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 走向巅峰时刻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ene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4月底,世界最著名的两家IT企业——来自美国的微软和苹果,相继发布了季度财报。结果这两份本属平常的财报,却成为了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4月21日,苹果发布了第二财季报告:营收达135亿美元,净利润达30.7亿美元,合3.33美元/股。报告推动公司股价不断上涨,两天时间里,苹果股价共涨了9%。4月23日苹果股价涨7.25美元,收盘时报266.47美元/股,涨幅为2.8%。
  而就在这一天,微软也发布了财季报告,报告显示:微软营收达到创记录的145亿美元,净利润达40.1亿美元,合45美元/股。当日微软股价涨6美分,收盘报31.39美元/股,涨幅为0.19%。盘后该股跌1.05美元至30.34美元/股,跌幅为3.35%。
  随后的几天,投资者对于两家公司股票的态度,彻底改变了历史。
  按5月26日纽约交易所收盘数据统计:苹果股价收报244.11美元,而微软股价5月26日暴跌4%,创七个月来新低至25.01美元,总市值2192亿美元。苹果以总市值2221亿美元超过微软,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并仅次于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成为按市值算的美国第二大公司。
  资料显示:苹果市值上一次超过微软要追溯到1989年12月19日。这二十余年间,乔布斯终于完成了重回苹果时的诺言,成功超越微软。他究竟依靠什么重塑了苹果的辉煌?
  
  乔布斯的创新神话
  
  “华尔街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新的时代也已开始:全球科技含量最高的产品不再是你桌上的,而是在你手中。”《纽约时报》如此评价苹果超越微软一事。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乔布斯依靠创新产品带领苹果起死回生之后,两家公司就一直在营收上处于不相上下的水平:微软为584亿美元,苹果为429亿美元。但是在最近的一个财年中,苹果的净利润为57亿美元,而微软为146亿美元。
  自从1996年乔布斯回归之后,带来了微软1.5亿的投资,让频临破产的苹果缓过来一口气。随后的15年中,苹果相继推出了iPod、iPhone等一系列“i”系列时尚产品,在个人电子娱乐消费品市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显而易见,主流的声音认为:技术创新是苹果能取得今天成就的最大内因。纵观苹果重新崛起的路径,事实似乎也在佐证这一点:每一个新产品的推出,都能在最大范围内引起消费者的轰动,每一项创新都会吸引更多“粉丝”加入苹果用户的行列。一时间,只要跟苹果和乔布斯能挂上钩的电子产品,均出现供不应求的景象。
  美国著名IT杂志《连线》随即给出了苹果成功的七大要点:
  199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
  1998年,推出iMac;
  2001年,发布iPod;
  2001年,发布Mac os x操作系统;
  2006年,发布Mac book;
  2007年,发布iPhone;
  2010年,发布iPad;
  苹果在适当的时机抓住了合适的机会,尽管公司销售计算机的收入仍然是销售手持设备和音乐的两倍。总体上说,业界去年销售了1.72亿部智能手机,而电脑的销量高达3.06亿台。但是智能手机的销售量增长速度是电脑的五倍!
  在贝宝(PayPal)的合伙创始人和Facebook的早期投资者彼得•蒂尔的眼中,微软更多地依靠维持现状,但是苹果始终在不停进取和创新。他说:“苹果把筹码都压在了技术上。苹果击败微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苹果重生的灵药是iPod播放器,并且乔布斯因为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而重塑了自己的声誉。苹果把索尼挤在一边,利用iTunes在线音乐商店统治了音乐发行。
  然后,苹果又在2007年发布了iPhone,从全球最大的手机巨头诺基亚手中抢走了不少地盘。今年,乔布斯再次震惊世界,发布了iPad。它是一种有可能造就一种新计算机类型的平板电脑,并且再次改变了人们和设备进行交互的方式。
  在苹果以灵活而创新的方式高歌猛进的同时,微软努力地给自己的主要产品进行升级并且在游戏机、音乐播放器、手机和互联网搜索方面创造新的商机。微软是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成份股,其市值从2000年以来已经损失了一半。
  而6月8日苹果公司的2010年WWDC大会开幕,乔布斯发布了新一代的iPhone4。这部只有9.3毫米厚,能支持7小时通话时间、6小时3G上网时间、10小时Wifi上网时间和10小时视频、40小时音乐播放和300小时待机的手机,很可能给苹果带来又一次爆发性增长,同时对整个电子产品市场造成又一轮猛烈的冲击。
  就在5月初,苹果开始发售它的平板电脑iPad,在一片嫉妒声和争议声中,短短一个月的销售量就达到了200万台,给苹果创造收入10亿美元。而苹果最畅销的上一代iPhone从发售到销量突破100万台,用了74天。
  乔布斯用一个创新神话造就了一个“金苹果”,但又有哪一家企业不在追求创新?为何成功的是苹果?
  
  谁在主导市场?
  
