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分析广东海洋大学近7年来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发现当前研究生就业总体呈现良好态势,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够健全、就业指导不够完善、研究生就业心态与实际脱轨、就业质量不尽人意、用人单位对人才引进设置各种门槛等问题。要改善研究生就业困局需要用人单位、培养单位以及就业主体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如:夯实政策引导、打破就业限制、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提升自我素质等。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9.037
0 前言
自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以来,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此后的二十年间,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一直保持在每年2万人左右。研究生人才一直是社会的稀缺资源,怎样利用好这块资源,是国家和社会应该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高等教育从1996年开始进行扩招,全国高校在校人数持续增长,研究生招生数量也同样增长,1996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就达到7.2万人,到 2016 年为 51.72 万人,比 2015 年上涨了 4.4%。研究生教育已经不是常说的“精英教育”,而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因此研究生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就业状态尴尬:包分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之前不愁就业的研究生现在开始为找工作而烦恼,学历虽高却往往找不到与之相匹配的工资待遇;硕士研究生处于博士与本科生之间,“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让其显得尤其被动;培养单位一味强调就业率,就业质量却差强人意;研究生读研期间忙于实验研究,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到底出哪里?
为进一步了解近几年研究生的就业状况,发掘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建议,课题组于 2016 年1月開始开展调查工作,收集广东海洋大学2009年至2015年毕业的全体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资料,通过分析总结,得到全面、准确的调查结果。2009-2015年是广东海洋大学建博增硕的关键阶段,分析此阶段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对该校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增加学科建设内涵,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广东海洋大学 2009 到2015届全日制硕士毕业研究生,共计1134人,包括农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涉及全校8个学院,21个二级学科,3个专业学位类别,数据丰富,覆盖全面,足以反映该校硕士研究生的整体就业状况。
1.2 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所用到了的数据由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处和各研究生培养学院提供,调查工作于2016年1~6月間进行,本次调查涉及被调查者的姓名、性别、毕业时间、初次就业单位性质、工作岗位、就业地点等基本资料。使用 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硕士研究生个人信息
2.1.1 毕业时间及人数
本次调查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间为2009-2015年,从样本毕业时间分布来看相对均匀,毕业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符合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招生数量增长的趋势。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扩招和培养质量把控方面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2.1.2 学科分类构成
根据统计得出,此次调查的专业学科分类涵盖管理学、法学、工学、农学、理学等多个学科类,通过由图可知该校研究生学科分类主要以农 、工、理学为主(图2)。2012年之前毕业生人数波动比较大,尤其以农学硕士毕业人数波动最大,之后各学科趋于均衡(图3),主要的原因是该校建校之初主要以招收农学硕士为主,之后才又资格招收理学和工学硕士。
2.1.3 毕业学院信息
根据统计得出,此次调查的所在学院分类涵盖水产学院、食品科技学院、农学院等多个学院(图4),并且以这三个学院的人数为多,其中水产学院人数最多,比例是33.69%,这也符合广东海洋大学以海洋和水产为优势学科的学科定位。同时不同学院之间的毕业生数量在2010-2013年之间波动比较大(图5),之后趋于稳定。随着各学院实力不断增强,陆续开始申报硕士、博士点,于是形成了各院研究生大繁荣的景象,至于各学院的培养情况,则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了解。
2.1.4 性别比例
研究生男女比例大体持平,男生560人,女生574人,比例接近1∶1。与本校本科生男女比例(3∶1)相差比较大,而这种情况也体现了女生作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往往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因此一部分更趋向于进一步深造,但伴随而来的是女生的年龄较高,婚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增大,因而,对于女生研究生,应该有相应的引导性措施加以帮助。
2.2 研究生就业信息
2.2.1 毕业生去向情况
从总体样本情况来看,该校研究生毕业的就业形式单一,直接就业占绝大多数,而升学人数较少,自主创业更是微乎其微(图6)。说明该校硕士研究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创新精神,尽管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鼓励毕业生创业,但是该校的研究整体创业人数偏低,多数人对创业没有积极性,创业的意愿薄弱,个别有创业想法的毕业生也由于没有经验或者启动资金而最终放弃创业选择就业。继续深造学习的人数也偏少,极少数毕业生进入到党政系统、教育系统、国企等体制内工作,大部分进入民营企业就职,就业质量普遍不高。
2.2.2 研究生就业的地域分布
从已签约的地域来看,毕业生就业流向在地域分布不均衡,到基层或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占比例很少,分别为12.52和7.94%。相比中西部地区来说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东部地区工作,比例达到79.72%(图7)。这主要和东西部经济发展状况有关,东部地区有很多经济发达的城市,例如北上广深已经其他一些省会城市,这些地方一般会有很多大的公司,实力雄厚,看重人才,所以毕业生可以在这些地方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干出一番事业,对研究生就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其中在广东省就业的毕业生占到51.68%,这主要是因为广东海洋大学地处广东省,与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毗邻,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因此,对毕业生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分析数据发现签约省会,珠三角,长三角,直辖市的人数比例之和达到54.3%,远远超出了中小城市的人数比例。这种就业流向,反映出在就业分布上存在严重的“区域性失衡”,严重的“区域性失衡”状态,必将对今后的就业环境产生越来越恶劣的影响。 通过分析发现,在中小城市工作的毕业生的主要的就业单位为政府机关、教育系统等事业单位,或者当地比较大的,福利待遇好的私营企业,以及大型企业在三四线城市的分公司,这些公司可以给员工提供稳定的工资待遇,让毕业生有一份安稳的工作,所以对研究生毕业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此次通过对近7年来广东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其签约单位的地点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大型省会城市和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这与调查对象是广东省的硕士研究生有很大关系,这也符合该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流向的情况,三线城市也出乎意料得占有很大比例,主要是由于现在人才到处都是,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导致就业压力激增,毕业生不得不转向三四线城市找一份心仪的工作,即没有那么大的竞争压力,又不缺乏幸福感。
