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涵咏,感受诗魂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wei_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诗的国度,祖先为后代留下了灿若星汉的华丽诗章,千百年来传诵不息,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些美丽的绝响,历经几千年一直在华夏大地上萦绕。
   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感受、情的熏陶呢?最好的方法还是诵读。诵读,是投入生命激情用自己的生命激情来“感受”书面言语中的生命气息和生命灵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用他们的生命激情,去感受诗歌的灵魂,去感悟诗歌的魅力。
   一、多措并举促诵读,激发兴趣入佳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必须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唐诗选读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喜欢诵读,最主要的原因是体会不到吟诗的乐趣。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还是应考而教,所以为记而读、有声无情、为读而读、声情游离、肢解意境、赏读分离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不到读诗的乐趣,自然不喜欢诵读。
   首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诗歌诵读的兴趣,教师的范读不可或缺。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如果教师自己都无法投入到诗歌的怀抱中,如何去激发出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呢?教师通过范读,可以引领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穿透学生的心灵,到达他们的灵魂深处,激起他们的感情涟漪。让他们忘却自我,融入作品,进入“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从而产生诵读的渴望。当然,教师的范读只要达到引领的目的即可,切不可越俎代庖,忽视了学生的诵读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后,就要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自读、互评、推荐读等,释放他们的表现欲,鼓励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
   其次,给诗歌配上恰当的背景音乐,会让学生很快融入到诗歌的情感中来。借助音乐的感染力,启发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知,会达到“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譬如,岳飞的《满江红》配以屠洪刚的《精忠报国》,激昂的乐曲让人热血沸腾,再读《满江红》,一曲血性男儿的慷慨悲歌已然喷涌而出。
   再次,在诗歌诵读之前,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诗人和背景的了解,写一段诗歌推荐语,同样也会起到激发诵读兴趣的目的。如,用余光中的《戏李白》导入《将进酒》的诵读:“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阴山动,龙门开。而今反从你的句中来,惊涛与豪笑,万里涛涛入海。那轰动匡卢的大瀑布,无中生有,不止不休。黄河西来,大江东去,此外五千年都已沉寂。让我们今天一起歌一曲《将进酒》,借滔滔黄河之水,与李白同销万古之愁。”一阕俊俏飘逸的《戏李白》,引出豪迈狂放的《将进酒》,学生心有戚戚,自会进入诵读的意境。
   另外,经常举行班级赛诗会、朗诵比赛等,也会激发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让他们自觉诵读涵咏,感受诗魂。
   二、抑扬顿挫品诗情,齿颊留香品音韵
   有了诵读的热情并不一定能读好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还要学会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才能体味到诗歌的音韵美,从而进入“美读”的境界。
  教学中,可选择不同风格的诗作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以体味不同诗作各具风格的韵味。如,读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宜昂扬,才能读出其中的豪放不羁,读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达乐观;读“抬望眼,仰天长啸”宜慷慨,才能读出诗人热血报国的壮烈情怀;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则宜深沉,才能体味杜诗的沉郁,感悟诗人的悲天悯人;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易顿挫,才能读出历经乱世劫后余生的沧桑,才能读出民生哀苦的家国情怀。
   此外,在诵读时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对诗眼的揣摩。古人在遣词造句时,为了使诗歌更富于表现力,往往为了一个字推敲不已,“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王维《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用“咽”“冷”二字展示了一种心理感受,把这寺院的清寂渲染、烘托到了极点。读到这里,就要注意对诗眼的吟哦,以“推敲”的手法读,反复吟诵,细加揣摩,试着换用不同的词,品味二者的不同,方能体味诗韵之美。
   让学生时时诵读前人的佳句名篇,细细咀嚼字韵之美,诵读之后齿颊留香,如饮琼瑶玉露,来体会到诗歌的音韵美。
   以诵读作为引导学生热爱诗歌的突破口,让学生爱上诗歌,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诵读中传承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一腔热血。
其他文献
分层次教学不仅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也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供了自由的空间。然而,这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教师而言,无疑也是一次挑战,这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所教层次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水平及学习习惯、学习特点等各方面的情况。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制定出符合本层次学生的教学计划,也才能设计出符合本层次学生的高效课堂。如果不去深入了解所教层次的学生,那么分层次教学也就无意
期刊
高三的最后一段时间,各科都已进入备战高考的总复习阶段:科科都在专题复习,节节都在强化训练。平时的语文课前三分钟,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更不必说它在备战高考阶段的神奇力量了。如何利用好这个特殊时期仅有的课前三分钟呢?   一、指导思想   这个指导思想是:活跃课堂气氛,缓减学习压力,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让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成为一种期待,一种愉悦,一种满足。在轻松愉快中给备
期刊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进入了语文教材之中。那么,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应当如何发挥出来呢?表演式教学或许是一种可行之策。   表演式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文本转换成戏剧剧本,或直接采用剧本,由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选出若干学生划定角色,记诵台词,准备服装、道具,然后走上讲台,扮演角色,进行表演。其
期刊
成为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一直是很多教师的梦想,很多教师也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着。每天,当教师带着梦想,也带着真诚匆匆地走进教室的时候,面对着个性张扬的六十几个生命,面对着洋溢着青春朝气的张张笑脸,教师最直接的心愿还是希望学生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希望自己能从容地享受与他们相处的这段快乐时光。这时,让学生快乐地享受学习,便成了教师最现实的追求。所以,应该说,很多教师更愿意做一个爱学生、爱教学、也被学生
期刊
从实行新课改后,教师一直在思考:到底应该如何授课?从上到下,大家众口一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也一直遵循着这个原则。可是实践中,却发现学生对理论烂熟于胸,可练习时仍然无从下笔。与他们交流,才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方法与技巧,而是他们进行诗歌鉴赏时根本读不懂诗歌,写作文时根本没有素材,这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种情况下,教会他们更多的方法又有什么用呢?并不否认“授之以渔
期刊
教学理念:   作文训练想获成效应该遵循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阶段无所谓规矩,学生可以天马行空,“我手写我口”,有就好。这样,学生写的热情,学生捕捉生活的敏锐性、主动性,才会增加。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阶段,教师要用标准的文体规范学生的写作。“美文不厌百遍改”,教师批完作文,一方面把学生的亮点分类展示给大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期刊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考生来说,能否读懂诗,决定着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那么,在考场上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呢?   一、抓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
期刊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因其考查考生准确、规范地使用汉语言的能力,在历年的高考中成为必考题。高考考查病句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结构,二是内容。高考语文有关病句辨析与修改的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六项语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多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搭配不当”是《考试大纲》规定考查的六种病句类型之一,“两面对一面”是“搭配不当”的一种特殊病句类型。在复习和考试中,不少学生误以为凡是出现一正一
期刊
高中阶段,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是学好文言文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必须要让学生重视文言词语的学习。教师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汇,不能只是呆板地灌输,强迫学生记忆,只有探寻、总结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教师教学有方,引导得力,学生的学习才能少走弯路,少费力气,才能多学知识,出好成绩。就文言词汇的教学而言,可以根据文言词汇的特点、古今词义的差距以及古人的行文习惯等,总结出
期刊
行走在字里行间,总是感动于那些或优美、或深邃的意蕴,或清新或质朴的文风,可以说,读书是一种很不错的爱好。但是,如今的教师都有体会,让学生像爱上阅读成了一大挑战,反复试验,所得寥寥。那么,怎样才能够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呢?   读书谁都能读,但未必谁都会读。虽然高考要考阅读,可语文教学并不是仅为高考做准备,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素养。所以,要按以下几点要求读书: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