,一些平头百姓,他们中有许多人则居无定所,头无片瓦,没有立锥之地。   唐代也有“候鸟族”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防止达官显贵过分奢侈,对他们的住宅、车马、服饰等,都按照官职大小作了严格规定,“应给园宅地者,良口三口以下给一亩,每三口加一亩;贱口五口给一亩,每
期刊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后世学者对《道德经》的研究累代不绝。它不仅是与其他许多国学经典不同,它更像是一篇哲理诗,言简而意丰。也正因如此,不同时代的学者对《道德经》都各有不同的体悟和解读。  道源:紫气东来 函谷著书  通行的说法认为《道德经》是春秋末年老子所著。与孔子一样,老子也是轴心时代东方智慧的集大成者。相传他曾做过周代的守藏吏,晚年因不忍目睹王室的衰微,便辞官隐退,骑一青牛,欲西出
期刊
孟子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这句话很好地道出了道德和法律各自的局限性以及两者之间互补的关系。它对于我们在今天恰当地看待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礼记·曲礼上》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庶人就是平民,大夫则是贵族。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说:“礼不下庶人者,谓庶人贫,无物为礼,又分地是务,不服燕饮,故此礼不下与庶人行也。”他又说:“刑不上大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