2.2.3 签约单位的类型分布
从已签约的用人单位类型分布来看就业性质涉及七类,从样本的分布看,硕士研究生签约单位性质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约占57.8%,成为该校硕士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因此,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强化工科学生学以致用,可以直接促进高校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选择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设计单位、其他事业机构等工作相对稳定的单位比例将近二分之一,而三资企业和部队却没有一人(表1)。科研、学校、医院、教育等事业单位的工作比较稳定收入高,并且用人量大,因此一直受到毕业研究生的青睐,是硕士研究生找工作求安稳心态的体现 。其中签约科研机构的比例仅为5.38%,说明学术型硕士在面向科研机构求职中的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科研机构会更倾向选择名牌院校的毕业研究生。其中签约政府机关的毕业生仅占7%,并且这些工作的获得大部分都是公务员考试得到的,大部分和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干,充分反映该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处于劣势。
綜合上述的统计数据来看,总体而言,该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质量不高。硕士研究生就业领域比较狭窄。从调查研究数据看,硕士研究生在就业领域有着特定的偏好,比较倾向于较为稳定的公务员、初中高等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从硕士研究生签约单位的类型可以看出,签约党政机关、高校、医院等行政事业单位的硕士研究生人数总和将近50%,都是较为稳定的单位,反映出硕士毕业生还是很热心于行政和事业单位的。但是迫于巨大的就业压力,还是有很多毕业生选择了民营企业,是所有签约单位中比例最大的一项,可见,由于就业压力增大,竞争变得激烈,硕士生们对职业的要求不得不降低。三资企业的占比为0,一般情况下,公务员和三资企业的待遇很好,起薪也很高,所以一直是毕业生的首选,但是门槛也比较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该校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不足,達不到三资企业的标准,所以在以后的研究培养中,需要加强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这次的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能够反映毕业研究生就业质量的整体情况。得出该校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处于弱势。
3 存在问题及原因
3.1 发展规划不够科学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造成高校包括研究生在内的人数剧增,然而从计划体制的“包分配”向市场“双向选择”的转变注定不容易,社会以及高校并没有对这一转变做好充分的准备,过多的研究生涌现社会,使得研究生价值大打折扣。尤其是从2014年秋季开始,研究生学费开始自费,更加剧了研究生的负担,在工作方面尚不能给出合理安排,又需要承担数额不菲的学费,致使“研究生就是大学就业难题的蓄水池”言论一度甚嚣尘上,到目前为止,许多毕业研究生在找不到满意工作的时候,仍然将原因归结于此。
3.2 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偏见
不可否认,用人单位在招收员工的时候对研究生存在偏见,研究生处在介于本科生和博士生之间的尴尬地位,在应聘的时候往往显得被动,对于销售等一般性工作,本科生足以胜任,而更为高深的技术,则需要博士及以上水平的专家才能胜任,相比之下硕士研究生并没有相应的竞争优势。而女性研究生的问题尤为突出,从性别比例来看,该校硕士研究生的性别分布与男性达到一致,与本科情况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更是说明了更多的女性因就业压力而选择读研,但读研并不能缓解她们的就业压力,随着女性研究生年龄的增大,且多数未婚,对女性研究生来说这无疑又是一大短板。
同时,更有许多企业在用人之时存在强烈的地域偏见、学校偏见、专业偏见等情况,诸如非985、211不接受应聘等情况已屡见不鲜,要求学士或者博士学历,不能做到包容、开放的境地,从这方面可以看出,许多企业家缺乏大胆使用人才的勇气,折射的是一种胆略与气魄。
3.3 培养模式不够健全
当前研究生的教育存在着一些误区,许多学校往往重视学生的学业培养情况,却并没有对其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进行专门系统的培养,甚至与社会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直接导致毕业生在工作、生活、待人处事方面能力欠缺,心有余而力不足。
思想教育有待提高,一些研究生自身能力不足却不从自身找原因,遇到问题总是自怨自艾;重视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欠缺;重视个人享受,缺乏长远规划等情况比较明显,而这也反映出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教育方面出现问题。
3.4 就业指导亟待完善
广东海洋大学的就业指导体系亟待完善,研究生的人数比起本科生少很多,学校对研究生就业工作不重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最为薄弱的地方,研究生就业服务甚至没有专门的机构,仅仅是挂靠在本科生就业指导中心下。就业指导活动未深入展开,多项工作大多停留在零散、小型的活动,就业指导课也只是蜻蜓点水,课后效果甚微,并且有效覆盖面小,广东海洋大学的就业指导体系虽然该有的内容都有,但由于缺乏工作人员、学生主动性不高等,限制了它本该发挥的作用,受益的学士数量很有限。
3.5 择业心态不够成熟
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之后,总是向往繁华的大城市而不愿意到三四线城市,总是向往安逸轻松的生活而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苦工作,总是向往一劳永逸的工作而不愿意扎根基层,在研究生群体中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在两到三年的深造之后,若继续从事基层工作,大部分人往往心有不甘,但是事实却是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的困难程度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想,此时,怨天尤人的想法就开始出现,从这个角度看,许多的研究生的择业观念还存在问题,不能够将自己的所学专业物尽其用,更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不能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 3.6 就业质量需要加强
