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博物馆英语讲解工作中还存在现有的英语講解水平不高、缺乏系统化的英语讲解培训等问题。本文将谈一谈改善英语讲解工作的具体策略,管理层应重视英语讲解员的考核与培训,加大投入,讲解员应加强自我提高的意识,如积极调整讲解心态,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合适的讲解词等。
【关键词】:博物馆;英语讲解;讲解员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博物馆的外国游客的逐年增多。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英语讲解工作以及如何加强英语讲解员队伍建设等问题,成为博物馆工作研究的新课题。目前而言,国内博物馆在英语讲解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从考虑到实际操作性和有效性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改进英语讲解工作。
一、英语讲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英语讲解员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外宾数量日趋增多,加快了中国博物馆走向国际舞台的步伐。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1999年外国观众人数超过了13万人次,2000年以后超过16万人次。秦陵博物院90年代平均每年接待外宾30多万人次,2002年之后平均每年要突破50万人次[1]。面对日益增多的外国观众群,博物馆的英语讲解员队伍亟需扩充,英语讲解亟待普及和规范化。然而,据调查,英语讲解员稀缺并不是个别现象,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都有英语讲解人员不足的情况,如重庆市中国三峡博物馆仅三名英语讲解员,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仅两名,西安半坡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仅一名,而北京市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馆甚至没有英语讲解员。
其次,对英语讲解员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讲解员岗位待遇等问题,宣教部门难以吸引到真正的高精尖英语人才,因此博物馆中的有待成为英语讲解力量的多数是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中文讲解员,而这些人员想要真正入手英语讲解工作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专门培训。由于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在英语讲解培训方面的投入少,这不仅是指在资金方面,在时间方面也没有加强对英语讲解培训的重视。
再次,现有的英语讲解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博物馆缺乏资历深厚的英语讲解员,而做好英语讲解需要多年的“实战”经验,而很多英文讲解员都只工作了一年或者半年,没有累积足够的经验,这就导致了英语讲解水平不高的现象。并且因为缺乏资深的英语讲解员,新讲解员没有求助来源,没有经验传授,导致英语讲解水平更难以提高。除这个客观原因之外,导致英语讲解水平低的原因还有对英语讲解的认知有所偏差。有很多讲解员都会认为在做英语解说时,发音和语法是最重要的,但实际上对于外国观众而言,他们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能够通过观看文物了解文化背景,发音是否纯正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且很多情况下,英语讲解员需要接待的并非是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外宾,其中包括俄罗斯、阿拉伯、印度、南非等,各国人民口音不同,就算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也有美音和英音之分,所以只要解说时发音不要有太大的偏差,能够保证对方听懂和正常交流即可。因此更重要的其实还是讲解内容和表达方式,很多讲解员在做英文讲解的时候内容越深奥、精细越好,但是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差异性,所以英语讲解中跨文化意识不够是英语讲解的普遍问题。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是对文化的一种敏感性[2]。由于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文化,因此在使用非母语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目前博物馆的英语讲解人员鲜有出国学习或是外出培训的机会。部分讲解员仅依靠从书本上的观念行事,对于参观者所属国家的文化、政治、历史背景等并没有作了解,跨文化意识不强,这样就会导致在讲解中出现一些问题。很多英语讲解员在讲解时还带有中式的思维,中文讲解时不用太多强调背景,所以更多强调的是文物的细节问题和价值性,但是很多外国观众对于中国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很多讲解员的讲解思维还是就物讲物,并没有结合时代背景,使得解说非常的空洞,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做好英语讲解工作的对策
英语讲解工作出现的诸多问题将会有碍于扩大博物馆的国际影响力,解决问题、制定改善方案势在必行,这不仅需要博物馆管理层的重视,也需要讲解员自身的努力与提升。
(一)加强英语讲解员的考核及培训
加强管理层对英语讲解工作的重视,应当要把其列入各级博物馆年度工作计划,并列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内容之一。据了解,部分博物馆对讲解员的考核方式采取的是台上讲解考核,但是对于讲解员来说,日常的工作主要还是展厅讲解,台上讲解和展厅讲解还是有很多差异,台上讲解时间有限,且更偏向演讲的模式。而展厅讲解注重跟观众的互动,侧重帮助观众理解展品的目的,更考验讲解员的口头表达和知识储备。因此仅凭一年两次的台上演讲就评判讲解员的水平实在有些草率,因此过程性考核应该成为讲解业务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
