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吃的自由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y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号称“吃的王国”,中国人的吃是世界上公认的。在几千年历史的传承积淀中,中国的食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的传统风味菜享誉中外,中国名菜馆遍布各大城镇,中国的八大菜系又是风格独特,中国的烹饪大师更是继往开来。
  一说到吃,就会想起这几句名言:“食色性也”,“民以食为天”,“饮食为人生之至乐,餐桌乃幸福之天堂”,这种食文化的观念一直扎根在中国人的脑海里,中国人在吃的深度和广度上也一直感觉良好,把“吃”看得和“天”一样高,可是拥有如此丰富如此美味的中国人却在“吃”上不那么自由。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说:嘴巴是你自己的,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吃还有什么自由不自由的?确实,过去我也是这么想的,但前些天在朋友的一次聚会上,却使我对吃的自由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春节前,友人老郑来电话说,旅居美国的秦先生回国探亲来了,邀我们几位挚友到“大三元酒楼”一聚。秦先生是我大学的同窗,友情一直甚厚,当然欣然赴约。
  落座后,我们要了满满的一桌酒菜,三杯两盏地十分尽兴。秦先生是稀客,更受到特殊的款待,这个给他倒酒,那位给他夹菜,弄得他说话都腾不出嘴来。这时,他突然冒出一句:“回国后什么感觉都好,就是这‘吃’,实在是太不自由了!”在大家的好奇追问下,他诉起了“苦”……
  原来,他在西方闯荡了多年,已习惯了西餐,而对中餐则生疏了,也越来越感到西餐的“先进”和中餐的“落后”。例如,西餐是分餐制,一人一个菜盘,一人一份刀叉,是各人自吃盘中菜,不管他人碗中汤。你吃多吃少,吃这吃那,吃快吃慢,全凭个人自由,随心所为。而中餐是共食制,一桌饭菜为同一桌人所共有,“十箸搅一盘”,往往你吃多吃少,吃慢吃快,爱吃不爱吃会受到互相的制约,不是那么的自由自在。
  再说喝酒,西方人讲究的是自愿和随意。你爱不爱喝,喝多喝少,全都自己说了算。即使别人敬酒也是象征性地举举杯而已;而国人则强调步调一致,不管你愿不愿意,先来三杯,同醉方休,而劝酒则是带强制性的,甚至带有硬往嘴里灌的色彩。
  秦先生回国不到半月,几乎每天都有宴请,每天的吃成了他最受罪的苦差事了。他的这席话,本是说者无心,但却引发了在座诸位的共鸣。借着酒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对“吃”进行了“讨伐”。
  老周说,有一天他开车去同事家吃喜酒,他再三申明是开着车来的,不能喝酒。但主人一再劝说:“喜酒不喝是不行的”、“喝点啤酒一点也不碍事”,碍于面子,禁不起三说四劝,他被迫喝了点啤酒。结果碰上晚上大检查,罰了款又扣了分,你说这冤不冤。
  老许接着说,国庆节他到同学家做客,主人是湖南人,什么菜都离不开辣椒。当主人问他怕不怕辣时,他不敢拂主人的面子,违心地说“客随主便”。结果,全桌的菜肴都是红艳艳的,直辣得他嗓子冒烟鼻子呛火,一副狼狈相,真是自己找了罪受……
  一通牢骚下来,各人有各人的经历,各人有各人的苦衷,但归结到一点,都是与吃不由己,吃不自由有关。在这些场合上的吃,已不是填饱肚子,为了生存,也不只是一种物质上的享受,它已异化为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形式,成为具有社会性质的应酬交往的必须。往往谁都不愿参与,谁都难以脱俗,长此以往,就成了一种难解的怪圈,嘴巴当然就不那么自由了。
  其实,“吃”,纯粹是一种个人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嘴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消化系统,你想吃什么,你爱吃什么,直到如何吃法都是个人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是不应要求趋同一致的,更不应发挥什么集体主义精神。从这一意义上说,在吃上应该允许搞点个人主义。这是每一个人拥有的权利,也是对一个人意志的尊重,这也许是中西方在饮食观念上最大的差异。
  有人曾对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有过这样的表述:中国人把饮食作为一种艺术,是浪漫主义的态度,追求饮食的精神享受;西方人则把饮食视为一门科学,是现实主义的态度,注重饮食的营养功能,我想这种区分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我从来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但在吃的自由这方面,我想应向西方人学习,多讲点自由意识,解放嘴巴,真正让它自由起来,随“嘴”所欲吧!
