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全球经济走势五大要点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j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的全球经济依然延续着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增长势头,且增势更趋稳定
其他文献
林利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  研究院研究员    2006年10月,驻伊美军阵亡103人,受伤700余人,创下伊战三年多来单月伤亡人数的新记录。《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为此专门发文,称美军在伊拉克遭遇了“黑十月”。  据《国际先驱论坛报》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美国媒体披露,截至2006年11月2日,美军在伊拉克已阵亡2814人,伤2万余人,其中重伤9500人。美国在伊拉克已消耗数千亿美元。而据诺
最近,身为意大利现任总理、代表国家形象的贝卢斯科尼在竞选中居然随口胡说什么中国在几十年前煮婴儿当肥料,而且在遭到中国及国内的批评后还不愿意道歉。考虑到中意两国的关系,估计贝卢斯科尼此言对中国人看意大利这个国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已经有喜爱意甲联赛的中国球迷放出话来,声称今后再也不支持贝卢斯科尼控股的AC米兰足球俱乐部了。  贝卢斯科尼此举除了可气之外,也不乏可笑的成分在里面,他说这句话的本意
1963年6月13日,广岛一个漆黑的夜晚。按照当地习俗,人们正为死去的亲人放河灯。一个年轻的父亲站在江边,他的儿子刚刚出生,可是医生告诉他,孩子患有先天智障,丧失了语言能力。他在河灯上写下孩子的名字“大江光”,心里默念:就让孩子安息吧。然而很快,这个念头被打消。那一晚,他在江边发誓:要和大江光一起活下去。  43年后的今天,当年那个年轻的父亲已成为71岁的老人,他来到了中国,在北京他演讲的题目是《
黎以冲突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是一场简单的扣压和解救人质的报复与反报复行动,其背后掩盖的是各方政治利益的较量。    以色列为解救被捕的两名士兵的行动已经迅速扩大为针对黎巴嫩真主党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当人们为黎以炮火下丧失的生命痛心和惋惜的时候,当人们急切呼吁冲突双方尽快停止袭击结束冲突的时候,黎以冲突相关各方,或激战正酣,或不紧不慢、冷眼旁观,似乎都不急于结束这场血与火的冲突。  人们常说,中东这场游
中国在联合国:天使还是恶龙?  Michael Fullilove(悉尼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  《国家利益》  2006年9/10月合刊  美国尼克森中心出版  联合国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可以促进其自身安全与经济利益的平台。在历史上,中国很少使用否决权,除了台湾问题也很少涉入敏感议题。但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代表在安理会中表现得更为自信。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数量众多的军人和民事警察。现在,派
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拉开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新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作了重大调整和改革,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面也有明显的变化。《纲要》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积极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改革;……建立教育
做完这期话题,北京的天气宁静了许多,不但再不见沙尘暴袭来,而且天空中竟飘洒下绵绵细雨。要不是夹杂着黄泥的雨点提醒着我们,也许大家会淡忘曾经狂虐京城的沙尘暴和我们走在街头时那窒息的感觉。  ——编者手记    四月变成了最残忍的月份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这是英国作家艾略特《荒原》中的一句诗。过去我们对此论不以为然,因为我们心中的4月是桃红柳绿、芳菲满地。想不到今年北京的春天却印证了这句话。
丁立圆桌    王义桅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    时下,“国际责任”好像又流行起来了,与以往不同的是,当西方国家在国际纠纷中陷入泥潭时,往往把目光投向中国,仿佛中国就能够把这些事情搞定(如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缅甸问题、全球变暖问题)。根据他们的能力—意图说,拥有能力却不作为的国家,是不道德的、不负责任的国家。另一方面,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寄予期望,希望中国承担起主
8月3日和4日,在北京首都机场,中国政府为缓解黎巴嫩目前面临的人道危机而向黎政府提供的一批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分批装机启运。援助物资主要包括小型发电机、帐篷、毛毯、卫生装备和部分药品等,先由专机运至约旦,再转运至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以色列对黎巴嫩的军事打击使黎巴嫩陷入严重的人道灾难。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纷纷在黎开展了人道救援行动。红十字红新月国际联合会呼吁筹款100万美元帮助黎难民。联
美国不大可能在国际上“洗新革面”,对于惟一超级大国来说,这个世界还有太多的诱惑,当然还有不少陷阱。而历史总在不停地上演一些悲喜剧。    在11月上旬美国举行的中期选举期间,笔者正好在美国参加研讨会,借机与美国学者学生出租车司机等各业人士进行交流,从而对美国中期选举的气氛和争论的话题有所感受。此前舆论和民意调查大多对民主党在众议院翻身有信心,而在参议院获得多数却疑虑重重,然而选举结果却是民主党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