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故事讲故事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_fis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初,我作为清华大学“知行海外”瑞比荷实践支队的一员,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进行了一场名为“中国农村的创造力”的小演讲。我因曾前往多个农村实践调研、又加入清华研支团于青海省支教服务了一年,到底更是出于自己“好为人师”的秉性作祟,也是带着清华海外宣讲的任务,觉得该把中国农村的故事讲一讲,展现一个真实立体的、而非一直以来“脆弱”视角下的农村。为什么以“创造力”去形容农村?即便是那时与我同行的队友们也问我这个问题。我总结思考了一下,大概因为农民具有朴素的生存智慧,使得農村也具有一种野生的活力;而这些东西,总是要走到基层、走到一线、走到最真实的生活里去才能够看到的。
  前几日恰好看到这样一段话深以为然:高等教育并非让人去适应真正的生活,而是在告诉你在最好的条件下这个世界可以成什么样(The purpose of higher education was not to prepare you for life, but to show you what the world could be in the best possible circumstances.)。在校这些年尤其本科期间,作为清华学生其实多少带着些“光环”,而旁人也乐于继续增添一层“滤镜”,大家便也成就了自己一种英雄情结,一种理想主义,但是到底这种超级英雄有没有踩在地上,知不知道自己在守护着什么样的大地、什么样的未来?
  几年前我去往贵州一个村庄调研关于农村人情往来如何影响村民生活的项目。村庄坐落在一片深山中,从镇里过去,十八弯的山路开了近两小时。对接的工作人员热情满满,吃住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只是因为太偏僻,绝大多数时候手机都处于几乎无信号状态。生活条件不过是主观印象的刺激,调研进行第一天发现的更是一个尴尬的境地:我们抱着聚焦文化的态度前来,但村民真正关心的是经济、是收入。而当年的“学生气”带来的致命伤是,接下来的调研里仍然奔着一个目标主题前行,并没有再做内容调整;不是说文化问题不重要,只是我们做出来并不会对目标人群造成影响、带来改善。至今我对那段经历的印象,不过只剩赤条条的太阳,山上大片的烟叶,每日跨几座小桥、越几道矮山才到达的村民住所;现在回想它的确给我留下了好些深刻印象,也是我第一次真正去了解“精准扶贫”落实到最基层的单位里,是呈现什么样的真实内涵。学生需要与更多认识世界的方式相妥协,而一个国家更需要与各式各样的误解和刻板印象相辩解。
  十九大以来国家鼓励大众“讲好中国故事”,可是青年人现在能讲出的大多不是所谓的“故事”,是现象、是表征,因而让故事缺少了必要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自己什么都没发现,别人也什么都难回味。有故事不代表会讲故事,二者之间还有重要的“写故事”一环作为联结,需要青年人走到最一线的社会中去,去了解故事发生的土壤、去记录完整的故事,甚至是去揣着知识与社会责任感创造自己的故事。
  这也是清华自1981年至今三四十年间倡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初衷。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新时期需要青年人具备更强的全球胜任力,学生脚步也越踏越远,搭上国际化的快车,向海外讲出清华学子所探寻到的精彩中国。
  这一次在荷兰,我向听众举了关于农村文化与教育的两个小例子。一个是清华建筑系一位博士生所做的、关于河北易县后山奶奶庙的研究,从所谓“奶奶庙”的故事中发现民间文化随个体生存需要而不断生长;一个是一名荷兰男孩和一名北京女孩在云南德宏创办的“榕树根之家”,通过在景颇族村镇里建造一个公共空间,利用本地资源给孩子们创造最大程度地保护他们本真个性与野生活力的教育模式,演化成为当地留守儿童的职业教育“预备学校”。年初宣讲的地点瓦赫宁根大学,本就以农学闻名,农村话题能容易让他们引起情感的共鸣,找到中外农村文化都有别于传统主流文化的特别之处,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在自己身上或正或负的投射;在此基础上,更吸引人的故事更要找到价值的共鸣,找到牵绊每个个体的共同价值观。
  清华曾开展多届公共演讲比赛,让学生站在校内食堂前、主道边,向大众发表公共议题的观点看法;近年来策划了更多中外青年的对话,更通过海外宣讲的形式,将自由对话、聚焦主题和具有知识背景的平等交流搬到了国际舞台上,在文化知识输出中让当代世界青年感受联系世界命运的价值共鸣,更加充分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结。
  两年前看《无问西东》,在家乡的电影院里、伴着陌生的人群、看着荧幕上艰苦卓绝的前辈们,忍不住想跟着片尾曲唱起校歌;前几日校庆之时,我们在大礼堂前用吉他弹唱校歌,好些校友唱着便哽咽。清华的环境教人负起责任,研支团经历教我用教给别人的方式去深入学习,实践经历教我把理想与知识落地,教我回溯和记录知识的土壤和因果,教我把故事分享讲述出去。中国大地上发生着太多故事,艰辛的、奋斗的、历史的、新时期的;个体故事汇集成为国家的洪流,展现着一整个时代的面貌,但很多故事无法进行自我讲述,所以我们才写下故事、讲好故事、讲别人能听得进去的故事。
  责任编辑:方丹敏
其他文献
