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午:“我无罪,我伏法”

来源 :人物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i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把他描述成一个优秀的农民企业家,有人称他为一个为中国农民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的思想者,甚至有人称他为“中国企业家的良心”,也有媒体称呼他为“中国农民的英雄”。他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牢狱之灾而受到全社会的瞩目。无论外界对他如何评价,他却对自己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看似可喜可贺,其实是可悲可叹的人物。”
  祖国/我对你意见太多/请不要怪我/因为你的丑陋/代表着我
  祖国/我对你意见太多/请不要怪我/因为我是你忠实的儿子/你可以任意折磨我
  祖国/我对你意见太多/请不要怪我/因为我理解你/你可以不理解我
  祖国/我对你意见太多/请不要怪我/我愿意你十全十美/因为你就是我
  祖国/我对你意见太多/请不要怪我/因为我不能改变/我就是我
  这是孙大午在获刑后写的一首小诗。提及自己2003年的那场经历,孙大午仍然觉得委屈。与一般的“非法集资案”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午集团的集资行为没有受害人。
  经历了“判三缓四”的牢狱之灾之后,孙大午的人生发生了些许改变。他从大午集团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变成大午集团监事长。他已数年不干涉集团的经营和决策,只是做一些监督和提意见的工作,现在他又开始研究考古,并小有成就。如果不是当年那一场审判,孙大午的生活也许远远不是今天的样子。
  
  “我无罪,我伏法”
  
  从河北省徐水县一个村民到河北首富,再到北大演讲的实业家,孙大午的前半生可谓传奇,然而90年代末遭遇的民企融资问题却令他的人生急转直下。
  孙大午办企业,最头痛的事情是无处贷款。一脑门子理想主义的孙大午也曾经为了贷款弯过一次腰,有一年,大午集团要投资一千亩的葡萄园,需要贷款600万。当时,有人即劝孙大午走走后门,孙大午被说服了给当地信用社的领导送去了1万元,但是,1万元没办成事,孙大午很气愤,非要将这1万块要回来,最后要回了6000元。从此之后,他与当地信用社彻底绝缘。为了自救,从1995年开始,孙大午想到了从亲戚那里筹钱,由大午集团出据借据,承诺给以一定的利息。这种模式后来拷贝给了大多的员工,在大午1300名员工中,共有900余名把钱借给——或者说存给了大午集团,这些员工的亲戚又带来了1000家储户,然后户户相传,储户逐渐扩大到了附近的几个村庄,最终逐渐形成了4600户的规模。每借到一笔资金,大午集团就给储户一份统一的借据作为凭证。这些钱存取完全自由,大午集团一直信守存款承诺,按时支付本金和利息。
  虽然并不“名正言顺”,但这也算是一种皆大欢喜的“民间借贷关系”。从1996年到2003年,长达8年的融资活动中,储户和大午集团从没有发生过信用纠纷。甚至在孙大午案发后,也没有出现储户大规模挤兑的现象。
  2003年开始,长期徘徊于“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之间的大午集团终于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而性格耿直、地方人脉并不“兴旺”的孙大午也因此锒铛入狱。
  接下来的那场审判,几乎惊动了整个中国法学界和经济学界,柳传志、茅于轼、巴曙松等众多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纷纷为孙大午鸣冤叫屈,在国内掀起一场关于民间集资定性问题的大讨论。最终,徐水县法院一审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孙大午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到现在,孙大午始终不认为自己真的犯了罪,谈到这起事件,他将自己的感受概括为六个字:“我无罪,我伏法”。
  
  “捡破烂的老人是我的父母”
  