  消费者的追捧无疑帮助了苹果走上王座。苹果在每一次新产品推出的时候,都能够引起市场的轰动性效应。许多地方对苹果专卖店门前凌晨开始排起的长队早已见怪不惊。
  这也许就是苹果令人称道的创新方式:微软闭门造车式的技术创新正在被市场摒弃,而苹果主导的应用创新模式,开始全面发威。应用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创新而言的:技术创新是工业时代的思维,是“公司为中心”的创新方式;应用创新是信息时代的思维,是“消费者为中心”的创新方式。
  这次事件,既是十多年前濒临破产的苹果公司的转折点,也是其创始人和富有远见的CEO史蒂夫•乔布斯的转折点。投资者对苹果的极力追捧也预示着文化上的巨大改变:消费者的爱好已经取代了商业需要,成为引领科技发展的主导力量。
  追捧苹果的不仅仅是消费者,苹果的粉丝们能给苹果带来的仅仅是135亿美元的产品营收,而真正将苹果带到王座上的,是那些慧眼独具的市场投资者。当然,苹果也没有让它的投资者们失望,在过去十年中,苹果的股价上涨了10倍,这是个惊艳的数字。
  重回巅峰时刻的苹果散发着夺目的光芒,苹果的绝地反击与惊天逆转,投资者放上了导致天平倾斜的最后一根羽毛。如何成为一家能够打动投资者的优秀企业?是依靠华而不实的数据报表?还是遮遮掩掩的财务账目?抑或是借壳买壳上市圈钱以钱生钱?苹果的成功道路上,值得中国企业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些。
  责任编辑:化 石
其他文献
“现在的小孩儿很猛。”虞翔笑着对《中外管理》说。语气中既有叹,也有赞。  过去五年多时间里,虞翔一直服务于做食品的今麦郎,负责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处劳动密集型行业,使他有机会早在几年前就体会到代际更新所带来的管理挑战——今麦郎大约有三万人,其中八成都是“90后”。  “头脑非常灵活,知识面很宽,能积极主动做一些事情,包括农村的小孩也明显不同以往。”虞翔如此评价这些基层员工。但是,这些孩子的忍
期刊
朱伊佳:  1990年生,上海复旦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国际政治专业    虽然学的并非英语专业,朱伊佳讲话时仍会时不时地蹦出英文单词,而在评论时事时,则动辄上升到国际视野。  “难道你们不是这样吗?”她反问。    不能比别人差    除了周末,每天上下午都有课,大一时连晚上都常常上课。即使课余,伊佳看上去也是个上进青年,会看书看到忙不过来。“不是老师强制的。”她说,“可你会觉得别人学识特别好,自
期刊
在5月份接连出现的若干起“罢工”事件中,广州本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工人罢工尤为引人注目。200多名身着白衣白裤、头戴印有Honda字样红色帽子的工人或站或坐的画面让我们既觉得熟悉,又觉得陌生。我们经常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这样的场景,但那是在别的国家。  目前“罢工”二字见诸媒体,依然需要被加上引号。这显示出这种以集体停止工作作为谈判筹码的方式,依然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1982年的宪法,删去了公民
期刊
“中国制造”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富士康坠楼事件、本田罢工事件……中国制造在令世界为之惊愕时,Made in China品牌也正在世界范围蒙羞,连商务部也出面对世界解释:中国制造不是靠廉价劳动力维持的。  而这其后,建设性的力量已经跃上舞台——继半年前商务部在全球推出“Made with China”广告活动之后,近期中国制造又开始了第二波面向全球的中国制造品牌推广活动!  与上次商务部主导不同
期刊
新的企业2.0环境下,思维方式调整,多元与融合,乃是关键。  2007年,孙振耀以51岁的“少壮”年龄,从他服务了25年的惠普“退休”。当短暂的沉寂之后再度出现时,这位在中国IT界颇有影响力的常青树,已成为海辉软件(国际)集团公司的执行董事长,由“答题人”变成“出题人”。  和李开复、高群耀、唐骏等相似,孙振耀不但是IT精英,也同时是各路职场人士争相学习的楷模。他自称,不时会将职场感悟记录下来,略
期刊
让我们把“质量”进行量化和货币化,从而使得一直以来似乎虚无缥缈的东西,变得和“数量”一样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从倡导变成内驱。    是谁在真正运营企业?    记得质量宗师克劳士比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应邀去参观一家新落成的大型企业。整个工厂自动化程度很高,而且一尘不染。董事长介绍说:如果我们能够开足马力狠抓产量,我们马上就会成为业界的第一。参观结束后,企业请克劳士比共聚晚餐。落座后,董事
期刊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姜明一定也是这么想的。不但如此,这个支点,他也没问别人要,而是自己找到的。  自称为“技术干部”的姜明在2006年创办了奈琦尔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纺织之乡山东淄博,这本不足为奇。事实上在此之前,他就曾有过在业内合伙创业的经历。但新鲜的是,他这回折腾的纺织原材料,不是棉,而是玉米。  没错,这就是姜明的支点,依靠一项新技术,找到一个新市场。更为关键的是,
期刊
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去问,中国能否出现一个微软或者苹果这种“务空”的问题了。  原因何在?中国制造曾经很强大,中国的资本市场增长速度是全球最高的,中国企业在发展潜力上是最大的,但为何中国出现不了伟大的苹果级别的企业?比对一下苹果公司的成功路径与中国制造在徘徊不前的现状,可以发现,已经很难为中国制造找到不作为的借口了。    市值的意义    两个月前,苹果市值首次超越微软,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科技公司。
期刊
苹果iPad又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上演了万人空巷的一幕。开售不到一月,销量已破百万台,而在日本,预售首日便引起预订狂潮。能将新品上市玩得如此出神入化,还未上市就让万千粉丝举着钱袋等着它的出生,确属罕见。  苹果是怎么做到的呢?难道只是吃老本吗?  在新版iPad产品远未成型、尚在概念测试阶段时,苹果就开始启动新品的系列宣传。乔布斯发起一场新品概念发布会,利用虚拟技术对新品大肆鼓吹,激发“果迷们”的无限
期刊
市场细分,是很多企业成功的神来之笔。但是,市场细分有时候也是个陷阱——细分到什么程度才是最好?是不是越细分就越好?对细分的拿捏,是营销的艺术和难点所在。  在记者刚刚接触雷士照明这个企业时,就被一些现象所吸引:作为中国照明市场上最大的国内企业,雷士的照明产品是国内企业中最全的,在照明行业内,根本不打算进行任何细分!  那么,会不会因为走“大路货”的路数而影响产品售价呢?可雷士产品的价格在市面上又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