过程性考核强调讲解员日常工作和积累,这样能够更真实的体现讲解员的水平,使讲解员从被动接受考核转变成为考核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为了激发讲解员英文讲解的激情,博物馆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考核氛围,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鼓励同事共同参与考核,实现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另外还应增加考核频率,加强对英语讲解员的督促。
在英语讲解培训方面,应当制定较为系统地培训计划。管理层还应考虑加大对培训的投入,这不是单指金钱上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在时间上的投入,例如单位可组织一些由外国专家进行的培训,或给外语讲解人员提供外出交流的机会,可与兄弟馆的同行交流经验,还可参加一些外展,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提高外语讲解水平。再如鼓励资历深的英文讲解员培训新讲解员,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新讲解员了解讲解规律技巧。部门应把培训也记录为任务批次,一来可以给老讲解员较为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培训,而来也可增加他们培训的动力。 (二)英语讲解员加强自我提升的意识
1.调整对英语讲解的心态
许多讲解员并非英语专业毕业,认为自己口语相对较弱,加上缺少语言环境,许多讲解员在面对外宾团队容易怯场。这种心态,导致讲解员英文讲解水平很难得到提高。但是实际上英语讲解过程中更重要是交流,要建立起讲解员与观众的一种语言等方面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上,讲解员的手势、表情、眼神等等,这些都是进行交流的手段,因此不要只把注意力放在是否是英语专业的问题上,不同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也是评价良好解说的标准之一。在讲解过程中讲解员应该抛开杂念,不要考虑过多的后果,以一个积极,不卑不亢的心态面对外国观众,如果讲解员能甩掉工作压力的包袱,反而会事半功倍。
2.选用恰当的讲解方式
在接待外国观众时,建议使用陪同交流式的讲解服务方式和介绍式的语言表达方式。虽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形式有助于内容的发挥,有助于提升讲解的效果,采用这样的讲解方式更容易让外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在讲解过程中,建议不要一开始就灌输大量的文物信息,可以先与外国观众进行一些交流互动,比如询问对中国文化了解多少之类的问题,以便在之后的讲解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也可增进交流感。在讲解开始,介绍博物馆的概况是十分必要的,主要需要涉及到博物馆的特色以及陈列意图。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首先需要介绍它是一所通史博物馆,这是与国内其他大部分中小型博物馆的不同之处。再者需要介绍它的陈列意图,比如基本陈列和特殊陈列所涵盖的年代范围以及主要内容等。
3.注重交流合作与总结
做好英语讲解绝非一朝一夕,每一次的英语讲解既是工作也是学习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在解说过程中需要及时记录自己的不足以及疑问,之后总结经验并积极与同事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新讲解员与老讲解员可互相旁听对方的解说,新讲解员可以向老讲解员学习,老讲解员也可向新讲解员指出问题以及提出改正意见。另外,不仅要注重与同事的交流,也要注重和观众的交流,从与外国观众的交流中可学习到恰当的表达方式,并可以验证词汇使用是否正确,还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在下一次接待相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时就可积累一定的经验。
(三)编写合适的英语讲解词
由于英文讲解更多的面对的还是来自欧美的宾客,因此此处对讲解词修改的建议主要针对西方观众。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的较大差异,这样的差异势必会影响到博物馆英语讲解的风格和解说词的内容。由于英语解说词的对象是西方观众,因此在撰写和翻译解说词时应与国际惯例接轨、充分考虑到西方观众阅读习惯与思维方式,采用以西方观众为受众目标的翻译策略。
1.应强调展品背景知识的介绍
通过对比外国博物馆与国内博物馆中对中国文物的描述时会发现,以西方观众的思维,在了解展品时,会更注重原因与过程。中文解说词的受众基本都了解本国文化背景知识,因此中文解说词中的背景介绍可以适当做淡化处理。而西方观众由于缺乏背景知识的了解,在参观展品时往往会产生疑惑。所以,英语解说词的重心应从以往中文解说逻辑的较注重外观描述转向更注重背景知识的介绍,以弥补外国观众的在中国文化知识上的空缺,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讲解的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双重功能。
2.正确翻译专有名词。
文物博物馆的解说词不可避免会涉猎到很多专有名词,而这些名词可能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所以要结合词语真正的含义来意译,还要避免抛出对于外国观众而言完全陌生的词语,却不作以解释。如“朱雀”一词,它的直译为“rosefinch”,但是“rosefinch”是生物学上的概念,属金翅科的一种鸟,而中文中的“朱雀”指的是守护南方的神兽,两者的概念完全不同,那么显然用“rosefinch”是不合适的,那么就要寻找英语中比较能与之对应的词汇,如“phoenix(凤凰)”,然后再对凤凰和朱雀的不同稍作解释。再如,介绍“草书”时,不宜直接译成“grass hand”,而是应当先说明汉字字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字体,因此应该把草书译成“a kind of Chinese character written in the cursive hand, which formed during Han Dynasty.”
