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诗的国度,祖先为后代留下了灿若星汉的华丽诗章,千百年来传诵不息,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些美丽的绝响,历经几千年一直在华夏大地上萦绕。
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感受、情的熏陶呢?最好的方法还是诵读。诵读,是投入生命激情用自己的生命激情来“感受”书面言语中的生命气息和生命灵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用他们的生命激情,去感受诗歌的灵魂,去感悟诗歌的魅力。
一、多措并举促诵读,激发兴趣入佳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必须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唐诗选读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喜欢诵读,最主要的原因是体会不到吟诗的乐趣。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还是应考而教,所以为记而读、有声无情、为读而读、声情游离、肢解意境、赏读分离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不到读诗的乐趣,自然不喜欢诵读。
首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诗歌诵读的兴趣,教师的范读不可或缺。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如果教师自己都无法投入到诗歌的怀抱中,如何去激发出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呢?教师通过范读,可以引领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穿透学生的心灵,到达他们的灵魂深处,激起他们的感情涟漪。让他们忘却自我,融入作品,进入“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从而产生诵读的渴望。当然,教师的范读只要达到引领的目的即可,切不可越俎代庖,忽视了学生的诵读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后,就要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自读、互评、推荐读等,释放他们的表现欲,鼓励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
其次,给诗歌配上恰当的背景音乐,会让学生很快融入到诗歌的情感中来。借助音乐的感染力,启发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知,会达到“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譬如,岳飞的《满江红》配以屠洪刚的《精忠报国》,激昂的乐曲让人热血沸腾,再读《满江红》,一曲血性男儿的慷慨悲歌已然喷涌而出。
再次,在诗歌诵读之前,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诗人和背景的了解,写一段诗歌推荐语,同样也会起到激发诵读兴趣的目的。如,用余光中的《戏李白》导入《将进酒》的诵读:“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阴山动,龙门开。而今反从你的句中来,惊涛与豪笑,万里涛涛入海。那轰动匡卢的大瀑布,无中生有,不止不休。黄河西来,大江东去,此外五千年都已沉寂。让我们今天一起歌一曲《将进酒》,借滔滔黄河之水,与李白同销万古之愁。”一阕俊俏飘逸的《戏李白》,引出豪迈狂放的《将进酒》,学生心有戚戚,自会进入诵读的意境。
另外,经常举行班级赛诗会、朗诵比赛等,也会激发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让他们自觉诵读涵咏,感受诗魂。
二、抑扬顿挫品诗情,齿颊留香品音韵
有了诵读的热情并不一定能读好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还要学会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才能体味到诗歌的音韵美,从而进入“美读”的境界。
教学中,可选择不同风格的诗作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以体味不同诗作各具风格的韵味。如,读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宜昂扬,才能读出其中的豪放不羁,读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达乐观;读“抬望眼,仰天长啸”宜慷慨,才能读出诗人热血报国的壮烈情怀;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则宜深沉,才能体味杜诗的沉郁,感悟诗人的悲天悯人;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易顿挫,才能读出历经乱世劫后余生的沧桑,才能读出民生哀苦的家国情怀。
此外,在诵读时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对诗眼的揣摩。古人在遣词造句时,为了使诗歌更富于表现力,往往为了一个字推敲不已,“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王维《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用“咽”“冷”二字展示了一种心理感受,把这寺院的清寂渲染、烘托到了极点。读到这里,就要注意对诗眼的吟哦,以“推敲”的手法读,反复吟诵,细加揣摩,试着换用不同的词,品味二者的不同,方能体味诗韵之美。
让学生时时诵读前人的佳句名篇,细细咀嚼字韵之美,诵读之后齿颊留香,如饮琼瑶玉露,来体会到诗歌的音韵美。
以诵读作为引导学生热爱诗歌的突破口,让学生爱上诗歌,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诵读中传承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一腔热血。
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感受、情的熏陶呢?最好的方法还是诵读。诵读,是投入生命激情用自己的生命激情来“感受”书面言语中的生命气息和生命灵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用他们的生命激情,去感受诗歌的灵魂,去感悟诗歌的魅力。
一、多措并举促诵读,激发兴趣入佳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必须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唐诗选读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喜欢诵读,最主要的原因是体会不到吟诗的乐趣。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还是应考而教,所以为记而读、有声无情、为读而读、声情游离、肢解意境、赏读分离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不到读诗的乐趣,自然不喜欢诵读。
首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诗歌诵读的兴趣,教师的范读不可或缺。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如果教师自己都无法投入到诗歌的怀抱中,如何去激发出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呢?教师通过范读,可以引领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穿透学生的心灵,到达他们的灵魂深处,激起他们的感情涟漪。让他们忘却自我,融入作品,进入“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从而产生诵读的渴望。当然,教师的范读只要达到引领的目的即可,切不可越俎代庖,忽视了学生的诵读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后,就要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自读、互评、推荐读等,释放他们的表现欲,鼓励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
其次,给诗歌配上恰当的背景音乐,会让学生很快融入到诗歌的情感中来。借助音乐的感染力,启发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知,会达到“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譬如,岳飞的《满江红》配以屠洪刚的《精忠报国》,激昂的乐曲让人热血沸腾,再读《满江红》,一曲血性男儿的慷慨悲歌已然喷涌而出。
再次,在诗歌诵读之前,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诗人和背景的了解,写一段诗歌推荐语,同样也会起到激发诵读兴趣的目的。如,用余光中的《戏李白》导入《将进酒》的诵读:“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阴山动,龙门开。而今反从你的句中来,惊涛与豪笑,万里涛涛入海。那轰动匡卢的大瀑布,无中生有,不止不休。黄河西来,大江东去,此外五千年都已沉寂。让我们今天一起歌一曲《将进酒》,借滔滔黄河之水,与李白同销万古之愁。”一阕俊俏飘逸的《戏李白》,引出豪迈狂放的《将进酒》,学生心有戚戚,自会进入诵读的意境。
另外,经常举行班级赛诗会、朗诵比赛等,也会激发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让他们自觉诵读涵咏,感受诗魂。
二、抑扬顿挫品诗情,齿颊留香品音韵
有了诵读的热情并不一定能读好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还要学会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才能体味到诗歌的音韵美,从而进入“美读”的境界。
教学中,可选择不同风格的诗作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以体味不同诗作各具风格的韵味。如,读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宜昂扬,才能读出其中的豪放不羁,读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达乐观;读“抬望眼,仰天长啸”宜慷慨,才能读出诗人热血报国的壮烈情怀;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则宜深沉,才能体味杜诗的沉郁,感悟诗人的悲天悯人;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易顿挫,才能读出历经乱世劫后余生的沧桑,才能读出民生哀苦的家国情怀。
此外,在诵读时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对诗眼的揣摩。古人在遣词造句时,为了使诗歌更富于表现力,往往为了一个字推敲不已,“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王维《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用“咽”“冷”二字展示了一种心理感受,把这寺院的清寂渲染、烘托到了极点。读到这里,就要注意对诗眼的吟哦,以“推敲”的手法读,反复吟诵,细加揣摩,试着换用不同的词,品味二者的不同,方能体味诗韵之美。
让学生时时诵读前人的佳句名篇,细细咀嚼字韵之美,诵读之后齿颊留香,如饮琼瑶玉露,来体会到诗歌的音韵美。
以诵读作为引导学生热爱诗歌的突破口,让学生爱上诗歌,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诵读中传承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一腔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