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
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旧事物更替频繁,对于企业,须在如此强大的经济浪潮中稳固根基、开拓创新,才不会随着潮落而消失殆尽。企业家,带动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促进企业腾飞的操纵者,世界因他们而灿烂多彩,社会因他们而充满活力。面对企业如何应对未来发展,面对企业如何在逆境中生存,笔者将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翻开中国民营企业的历史,能存活10年以上的企业竟不到10%。究其原因,市场环境竞争下的企业生存问题成为摆在眼前亟待解决的“烫手山芋”,例如,有些民营企业被政府部门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等行为拖垮。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有些民营企業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导致民营企业生存困难。
企业的成功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企业开办之初,一些创业者通过对市场的分析调查,结合自己的优势,脚踏实地将企业开办起来,但也有一些企业是因为创业者的机缘巧合或是因为对亲友的效仿才成立的。前者的成功“必然性”占主导地位,“偶然性”占次要地位;而后者正好相反。例如,十几年前在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的山西,一些人因为偶然的机会进入了煤炭行业,成为“煤老板”,他身边的邻居亲友见有利可图,也开始“依样画葫芦”,从而成就了很多实力雄厚的煤矿企业。
目前全国很多的中小企业都有一个典型的问题,即: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家长制”管理为主,很多老板都是没有“二把手”的“一把手”。当这些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要么是老板整天事必躬亲,精疲力竭;要么是企业管理杂乱无章,濒临破产。
我们通常把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老板称作“企业家”,而真正的企业家是能使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及其他资源有机结合而创造巨大财富的人,是经营管理的行家里手。在当今中国,真正的企业家是非常稀缺的。社会资源在企业家的精心梳理下,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才能将企业运作的更好。所以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会拥有一支庞大的企业家队伍,在市场经济的战役中所向披靡。
所谓企业家的“高度”,指的是企业家的专业水平、驾驭企业的综合能力、对市场的眼光和道德修养等。从长远来看,企业家的高度决定着一个企业的高度。企业家的高度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水平、市场眼光和综合能力都是可以学习和培养的,道德修养更是可以不断提高和升华的。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个运气好的“门外汉”通过在实践中勤奋学习可以很快成为行家里手。“远大空调”的总裁张跃就是毕业于美术专业,但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勤奋学习,现成为“非电空调”领域的资深专家。众所周知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李嘉诚,只有初中学历,几十年如一日的学习,使其成为屈指可数的华商领袖。反之,享有专家称誉的领航者,如果安于现状,不继续为自己补充学习能量,很快就会被日新月异的技术和变幻莫测的市场无情淘汰。
很多企业的顺利起步与好机会密不可分,因为机缘有些企业走上正轨,而有些企业却因为老板的不诚信、不道德、不遵守经营者的义务使得纠纷不断、官司缠身,最后在市场竞争的大浪冲刷下销声匿迹;有些企业,因为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失去了辨别能力,盲目投资,却终因资金调度过于紧张而中途夭折、损失惨重。惟利是图的企业家们,只为追求一时名利,不扎扎实实稳固企业根基、拓宽企业发展道路,到头来才发现自己的企业依然是一具空壳、徒有虚名;还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外投机取巧,整日思索如何钻各种空子,从来不为对方着想,造成经营各方面的关系紧张;对内不注重对自己员工的培养,不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只顾眼前细小利益而忽略长远,使企业经营每况愈下。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如今市场竞争中提出的新观念,这和过去所提倡的的企业利润极大化的经营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它要兼顾到所有相关者的利益,润滑相关成员间的关系,这其中包括股东、员工、供应方、中间商、债权人、债务人、消费者、政府和社会。兼顾各方利益并不是不追求利润,而是要能够换位思考取得各方关系的共赢,至少要做到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损害其他各方的利益。
法制社会下,依法经营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最低经营准则,但光有法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以道德为润滑剂。法律只是经营行为是否规范的最初划分,市场竞争中情况千变万化,所以讲道德、重诚信,才是企业生存之道。一个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如果能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发挥本企业的优势而不是惟利是图,企业就会有良好的口碑,这也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