择业观对研究生的就业影响很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研究生也不例外,她们的自我意识和择业观也发生了变化。根据我们对研究生单位类型分布和地域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在就业领域有着特定的偏好,比较倾向于签约三类较为稳定的工作,例如公务员、高校为代表的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研究生找工作时希望进有编制的单位,比例将近二分之一,并且这些岗位都是需要参加考试才能得到,这些工作类型基本上和自己的所学专业不相关,或者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大学生村官、选调生或者公务员,报考时对专业没有严格的要求,这些都会造成专业不对口。稳定的工作单位和专业对口确实是择业时面临的矛盾,但是硕士研究生最终还是选择了稳定的工作而放弃了后者。可见硕士研究生在选择工作时更看重单位的性质,然后才考虑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专业是否对口是影响硕士就业质量的最大的影响因素,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岗位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使自己的知识学无所用,导致自己专业知识的极大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潜在地降低了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质量。
4 提升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4.1 夯实政策引导是前提
自1998年扩招带来的问题到现在已经成为研究生就业的最大难题,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扩招给了更多的人接受大学教育和实现梦想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从这一方面来看,扩招利大于弊。
但是,由于扩招给研究生带来的就业问题,依然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也为了使世界各国在就业领域扩大共识,加强交流、共同解决全球失业难题,2004年,在中国北京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就业论坛”大型会议,并达成了《2004中国就业论坛共识》。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就业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65万人,要落实好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更是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指导性意见,足以显示国家对于就业问题的重视。
同时,只有政策还不够,能否按照预想中正确实施下来才是重点,这就需要各级党政机关各部门能够充分意识到就业的严峻形势,同时将政策夯实到位,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前提条件,有理由相信,在正确政策的引导下,就业问题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
4.2 打破就业限制是保障
就业最终的目标是将人才配置到就业单位中,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組织,因而,无论政策导向如何,最终决定权在就业单位手中,因而,能否打破就业限制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保障。对于当前就业单位中存在的诸多歧视问题,一方面是当前的就业主题本身素质的确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就业单位自身的理念问题。而在这一点上,所有就业单位应该向华为看齐:(1)华为不关心员工是否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而看重的是员工是否有进取精神、有韧劲,因为只有这种精神才是日后超越他人的精神能量。(2)毕业于什么学校,是不是983/211,学的什么专业,是否专业对口,是不是硕士/博士,这些标签会被逐渐淡化,想拿高薪水、获得晋升,靠的是的业绩而不是那些所谓的高学历和名牌大学毕业生。
学历如此,地域、性别、年龄也不例外,都需要用人单位能够胸怀宽广,不拘一格选人才。现代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企业开始重视人才,拥抱人才,给予人才所需要的尊重与物质条件,人才才能更好地反哺,并且愿意将自身的命运与之相联系,而这里面所说的人才,绝非仅限于重点高校。
4.3 创新培养模式是关键
4.3.1 加大资源配置
扩招所带来的另一方面影响就是教育资源的配套问题,虽然人数上去了,然而出现了一系列诸如教学仪器、场地甚至住宿等方面紧张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从而对学生的培养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到就业问题。在此情况下,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持续投入,根据人数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在“量”增加的同时把“质”提升上去,教学资源是一切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因此,解决好这个问题应作为工作的重点。
4.3.2 创新教学方式
师资队伍停滞不前,教学方式墨守成规,教学内容一成不变等问题也在困扰着广大学生,枯燥的教学方式磨灭了研究生对学习的满腔热忱,进而失去学习热情。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明确高校的责任,即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在这一目标下,各级教学单位、行政部门要转变思路,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一切教学和工作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合理设置教学任务,认真贯彻教学精神,推进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具有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4.3.3 加强导师建设
在高校中一直呼吁改革、去行政化,却没有实质性的成果,科研依旧向资金看齐,诸多导师以老板相称,学生从纯粹的科研人员化身为“清洁工”、“报账员”和“行政秘书”等多功能“人才”,在科研实验未能顺利解决的情况下,还要忍受各级行政部门的为难。导师作为学生的第一直接负责人,然而目前已知诸多有名气的导师无一不是学校或学院的领导,平时的行政工作已经相当繁重,因而也就无暇顾及教学任务和自己的研究生,这种培养模式在诸多大学相当普遍,因而,导师作为保障学生就业目标得以完成的关键力量,应该有所作为。所有导师应当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之重,第一责任人关注的不仅仅是将课题分配下去而已,更应该对学生的身心、生活等方面给予关怀,培养人绝非一朝一夕,更非一劳永逸,在这一点上,导师更应该向境外以及国外的高校看齐。
4.3.4 推进校企合作
高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学校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让研究生在实践基地或进入企业实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地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高校还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高级专业人员来高校担任合作導师,作为特聘教师来传授实践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应尽快改革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转变教育理念,给硕士研究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增加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比如在学生进入课题组进行科研工作之前由学院统筹安排,导师协助执行短期的实习锻炼,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应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研究生自我锻炼,提升抗压抗挫能力,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韧劲,使之成为思想成熟、身心健康和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高级人才。 4.4 加強就业指导是重点