  在孙大午看来,把非法集资和集资诈骗混为一谈,任意以司法形式处理民间集资,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千万人的集资债务不再偿还。这种“以刑抵债,债权自负”的做法,损害了大众的利益。只要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没有欺诈的行为都应该是合法的民间借贷。他身陷囹固之时,有办案人员对他说,你怕什么呀,坐了牢就不用还账了连本金都不用还。
  “意思是如果判了我刑,我这一千多万就不用还了,而且不要说利息,本金都可以不还。这叫什么法律?”
  “安得淳风化淋雨,遍沐人间共和年”,孙大午在大午集团的门口贴了一副自拟的对联,代表了他的人生终极追求。孙大午的父母都已90岁高龄,两位老人早先每天都会去捡拾大午城工厂周边的废品,可孙大午从未阻止过父母捡破烂,而且每每有人问及,他总会十分坦然地指着路边捡拾废品的佝偻老人说,嗯,这是我的父母。
  生怕外人有不必要的猜测,刘凤兰老人曾经托人写过几句声明,而且公开挂到大午中学的墙上——“我们出身穷苦,受苦受惯了,愿意凭劳动吃饭,(我们捡破烂)和大午孝顺无关。”
  孙大午被释放当日,在家门口,85岁的老娘抱着49岁的儿子老泪纵横,孙大午笑言安慰。转身,有部下告知,入狱期间,他收养的两个孤儿,因交不起学费差点被赶出校园,闻听这事,孙大午顿时眼圈一红,对着电视镜头,掏纸抹起了泪。
其他文献
当你为他人端去一碗汤,从热到温的距离能有多远?超不过百米,也近不过半米。95集新版《三国》中,曹操的扮演者陈建斌万众瞩目。他与同为演员的妻子蒋勤勤夫妻恩爱,对父母双亲也至情至孝,婚后曾将双方父母迎进家门共同生活,没想到从此这个超级大家庭却充满了矛盾。但最终,他们用时下流行的“一碗汤的距离”化解了隔阂。  2006年1月,陈建斌与蒋勤勤在北京低调登记结婚。为了尽孝,他们特意购买了一套复式楼,将双方的
期刊
作为一个男生,他过于乖巧,在过去的24年中,他不曾有过任何疯狂的举动。他一直是那样安静……然而,在这个炎炎夏日,魏晨这个阳光的男孩内心里的躁动再也无法遏制,暗伏的叛逆期如同小宇宙般迸发出来。    墨镜 胸肌 翻开的衣领    安静的人总习惯于层层包裹,以隔离令他羞涩的东西。如果一个明星总是腼腆地冲你微笑,如果他总是露出一副脱不去的学生气质,甚至保守的着装也是一成不变,估计你会嘀咕:这个^在娱乐圈
期刊
“七年之痒”、“选秀将死”,这几乎是今年提及快男、花儿朵朵等歌唱类选秀时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短语。遥想前几年,作为粉丝的你平日肯定会呼天抢地狂拉亲友短信投票,作为观众的你每逢比赛日也免不了被大煽其情大洒狗血,那时选秀是个全民参与的狂欢节,谁不看谁就out了,而到了今年,你多半是漠然路过,很可能决赛都完了还不知道选手有谁。鲁迅曾云,作家的寂寞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入毫无反应”,电视节目也一样,最怕
期刊
向全世界展示全新的“中国形象”,自然是一个天大的好事,不过以50多位华人明星集体亮相共同诠释“中国形象”,却引来不同的声音。其中最大的分歧便是。谁能真正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  “李小龙、成龙,中国人都会功夫。”  “穿长袍子留长胡子的老头儿。”  “和邪恶的龙一伙儿……”  这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上一些外国网友提到中国时的反应。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提到中国,
期刊
每一个天涯ID的背后,都隐藏着一双窥私的眼睛,再加上门槛低,不需要对专业有太多了解,只要有料可爆,任何人都可以开八。天涯火爆的帖子常以“818”作为开头,这个原本没有实际含义的数字组合,如今已经成为天涯的代表性标志。  天涯有很多热帖,热到全国各大网站和报刊杂志争相转载,这里也潜伏了很多娱记、明星、经纪公司、电视台等媒体,还有很多走火入魔的“粉”和丧心病狂的“黑”。  在这个号称“人际关系的社区”
期刊
爱他,就把他送到剧组,因为那是一个锻炼人的地方;恨他,也把他送到剧组,因为那里是一个摧残人的地方。  作为演员,一年光景中的大部分时间很可能都要在剧组度过。不少演员是在剧组里把恋爱谈了在杀青与开机间隙把婚结了把娃生了,然后又奔赴剧组。殊不知,小小的剧组却是一个被压缩的社会。相对密闭的空间里,演员们将遭遇来自生理、心理两大领域的问题,吃喝拉撒睡还是最浅层次的,更深的是人际关系的微妙……    吃喝拉
期刊
他被称为“黑客罗宾汉”,作为“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认为,透露公共治理机构的秘密文件和信息,对大众来说是件有益的事。于是,7月26日,9万多份驻阿美军秘密文件的泄密让他足以成为创造历史的人物。  在1971年,参与研究越战报告的专家丹尼尔·艾斯伯格将一批“越战最高机密文件”交给《纽约时报》曝光震惊全世界。这一泄密事件最终导致美国停止越战以及尼克松总统的蒙羞辞职。艾斯伯格也因此成了“反战
期刊
日前,原F4成员之一的朱孝天因称内地为“祖国”,引发台湾地区网友炮轰。最近,他又在微博上有感而发,他写着,“小时候在台湾被叫外省人,在新加坡念书时被叫台湾仔,在美国我是Chinese,在内地变成台胞。“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知道我究竟属于哪里。”跟朱孝天一样困惑的台湾偶像,还有多少?    “没有政治,我写的是乡愁”    这场论战缘起8月4日,当日在杭州拍戏的朱孝天在微博上写道,“刚去了趟杭州火
期刊
父母之爱,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表达?当活跃于豆瓣网上的80后们呐喊出“父母皆祸害”,以“反父母小组”的名义,言之凿凿地控诉父母犯下的“罪行”时。惊讶之余,  人们也不得不反思80后与50后这两个群体,三十年的时代断裂中。  他们之间发生的时代对撞。  加入“父母皆祸害”网络讨论小组之前,28岁的方馨已经向父母“宣战”了14年。“战斗”的手段包括:考上一所远离家乡的大学,不看新闻联播,不看春晚,不按
期刊
四平八稳,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内容似乎很多,却是套话多,宣传多,这是中国官员留给外界的普遍印象,官场内亦不乏反感者。到了国外,中国官员虽不至这么牛气冲天,但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依然一套官方语言,非字斟句酌不开口。西方记者常常抱怨:“我也愿意报道中国的观点和看法,但电话打到中国的使领馆时,往往没有下文。一般中国官员都不接受采访。”    中国官员金口难开    2003年6月,金边,中国外交部部长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