其他文献
我从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深切体会到,对婚姻最好的哲学比喻即是脚和鞋的关系,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最合适的,也是最好的。婚姻是个虚幻词,就像一个桌面,四条腿来支撑,根基不稳,桌子愈高,就愈危险。维系婚姻平衡健康的四个支柱是:性格、性、爱、责任感。这四根柱子的坚硬程度,制约着婚姻的生命力。选择满意的婚姻如同选双满意的鞋子,重要的是鞋的尺码和脚的尺码相同,最好是什么样的脚穿什么样的鞋
期刊
(一)     我用双手献上了一枚假戒指。  那一天,是我的女朋友徐染的生日。   那一年,正是我一生中最困顿最苦涩最贫穷的时候。我所在的那家工厂因为效益不好,每个月给工人们只开30%的工资,我的月收入,由原来的600元,变成了每月180元,少得让人感到有些可怜。常常到了月半,便已囊中羞涩,掏不出几文大钱了。   那一天,恰好赶上我的口袋中只剩10元钱了。我的心里便一阵一阵地发紧发疼:10块钱,就
期刊
有段时间,可能是工作压力太大的缘故,我的身体有点不适,主要是睡眠不好,头也似乎总是晕乎乎的,而且情绪也不正常。我把此情况说于妻,妻是医生,她从医学角度分析,怀疑我患了高血压症,于是把家里的血压计拿出来给我测量,一量,低压100,高压140,按照医学上对高血压症的界定,这个数字足以表明我是高血压无疑,而且用我家那血压计一连测量三天,我的血压都在这个数字上下,妻于是断定我确实患了高血压症,睡眠不好呀、
期刊
春节前夕,在辽宁省葫芦岛刮起一股“66、73、80”的祝寿风。有一位朱先生先后收到的“邀请”、“通知”,不是其父办八十大寿,就是其岳母庆六十六寿辰,一数竟有50多张。按照当地行情,每份随礼的人情最少也在100元至200元。为了躲过这人情债,他被迫更换了手机号,类似朱先生这样用更换手机号的方式躲避“人情债”的人还有不少。  无独有偶,在重庆有一位白领苏小姐,虽是独身,但在春节前,朋友、同事纷纷传来信
期刊
我从小就习惯于把春节叫做“过年”。  还有一个小时,又是新的一年了。  没有看春节晚会,没有去聊天,没有睡去……打开了电脑,打开了台灯,有一种很强烈的思念在心底澎湃着。  我独自行走在热闹的街道,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雾蒙蒙的,还有很多悬浮颗粒,我快要迷失在这样的氛围中。一路上,耳边全是轰轰的鞭炮声,我害怕着却也眷恋着。火药的味道很特别,我却喜欢,停下脚步抬头看到的是密布烟云的天空,闭上眼睛拼
期刊
“人造节”已迎面向我们走来,人们热衷“人造节”的现象一浪高过一浪波及到我国大江南北的城乡。有人说它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有人说它与时俱进对传统文化作了拓展;也有人视它为“另类”,不予接受甚至反对,一时间,高低雅俗的褒贬评价林林总总,莫衷一是。但笔者认为,对“人造节”不论是赞成认同,还是排斥和否定,它的客观存在已是不争的现实。何况,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总难免伴随着不足与缺陷。  “人造节”现象
期刊
在一定的条件下,放弃也可能成为走向成功的捷径。“条条道路通罗马”,此门不开开别门。寻找到与自己才能相匹配的新的努力方向,就有可能创造出新的辉煌。   法国少年皮尔从小就喜欢舞蹈,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可是,因为家境贫寒,父母根本拿不出多余的钱来送皮尔上舞蹈学校。皮尔的父母将他送到一家缝纫店当学徒,希望他学一门手艺后能帮助家里减轻点负担。皮尔厌恶极了这份工作,不但因为繁重的工作所得的报酬还
期刊
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是什么?这一谜语的答案是镜子。可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是智慧,是生活。 在一次事件中,两个人同时被暂时软禁了起来。虽然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其中一人却整日为眼前之事困扰,总想给人说清楚,但又无处可说或无人来听,便常常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头发一把一把地脱落,离开软禁地之后,他已被心魔折磨得没了人样。 另一位同时遭难之人,开始虽然也想不通,但很快就接受了当时的
期刊
周汝昌,1918年3月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从小就有颖慧之誉,读书过目不忘,十六七岁就翻译过冰心的很多作品,1939年考取燕京大学西语系,1947年涉足于红学研究,成为继胡适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知道他50年前就已双耳失聪,知道他30年前就剩了右眼0.01的视力,知道他除了《红楼梦》研究,更是功力非凡的书法大师、外语专家、诗词专家,更
期刊
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工作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压力、精神压力……每一种压力无不困扰着我们的每一根神经。谁也逃脱不掉,谁也回避不了。  压力就像一根小提琴弦,没有压力,就不会产生音乐。但是如果弦绷得太紧,就会断掉。你需要将压力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使压力的程度能够与你的心智相协调。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人际关系的日益复杂,压力引发了种种症状,如:容易疲劳、沮丧、失眠,记忆力、创造性下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