企业家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一些企业在经营上取得了成功,获利颇丰,正当事业鹏程万里时,却因为领导人气量狭小,与股东之间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思想,致使小事意见不合,大事分歧悬殊,最终各奔东西,企业随之覆灭。创办企业伊始,大家志同道合,凭着满腔热血,同甘苦共患难,但当企业步入正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问题随之而来。
财富皆为共同创造所得,但是在具体怎么分配到个人时却出现了意见悬殊的局面。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看似简单的“按贡献大小来分配”的分配原则,摆在当事人面前却是意见不统一、声音不一致。但是这个贡献大小该如何来衡量呢?不论经济学家做多少复杂的研究,统计多少数据,在如今的社会都不可能设计出精确计算贡献大小的方法,所以只能靠主观意志的估计。把自己的贡献看得比别人要大一些,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因为究竟做过什么,事情有多重要自己才清楚,而别人做过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争论就产生了,以“志同道合”为基点的企业因为利益之争也就最终分崩离析了。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归根结底是领导人的素质造成的。能做成大事的人,必须要有相当的修养。所以有人说,“小富由勤,大财靠德”。另外,一个企业能做多大还取决于企业家的抱负、追求与境界。企业家的抱负与追求的高度决定这个企业的高度,企业家的境界决定这个企业成长的边界。
一心想为企业前途着想、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人不一定能达到目的,但胸无大志,小富即安的企业家是一定不会有所作为的。如果天下真的有免费的午餐,也只是幸运之神光临,但同样的好事并不会总围绕在你周围,运气用完了,机会用完了,免费的午餐也就随之消失了。
企业家的人生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曾经有人问柳传志,为什么能一直坚守做企业,他应该会有很多的机会去做官或做别的事,而他的回答是:“我为企业而生,我这一辈子就是干企业的。”有了这样的终极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他当然就会把企业越做越好。为什么“联想”能够持续成功呢?我想这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是柳传志的成功,而柳传志的成功也是因为其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和科学的经营理念共同取得的成功。
总而言之,排除“运气”、行业的特殊性及地域对企业的特殊影响外,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企业的高度就会慢慢由企业家的“高度”来决定了。
责任编辑:熊 哲
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旧事物更替频繁,对于企业,须在如此强大的经济浪潮中稳固根基、开拓创新,才不会随着潮落而消失殆尽。企业家,带动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促进企业腾飞的操纵者,世界因他们而灿烂多彩,社会因他们而充满活力。面对企业如何应对未来发展,面对企业如何在逆境中生存,笔者将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翻开中国民营企业的历史,能存活10年以上的企业竟不到10%。究其原因,市场环境竞争下的企业生存问题成为摆在眼前亟待解决的“烫手山芋”,例如,有些民营企业被政府部门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等行为拖垮。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有些民营企業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导致民营企业生存困难。
企业的成功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企业开办之初,一些创业者通过对市场的分析调查,结合自己的优势,脚踏实地将企业开办起来,但也有一些企业是因为创业者的机缘巧合或是因为对亲友的效仿才成立的。前者的成功“必然性”占主导地位,“偶然性”占次要地位;而后者正好相反。例如,十几年前在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的山西,一些人因为偶然的机会进入了煤炭行业,成为“煤老板”,他身边的邻居亲友见有利可图,也开始“依样画葫芦”,从而成就了很多实力雄厚的煤矿企业。
目前全国很多的中小企业都有一个典型的问题,即: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家长制”管理为主,很多老板都是没有“二把手”的“一把手”。当这些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要么是老板整天事必躬亲,精疲力竭;要么是企业管理杂乱无章,濒临破产。
我们通常把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老板称作“企业家”,而真正的企业家是能使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及其他资源有机结合而创造巨大财富的人,是经营管理的行家里手。在当今中国,真正的企业家是非常稀缺的。社会资源在企业家的精心梳理下,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才能将企业运作的更好。所以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会拥有一支庞大的企业家队伍,在市场经济的战役中所向披靡。
