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学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要求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文言文教学从来都是一个难题,五四运动以来的白话文运动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通过文言文和古人沟通、交流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能够在文言文的教学上取得突破,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意义重大。
一、引导学生反思历史
从中国人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西方人则“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我们的教育历来是给学生灌输结论,忽视了启发学生的反思和质疑,这和西方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别。要想发掘学生的思想深处,就不能够把所有的教学目标进行量化,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古代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中包括确定性的部分也包括不确定的部分。能够量化的教学目标是知识性的目标,就是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方面,基本上可以确定为:掌握文章中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了解文章内容、文学常识等。如果将另外两个目标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进行量化,那么就是让教师完全控制课堂,教师把自己的思路介绍给学生,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思考,得出的结果是一模一样的。我们知道,初高中学生的想象力最丰富、思维最活跃,他们也最容易接受引导。给予他们好的引领,让他们的思唯得以充分延伸,形成自己的个性,成为一个可以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有原则的人,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条件。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司马迁、班固都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们的历史著作固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但越是被全面肯定的东西越应该被质疑。毕竟他们生活在大一统的封建时代,思想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他们宣扬的很多思想和现代社会不契合甚至背道而驰。所以要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批判地看待古人的文章,而不是将古人的文章套用在现代价值之上。
二、采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从文言文和白话文走上两条不同的道路之后,古代的书面语言就丧失了语言交际功能,文言文教学就只能以语言要素教育为主,从而使文言文教学显得枯燥无味,学生淹没在无边无际的实词和虚词的翻译之中。古代的历史故事无疑是有趣的,学习古代文言语法并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而只是手段。所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半数教师提出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而不是等待教师给出答案。笔者认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借鉴现代文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
阅读是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综合实施和体现,有时间的限制或速度的要求,决不能长时间地对每个词语的词性、搭配功能、义项等进行一番分析,也不能对每个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层层剖析。阅读往往是眼睛扫过文字,所接收的词语和句子立即就在头脑中得到加工和理解。学习者凭什么来实现高速阅读呢?这多半要靠逐步建立起来的语感。因此,教学必须注重文言文语感的培养。比如阅读《论语》和《孟子》,可以让学生了解作为传统文化内核的儒家思想所承载的 “仁政德治”的治国理念。
三、运用史料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文言文中的名篇大多距离现在年代久远,古人的事迹很难为当代学生所理解,加上这些作品的作者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学生不容易对作品中的思想获得认同感。因此,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史料,让学生可以站在现实和历史的双重基点上感悟传记的魅力。范仲淹岳阳楼作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出师作表,表“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耿耿忠心;杜甫写就《春望》,抒“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深情……这些情感之美,无不闪烁着动人的光芒,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颤。
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仅限于概念化的历史名词,历史考试当然不会让学生叙述某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侧重于某个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启示,学生当然也不需要知道事情发生的经过,只需要记住某年某月某人干了某事并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这样一来,原本活生生的历史就被概念化、名词化了,滑稽的、残酷的或者感人的、美好的历史故事成为了一个个干瘪的历史词语,学生产生不了历史感。没有历史感就不会建立起真正的现实感,但是一个人必然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古代文人向往上古三朝的开明盛世,现代人不断地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但是历史与现实又不免在某一时间相遇。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丰富的史料能帮助我们全面地了解历史,是学习古文的法宝。
一、引导学生反思历史
从中国人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西方人则“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我们的教育历来是给学生灌输结论,忽视了启发学生的反思和质疑,这和西方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别。要想发掘学生的思想深处,就不能够把所有的教学目标进行量化,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古代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中包括确定性的部分也包括不确定的部分。能够量化的教学目标是知识性的目标,就是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方面,基本上可以确定为:掌握文章中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了解文章内容、文学常识等。如果将另外两个目标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进行量化,那么就是让教师完全控制课堂,教师把自己的思路介绍给学生,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思考,得出的结果是一模一样的。我们知道,初高中学生的想象力最丰富、思维最活跃,他们也最容易接受引导。给予他们好的引领,让他们的思唯得以充分延伸,形成自己的个性,成为一个可以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有原则的人,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条件。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司马迁、班固都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们的历史著作固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但越是被全面肯定的东西越应该被质疑。毕竟他们生活在大一统的封建时代,思想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他们宣扬的很多思想和现代社会不契合甚至背道而驰。所以要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批判地看待古人的文章,而不是将古人的文章套用在现代价值之上。
二、采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从文言文和白话文走上两条不同的道路之后,古代的书面语言就丧失了语言交际功能,文言文教学就只能以语言要素教育为主,从而使文言文教学显得枯燥无味,学生淹没在无边无际的实词和虚词的翻译之中。古代的历史故事无疑是有趣的,学习古代文言语法并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而只是手段。所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半数教师提出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而不是等待教师给出答案。笔者认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借鉴现代文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
阅读是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综合实施和体现,有时间的限制或速度的要求,决不能长时间地对每个词语的词性、搭配功能、义项等进行一番分析,也不能对每个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层层剖析。阅读往往是眼睛扫过文字,所接收的词语和句子立即就在头脑中得到加工和理解。学习者凭什么来实现高速阅读呢?这多半要靠逐步建立起来的语感。因此,教学必须注重文言文语感的培养。比如阅读《论语》和《孟子》,可以让学生了解作为传统文化内核的儒家思想所承载的 “仁政德治”的治国理念。
三、运用史料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文言文中的名篇大多距离现在年代久远,古人的事迹很难为当代学生所理解,加上这些作品的作者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学生不容易对作品中的思想获得认同感。因此,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史料,让学生可以站在现实和历史的双重基点上感悟传记的魅力。范仲淹岳阳楼作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出师作表,表“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耿耿忠心;杜甫写就《春望》,抒“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深情……这些情感之美,无不闪烁着动人的光芒,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颤。
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仅限于概念化的历史名词,历史考试当然不会让学生叙述某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侧重于某个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启示,学生当然也不需要知道事情发生的经过,只需要记住某年某月某人干了某事并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这样一来,原本活生生的历史就被概念化、名词化了,滑稽的、残酷的或者感人的、美好的历史故事成为了一个个干瘪的历史词语,学生产生不了历史感。没有历史感就不会建立起真正的现实感,但是一个人必然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古代文人向往上古三朝的开明盛世,现代人不断地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但是历史与现实又不免在某一时间相遇。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丰富的史料能帮助我们全面地了解历史,是学习古文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