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滑向发展的“中国陷阱”

来源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f890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十年前的解放思想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目前的这种大企业、大项目、资本为主、高消耗资源、过度消耗环境、虚拟经济等推动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充满危机和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目前的政府管制一方面窒息了社会创业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创造了政府部门、行政性事业机构和公务员权力寻租腐败的天然条件。就经济社会发展而言,重提解放思想就是要摆脱我们自己挖掘的“中国陷阱”。
  关键词:解放思想;发展模式;“中国陷阱”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8)03-0012-04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今天重提解放思想,是因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又面临着深层而巨大的危机,我们走到了一个面临选择的十字路口,正在滑向发展的“中国陷阱”。分析重提解放思想的国内经济社会背景,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次解放思想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解放思想的紧迫感。
  
  一、解放思想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目前的这种充满危机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吗?
  三十年前为什么要解放思想?那时,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很低,有2.5亿贫困人口,近两千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要回城就业,农民生产的粮食不够吃,城市粮食供应也比较紧张,不要说社会主义优越性,连国民经济都濒临崩溃的边缘。如果再在意识形态方面固守无私奉献、人民公社、国有一统、计划经济,几千万人能不能有工作、九亿六千万人能不能吃饱饭都成了问题。于是,我们需要解放思想,城市从认为八级工资制是资产阶级法权到承认个人物质利益,农村从集体出工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从禁止私人经济到允许个体户存在和发展,从封闭到外资可以进入中国并建立特区,从国有经济一统天下到称赞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创举,后来我们还确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本社会化和股份制改革、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利益等等,解放思想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了三十年,取得了经济史上发展的奇迹,成就为世界瞩目。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上半期,由于农村联产承包制释放的活力,对外开放形成的投资、技术和管理动力,以及实际上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管制宽松而涌动的创业潮,特别是乡镇企业如星火燎原之势蓬勃发展,加之对农民向城市转移从限制盲流到鼓励流动形成的结构转型力量,这种民间充满活力的创造力和动力强劲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成长。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农村联产承包带来的增长效应已释放殆尽,乡镇企业在结构转型,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管制和收费罚款越来越多,创业、投资和经营环境比十多年前明显恶化,一般劳动密集型的外资由于劳动、土地等成本的提高而开始转移,我国的社会发展已经没有了15年前那样的活力和动力。
  虽然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增长的速度也不低于十多年前,但仔细比较会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发展模式其实发生了几个较大的转变:
  一是从发展的结构看,过去小企业、小项目、小资本推动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为大企业、大项目和大资本推动的发展方式,学术上曾经论证过小企业的规模不经济,实践上由于大项目、大资本和大企业与地方的GDP总量和财政收入高度相关,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做大做强。
  二是从要素结构看,在过去增长的动力结构中,劳动要素的推动占较大的比例,而九十年代后期,资本推动的力量越来越大,并且本世纪初已经出现了资本排挤劳动力的现象,劳动力成本提高后,资本替代劳动力的势态将加剧。
  三是从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推动经济发展,逐步转向了过度消耗物质资源来推动经济发展。农业从联产承包后的利用劳动力,到利用化肥农药、电力机构等;第二产业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并且逐步从轻加工工业为主转向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土地、淡水、金属矿产、木材等资源的重化工业为主。
  四是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看,农业从施农家肥、劳动操作为主的原生态程度较高的方式,转向了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并用石油动力代替人畜动力的方式,即从原生态农业转向了石油农业。
  五是从实物经济更多地向虚拟经济转变。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社会以创业、投资办企业为致富的方式,后来越来越多的消费以外的资金不投入实体经济,而是在房市和股市上涌动,使得虽然居民收入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但房价水平的上涨已经远离正常收入水平购买的能力;同一企业的股票,在香港市场上最高只有20港元左右,在大陆股市竟炒到接近48元多人民币; 在2007年城镇居民的收入中,居民增收的70%以上来自于炒股和炒房。
  可见,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实际是大企业、大项目、资本为主、高消耗资源、过度消耗环境、虚拟经济等等在推动着我们的经济发展。显然,从资源的可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看,这是一种充满危机和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二、解放思想需要提出的是,目前的发展模式能解决中国未来的主要问题吗?