除了要避免直译某些专有名词以外,还要注意不要过度翻译。例如,“鼎”一词,许多博物馆将其翻译成“tripod”,其中“tri”是表示“三”的意思,在英语中“tripod”多指摄影的三脚架,也可指三脚凳、三脚桌,引申为“鼎”。但是鼎有三足和四足之分,这种翻译过于片面。对于这种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文物,建议使用中文音译较为合适。如2016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开设的临时展览“熠熠青铜 光耀四方——秦晋豫冀两周诸侯国青铜文化展”中所有的青铜鼎的英文展牌都标示的是“ding”,讲解员可具体将鼎解释为“an ancient cooking vessel with two loop handles and three or four legs”。
3.讲解词中要注重“联系”
中国观众在听解說时会更注重文物本身,关注点一般在于文物的重要性和经济价值,因此中文讲解经常是“就物讲物”,而对于缺乏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西方观众来说,往往一个具有系统性的解说会有更好的效果,不仅要注重中国各个朝代之间的联系,也要注重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如在解说陕西历史博物馆时,在讲解来自不同朝代的随葬品时,可说明丧葬习俗的变化;在讲解唐代长安城平面示意图时,可与日本平城京进行比较等。
在讲到富有本国特色且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文物或制度等,如果能将所讲内容同观众本国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或者重要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更好,这样可以找出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处,引起共鸣,外国观众才容易明白,理解深刻,同时突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3]例如,在解说西周分封制时,可与欧洲封建制进行简单比较,可从前者是先有爵后有地,而后者是先有地后有爵,以及两种制度的从属关系、执行严格程度的差别等方面来比较。 4.凸显文化特色
在翻译博物馆解说词时,为达到最佳语境效果,除了应刪减冗余信息之外,最重要的是在翻译时做到外显化,展示出其历史文化背景和精神内涵,因此在翻译时应把音译词的内涵、中文典故和精神内涵外显化,以便使观众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的信息量。[4]博物馆展出文物时,需要在解说时把背后的文化内涵显化出来,以便让观众能够直观的了解文化信息。例如在解说古代随葬品或墓葬结构时,需要提到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介绍唐代金银器的纹饰时,要介绍到该纹饰中的文化内涵,而不应只介绍其工艺的复杂程度。
5.调整顺序
由于中英语言思维上的差异,中文习惯先描述展品外观及其工艺,再介绍展品意义,或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介绍。而英文则习惯先切入重点,首先介绍展品的用途及其文化意义,因此在英文讲解中,应当按照英文的习惯进行篇章结构的调整,把重点文化背景的介绍前置,突出重点,使观众能够一目了然,掌握重要信息,以便更好的实现其文化传播的功能。
三、结语
英语讲解在博物馆与外国观众之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形象窗口。然而,当前博物馆的英语讲解仍不能满足外宾参观的需求,在数量、质量和深度上皆有待提高。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未来博物馆需要更多能够致力于文物展览等方面的外语类人才,英语讲解员将会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博物馆的管理者,应有敏锐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高度重视英语讲解员的培训工作。而提高英语讲解水平还需要通过讲解员自身的不断努力,加强自我提升意识,编写适合自己的讲解员,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和文博专业知识,使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世界人民面前得以充分展现。
参考文献:
[1]章荣玲.关于博物馆英语讲解工作的几点思考[J].《长江文化论丛》, 2011(00):328.
[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56.
[3]王学敏.博物馆实用讲解艺术[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9: 64—65.
[4]刘岚.关联理论视角下博物馆解说词的外显化[J].外语交流,2011(4):67-68.
