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来奠基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提示:
  1986年起。甘肃省大力开展“普丸”工作。
  1994年-2003年,全省58个县(市、区)“两基”工作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72,94%。
  2004年国家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时,全省有28个县未实现“两基”。
  2010年底,甘肃全省86个县(市、区)“两基”工作全部通过瘩政府评估验收并经教育部审定公布,“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2011年10月28日一11月4日,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组对全省“两基”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
  2011年11月5日,这本是极普通的一天,却成了值得陇原儿女铭记的一天。因为这一天,甘肃省“两基”工作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宣布这一消息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热烈掌声的背后,凝聚着陇原千万儿女数十年的汗水和心血。
  省长刘伟平说,全面实现“两基”目标是全省各族人民多年的共同愿望,“两基”目标的实现标志着甘肃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进步,必将作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载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史册。
  袁贵仁说,甘肃实现“两基”,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共同参与的结果。近年来,甘肃省加大教育投入,认真实施教育工程,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持续开展扫盲教育,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两基”之路,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那么,这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两基”之路是如何走出的呢?
  “普九”:在困难中起步
  甘肃经济基础薄弱,贫困面大,全省86个县市区中,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有43个,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12个。在教育发展上更是集中了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高原干旱地区、民族地区的所有特点和困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农村地区,窑洞学校、马背学校还比较多,全省小学、中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仅有2.60和2.51平方米。
  省教育厅厅长白继忠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主战场在农村,硬仗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到1985年,全省85%的县没有解决中小学“一无两有”。
  “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在现在看来这样低层次的要求,竟成了那时追求的H标。
  就在这样的条件之下,1986年,甘肃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普九”之路。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一个叫尕尔娘的村庄,1987年1月才办起了一所牧读小学,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放假,只有冬季才开学。学校总共有学生27名,3名教师。每年10月到次年6月在牧民较为集中的草场冬房开学授课,牧民搬迁的频繁时期,教师就跟帐辅导。
  改善办学条件,成了那个时期最关键也是最急迫的任务。
  全国劳动模范冉树苍正是当时为了改变简陋的办学条件而涌现出来的教育工作者之一。从他的事迹当中不难看出当时农村学校的情形。
  1992年秋,冉树苍从会宁县城回到穷乡僻壤的头寨乡任教,成为中湾小学唯一的一名公派教师。当时的中湾小学只有86名学生,3名民办教师,年办公费用不足百元。6问低矮的土房年久失修,其中4问屋顶已透风漏雨,裂缝有一指宽;四五个学生围着一个桌子上课。全校唯一的教学工具是一副三角尺。学生上课缺桌少凳,老师无处办公,学校眼看就要关门了。
  为了建校,冉树苍用自家的12亩地兑了别人的山地,解决了建校的用地困难。1994年5月1日,新学校的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了,但困难依然重重。没地,他让出自家的9亩地;没水,他把自家集雨窖里的水担到工地;没钱,他搭进了自己的工资,卖了家里的粮食、耕牛、羊,甚至贴出了卖房告示。
  1997年6月,6栋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教室终于在山顶上建成了。修学校花了近20万元,而欠在冉树苍名下的债达8万元之多。
  在这一时期,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加,到1990年,全省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总投资达9.01亿元,共新建校舍236.67万平方米,维修改造危房446.39万平方米。一些原来学习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学生从黑窑洞、破庙宇里搬进了新校舍;牧区学生走出了帐篷,下了马背,上了寄宿制学校,群众高兴地说:“砖瓦房,白粉墙,五星红旗迎风扬,娃娃进了新学堂。”
  到2003年底,全省有58个县市区“两基”工作通过了省政府评估验收,“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72.94%。
