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艺术院校“三全育人”的实践性探索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SKY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概念已经提出有十余年的时间,它的内涵和构建机制也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艺术院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文化艺术新人和生产高质量文艺作品的重任,因此,艺术类高校的“三全育人”要能够从艺术的特性出发,遵循其发展规律,吸纳专业教师进入思政育人的队伍,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全新的格局。
  关键词:三全育人;艺术高校;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6-0092-03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及发展
  教育是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尤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三全育人的重要性,指出如何能够更好地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全育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综合改革的目标正是要能够不断地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引导工作,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要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和教学、教材、管理等体系,争取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0世纪80年代,教育不断地改革和推进,“三全育人”理念的推出,显示了我国教育正逐渐面向世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的体系和制度的完善,也使“三全育人”理念得以进一步推进[1]。1999年“三全育人”理念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高校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到了今天,“三全育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开始思考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
  二、艺术类高校“三全育人”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艺术院校在进行“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因艺术的特殊性,遇到诸多问题。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艺术院校的生源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艺术类学生大多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性,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热忱,然而,他们的人文知识不足,对道德观念、人生观念的意识相对模糊,对“三全育人”概念的认知模糊。艺术类学生敢想、敢做,思想上的约束性较弱,这就更需要高校从思想上加以正确地引领和指导,使之在艺术创作、艺术实践中展现民族文化和民族道德。
  “三全育人”要求全员、全程、全方位把控育人工作,艺术高校对管理措施存在一定的误解,一部分的艺术院校认为“三全育人”的工作只是从事行政管理人员的核心工作,是需要辅导员全力实施的工作内容,专业教师仅仅负责专业领域的教学工作即可[2]。这就完全忽略了协同育人的理念,也忽略了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协作的意义。
  三、艺术类院校“三全育人”的实践性探索
  艺术院校的“三全育人”建设和实施,需要充分地结合艺术院校自身办学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所学专业的特殊性,真正依托学校的办学理念、艺术资源、德育资源展开探索[3]。
  本研究結合思政教育的经验,充分重视学生对专业的热忱,认为艺术工作者更需要拥有良好正确的思想意识,高校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艺术作品中融入红色元素,让学生通过展演、比赛、作品创作更深层地理解什么是爱国情怀、什么是家国情怀;通过学院举办的一系列展演活动和艺术作品的创作,让学生在创作的同时,上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一)持续强化“全员育人”意识
  1. 搭建育人平台,担负学生成才责任
  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在全员教育中应共同发挥作用。艺术院校在进行全员教育的过程中,应尊重教育的规律,构建全员育人的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优势,共同凝聚起强大的育人合力。在全员育人的过程中,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协作,学校与家长共同协作,搭建完善的育人平台,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应不断提升学生人格,通过创新的模式,让家长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成长中。
  开展工作中充分展现戏曲艺术的学科特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艺术院校应通过戏曲进校园的主题形式,把思政教育、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形成整体,充分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思政教育内涵。
  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在“三全育人”中取得了一定成绩,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戏曲学院承办了“庆祝建党百年,重温红色经典”的汇报演出,在这次的汇报演出中用戏曲演唱的形式对党史进行了演绎,让学生能够通过戏曲作品的演绎、戏曲作品的呈现重温历史。在这次展演中,学院选择京剧《杜鹃山》的选段与吉剧《江姐》的选场,力争使吉剧成为全国地方新兴剧种的头牌,为振兴、传承、发展吉剧艺术助力。也正是借展演的机会和平台,通过舞台艺术的呈现,用传统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这种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2. 完善育人机制,构建育人体系
  在理论育人方面,艺术院校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发挥多种不同形式的育人功能,不断深入挖掘育人要素,以优化的机制和切实的保障,构建“育人体系”;依托青马工程学习小组,借助学习筑梦学习课堂、新时代e支部和学习强国App,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专业教师级行政教师全员推共同育人。
  3. 丰富育人载体,加强思想建设
  艺术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形成常态化,贯穿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新生入学后,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的相关活动,比如开展红色大合唱活动、讲述红色历史故事,让学生能够在红色基因中感受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党员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学院优秀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创新型艺术人才、优秀学生干部等,不定期开展经验分享交流活动。
  (二)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依托办学特色,塑造育人工作新亮点。艺术院校应借助专业特色,充分调动教学的各个环节,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和育人资源,不断地从体制上进行完善,在实践育人方面以校园活动为依托,带动专业教学、科研、展演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怀,并充分展现专业特色[4]。例如,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通过戏曲进校园,展演了《红灯记》《沙家浜》《包公赔情》《包公断后》等多出红色经典剧目,以此为切入点,介绍中华民族特有的戏曲身段、唱词包括舞台置景等美学知识,介绍蕴含在戏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传统爱国主义情操和仁义忠勇贤孝等优秀的道德准则,通过有效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形式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不断增强“文化育人”作用。   强化办学优势,丰富思想内涵。2018年戏曲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创作了大型现代吉剧《山魂》,2019年排演经典吉剧《江姐》等多部经典剧目。这两场大型吉剧,戏曲学院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剧中的演员由戏曲表演专业学生担当;舞美学生设计舞台、制作道具;服装编导学生参与化妆、采集花絮等工作。充分锻炼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以红色经典剧目为依托,引导学生通过作品感受正能量,感受主旋律作品所带来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学院通过教学与展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树立先进典型,深入践行实践育人。艺术院校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典型先进人物,用学生身边人的故事去感染、感化他们,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开展实践育人,提高宣传水平,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争当先进。如在五四青年节的当天,学院举办“为优秀吉艺青年点赞”活动,这里面有被评为“长春向上尚善好青年标兵”的优秀学生,也有吉林省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担当巡回宣讲团的成员。他们先进的典型事迹,引领更多的人向他们学习,充分发挥了榜样的力量。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创建国家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艺术院校应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举办研修班。例如,学院针对“黄龙戏”“新城戏”“东北二人转”等内容,开展了4个班次的研修班,历时4年,累计招收学员200余人,构建“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拓展课”“剧目教学课+参观交流”“线上线下混合”的研培模式,有效解決了传承推广难题。央视戏曲频道对开班仪式进行报道,在全国京剧界引起很大影响。京剧《打金砖》《太庙》入选第三届全国“梨花杯”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三)以心理平台为依托,推动心理育人