[5]钟芸芳.关爱教育:过程性评价的妙用[J].《新课程:综合版》 ,2014 (10):61-62.
【关键词】:博物馆;英语讲解;讲解员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博物馆的外国游客的逐年增多。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英语讲解工作以及如何加强英语讲解员队伍建设等问题,成为博物馆工作研究的新课题。目前而言,国内博物馆在英语讲解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从考虑到实际操作性和有效性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改进英语讲解工作。
一、英语讲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英语讲解员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外宾数量日趋增多,加快了中国博物馆走向国际舞台的步伐。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1999年外国观众人数超过了13万人次,2000年以后超过16万人次。秦陵博物院90年代平均每年接待外宾30多万人次,2002年之后平均每年要突破50万人次[1]。面对日益增多的外国观众群,博物馆的英语讲解员队伍亟需扩充,英语讲解亟待普及和规范化。然而,据调查,英语讲解员稀缺并不是个别现象,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都有英语讲解人员不足的情况,如重庆市中国三峡博物馆仅三名英语讲解员,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仅两名,西安半坡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仅一名,而北京市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馆甚至没有英语讲解员。
其次,对英语讲解员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讲解员岗位待遇等问题,宣教部门难以吸引到真正的高精尖英语人才,因此博物馆中的有待成为英语讲解力量的多数是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中文讲解员,而这些人员想要真正入手英语讲解工作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专门培训。由于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在英语讲解培训方面的投入少,这不仅是指在资金方面,在时间方面也没有加强对英语讲解培训的重视。
再次,现有的英语讲解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博物馆缺乏资历深厚的英语讲解员,而做好英语讲解需要多年的“实战”经验,而很多英文讲解员都只工作了一年或者半年,没有累积足够的经验,这就导致了英语讲解水平不高的现象。并且因为缺乏资深的英语讲解员,新讲解员没有求助来源,没有经验传授,导致英语讲解水平更难以提高。除这个客观原因之外,导致英语讲解水平低的原因还有对英语讲解的认知有所偏差。有很多讲解员都会认为在做英语解说时,发音和语法是最重要的,但实际上对于外国观众而言,他们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能够通过观看文物了解文化背景,发音是否纯正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且很多情况下,英语讲解员需要接待的并非是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外宾,其中包括俄罗斯、阿拉伯、印度、南非等,各国人民口音不同,就算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也有美音和英音之分,所以只要解说时发音不要有太大的偏差,能够保证对方听懂和正常交流即可。因此更重要的其实还是讲解内容和表达方式,很多讲解员在做英文讲解的时候内容越深奥、精细越好,但是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差异性,所以英语讲解中跨文化意识不够是英语讲解的普遍问题。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是对文化的一种敏感性[2]。由于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文化,因此在使用非母语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目前博物馆的英语讲解人员鲜有出国学习或是外出培训的机会。部分讲解员仅依靠从书本上的观念行事,对于参观者所属国家的文化、政治、历史背景等并没有作了解,跨文化意识不强,这样就会导致在讲解中出现一些问题。很多英语讲解员在讲解时还带有中式的思维,中文讲解时不用太多强调背景,所以更多强调的是文物的细节问题和价值性,但是很多外国观众对于中国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很多讲解员的讲解思维还是就物讲物,并没有结合时代背景,使得解说非常的空洞,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做好英语讲解工作的对策
英语讲解工作出现的诸多问题将会有碍于扩大博物馆的国际影响力,解决问题、制定改善方案势在必行,这不仅需要博物馆管理层的重视,也需要讲解员自身的努力与提升。
(一)加强英语讲解员的考核及培训
加强管理层对英语讲解工作的重视,应当要把其列入各级博物馆年度工作计划,并列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内容之一。据了解,部分博物馆对讲解员的考核方式采取的是台上讲解考核,但是对于讲解员来说,日常的工作主要还是展厅讲解,台上讲解和展厅讲解还是有很多差异,台上讲解时间有限,且更偏向演讲的模式。而展厅讲解注重跟观众的互动,侧重帮助观众理解展品的目的,更考验讲解员的口头表达和知识储备。因此仅凭一年两次的台上演讲就评判讲解员的水平实在有些草率,因此过程性考核应该成为讲解业务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
