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语用,彰显语文教学的本体目标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20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意指“语言文字运用”,它成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高频词。一时间,重语用成了语文教学界最热议的话题。但反观十几年课改实践,我们发现轻语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首先,以人文主题为主导的教材编排形式,将语言训练目标隐性化,让许多一线教师很难准确定位年段目标、课时目标。因此,课改初期曾一度出现重人文轻工具的现象。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得意不得言的普遍现象。
  其次,课改初期,重感悟体验轻语言实践和语言习得,也一度让“语用”这个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被忽视。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显语用,彰显语文教学的本体目标呢?我想结合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实例谈谈个人的一些理解与体会。
  一、透析教材,选准语用的点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站在语用的高度对教材进行透彻的解读,选准语用的点,让每一篇课文成为“语用型”教学内容。
  (一)寻找语用点
  1.研读单元导语,凸显语用目标
  “单元导语”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组教材而言,单元导语有着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学习导航等重要功能。人教版语文第三学段的教材,单元导语的构成由原先的一个自然段变成两个自然段。第一段指出人文主题,第二段指出单元学习的语用要求。这个细微的变化,预示着在教学中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同时,更应该从关注人文转移到重视语用上,凸显语用功能。
  例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导语,第一段话告诉我们:本组课文是初识鲁迅专题,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第二段话是: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读一些鲁迅的作品或关于鲁迅的文章,观看和鲁迅有关的影视作品。细细研读这段话,可以细化出几个语用教学要求,尤其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这两个语用要求的落实更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研读语文园地,落实语用目标
  细细研读第三学段的语文园地,我们会发现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是由第二学段“我的发现”变化而来的,从发现词、句、段、篇等语言规律转向引导学生交流收获、体会,培养阅读习惯,其实这也是很好的语用点。语文教师如果能在单元的文本教学中落实这个语用目标,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有两段话。第二段话中的学习要求与单元导语中的一项语用要求相一致,即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在落实此目标时,在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更应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看来,教材在重语用的同时,更强调“导学”功能。
  3.细读教材文本,确定语用目标
  人教版教材虽然单元整组以主题编排,但是在第三学段安排了许多名家之作。大师们在用词、构段、修辞、成文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教师在进行文本细读时应该关注文本的语言文字运用,发现文本秘妙,确定语用目标。尤其是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教师应尽可能将发现的文本表达方式,引申、借鉴、运用到写作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语用价值。
  4.细读课后问题,找准语用目标
  文本的课后问题提炼了文本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前沿阵地,起到导向指引的作用。有些课后问题的设计体现了文本的语言特色,细细解读,不难发现是指向本单元的语用目标。
  例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两篇精读课文课后的问题。细细解读,我发现教材编写者还是以单元导语中的核心语用要求为准则,以分散落实语用目标的思想精心设计课后问题的。以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课后有四个问题,其中第三题是: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画出这样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这题是直指本单元的语用目标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细读课后问题,将找准的语用点细化要求,指向性明确地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定能深化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选准语用点
  研读新课标年段要求是关键。只有课标的年段目标了然于胸,才能就以上出现的语用点作出准确的选择。郑桂华老师在《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一书中有过独到而精辟的阐释。她指出:“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可见,要选准文本的语用点,语文教师应发现文本的秘妙,确立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桥》。细读单元导语、课后问题和交流平台发现,让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一个关键的语用目标。但是,这篇文章又是小学阶段选文中篇数极少的小小说。抓文体特征施教,让学生感受小小说语言的秘妙、布局谋篇的技巧等,无疑是基于文体特征解读之上的语用目标定位,是符合语文核心价值的。
  二、审视教材,建构语用的序
  教师在备课时以单元整组的思想透析教材,选准了每篇文本教学语用的点,但这只是横向地透析教材,我们还需要纵向立体地审视教材,建构语用的序,才能真正落实好每个阶段的语用要求,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语文能力分为“感知、积累—理解、揣摩—表达、运用”三个层次,让学生由初步感受上升到逐渐领悟,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由识记、背诵到理解、模仿和运用,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序列,从而形成前后制约的递进关系。
  (一)关于语用点——学习文章的描写方法,以第三学段教材为例
  (二)关于语用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以第三学段教材为例   四册教材的单元导语共有十次提到“把握主要内容”这个语用目标。可见,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语用目标。细细纵观这些文本,发现教材编写者从一般叙事写人的文章→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国古代四大名著选文→中国著名作家小说节选→外国作品节选,文章的篇幅变长了,情节和结构变复杂了,当然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要求也在螺旋上升。教师在每个阶段的教学中应“重语用,强导学”,教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最后能综合运用习得的各种方法进行概括。
  三、用好教材,落实语用的法
  阅读教学要从“教课文”转向“教阅读”“教语文”,选好语用的点,建构语用的序只是前提,关键还要看课堂实施。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语用,有哪些好的方法可以借鉴呢?我想结合第三学段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一)练习批注,促进语言习得
  “本真语文”的基本特征是学“语”习“文”,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处。高段语文教师应重视批注,它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实践。
  【案例】宁波王彧钊老师执教《我的舞台》课例: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用轻松的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特点。
  1.设计问题:在作者成长的过程中,哪部分内容的描写特别吸引你?
  2.方法引路:课件出示语段,抓住“大闹天宫”写旁注:在娘胎里就学大圣大闹天宫,神!