  艺术院校应坚持教育为先、预防为主、及时发现、有效处置的原则,整体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质量[5]。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思政课、心理健康课、专业课进行紧密融合,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机制,通过对其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关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而非只是学习专业知识情况。在心理健康宣传月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人人专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针对重点关注学生,教师可通过微信、面谈等多种方式积极,与其建立联系;定期向学生工作处反映,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情况。
  参考文献:
  [1] 傅江浩. 发挥管理育人功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06):109-112.
  [2] 宋建强.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7):70-73.
  [3] 曾勇,宋长建.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 中外企业文化,2021,4(03):176-177.
  [4] 谭思晴.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思考与实践[J]. 科技资讯,2020,18(20):186-188.
  [5] 唐丽娜. 构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19(36):318-319.
  (荐稿人:丁媛媛,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其他文献
[摘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引导研究生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分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定位及功能,并结合实际,要在一流学科建设形势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在研究生高水平学术成果、国际化、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等方面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以推动一流学科的建设。  [关键词]一流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现实必要性,它是为解决该课程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推进的。课题组的改革思路是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概论课教学,围绕“四段八步”研究型教学环节,协同推进概论课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教学平台和考评方式的改革,即一是以问题为导向设立专题,开展专题式研究型教学;二是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四段八步”的研究型教学环节;三是对接信息化和地方资源
期刊
[摘要]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价值引领、学业指导、心理帮扶、文化参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融合教育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亟须提升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创新文化等方面的文化素养,扮演好高等融合教育的帮扶者、博爱文化的传播者、社会化教育的指导者等角色。  [关键词]高等融合教育;殘障大学生;高校辅导员;文化素养;育人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
期刊
[摘要]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备培养学生劳动习惯、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树立学生劳动精.神等劳动教育内涵。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搜集和访谈,对现行勤工助学管理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从营造勤工助学文化氛围、丰富智慧型劳动岗位、构建勤工助学质量跟踪体系、加强勤工助学基地化建设四个方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劳动育人功能。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勤工助学;劳动教育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着最基础、最广泛的影响。文化对于高校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文化建设对于新时期医学院校特别是二级院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医学院校;二级系部;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6-0030-03  一、医学院校二级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高校是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科研团队作为高校高素质人才的集结地,成员既有教师又有学生,呈现出党员比例高、年龄分布广、科研任务重、学术压力大的特点。从初心和使命视域出发,塑造具備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师队伍,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理想信念坚定的学生队伍,探讨科研团队工作活力提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期刊
摘 要:科研“放管服”政策发布以后,科研经费管理相关规定和业务办理流程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以A大学为例在介绍科研经费管理优化措施的基础上,针对主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高校不同主体提出了相应改善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以期更好地落实“放管服”政策,进一步为科研人员减轻负担。  关键词:放管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
期刊
摘 要: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指引下,创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高水平大学成为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大学精神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征,其形成源于“集体记忆”的传承,发展过程呈现双向嵌入逻辑。东莞理工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跨越式发展中形成了“爱国奋斗、追求卓越”的莞工精神,支撑引领着学校的发展前行。新时代继续构建及发扬大学精神要把握新形势,继续发挥大学精神的文化引领作用;发展新内涵,
期刊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符合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要求。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文章从总结分析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入手,阐释劳动教育的意义,结合太原工业学院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加强劳动教育的宣传引导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劳动育人;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为了保证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职业素养教育应成为育人的重要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院校培养准职业人应兼顾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教育。本文结合本校职业素养教育探索的实践,分析了过去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现行的方案与实施过程,期望能对职业素养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