过程性考核强调讲解员日常工作和积累,这样能够更真实的体现讲解员的水平,使讲解员从被动接受考核转变成为考核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为了激发讲解员英文讲解的激情,博物馆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考核氛围,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鼓励同事共同参与考核,实现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另外还应增加考核频率,加强对英语讲解员的督促。
在英语讲解培训方面,应当制定较为系统地培训计划。管理层还应考虑加大对培训的投入,这不是单指金钱上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在时间上的投入,例如单位可组织一些由外国专家进行的培训,或给外语讲解人员提供外出交流的机会,可与兄弟馆的同行交流经验,还可参加一些外展,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提高外语讲解水平。再如鼓励资历深的英文讲解员培训新讲解员,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新讲解员了解讲解规律技巧。部门应把培训也记录为任务批次,一来可以给老讲解员较为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培训,而来也可增加他们培训的动力。 (二)英语讲解员加强自我提升的意识
1.调整对英语讲解的心态
许多讲解员并非英语专业毕业,认为自己口语相对较弱,加上缺少语言环境,许多讲解员在面对外宾团队容易怯场。这种心态,导致讲解员英文讲解水平很难得到提高。但是实际上英语讲解过程中更重要是交流,要建立起讲解员与观众的一种语言等方面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上,讲解员的手势、表情、眼神等等,这些都是进行交流的手段,因此不要只把注意力放在是否是英语专业的问题上,不同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也是评价良好解说的标准之一。在讲解过程中讲解员应该抛开杂念,不要考虑过多的后果,以一个积极,不卑不亢的心态面对外国观众,如果讲解员能甩掉工作压力的包袱,反而会事半功倍。
2.选用恰当的讲解方式
在接待外国观众时,建议使用陪同交流式的讲解服务方式和介绍式的语言表达方式。虽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形式有助于内容的发挥,有助于提升讲解的效果,采用这样的讲解方式更容易让外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在讲解过程中,建议不要一开始就灌输大量的文物信息,可以先与外国观众进行一些交流互动,比如询问对中国文化了解多少之类的问题,以便在之后的讲解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也可增进交流感。在讲解开始,介绍博物馆的概况是十分必要的,主要需要涉及到博物馆的特色以及陈列意图。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首先需要介绍它是一所通史博物馆,这是与国内其他大部分中小型博物馆的不同之处。再者需要介绍它的陈列意图,比如基本陈列和特殊陈列所涵盖的年代范围以及主要内容等。
3.注重交流合作与总结
做好英语讲解绝非一朝一夕,每一次的英语讲解既是工作也是学习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在解说过程中需要及时记录自己的不足以及疑问,之后总结经验并积极与同事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新讲解员与老讲解员可互相旁听对方的解说,新讲解员可以向老讲解员学习,老讲解员也可向新讲解员指出问题以及提出改正意见。另外,不仅要注重与同事的交流,也要注重和观众的交流,从与外国观众的交流中可学习到恰当的表达方式,并可以验证词汇使用是否正确,还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在下一次接待相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时就可积累一定的经验。
(三)编写合适的英语讲解词
由于英文讲解更多的面对的还是来自欧美的宾客,因此此处对讲解词修改的建议主要针对西方观众。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的较大差异,这样的差异势必会影响到博物馆英语讲解的风格和解说词的内容。由于英语解说词的对象是西方观众,因此在撰写和翻译解说词时应与国际惯例接轨、充分考虑到西方观众阅读习惯与思维方式,采用以西方观众为受众目标的翻译策略。
1.应强调展品背景知识的介绍
通过对比外国博物馆与国内博物馆中对中国文物的描述时会发现,以西方观众的思维,在了解展品时,会更注重原因与过程。中文解说词的受众基本都了解本国文化背景知识,因此中文解说词中的背景介绍可以适当做淡化处理。而西方观众由于缺乏背景知识的了解,在参观展品时往往会产生疑惑。所以,英语解说词的重心应从以往中文解说逻辑的较注重外观描述转向更注重背景知识的介绍,以弥补外国观众的在中国文化知识上的空缺,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讲解的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双重功能。
2.正确翻译专有名词。
文物博物馆的解说词不可避免会涉猎到很多专有名词,而这些名词可能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所以要结合词语真正的含义来意译,还要避免抛出对于外国观众而言完全陌生的词语,却不作以解释。如“朱雀”一词,它的直译为“rosefinch”,但是“rosefinch”是生物学上的概念,属金翅科的一种鸟,而中文中的“朱雀”指的是守护南方的神兽,两者的概念完全不同,那么显然用“rosefinch”是不合适的,那么就要寻找英语中比较能与之对应的词汇,如“phoenix(凤凰)”,然后再对凤凰和朱雀的不同稍作解释。再如,介绍“草书”时,不宜直接译成“grass hand”,而是应当先说明汉字字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字体,因此应该把草书译成“a kind of Chinese character written in the cursive hand, which formed during Han Dynasty.”