  虽然目前的发展模式推动着国内经济高速增长,但国内经济学家分析和国外学术机构研究认为,中国已陷入了无就业的增长境地。
  一是从地方上看,实施大项目、大资本和大企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能迅速增加地方的GDP总量,并且最关键的是,按照目前的税收分成体制,只有做大做强才能显著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但是,大项目、大资本和大企业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高,相同的投资规模容纳的劳动力就业水平却日益下降:过去石油、水电开发或汽车和化工项目建设,都会成为一个石油、水电、汽车或化工城市,几千人、几万人甚至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可能因此而就业;而现在相同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容纳的就业却以几十人到不超过千人而计,超过万人就业的十分罕见。
  二是第三产业属就业容量最大的产业领域,但与国际同样发展水平时的结构相比,我们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并且已经成为了一个难以调整的顽症。工业化超前和城市化滞后,使得第三产业发展没有相应的人口集中的市场容量,而城市收入差距大和居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却使第三产业缺乏消费的能力,再加上对第三产业发展一些领域的行政管制,使得我国第三产业没有对吸收就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各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和管理的有些措施对吸收就业不利。诸如将农贸市场变成现代化的大超市,将小商铺变成大百货商店,将流动的商贩变成固定的窗明灯亮、装修现代的店铺,出租还要集中起来让出租公司中间赚上一笔,第三产业发展的门槛成本由此而大大提高。本来,中国发展到今天,可以形成大量吸收就业的领域,但实际上却不尽人意。
  四是从行业和所有制结构看,2007年城镇国有单位减少了六百余万个工作岗位,城镇集体单位减少了400余万个工作机会。从对个体私营企业调查的情况看,其创业、投资和经营环境相当恶劣,大学生就业十分困难。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最多时就业职工达8000万人,目前就业不到2000万人。相对其的资本规模,石油、移动、电力、铁路等垄断行业对就业的贡献越来越小。虽然自1994年以来,国家对国有企业先后支付了近五万亿成本帮助其走出困境,国有经济有十多万亿的资产,但从1994年以后到2007年,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没有向国家财政交一分钱的利润。
  五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资源开发和生产企业,其销售的20%~40%左右甚至更多,要向国家交资源税,空间频道资源占用税,污染费和生态恢复基金则更是必交不可的。但是,这些应当属于公共利益的,在我国却变成了国有和国有垄断企业不向国家上交的利润,留在企业内部,变成了这些企业高管和职工的高薪金、高福利。从大的分配格局看,由于国有企业和地方的做大做强战略的实施,资本要素和与资本有关的阶层的分配能力越来越强,而劳动要素由于供给大于需求和隐性过剩及失业,其分配的能力越来越弱,结果是整个国家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和企业利润的增长相比显得缓慢,中小资本的萎缩及失业者增加使基尼系数居高不下,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长期失调。由于铁路和电力的垄断,虽然经济发展对铁路和电力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居民的储蓄和市场资金的流动性过剩,但社会资本无法进入这样的领域,使其供给能力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对其的要求。
  显然,从中国每年两千万人需要就业的国情看,从扭转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和投资与消费比例长期失调看,这种不能增加就业,不能充分利用劳动力,不能给劳动要素带来机会和收入,垄断企业主导发展的模式,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否则,将造成民生方面严重的社会问题,积累社会动荡的风险。
  三、解放思想需面对的是,目前的发展模式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能力、创业动力吗?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发展个体集体经济把城市知青、街道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对外开放调动了沿海劳动力及土地等与外资及技术结合的积极性,而乡镇企业则激发了农民创业和办企业的动力。虽然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府管得国有企业过死,对个体和乡镇企业多有责难,但经济和社会生活却出现了一种现象:似乎只有那些政府不会管、管不住和管不到的地方却生机勃勃,创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中等收入者吸收了以亿计的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充满着一种强劲的活力。现在,农民还有种粮养畜的动力吗?还有如当年一样创业办企业的动力吗?城镇中劳动者还有创业的积极性吗?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还像当年一样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吗?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靠那些大资本、大项目和大企业推动,靠政府的道路、桥梁、广场、办公楼、培训中心建设在推动。试问,数亿农民和城镇劳动力能在这样的企业和项目中得到最终的转移和长久的就业吗?
