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霜降节,向秋天赠礼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erris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
  位于桂西南峰林谷地间的天等县,稻作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壮族先民们攀援呼啸、垦荒种稻,在等待秋天的漫长岁月里,壮族人不甘寂寞,他们将丰收踩成鼓点,把榔杵打入土地,在歌舞中赠予了秋天最浪漫的礼物——霜降节。
  丰收后的等待
  时值霜降,南方的暑气虽还未褪去,但透过车窗,前往天等县的田间地头上却已是一片澄黄。盘山而行,远处时有炊烟,烧焦的稻田像谢幕烟火,完成了秋天里最后的使命。
  “今年太热了,像往年这些稻子霜降节前已经差不多收完了。”同行的司机是天等县的本地人,他说南北物候差异太大,尤其是这几年全球变暖,霜降節来了,霜降却迟迟不到。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期间昼夜温差大,离寒冬只一步之遥。北方地区一般在霜降进入秋收尾声,南方地区的一季稻、晚稻则开始陆续收割。有诗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因此农民在霜降前后总是忙于秋收秋种。
  古人深知风雨不节、寒暑不时之贻害,认为“霜降见霜,米烂陈仓”,对于农事十分恪守时令。在古徽州就曾有一个接地气的节令活动,叫“二十四节气乡游”,那时的农民在秋分时节便完成早稻的收获,开始准备乡游之事。
  “所以你们看到的那些已经收稻烧田的,大部分都是去准备过霜降节了。”
  车子驶过一个弯,司机说就快到天等了,而眼见目及的稻田里,悉数都完成了收割。
  印象中,天等是一个产椒大县,一如天椒广场中,那座数米高的朝天椒雕塑静静诉说的那样。今年六月,天等退出贫困县序列,年产值1.8亿元的鲜椒产业功不可没。对于脱贫后的首个“霜降节”,天等人已经等了太久。
  “这里就是明天霜降节开幕式的现场。”小莫说,这是她来天等县做扶贫志愿者的第三个年头,但天椒广场上如此盛大的彩排还是第一次见。夜晚的天等县有些凉意,穿着壮族服饰的男女老少们手持一杵,在小舟般的木槽中敲着鼓点,舞态生风,热情一如广场上火热的天椒。
  “这就是打榔舞,为了庆祝天等县脱贫,还会举办第三届打榔舞比赛,明天的天椒广场有好戏看了!”从广州来天等的这几年,小莫依然吃不惯辣,但每逢打榔舞表演,她却比吃了辣椒还要兴奋。
  打榔,与秋色共舞
  打榔舞,据传起源于唐代武德年间至北宋靖康年间。从最先的一种劳动情景,慢慢演变成用于酬神、还愿、祭祀、娱乐等活动的民间舞蹈。时至今日,已发展为壮族最独特的古老舞蹈,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唐人刘恂在《岭南录异》云:“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刽成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粮稻,敲磕槽弦比重有偏拍。槽声若鼓,面于数里,虽思妇之弄砧,不能比浏亮也。”
  1400多年前的图景,此刻在天等县的天椒广场上,再次轮回上演。
  随着《打榔舞》音乐的响起,千人广场上,壮族同胞们用木杵有节奏地敲击榔壁、榔底和榔边,动作欢快有力,节奏稳重,声调若鼓,响彻数里。
  通常来讲,打榔舞表演者不分男女老少,有二人对打、四人对打、多人交错对打等多种方式,但在人数众多的比赛当天,主要以四人以上的交错打为主。
  “我有一个下打的动作失误了,没跟上节奏。”进远队的龙姐说,他们队只拿到了8.72分,成绩不是很理想。“天等人几乎从小就会打糍粑,舂稻谷,稻文化都是耳濡目染的,其实比的就是哪个团队更整齐。”备战霜降节的打榔舞比赛,龙姐说进远队只训练了短短的一个星期,但比起成绩和奖励,她觉得自己还是更享受霜降节赶圩一样的氛围。
  “霜降节其实也是一个圩,但与三月三的歌圩不同在于,它主要就是多了打榔舞的这个舞。”天等县文化馆的王馆长说。他刚拍完“千人打榔”的相片,举着单反的手上还沾着点油彩。“对,我平时主要是画油画的,今年我们脱贫了,准备搞点素材,给天等送个贺礼。”
  王馆长介绍,打榔舞在技法上有拖打、冲打、点打、撩打和对打(击棍)等,在步法上有小踏步、并步等,各种打法可在一人指挥下任意反复组合,尽兴而止。“你有没有发现比赛一上午的音乐都是一样的,其实这是县文工团为了方便表演创作的,而最原始的打榔舞节奏明快、声音嘹亮,都不用音乐的。”
  比赛很快进入尾声,从人群围起的里外三层中挤出,王馆长带我参观了天椒广场上的另一道风景。“十月金风催稻黄,镰刀未动杵先扬。壮家霜降欢歌起,再聚千人共打榔。”横在天椒广场诗歌长廊一隅的,是天等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黄绍记的这首《第三届千人打榔舞》,与它成行的是另三首歌颂霜降节的诗歌。
  在离开广场的时候,一支年轻的打榔队伍聚在树下合影留念,每个人的手上还留着握杵的汗珠,但脸上却已挂满秋天的喜色。拍完照后,我问成绩如何,但他们却笑了笑,说自己只是邻街税务局的工作人员,上午来庆一庆丰收,下午就要回去继续工作了。
其他文献
“虾子要吃活着烧的,痛出来的鲜美,才足够颠倒众生。”张嘉佳在《生鲜小龙虾的爱情》中写道。  在夏夜,总能浮现这样的画面:趿拉着拖鞋,三五朋友约在楼下大排档,一大盘红得诱人的小龙虾香了唇齿,一大口“气势冲天”的冰啤爽了身子……一顿小龙虾,不仅仅是其美味征服了我们的味蕾,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珍惜当下一起吃小龙虾的人。  旧时初见,香满童年  前些日子,时常翻起外公手抄的唐宋诗词,偶然看到东坡先生之作
期刊