——一队中年人,估计是个旅游团,大概有十来个人,他们每个人脖子上都挂一个牌子,说他们是工作人员。仔细一看,仿的是去年守门的工作证。现在的黄牛越来越不敬业了,造假也要与时俱进。  ——有人拿武汉大学的热水卡来糊弄,被扣下了。净是这种拿假卡假证的,一早上收了20来张。热水卡、洗衣卡、报帐卡……什么都有。  ——还有冒充教授的,一上来就说:“我是你们水院的教授,你们去年不是还把水院的楼给炸了么。”这就属
编者按:产品经理、游戏策划、销售等是不少同学毕业求职时关注的岗位,这些岗位有什么要求?什么样的人适合?看看刚拿到offer同学的体会。  刘婉莹  南大2017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  毕业去向:百度(产品经理)  对产品经理有兴趣的同学们都非常关心一个问题:产品经理要懂技术吗?如果要,懂到什么程度才合适?理工科专业是不是在求职产品经理时更有优势?刘婉莹是学文出身,对这个问题感触也比较深。她
项羽形象裂隙与两版点评的理解差异  《西游补》对项羽本事的戏拟性改写发生在第五至七回,在全书占有相当的篇幅。行者化身虞美人,在古人世界遭遇项羽,假借项羽之手斩杀真虞美人,同床听项羽讲平话,最后被项羽骗入未来世界,这被点评者视为行者“入魔最深”的一段。董说选择项羽本事作为“情妖”作祟之始,也作为通部小说的重要关节,并非随意为之。项羽本事在衍生发展中逐渐与“情”的结合,使之与《西游补》的文学主题和政治
民族特色动画一直是中国动画学派重点探索的研究方向,其中,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水墨风格以及工笔重彩风格成为了众多创作者探索实验的重点。  结合中国传统水墨和工笔重彩风格,用于4D影院播放的三维动画短片《荷塘奇遇》是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与永乐数码联合承办的“4D数字电影短片”课题项目。  美术艺术短片《荷塘奇遇》全片约十分钟,围绕一条小红鲤鱼展开故事:小红鲤鱼与其它鱼一起从箱子被倒入了河中,它
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这一大型国际园艺展览会,其规模之大、植物之繁、品种之奇,令人惊叹,作为一个学了近5年的植物生,走近世园会,仍会眼花缭乱,深感自己见识浅薄。相信很多人会被世园会里的植物吸引,怎么能知道植物名称呢?且看我的世园会植物识别的葵花宝典。  智能识别来助力  识别植物,最简单的是寻找附近有没有标签,但是有时寻找标签的方法并不总是那么好用。世园会的植物种类实在数不胜数,有许多都没
李翱是唐德宗贞元年间的进士,任职山南东道节度使的时候,去访药山禅师。药山禅师正在看书,他觉得受到了怠慢,对药山禅师说,见面不如闻名。说完李翱就要走,药山禅师把他叫住,说您怎么能重视传来的话,而轻视了眼前看到的事实呢。李翱一听,心有所动,他拱手道歉,问禅师什么是道?禅师指了指天,指了指身边的净瓶,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顿时豁然开朗,暗室已明,疑冰顿泮。在回来的路上,他写了一首诗,“练得身形似鹤
张雅雯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热、乏力、咳嗽、咽痛,是新冠肺炎最典型的症状,也是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关键问题,标志着一次流行病学调查正式开始。  Investigator:Did you ever have a fever recently?  调查员:请问您是否或曾经发热?  Respondent:Yes, I have a fever.  受访者:是的,我正在发热。  Investigator:H
今年的美国高三学生拥有前辈们没有的优势:能窥视哈佛大学超级秘密的录取程序。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全球数以万计的高三学生将申请哈佛大学,其中,绝大多数的人都将失败。  哈佛大学,仅次于斯坦福大学,是全美第二难申请的大学,录取率约为5%。  以下是哈佛大学超级秘密的录取程序。  第一步:征录  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早在高三学生考虑申请哈佛大学之前,就在琢磨未来的哈佛人。有时,早在高一(相当于中国的初三)
五棵松体育中心位于长安街与西四环的交汇处,这个能容纳18000名观众的场馆,  自建成以来,举办过多次世界顶级的体育赛事,  同时也曾作为世界级演唱会的举办地,迎来送往过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们。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五棵松体育中心的认知仅限于此,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早在建设之初,就已经预埋了制冰管道,如今更是所有的设备都已经配备完善,冰场的铺设和冰篮转换的水平,也已经达到了冬奥会标准。  “在冬奥申委
2016年6月,西北工业大学"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团队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在海南文昌随"长征七号"飞入太空,开始进行地球大气层外光学偏振模式测量,为偏振导航技术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以周军教授为核心的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微小卫星工程实验室,是国内较早开展立方星研究的高校团队之一,由12名教师和20多名研究生组成。依托"微小卫星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