当前该校对研究生就业指导并未做到系统科学。对此该校需建立一个专门为保障研究生就业服务的机构和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将研究生就业的指导工作系统化和科学化。服务机构应该把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给予系统的就业指导,使研究生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让其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式,对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切合实际的规划。科学系统的服务机构还需要一个更加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专门的就业指导团队不仅应吸纳专职职业指导教师,还应让研究生的导师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导师的“传、帮、带”的作用,研究生导师在传授课程之余,了解研究生的就业想法、职业规划,能更好的进行一对一就业指导。另外,导师可以为研究生提供直接相关的就业信息以及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能帮助研究生打好就业基础。建立健全研究生就业指导平台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时效性强的工程,其不仅为求职的研究生提供政策法律、市场招聘、职业指导等相关服务,而且其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搭建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提高了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高校研究生通过各类课题与社会合作,深入到用人单位和社会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用人单位解决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所学知识有效的转化为技术成果;另一方面聘用用人单位经验丰富的研发人员到高校担任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能帮助研究生提前了解用人单位,适应社会需要,可以说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策略。
引导硕士研究生要注意到两个方面的事项。一方面,在研究生专业选择方面应当尽量选择同自己未来理想的工作单位和岗位相结合,为就业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同自己专业对口或者相关度较高的工作单位和岗位,以提升自身的就业质量。总体而言,要想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质量,最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发挥自己专长的用人单位,这样自己能够在就业之后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这样也能为用人单位实现更大的价值。
同时,鼓励引导研究生自主创业。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才,站得高看得远,对于行业的认知度较高,理应使用先进的科研理念来进行创新创业,在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将科研成果落实到实际应用之中,促进成果转化,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这也正是学习的意义。因而,就业部门应当加强对于研究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专门的孵化基地,配备专业创业师资力量,提供专项资金,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最大可能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4.5 提升自身素质是根本
硕士研究生已经不是稀缺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中的优势也不复存在,所以迫切需要提高研究生的自身素质。首先,研究生要给自己一个客观明确的定位,搞清楚自己的理想、兴趣、能力、特长、优势所在,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以积极主动、勤奋进取的态度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努力,强化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其次是研究生要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在科研和学习中夯实自己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又要在学习与实践中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走向、了解、融入社会,转变择业观,了解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明晰就业形势,结合自身情况与客观现实调整自己择业期望值和心态,并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己在就业过程中需要的能力和品质。最后是研究生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做义工、志愿者、社区服务、救助儿童、社会调查等)来观察、洞悉社会、增进社会阅历、积累经验,提高自己在就业中的竞争力,这些方面可以帮助研究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让自己有的放矢,进一步提升自己。
5 结论
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培养在学生生源、师资力量、历史沉淀、品牌管理、科研资源等方面处于劣势,该校以海洋学科为特色,但其品牌影响力则相对薄弱,再加上就业指导工作欠佳,研究生自身素质不高,难以与社会所需人才相匹配,择业欠缺理性等因素,是该高校研究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整合研究生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培育特色和品牌,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和师资队伍素质,加强培养环节的监管考核,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在研究生学历层次、培养类型、专业方向上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差异化需求,健全研究生就业服务平台、制度建设,应成为高校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杨箫菡. 河南省高校硕士研究生择业观念对就业的影响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 2013.
[2]梁书静, 张斯琴, 曲琳,等. 完善就业工作提升就业质量——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就业问题浅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4):5-7.
[3]董大法, 周庆行, 袁江. 研究生就业难内因探析[J]. 中国研究生, 2004,(3).
[4]孙信丽, 李凌, 孙文桓,等. 研究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6):63-65.
[5]赵越, 孙晶, 郝明,等. 试论医学研究生就业求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S2):29-29.
[6]吴晓光.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 河北經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7, 7(1):96-98.