所谓企业家的“高度”,指的是企业家的专业水平、驾驭企业的综合能力、对市场的眼光和道德修养等。从长远来看,企业家的高度决定着一个企业的高度。企业家的高度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水平、市场眼光和综合能力都是可以学习和培养的,道德修养更是可以不断提高和升华的。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个运气好的“门外汉”通过在实践中勤奋学习可以很快成为行家里手。“远大空调”的总裁张跃就是毕业于美术专业,但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勤奋学习,现成为“非电空调”领域的资深专家。众所周知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李嘉诚,只有初中学历,几十年如一日的学习,使其成为屈指可数的华商领袖。反之,享有专家称誉的领航者,如果安于现状,不继续为自己补充学习能量,很快就会被日新月异的技术和变幻莫测的市场无情淘汰。
很多企业的顺利起步与好机会密不可分,因为机缘有些企业走上正轨,而有些企业却因为老板的不诚信、不道德、不遵守经营者的义务使得纠纷不断、官司缠身,最后在市场竞争的大浪冲刷下销声匿迹;有些企业,因为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失去了辨别能力,盲目投资,却终因资金调度过于紧张而中途夭折、损失惨重。惟利是图的企业家们,只为追求一时名利,不扎扎实实稳固企业根基、拓宽企业发展道路,到头来才发现自己的企业依然是一具空壳、徒有虚名;还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外投机取巧,整日思索如何钻各种空子,从来不为对方着想,造成经营各方面的关系紧张;对内不注重对自己员工的培养,不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只顾眼前细小利益而忽略长远,使企业经营每况愈下。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如今市场竞争中提出的新观念,这和过去所提倡的的企业利润极大化的经营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它要兼顾到所有相关者的利益,润滑相关成员间的关系,这其中包括股东、员工、供应方、中间商、债权人、债务人、消费者、政府和社会。兼顾各方利益并不是不追求利润,而是要能够换位思考取得各方关系的共赢,至少要做到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损害其他各方的利益。
法制社会下,依法经营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最低经营准则,但光有法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以道德为润滑剂。法律只是经营行为是否规范的最初划分,市场竞争中情况千变万化,所以讲道德、重诚信,才是企业生存之道。一个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如果能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发挥本企业的优势而不是惟利是图,企业就会有良好的口碑,这也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
企业家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一些企业在经营上取得了成功,获利颇丰,正当事业鹏程万里时,却因为领导人气量狭小,与股东之间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思想,致使小事意见不合,大事分歧悬殊,最终各奔东西,企业随之覆灭。创办企业伊始,大家志同道合,凭着满腔热血,同甘苦共患难,但当企业步入正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问题随之而来。
财富皆为共同创造所得,但是在具体怎么分配到个人时却出现了意见悬殊的局面。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看似简单的“按贡献大小来分配”的分配原则,摆在当事人面前却是意见不统一、声音不一致。但是这个贡献大小该如何来衡量呢?不论经济学家做多少复杂的研究,统计多少数据,在如今的社会都不可能设计出精确计算贡献大小的方法,所以只能靠主观意志的估计。把自己的贡献看得比别人要大一些,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因为究竟做过什么,事情有多重要自己才清楚,而别人做过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争论就产生了,以“志同道合”为基点的企业因为利益之争也就最终分崩离析了。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归根结底是领导人的素质造成的。能做成大事的人,必须要有相当的修养。所以有人说,“小富由勤,大财靠德”。另外,一个企业能做多大还取决于企业家的抱负、追求与境界。企业家的抱负与追求的高度决定这个企业的高度,企业家的境界决定这个企业成长的边界。
一心想为企业前途着想、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人不一定能达到目的,但胸无大志,小富即安的企业家是一定不会有所作为的。如果天下真的有免费的午餐,也只是幸运之神光临,但同样的好事并不会总围绕在你周围,运气用完了,机会用完了,免费的午餐也就随之消失了。
企业家的人生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曾经有人问柳传志,为什么能一直坚守做企业,他应该会有很多的机会去做官或做别的事,而他的回答是:“我为企业而生,我这一辈子就是干企业的。”有了这样的终极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他当然就会把企业越做越好。为什么“联想”能够持续成功呢?我想这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是柳传志的成功,而柳传志的成功也是因为其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和科学的经营理念共同取得的成功。
总而言之,排除“运气”、行业的特殊性及地域对企业的特殊影响外,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企业的高度就会慢慢由企业家的“高度”来决定了。
责任编辑:熊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