  当然,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现了假冒伪劣商品等一系列问题,政府为规范秩序而出台这样那样的法律以及各种各样的部门条例。尽管上述措施是必要的,但其负效应不容忽视:创业、投资和经营与政府有关的事务越来越多,有时一件事的审批需要几十个到上百个环节的审批,几十个到二百个公章;过去在住宅中能创业的,现在成为非法的了;过去流动商贩,现在也成为非法的了;政府各部门的检查、处罚越来越多,各种审批、许可和处罚中的收费也越来越多,2007年竟然高达16600亿之巨,如果按照平均月工资1500元计,1亿劳动者的就业机会让政府的上述管制、收费和罚款剥夺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政府管制给管死了。中国城镇居民创业意愿不到5%;许多国家大学生毕业创业比例一般在20%左右,中国不到1%;发达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平均在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在20个~30个,而中国不到10个。不创业哪来的中等收入者?哪来的企业和就业?就业不足工资水平怎么提高?需要解放思想的是,我们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管还是为了社会有活力,如果我们的社会没有创业活力,政府的各种所谓的规范又有什么意义呢?!
  政府的这种管制和垄断导致寻租和腐败蔓延,致使经济活动的效率降低而灰色和黑色成本大大提高。例如,在房地产中,除了政府的出让收入和各种税费外,灰色和黑色成本大约占房价的20%左右。如果灰色和黑色成本相当于“合法”但极不合理收费罚款16600亿的40%的话,仅政府管制形成的贿赂等资金规模就达6500亿之巨。
  从税费制看,创业不仅门槛越来越高,收费也越来越多;生产经营增值税很高,企业仅靠真实创业、努力生产和经营,往往所剩无几;而财富积累,利用财富出租食利和增值,却基本不征税。从某些方面看,我们的税费制度,是一个不鼓励创业,而是鼓励靠资产食利的机制。
  从融资体系看,金融业高度垄断,央行和银行监督部门从来都是中小银行放开不得,狼要来了,在这种金融管制下,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基本上贷不到款。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过去听央行或者银监会话的,将民间借贷打光了的,经济发展缓慢、创业艰难、就业严峻,对民间借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经济良性发展,创业活跃,转移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实际失业率很低;过去农业部和民政部等搞的农村合作基金会、股金会,由于基层政府的插手,造成了大量的坏账;官商勾结的一些集资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那些温州、台州等地的民间借贷却坏账率极低,国外同行都要来借鉴其风险控制管理经营。
  从土地高度垄断的管理看,过去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和经营,或者在家里,或者“私搭乱建”,或者在集体土地上建设,总能找到一个地方;现在家里不让创办企业,土地又批给大资本、大项目和大企业,中小创业者基本上拿不到场地。
  上述政府的管制,一方面窒息了整个社会创业和发展的活力、动力,另一方面创造了政府部门、行政性事业机构和公务员用权力寻租腐败的天然条件。
  
  四、解放思想需要解决的是,我们能否摆脱自己挖掘的“中国陷阱”?
  如果我们继续靠大资本、大项目、大企业,继续以资源环境为主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如果我们对现在的政府管制津津乐道,认为还严得不够;如果地方一味做大做强,考虑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并且搞面子工程;如果中央靠做大做强集中起来的财力,再给居民进行社保、教育、医疗、住房、失业等方面的保障;如果居民不热衷于创业,对政府的保障继续怀着很高的期望;那么,未来我们将创造经济发展史上的另一个奇迹,也将形成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模式案例,即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陷阱”: 
  1.经济还会高速增长,但是国内资源枯竭,大气、水体和土地等污染将越积越深重,草原等荒漠化速度加快,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发展在某个时点上可能因资源和环境极度瓶颈制约而断裂;
  2.劳动力隐性失业规模大,全国实际劳动力剩余和失业率将达到30%~40%,因失业而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的比例将加大,城镇贫困问题将恶化;
  3.政府、大资本、垄断行业收入加速增长,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中等收入者因创业困难而比例小,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因失业率高而比例大,加上高收入人群在虚拟经济中对财富再分配,以及低收入散户在虚拟经济中的亏损和被分配,再包括腐败的灰色收入,居民间基尼系数攀高到0.6以上,而国家和居民间,将形成国富民贫的格局;
  4.因资源需求大、供给紧张,国外资源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农业劳动力无法正常转出,全国消费价格水平将不断上升;
  5.二元结构方面,人口城市工棚式转移,每年钟摆式流动,未来二十到四十年农村积累三到四亿老龄人口,农村比城市率先进入老龄社会;
  6.民众对政府在社保、教育、医疗、住房、失业及贫困方面的期望会越来越高,但因生产力和财力水平低及人口规模太大而无法满足,财政将会债台高筑;
  7.由于财政赤字和债务可能较大,民间资本不投入实体经济而集中于虚拟经济,大资本的生产与居民消费不足之间形成矛盾,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可能无法避免。
  为避免陷入上述“中国陷阱”,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探索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陈文杰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后,苏东剧变的历史后果和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实践效应进一步显现,顺应理论自身的演进逻辑,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为了从历史挫折的困顿中走出来,需要重新回到原典中去寻找力量和资源,“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重读马克思”遂成为新的研究风尚。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价值是世纪之交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马克思文本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两个方向;探索建构中国