[7]张晋锋, 范琳, 赵志苹. H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与促进机制问题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 2014,(24):35-39.
[8]郭学庆, 于晶. 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16):56-57.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9.037
0 前言
自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以来,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此后的二十年间,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一直保持在每年2万人左右。研究生人才一直是社会的稀缺资源,怎样利用好这块资源,是国家和社会应该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高等教育从1996年开始进行扩招,全国高校在校人数持续增长,研究生招生数量也同样增长,1996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就达到7.2万人,到 2016 年为 51.72 万人,比 2015 年上涨了 4.4%。研究生教育已经不是常说的“精英教育”,而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因此研究生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就业状态尴尬:包分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之前不愁就业的研究生现在开始为找工作而烦恼,学历虽高却往往找不到与之相匹配的工资待遇;硕士研究生处于博士与本科生之间,“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让其显得尤其被动;培养单位一味强调就业率,就业质量却差强人意;研究生读研期间忙于实验研究,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到底出哪里?
为进一步了解近几年研究生的就业状况,发掘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建议,课题组于 2016 年1月開始开展调查工作,收集广东海洋大学2009年至2015年毕业的全体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资料,通过分析总结,得到全面、准确的调查结果。2009-2015年是广东海洋大学建博增硕的关键阶段,分析此阶段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对该校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增加学科建设内涵,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广东海洋大学 2009 到2015届全日制硕士毕业研究生,共计1134人,包括农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涉及全校8个学院,21个二级学科,3个专业学位类别,数据丰富,覆盖全面,足以反映该校硕士研究生的整体就业状况。
1.2 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所用到了的数据由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处和各研究生培养学院提供,调查工作于2016年1~6月間进行,本次调查涉及被调查者的姓名、性别、毕业时间、初次就业单位性质、工作岗位、就业地点等基本资料。使用 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硕士研究生个人信息
2.1.1 毕业时间及人数
本次调查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间为2009-2015年,从样本毕业时间分布来看相对均匀,毕业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符合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招生数量增长的趋势。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扩招和培养质量把控方面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2.1.2 学科分类构成
根据统计得出,此次调查的专业学科分类涵盖管理学、法学、工学、农学、理学等多个学科类,通过由图可知该校研究生学科分类主要以农 、工、理学为主(图2)。2012年之前毕业生人数波动比较大,尤其以农学硕士毕业人数波动最大,之后各学科趋于均衡(图3),主要的原因是该校建校之初主要以招收农学硕士为主,之后才又资格招收理学和工学硕士。
2.1.3 毕业学院信息
根据统计得出,此次调查的所在学院分类涵盖水产学院、食品科技学院、农学院等多个学院(图4),并且以这三个学院的人数为多,其中水产学院人数最多,比例是33.69%,这也符合广东海洋大学以海洋和水产为优势学科的学科定位。同时不同学院之间的毕业生数量在2010-2013年之间波动比较大(图5),之后趋于稳定。随着各学院实力不断增强,陆续开始申报硕士、博士点,于是形成了各院研究生大繁荣的景象,至于各学院的培养情况,则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了解。
2.1.4 性别比例
研究生男女比例大体持平,男生560人,女生574人,比例接近1∶1。与本校本科生男女比例(3∶1)相差比较大,而这种情况也体现了女生作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往往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因此一部分更趋向于进一步深造,但伴随而来的是女生的年龄较高,婚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增大,因而,对于女生研究生,应该有相应的引导性措施加以帮助。
2.2 研究生就业信息
2.2.1 毕业生去向情况
从总体样本情况来看,该校研究生毕业的就业形式单一,直接就业占绝大多数,而升学人数较少,自主创业更是微乎其微(图6)。说明该校硕士研究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创新精神,尽管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鼓励毕业生创业,但是该校的研究整体创业人数偏低,多数人对创业没有积极性,创业的意愿薄弱,个别有创业想法的毕业生也由于没有经验或者启动资金而最终放弃创业选择就业。继续深造学习的人数也偏少,极少数毕业生进入到党政系统、教育系统、国企等体制内工作,大部分进入民营企业就职,就业质量普遍不高。
2.2.2 研究生就业的地域分布
从已签约的地域来看,毕业生就业流向在地域分布不均衡,到基层或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占比例很少,分别为12.52和7.94%。相比中西部地区来说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东部地区工作,比例达到79.72%(图7)。这主要和东西部经济发展状况有关,东部地区有很多经济发达的城市,例如北上广深已经其他一些省会城市,这些地方一般会有很多大的公司,实力雄厚,看重人才,所以毕业生可以在这些地方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干出一番事业,对研究生就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其中在广东省就业的毕业生占到51.68%,这主要是因为广东海洋大学地处广东省,与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毗邻,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因此,对毕业生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分析数据发现签约省会,珠三角,长三角,直辖市的人数比例之和达到54.3%,远远超出了中小城市的人数比例。这种就业流向,反映出在就业分布上存在严重的“区域性失衡”,严重的“区域性失衡”状态,必将对今后的就业环境产生越来越恶劣的影响。 通过分析发现,在中小城市工作的毕业生的主要的就业单位为政府机关、教育系统等事业单位,或者当地比较大的,福利待遇好的私营企业,以及大型企业在三四线城市的分公司,这些公司可以给员工提供稳定的工资待遇,让毕业生有一份安稳的工作,所以对研究生毕业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此次通过对近7年来广东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其签约单位的地点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大型省会城市和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这与调查对象是广东省的硕士研究生有很大关系,这也符合该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流向的情况,三线城市也出乎意料得占有很大比例,主要是由于现在人才到处都是,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导致就业压力激增,毕业生不得不转向三四线城市找一份心仪的工作,即没有那么大的竞争压力,又不缺乏幸福感。