  “两基”攻坚:一场硬仗,一个大手笔
  2004年,省政府制定了《甘肃省“两基”攻坚计划》,每年召开一次“两基”攻坚会,与市州签汀责任书,推行“又线四级”责任制,全力以赴开展“两基”攻坚,采取了建设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赀保障机制、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实施对口帮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
  “两基”攻坚,给贫困的农村地区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甘南草原深处,在陇东黄土塬上,在河西走廊,在干旱的定西……一幢幢新校舍拔地而起,一套套卫星接收设备运进校园,孩子们的朗朗书声在山沟里飘荡。
  为了让草原学子就近入学,碌曲县大力兴办寄宿制学校。从过去的“马背小学”,到如今窗明几净的寄宿制学校,郎木寺镇小学教导主任其将加亲眼见证了学校的巨大变迁。他说:“刚来时学校只有三排房子,学生宿舍是大通铺,教师宿舍两人一问,平时漏风漏雨,很冷。用水要到半里外的水库提,冬天取暖烧的都是牛粪。”
  “两基”攻坚的年月,是碌曲县教育投入最多、中小学面貌改变最快、教育环境得到优化最大的时期。如今,一座座漂亮的教学楼、宿舍楼,一个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成了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实施“两基”攻坚以来,全县新建校舍52733平方米、维修校舍2600平方米、改造校舍1万余平方米,新建大灶餐厅5800平方米。
  在“两基”攻坚后期,甘肃实行“一县一策”,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全力推进民族地区“两基”工作。碌曲县是甘肃民族地区特别是牧区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甘肃陇东地区,在实现“两基”的过程中,以前的窑洞小学被一幢幢崭新的砖瓦房、教学楼取代,办学条件和学校面貌发生了空前变化,最漂亮的建筑在学校,最幽雅的环境在学校已成为现实。
  泾川县红河中学是一所三年制初级中学,5·12地震导致该校严重受损。县上及时启动了灾后重建工程,新建校舍面积达到4356平方米。2010年秋季,红河中学把全乡9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和附近三个村小学的三四年级学生全部并人,改为“四三制”农村寄宿学校。
  近年来,泾川县抢抓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完全中学改扩建工程、校舍灾后重建和校安工程建设等机遇,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多方争 取项目资金,结合项目实施和布局调整,切实改善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近三年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新征建设用地280.8亩,改造中小学校舍207所,新建、改建、维修校舍16.9万平方米,全部消除了D级危房,全县乡镇中学、中心小学新建改造面积达到95%以上,农村小学达到50%以上。
  为了让每个孩子有学上,甘肃省制定了科学务实的规划,加大政府财政投人,不断建设和改造学校。在大山深处,草原尽头,只要有村庄、牧场,就会有崭新的学校拔地而起。仅“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就投入资金近140亿元,建设中小学3756所。
  控辍保学是“两基”52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临夏回族自治州在“两基”攻坚中,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辍学率高、女童入学率低等,控辍保学任务十分繁重。
  康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自然条件差,干旱少雨,靠天吃饭,群众普遍贫困。家里有人生了大病、盖房子,都会加重家庭困难程度,小学六年级和初中学生就会被父母或哥嫂带出去打工赚钱,从而辍学,部分家长重男轻女,导致女童辍学率较高。
  为了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康乐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控辍保学措施。确定每学期开学的第二周为失辍学生劝返周,采取“一对一、人盯人”的办法,对失辍学的少年儿童进行集中劝返。通过定期家访,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对所有的失辍学生统一进行编号,由乡镇和学区(校)负责,实行一对一销号制度,劝返一个,销号一个,直至全部返校。
  康乐二中校长李世忠为做通一个辍学学生家长的工作,在学生家一呆就是3天,“不答应让孩子返校,就不走”。康乐二中教师杨宁宁,自费到兰州寻找辍学打工的学生,真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两天后,终于把学生带回课堂。
  通过实行“集中劝返制度、失辍学生劝返销号制度、帮扶控辍”等十项控辍措施。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康乐县的控辍保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小学入学率由2002年的97,2%提高到100%、初中由83%提高到98.04%,小学辍学率由2002年的3.2%降到0.16%、初中由2.8%降到0.87%。
  与此同时,在“两基”过程中,甘南、临夏、张家川等民族地区还通过加强寺庙管理、聘请有威望的宗教界人士担任中小学名誉校长、动员社会各界人户劝返失学少年儿童返校等措施,防止适龄少年儿童辍学,控辍保学工作成效显著。