晨光熹微,天空刚刚泛白,娘水镇上的水上居民还在睡梦之中,茵莱湖面依稀飘浮着薄雾,隐约听到击水穿流、渔船飞驰的声响。湖中扁舟之上,捕鱼者头戴斗笠,身着短开衫,肥大宽厚的长裤因常年泡水而略显发白,手上提着一个形似佛塔的巨大罩鱼笼,单脚立于船头,一脚则缠绕船桨,以脚击水。斗笠下的双眼锐利如鹰,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湖面动静,渔人屏住呼吸,握着罩鱼笼的手越发吃紧,静静等待着水草间往湖面换气的鱼儿,给其致命一击,
期刊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的旅游业进入近乎停滞状态,成为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2021年7月份,美国《时代》周刊从其国际通讯员和撰稿人中征集提名,评选出了100个值得探索的非凡目的地。在这份榜单中,东南亚国家共9个目的地入选。  近年来,东南亚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海岛风光、较低的消费水平等优势,成为中国游客出境游的热门目的地。虽然疫情还在继续,但并不影响我们怀揣诗和远方的梦想。一起来看看《时
期刊
Lying at the north foo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 Ili Kazak Autonomous Prefecture is in the west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bounded on the northeast by Russia and Mongolia, on the west by Ka
期刊
作为中南半岛唯一的内陆国家,老挝的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在人們印象中,它曾经饱受战乱,贫穷而落后,但就在这个依然贫穷的国度中生活着的人们却有着让人无比艳羡的幸福生活。老挝占巴塞省地处泰国、越南及柬埔寨三个国家交汇之处,其作为古真腊王国的故都也曾辉煌一时。历经时代变迁,如今的占巴塞早已褪下了王权的华服,淡出了公众的视野,成了一座远离人群喧嚣,清静悠然的小城。这里缓慢、闲适、温柔,一如这乡间夏日孩童
期刊
作为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举办地,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地缘相近、文化相亲的天然优势,这使得广西日渐成为了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  近年来,广西承接中国—东盟重大建交展演活动、文化遗产相关交流活动,合作项目赴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柬埔寨、 越南等东盟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13泰国·中国广西文化年——美丽广西” 展演交流活动  2013年7月
期刊
2000多年前,由广西合浦始发南下的“海上丝绸之路”拉开了中华民族与东南亚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序幕。如今,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日益密切,文化交流在其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内容,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历经14年风云变化,见证了广西文化产业品牌的快速成长,也见证了文化成为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回首14年,这条“艺术丝绸之路”依旧绵长。  第1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  时间
期刊
1975年,《印度之歌》导演见面会。扬坐在第一排,就坐在杜拉斯对面。他掏出《毁灭,她说》,请求签名:“我想给您写信。”杜拉斯写下地址:巴黎圣伯努瓦路5号。在康城火车站的出发小酒吧,他们一起喝了酒。第二天,扬就开始写信,没有回信,没有停,几百封,直到1980年夏。  1980年7月的一天,杜拉斯说:“来吧,我们一起喝一杯。”两个月以后,《80年夏》出版,献给“扬·安德烈亚”,这是杜拉斯为扬取的名字。
期刊
当2008年越南下龙湾第一场山水实景演出圆满落幕时,谁也不会想到,树起这张旅游名片的,是来自桂林“印象刘三姐”的原班人马。而促成这段美谈的“第一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正是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以下简称文化论坛)的前身。从诞生至今,十四载承前启后,十五年历久弥新。  2020年,文化论坛重返桂林,在秀甲天下的喀斯特山水下,将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为主题,继续前行。  文化土壤,开出经
期刊
在黔湘桂三省交界处,是崇山峻岭环抱的溪蛮之地。山岭中别有洞天的盆谷地带,被称为侗或峒。而侗族,即生活在山峒之间的民族。“阳光炼,溪水磨,大山托;无声变有声,有声变歌声。”千百年来,与世无争的侗族人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用歌唱的方式书写历史、粉墨生活。  “凡有鼓楼处,皆能唱侗歌”是侗乡图景的细水流长;“饭养身,歌养心”则是侗族精神的高山仰止。路遥马急的今天,歌师已然迟暮,但桑梓枌榆下,琵琶和马腿琴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