2.2.3 签约单位的类型分布
从已签约的用人单位类型分布来看就业性质涉及七类,从样本的分布看,硕士研究生签约单位性质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约占57.8%,成为该校硕士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因此,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强化工科学生学以致用,可以直接促进高校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选择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设计单位、其他事业机构等工作相对稳定的单位比例将近二分之一,而三资企业和部队却没有一人(表1)。科研、学校、医院、教育等事业单位的工作比较稳定收入高,并且用人量大,因此一直受到毕业研究生的青睐,是硕士研究生找工作求安稳心态的体现 。其中签约科研机构的比例仅为5.38%,说明学术型硕士在面向科研机构求职中的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科研机构会更倾向选择名牌院校的毕业研究生。其中签约政府机关的毕业生仅占7%,并且这些工作的获得大部分都是公务员考试得到的,大部分和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干,充分反映该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处于劣势。
綜合上述的统计数据来看,总体而言,该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质量不高。硕士研究生就业领域比较狭窄。从调查研究数据看,硕士研究生在就业领域有着特定的偏好,比较倾向于较为稳定的公务员、初中高等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从硕士研究生签约单位的类型可以看出,签约党政机关、高校、医院等行政事业单位的硕士研究生人数总和将近50%,都是较为稳定的单位,反映出硕士毕业生还是很热心于行政和事业单位的。但是迫于巨大的就业压力,还是有很多毕业生选择了民营企业,是所有签约单位中比例最大的一项,可见,由于就业压力增大,竞争变得激烈,硕士生们对职业的要求不得不降低。三资企业的占比为0,一般情况下,公务员和三资企业的待遇很好,起薪也很高,所以一直是毕业生的首选,但是门槛也比较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该校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不足,達不到三资企业的标准,所以在以后的研究培养中,需要加强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这次的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能够反映毕业研究生就业质量的整体情况。得出该校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处于弱势。
3 存在问题及原因
3.1 发展规划不够科学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造成高校包括研究生在内的人数剧增,然而从计划体制的“包分配”向市场“双向选择”的转变注定不容易,社会以及高校并没有对这一转变做好充分的准备,过多的研究生涌现社会,使得研究生价值大打折扣。尤其是从2014年秋季开始,研究生学费开始自费,更加剧了研究生的负担,在工作方面尚不能给出合理安排,又需要承担数额不菲的学费,致使“研究生就是大学就业难题的蓄水池”言论一度甚嚣尘上,到目前为止,许多毕业研究生在找不到满意工作的时候,仍然将原因归结于此。
3.2 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偏见
不可否认,用人单位在招收员工的时候对研究生存在偏见,研究生处在介于本科生和博士生之间的尴尬地位,在应聘的时候往往显得被动,对于销售等一般性工作,本科生足以胜任,而更为高深的技术,则需要博士及以上水平的专家才能胜任,相比之下硕士研究生并没有相应的竞争优势。而女性研究生的问题尤为突出,从性别比例来看,该校硕士研究生的性别分布与男性达到一致,与本科情况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更是说明了更多的女性因就业压力而选择读研,但读研并不能缓解她们的就业压力,随着女性研究生年龄的增大,且多数未婚,对女性研究生来说这无疑又是一大短板。
同时,更有许多企业在用人之时存在强烈的地域偏见、学校偏见、专业偏见等情况,诸如非985、211不接受应聘等情况已屡见不鲜,要求学士或者博士学历,不能做到包容、开放的境地,从这方面可以看出,许多企业家缺乏大胆使用人才的勇气,折射的是一种胆略与气魄。
3.3 培养模式不够健全
当前研究生的教育存在着一些误区,许多学校往往重视学生的学业培养情况,却并没有对其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进行专门系统的培养,甚至与社会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直接导致毕业生在工作、生活、待人处事方面能力欠缺,心有余而力不足。
思想教育有待提高,一些研究生自身能力不足却不从自身找原因,遇到问题总是自怨自艾;重视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欠缺;重视个人享受,缺乏长远规划等情况比较明显,而这也反映出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教育方面出现问题。
3.4 就业指导亟待完善
广东海洋大学的就业指导体系亟待完善,研究生的人数比起本科生少很多,学校对研究生就业工作不重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最为薄弱的地方,研究生就业服务甚至没有专门的机构,仅仅是挂靠在本科生就业指导中心下。就业指导活动未深入展开,多项工作大多停留在零散、小型的活动,就业指导课也只是蜻蜓点水,课后效果甚微,并且有效覆盖面小,广东海洋大学的就业指导体系虽然该有的内容都有,但由于缺乏工作人员、学生主动性不高等,限制了它本该发挥的作用,受益的学士数量很有限。
3.5 择业心态不够成熟
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之后,总是向往繁华的大城市而不愿意到三四线城市,总是向往安逸轻松的生活而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苦工作,总是向往一劳永逸的工作而不愿意扎根基层,在研究生群体中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在两到三年的深造之后,若继续从事基层工作,大部分人往往心有不甘,但是事实却是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的困难程度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想,此时,怨天尤人的想法就开始出现,从这个角度看,许多的研究生的择业观念还存在问题,不能够将自己的所学专业物尽其用,更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不能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 3.6 就业质量需要加强