期刊
摘 要: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将是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治理型、简单的手工作业型向借助信息网络型转变。政府管理面临的诸多问题可能会激化经济增长与利益分配的冲突;政府不廉洁行为与老百姓公平意识的冲突;社会发育水平提升与政府控制社会能力的冲突。只有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才能实现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的改革目标。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工农协调并进、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条成功的历史经验,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特殊规律。中国改革率先由农村发起,农业支持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抄外国的模式,同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着力提高农民的收益,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措施之一在于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农业产业革命将在高水平上协调三大
期刊
摘 要:《共产党宣言》是多年来对我国影响最大、最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建国前至今,关于《宣言》各种版别的不同译本累计达23种,其中包括1949年建国以前有9种中译本,建国后有8种中译本,以及香港、台湾出版的6种译本。更多新译本的涌现,不仅更广泛地传播了这本改变人类历史命运的不朽名著,而且有助于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这本经典文献。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中译本;文献
期刊
作者简介:罗雪飞(1985-),男,河南南阳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武汉430072  [摘要]建构主义的自由理论以人的完全理性为出发点,毫不怀疑地承认全知的存在,认为自由只有在人们追求和达成某一为权威机构所制定的集体目标的过程中才会实现。哈耶克对此给予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与此相反的经验主义自由理论。经验主义的进化的自由理论以人的理性的有限性为起点,承认每个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知识只占
期刊
作者简介:吕瑞林(1975-),男,河北河间人,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1927年上海“四一二”政变发生后,联共(布)党内就中国革命的走向问题激辩不休。托洛茨基等人先是主张中共有条件地留在国民党内,后来提出中共独立于国民党,组建苏维埃,实行工农民主专政。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多数派则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应是国民党
期刊
摘 要:作为网络时代衍生的新媒体,博客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和生存样态。综合考察当前博客发展的基本形态,以全新的视角去解读和探究博客世界传播的本质及内生规律,通过对社会化软件理论、权力转移理论、A-B-X传播理论、公共领域重构理论的解析,有利于全面透视网络时代博客传播的内在演进逻辑,对博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价值确证和思维模式。  关键词:博客传播;社会化软件理论;权力转移理论;A-B-X传播理
期刊
新时期前1O年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为上世纪80年代的理论探索和创新,但却是从影响深远的两次大讨论开始的,这就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讨论。虽然这两次讨论的结局不同,人们对其评价似乎也大相径庭,但既然是回顾历史,就必须首先尊重历史。事实上,这两次大讨论都对我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前一次讨论及其所蕴涵的理论问题的充分展开,催生并形
期刊
摘 要: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发起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抗日,但也有防共的一面。中共基于这一认识,对该运动给予策略性的回应:对其抗日的一面予以积极性的引导,坚定国民抗日的决心;对其防共的一面予以灵活性的化解,防止这种可能性的发生。中共这种策略的形成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目的。  关键词:国共合作;国民政府;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中共;回应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作为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始于对自由民主规范实践的批评,认为间接的代议民主与简单多数原则不能充分体现全体民众的真实意愿。要保证公民自治和真实民主的实现,协商民主强调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理性对话、辩论、推理和审议等方式来参与公共生活,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从而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作为协商民主理论的集大成者,哈贝马斯将建立在交往行动理论基础上的商谈理论作为协商民主的法哲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