除了要避免直译某些专有名词以外,还要注意不要过度翻译。例如,“鼎”一词,许多博物馆将其翻译成“tripod”,其中“tri”是表示“三”的意思,在英语中“tripod”多指摄影的三脚架,也可指三脚凳、三脚桌,引申为“鼎”。但是鼎有三足和四足之分,这种翻译过于片面。对于这种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文物,建议使用中文音译较为合适。如2016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开设的临时展览“熠熠青铜 光耀四方——秦晋豫冀两周诸侯国青铜文化展”中所有的青铜鼎的英文展牌都标示的是“ding”,讲解员可具体将鼎解释为“an ancient cooking vessel with two loop handles and three or four legs”。
3.讲解词中要注重“联系”
中国观众在听解說时会更注重文物本身,关注点一般在于文物的重要性和经济价值,因此中文讲解经常是“就物讲物”,而对于缺乏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西方观众来说,往往一个具有系统性的解说会有更好的效果,不仅要注重中国各个朝代之间的联系,也要注重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如在解说陕西历史博物馆时,在讲解来自不同朝代的随葬品时,可说明丧葬习俗的变化;在讲解唐代长安城平面示意图时,可与日本平城京进行比较等。
在讲到富有本国特色且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文物或制度等,如果能将所讲内容同观众本国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或者重要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更好,这样可以找出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处,引起共鸣,外国观众才容易明白,理解深刻,同时突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3]例如,在解说西周分封制时,可与欧洲封建制进行简单比较,可从前者是先有爵后有地,而后者是先有地后有爵,以及两种制度的从属关系、执行严格程度的差别等方面来比较。 4.凸显文化特色
在翻译博物馆解说词时,为达到最佳语境效果,除了应刪减冗余信息之外,最重要的是在翻译时做到外显化,展示出其历史文化背景和精神内涵,因此在翻译时应把音译词的内涵、中文典故和精神内涵外显化,以便使观众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的信息量。[4]博物馆展出文物时,需要在解说时把背后的文化内涵显化出来,以便让观众能够直观的了解文化信息。例如在解说古代随葬品或墓葬结构时,需要提到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介绍唐代金银器的纹饰时,要介绍到该纹饰中的文化内涵,而不应只介绍其工艺的复杂程度。
5.调整顺序
由于中英语言思维上的差异,中文习惯先描述展品外观及其工艺,再介绍展品意义,或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介绍。而英文则习惯先切入重点,首先介绍展品的用途及其文化意义,因此在英文讲解中,应当按照英文的习惯进行篇章结构的调整,把重点文化背景的介绍前置,突出重点,使观众能够一目了然,掌握重要信息,以便更好的实现其文化传播的功能。
三、结语
英语讲解在博物馆与外国观众之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形象窗口。然而,当前博物馆的英语讲解仍不能满足外宾参观的需求,在数量、质量和深度上皆有待提高。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未来博物馆需要更多能够致力于文物展览等方面的外语类人才,英语讲解员将会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博物馆的管理者,应有敏锐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高度重视英语讲解员的培训工作。而提高英语讲解水平还需要通过讲解员自身的不断努力,加强自我提升意识,编写适合自己的讲解员,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和文博专业知识,使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世界人民面前得以充分展现。
参考文献:
[1]章荣玲.关于博物馆英语讲解工作的几点思考[J].《长江文化论丛》, 2011(00):328.
[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56.
[3]王学敏.博物馆实用讲解艺术[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9: 64—65.
[4]刘岚.关联理论视角下博物馆解说词的外显化[J].外语交流,2011(4):67-68.
[5]钟芸芳.关爱教育:过程性评价的妙用[J].《新课程:综合版》 ,2014 (1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