择业观对研究生的就业影响很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研究生也不例外,她们的自我意识和择业观也发生了变化。根据我们对研究生单位类型分布和地域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在就业领域有着特定的偏好,比较倾向于签约三类较为稳定的工作,例如公务员、高校为代表的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研究生找工作时希望进有编制的单位,比例将近二分之一,并且这些岗位都是需要参加考试才能得到,这些工作类型基本上和自己的所学专业不相关,或者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大学生村官、选调生或者公务员,报考时对专业没有严格的要求,这些都会造成专业不对口。稳定的工作单位和专业对口确实是择业时面临的矛盾,但是硕士研究生最终还是选择了稳定的工作而放弃了后者。可见硕士研究生在选择工作时更看重单位的性质,然后才考虑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专业是否对口是影响硕士就业质量的最大的影响因素,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岗位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使自己的知识学无所用,导致自己专业知识的极大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潜在地降低了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质量。
4 提升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4.1 夯实政策引导是前提
自1998年扩招带来的问题到现在已经成为研究生就业的最大难题,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扩招给了更多的人接受大学教育和实现梦想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从这一方面来看,扩招利大于弊。
但是,由于扩招给研究生带来的就业问题,依然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也为了使世界各国在就业领域扩大共识,加强交流、共同解决全球失业难题,2004年,在中国北京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就业论坛”大型会议,并达成了《2004中国就业论坛共识》。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就业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65万人,要落实好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更是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指导性意见,足以显示国家对于就业问题的重视。
同时,只有政策还不够,能否按照预想中正确实施下来才是重点,这就需要各级党政机关各部门能够充分意识到就业的严峻形势,同时将政策夯实到位,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前提条件,有理由相信,在正确政策的引导下,就业问题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
4.2 打破就业限制是保障
就业最终的目标是将人才配置到就业单位中,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組织,因而,无论政策导向如何,最终决定权在就业单位手中,因而,能否打破就业限制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保障。对于当前就业单位中存在的诸多歧视问题,一方面是当前的就业主题本身素质的确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就业单位自身的理念问题。而在这一点上,所有就业单位应该向华为看齐:(1)华为不关心员工是否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而看重的是员工是否有进取精神、有韧劲,因为只有这种精神才是日后超越他人的精神能量。(2)毕业于什么学校,是不是983/211,学的什么专业,是否专业对口,是不是硕士/博士,这些标签会被逐渐淡化,想拿高薪水、获得晋升,靠的是的业绩而不是那些所谓的高学历和名牌大学毕业生。
学历如此,地域、性别、年龄也不例外,都需要用人单位能够胸怀宽广,不拘一格选人才。现代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企业开始重视人才,拥抱人才,给予人才所需要的尊重与物质条件,人才才能更好地反哺,并且愿意将自身的命运与之相联系,而这里面所说的人才,绝非仅限于重点高校。
4.3 创新培养模式是关键
4.3.1 加大资源配置
扩招所带来的另一方面影响就是教育资源的配套问题,虽然人数上去了,然而出现了一系列诸如教学仪器、场地甚至住宿等方面紧张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从而对学生的培养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到就业问题。在此情况下,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持续投入,根据人数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在“量”增加的同时把“质”提升上去,教学资源是一切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因此,解决好这个问题应作为工作的重点。
4.3.2 创新教学方式
师资队伍停滞不前,教学方式墨守成规,教学内容一成不变等问题也在困扰着广大学生,枯燥的教学方式磨灭了研究生对学习的满腔热忱,进而失去学习热情。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明确高校的责任,即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在这一目标下,各级教学单位、行政部门要转变思路,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一切教学和工作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合理设置教学任务,认真贯彻教学精神,推进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具有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4.3.3 加强导师建设
在高校中一直呼吁改革、去行政化,却没有实质性的成果,科研依旧向资金看齐,诸多导师以老板相称,学生从纯粹的科研人员化身为“清洁工”、“报账员”和“行政秘书”等多功能“人才”,在科研实验未能顺利解决的情况下,还要忍受各级行政部门的为难。导师作为学生的第一直接负责人,然而目前已知诸多有名气的导师无一不是学校或学院的领导,平时的行政工作已经相当繁重,因而也就无暇顾及教学任务和自己的研究生,这种培养模式在诸多大学相当普遍,因而,导师作为保障学生就业目标得以完成的关键力量,应该有所作为。所有导师应当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之重,第一责任人关注的不仅仅是将课题分配下去而已,更应该对学生的身心、生活等方面给予关怀,培养人绝非一朝一夕,更非一劳永逸,在这一点上,导师更应该向境外以及国外的高校看齐。
4.3.4 推进校企合作
高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学校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让研究生在实践基地或进入企业实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地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高校还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高级专业人员来高校担任合作導师,作为特聘教师来传授实践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应尽快改革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转变教育理念,给硕士研究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增加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比如在学生进入课题组进行科研工作之前由学院统筹安排,导师协助执行短期的实习锻炼,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应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研究生自我锻炼,提升抗压抗挫能力,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韧劲,使之成为思想成熟、身心健康和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高级人才。 4.4 加強就业指导是重点