  在实现“两基”的过程中,民族地区的宗教育界人士在捐资助学、控辍保学和扫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碌曲县西仓寺的喇嘛桑木智就是其中的一位。在碌曲县西仓乡麦日村,农忙刚过,附近的村民就来到村上的扫盲点读书学习。这个扫盲点是上世纪80年代由西仓寺的喇嘛桑木智发起创建的,在当地扫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10月,碌曲、玛曲、东乡和积石山县完成“两基”目标,至此,甘肃86个县(市、区)完成了“两基”任务,“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了100%,成为甘肃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编辑:陈富祥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后进生;转化;爱心;信心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01—0026—01     后进生是指那些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方面较落后的学生。后进的原因除少数是由于智力和生理有缺陷外,大多数是由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失误等因素造成的。作为班主任应该用心积极促其转化。  奉献爱心   赞科夫曾把后
期刊
他的名字在甘肃省小学语文教学这片天地里小有名气,在武威市教育系统叫得最响。   他是一个既善于思考,又充满着激情,敢于弄潮的教育改革者、实践者,一个业务精湛、能导课、善评课,又能在新课堂纵横驰骋的领军者,更是一个集才情与爱心、执著与智慧于一身的专家型老师。   他就是武威师范附属小学副校长王新民。从18岁初入教坛起,31年过去了,他用心血与汗水谱写着一个人民教师平凡而又伟大的壮丽诗篇。   执
期刊
〔关键词〕 优质教育;教育理念;教师专   业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01—0034—02     一、对优质教育的思考   1. 从学校层面看优质教育   一是从培养目标和方向看,学校应该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中彰显个性,在学好基础知识中显示能
期刊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2个少数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256.42万,占全省总人口的9.43%,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9.8%。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从政策到措施,从经费到科研,从“两基”攻坚到“两免一补”,从师资队伍建设到职业教育对甘肃民族教育给予了大力支持,使民族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绩,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  “两基”目标如期实现 
期刊
〔关键词〕 朗读指导;兴趣;技巧;形式;语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1—0072—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教师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其中,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进行再创作的活动,能
期刊
〔关键词〕 刘兰芝;落泪;控诉;性格;形象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1—0058—01    《孔雀东南飞》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之一。它描写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以血的事实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吃人的罪恶,寄托了青年一代对幸福婚姻的热烈向往和追求。全
期刊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l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A)-0076-01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学生更好地记忆单词是英语教学的难点之一,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因此,利用记忆规律,科学地进行词汇教学,提高学生的单词记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
期刊
校园焕然一新的背后  2004年8月,宕昌县第一中学乔迁新校区,在这个大喜的日子里,作为当时主持工作的副校长,杨俊义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相反,他感到了无比沉重的压力。  刚从旧校区搬迁到新城区的新校区,学校里除了一栋教学楼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了。校园还没有彻底建好,校园里到处是石头。很多老师住在新校区对面旧农中废弃的破教室里,周围杂草丛生,平时老鼠在旧顶棚里跑来跑去。由于房屋年久失修,下雨时,屋子外
期刊
编前语:  《甘肃省义务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由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11年9月29日通过,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我们特意邀请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敏维奇等同志,就《条例》的立法背景、重要意义及调整范围和规范的主要内容作简要解读,以期让广大教育工作能够更加深入、准确地学习和理解《条例》的内容。  为什么出台《条例》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
期刊
每一个童心都是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需要老师精心的呵护,一旦被无心的过失碰落下去,便很难再捡起来。  ——园长笔记  记者来到张掖市甘州区第一幼儿园时,正赶上园里举办课堂教学才艺展示活动。小朋友在老师的引导下,正表演“老鼠迎新娘”的游戏。  一支迎亲队伍,伴着音乐,抬着花轿,穿行在教室。忽然,一个小朋友手捂着嘴呕吐起来,正在听课的陆惠萍副园长急忙跑过去,扶着孩子,一边用餐巾纸帮孩子擦嘴,一边轻声地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