  3.小结课文的表现方法:艰辛的经历,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轻松、快乐与风趣。(板书:艰辛——轻松)
  4.学生默读课文,认真圈词,学写批注,赏析用轻松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表达方法。
  5.交流反馈
  生1:圈“过足了瘾”,写“一出世就过足了戏瘾,爽”。
  生2:圈“咿咿呀呀”,写“在小床上就咿咿呀呀,趣”。
  生3:画“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周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写“抻、拉、压、拽苦练功,狠”。
  在教学中,教师站在语言文字表达的语用高度施教,用示范批注导航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习得语言。
  (二)举三反一,凸显文本特色
  在教学中,教师应“读懂儿童,顺学而导”。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但是对于文章的细节和文本结构往往容易忽视。教师在教学中,更应着眼学生忽视什么来导学。以薛法根老师执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为例来谈。这是一篇议论文,薛老师牢牢把握文本特色,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结构秘妙。
  【案例】在学生读懂课文有三个事例是论据的前提下,他展开如下教学。
  师: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点?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内容中找出相同点。
  生1:我发现几个事例的结构都是“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
  生2:他们都是从小事中发现伟大的问题。
  ……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当一件事情来写,发现问题是事情的——起因,反复实验是事情的——经过,得出结论是事情的——结果。(板书)
  一般我们写文章,都是把经过写得最具体,哪一部分是写经过的,读给我听听。(生从几个事例中找到写经过的句子,反复读。)
  师:为什么经过只用一句话?
  (生通过研读课题,得出要把“问号”和“真理”写清楚。根据此题目,就要把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写具体。)
  (师举例子进行对比)
  师:如果要写工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哪部分要写具体?
  生:根据这个题目要把经过写具体。
  薛老师指向文本写作奥秘的提问,在举三反一的引导下,学生深入剖析文本的结构,感知议论文选材和表达的特点,最后明白在写作过程中引用事例的详略取舍应该视论点而定。
  (三)用导学单,加强言语实践
  阅读教学中的语用,应该依据文本特色,发现文本表达秘妙从而确定语用核心价值来设计言语实践活动。“语用导学单”也只有基于对文本进行取舍后选定的语用点进行导学设计,才能促进文本言语的“增值”,才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根据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要求,本人认为“语用导学单”的设计大体有四种类型:1.言语形式的仿写。2.言语材料的仿用。3.文本内容的创生。4.写作方法的迁移。以薛法根老师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谈谈言语形式的仿写。
  【案例】他在引介了“借物抒情”的语文知识后,鼓励学生模仿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愿意……就……;想……就……”,用“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自由的”开头,写一写“我”在院子里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呈现了精彩的仿写语段:
  我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快乐的。我想吃黄瓜就吃黄瓜,哪怕吃了一半扔了也没事;我想摘花就摘花,摘了三四朵就插在头上;我想拔草就拔草,把狗尾巴草当作谷穗留着,把谷穗当草拔了也没事。我想下种就下种,我想栽花就栽花,我一会儿追蜻蜓,一会儿追蝴蝶,累了就躺在地上。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我的心也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这是语言纳入后的应用,这是情意领会后的倾吐。学生在课堂上“用笔思维”,融会文意,展示想象,模仿语言,又有创造。这样的语用导学活动,不仅亲近语言文字,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握语用的本质和规律。
  语文教学只有重语用,彰显语文的本体目标,才能将学生引向语言应用、言语提升的学习之途,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佳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中年级学段两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还要求老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最终让学生具备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青蛙看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教学本课时,教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握紧人文精神的罗盘,让学生自主提问,根据问题来进行本堂课的教学,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趣味盎然。课堂上的三处生成,更是让师生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深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它是传统绘画的一种极高境界,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现在,这一说法被苏教版品德教材的编者加以运用,翻开我们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不难发现,随处可见留白部分,显然,教材留白在编者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鲁洁教授曾明确指出:“我们在教材中留出了大量的空白,为孩子表达思想感情、进行创造活动提供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语言需要积累,语言需要运用。有了积累,运用才更加自如;因为运用,积累才更显必要。语言的积累是为了运用,不会运用,积累再多,也只能算个“两脚书柜”;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具深沉厚重。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千方百计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积累与运用的兴趣,指导学生会积累、会运用,扎
石玉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包括青年基金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1项;国土资源部行业专项基金1项。以科研骨干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共发表论文80多篇。2011年,获首批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称号,2013年入选首批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教育,国之大计。科研与教学相统一是研究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了特殊单元——习作单元。本文对这一单元的编排进行教材解读,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统编 习作单元 教材解读 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册独立编排一个以培养习作能力为主线的习作单元。编排这个单元,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改变多年来重阅读轻习作的教学状况。  三年
【摘要】学会自主学习,是新时代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具有的能力。在阅读《地球通史》这本书的过程中,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们可以从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按照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对其兴趣点进行深入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学习后我们创设一个让孩子们共同交流的平台,老师有针对性地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让更多的孩子去发现别人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相互学习,在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小小年纪就饱受病痛折磨,行走吞咽困难,言语困难,不自主动作,肝硬化等等一系列病症有如梦魇;他们辗转各地求医只为一个答案,只为恢复往日健康。他们是一群患有肝豆状核变性的病人,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王晓平教授恰恰是少数几个能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的肝豆病专家。  追本溯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s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由铜代谢异常引起的神经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五大学习领域,其中运动技能领域不仅是实现其他四大领域的载体,也恰恰反映并诠释了体育的本质,因此它是重中之重,也是体育学科的关键,但传统模式的技能教学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比较枯燥,教学效果也不好。而体育游戏作为小学低年级学生所热衷的内容,甚至被认为那就是他们脑海中所理解的体育课,必定对其是积极的、向往的、感兴趣的,但是纯粹的游戏活动又缺乏针对性、规范性以
牛献礼 中学高级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曾于1999年荣获全国小学数学第四届评优课一等奖:多节录像课由中央电教馆、河南省电教馆、北京市电教馆等单位发行;2012年12月,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年会上执教观摩课;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案例等100多篇,40余篇论文获省、市级以上奖励,参与编著《名师如何观察课堂》、《名师课堂DNA解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