当前该校对研究生就业指导并未做到系统科学。对此该校需建立一个专门为保障研究生就业服务的机构和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将研究生就业的指导工作系统化和科学化。服务机构应该把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给予系统的就业指导,使研究生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让其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式,对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切合实际的规划。科学系统的服务机构还需要一个更加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专门的就业指导团队不仅应吸纳专职职业指导教师,还应让研究生的导师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导师的“传、帮、带”的作用,研究生导师在传授课程之余,了解研究生的就业想法、职业规划,能更好的进行一对一就业指导。另外,导师可以为研究生提供直接相关的就业信息以及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能帮助研究生打好就业基础。建立健全研究生就业指导平台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时效性强的工程,其不仅为求职的研究生提供政策法律、市场招聘、职业指导等相关服务,而且其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搭建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提高了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高校研究生通过各类课题与社会合作,深入到用人单位和社会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用人单位解决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所学知识有效的转化为技术成果;另一方面聘用用人单位经验丰富的研发人员到高校担任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能帮助研究生提前了解用人单位,适应社会需要,可以说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策略。
引导硕士研究生要注意到两个方面的事项。一方面,在研究生专业选择方面应当尽量选择同自己未来理想的工作单位和岗位相结合,为就业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同自己专业对口或者相关度较高的工作单位和岗位,以提升自身的就业质量。总体而言,要想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质量,最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发挥自己专长的用人单位,这样自己能够在就业之后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这样也能为用人单位实现更大的价值。
同时,鼓励引导研究生自主创业。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才,站得高看得远,对于行业的认知度较高,理应使用先进的科研理念来进行创新创业,在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将科研成果落实到实际应用之中,促进成果转化,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这也正是学习的意义。因而,就业部门应当加强对于研究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专门的孵化基地,配备专业创业师资力量,提供专项资金,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最大可能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4.5 提升自身素质是根本
硕士研究生已经不是稀缺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中的优势也不复存在,所以迫切需要提高研究生的自身素质。首先,研究生要给自己一个客观明确的定位,搞清楚自己的理想、兴趣、能力、特长、优势所在,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以积极主动、勤奋进取的态度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努力,强化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其次是研究生要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在科研和学习中夯实自己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又要在学习与实践中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走向、了解、融入社会,转变择业观,了解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明晰就业形势,结合自身情况与客观现实调整自己择业期望值和心态,并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己在就业过程中需要的能力和品质。最后是研究生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做义工、志愿者、社区服务、救助儿童、社会调查等)来观察、洞悉社会、增进社会阅历、积累经验,提高自己在就业中的竞争力,这些方面可以帮助研究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让自己有的放矢,进一步提升自己。
5 结论
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培养在学生生源、师资力量、历史沉淀、品牌管理、科研资源等方面处于劣势,该校以海洋学科为特色,但其品牌影响力则相对薄弱,再加上就业指导工作欠佳,研究生自身素质不高,难以与社会所需人才相匹配,择业欠缺理性等因素,是该高校研究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整合研究生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培育特色和品牌,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和师资队伍素质,加强培养环节的监管考核,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在研究生学历层次、培养类型、专业方向上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差异化需求,健全研究生就业服务平台、制度建设,应成为高校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杨箫菡. 河南省高校硕士研究生择业观念对就业的影响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 2013.
[2]梁书静, 张斯琴, 曲琳,等. 完善就业工作提升就业质量——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就业问题浅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4):5-7.
[3]董大法, 周庆行, 袁江. 研究生就业难内因探析[J]. 中国研究生, 2004,(3).
[4]孙信丽, 李凌, 孙文桓,等. 研究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6):63-65.
[5]赵越, 孙晶, 郝明,等. 试论医学研究生就业求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S2):29-29.
[6]吴晓光.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 河北經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7, 7(1):96-98.
[7]张晋锋, 范琳, 赵志苹. H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与促进机制问题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 2014,(24):35-39.
[8]郭学庆, 于晶. 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1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