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有限,还是管理落后 我国低空空域够用吗?

来源 :公务与通用航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证明,空域是越用越有效,越用越好用,全球没有一个大国的空域存在不够用的问题。当前,我国低空空域还处于低开发状态,所谓“空域资源紧张”,不是空域资源有限造成的,而是空域管理能力不足造成的。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改革空域管理体制”,这说明政府高层很早便已经认识到:我国空域管理体制需要改、值得该、应当改。当前,我国空域管理体制相对僵化,主要表现为:军事航空优先,民用航空无法获得充足空域;运输航空单翼发展,通用航空难以与其协同发展;此外,随着无人机的发展,有人飞行空域能否让无人机融入也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仍然不能制定出一个持续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需要的空域管理体制,势必制约各类航空活动的均衡快速发展,最终影响国家未来的综合实力。
  下面,我们先看看我国的空域还有多少增容潜力。从民用航空看,2013年底,我国运输飞机2145架,通用飞机1654架,运输飞行693万小时,通航飞行59.1万小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每年约有2000万运输飞行小时,约为我国3倍,通航飞行2500万小时,约为我国50倍,整体民航总飞行小时约为我国的6倍。中美两国的国土和空域总量基本相当,简单计算一下,可见我国空域内的民用飞行密度仅为美国的1/6。再看军事飞行,根据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2014年12月9日公布的统计数据,中美军机数量对比约为2200:9300,差距超过4倍。据此推测,美国和中国军事飞行总量的差距应该不低于4倍。这样看来,跟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空域总体容量还有4—6倍的增长潜力,其中,低空空域容量至少有5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因此可以说,我国空域资源尤其是低空空域资源的使用还远没有到达“天花板”,“空域资源有限”一说实无根据。
  相比较而言,在空域的管理和使用上,美国比我们务实和有远见。美国的领空不可谓不繁忙,但他们并没有抱怨空域资源紧张,而是想方设法提升空域保障能力。早些年,他们提出了国家空域系统(NAS)现代化目标;近些年,随着航空技术,尤其是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他们不断推进空域政策改革。2014年,美国联邦航空局已经陆续批准电影拍摄、精益农业、巡视监测等六类无人机测试飞行与验证。但即便如此,美国政府的工作进度仍被业界批评。国际无人机系统协会一直在督促美国联邦航空局抓紧制定民用无人机的运行规则,“因为推迟一天的经济损失是2700万美元”。
  有人一直在强调说,中国不要老跟美国比,因为两国的体制、国情完全不一样。那么试问一下,我们应该跟谁比?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有独立发展的体制和安全需求。美国一直把我们当成他们的假想敌、有力的竞争对手,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正视对手,缩小与对手在航空领域的差距?
  即使抛开美国不管,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低空空域的利用率也远远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根据国际民航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的通用航空飞行小时超过4000万小时,而我国只占其中的1.5%左右,即使排除美国因素,我国低空空域利用率也仅为其余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还有人说,中国独特的国家安全需求,使得我国不应过多发展通用航空。笔者认为,这是典型的零和思维。作为遭受空中恐怖袭击和潜在威胁最严重的国家,美国只是在“9·11”之后加强了国土安全管控,但并未因此阻止通用航空的发展。他们认为:如果这么做,将帮助恐怖份子损害美国利益。另有一些人强调,中国要在实现低空空域全监视后,才能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笔者认为,这种想法也是过于保守的。首先,全球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是这么发展通用航空的;其次,直到目前,我国运输航空尚未实现全部航路的雷达覆盖,但这并不限制运输航空的发展,尽管从技术上来说,高空航路监视比低空监视更容易实现,成本也更低。
  这些年,我国在低空空域管理方面提出了很多技术方案与改革方案,这些方案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但所有这些方案中,涉及飞行便利性改革的内容少之又少。例如,全球主要国家都采用了最简单的方法来管理低空空域——遵循国际民航组织建议的空域分类规则,低空空域只在确有必要的管制机场(全球大多数机场是非管制机场)的起降地带和国防禁区实施空中交通管制,其余地带一律放开。而我国,简单的工具不用,反倒先使用复杂的工具。国际民航业多年来推行的三级条件航路划设、空域按计划动态分配等做法是解决繁忙空域军民航空管协同工作的工具,一般极少应用在低空空域,而我国却把这些工具作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创新思路,就好比拿一张捕鲨鱼的网去捕虾米,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笔者以为,中国低空空域改革最大的障碍在于决心,而不是技术和方法,最大的难题在于我们敢不敢承认自身空域管理水平的滞后,尤其是空域管理理念上的落后。只有下定了决心,承认自身的不足,我们才有魄力改革僵化的空域管理体制,打通军民航技术障碍,引进国际上通行的空域管理办法,适应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发展的需要,管好该管的,放开没必要管的,把空防的工作重点放在地面防控体系建设和国境外防空识别能力上来。
  世界通用航空发展的历史说明,发达的通用航空完全不会阻碍一国军事航空的现代化。一个有包容性的、能满足各类经济社会需求的先进的国家空域管理体系,应是国防航空最重要的保护对象之一,空域资源的高效利用也正是一个国家“治理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最好的证明。
其他文献
经过几十年的辛勤积累,中国人富起来了,被压抑多年的物质拥有欲喷薄而出,我们仿佛在买进全世界。从手提袋到石油,还有许多别的东西。我清楚地记得,我所在的小城市,空气中突然有一天传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声音:那是V型12缸发动机超过600马力的狂暴吼叫,来自一款意大利超级跑车——兰博基尼,而它属于当地一位著名的地产老板,他建造的项目是家乡的城市地标之一。之后的一段时间,常常能在家乡的街道上听到这头“大牛”粗
期刊
当前,制约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金融保险财税政策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很好的解决。如果没有适合的金融租赁政策,中国通用航空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改善航空尤其是通用航空租赁业的整体发展环境,是当前促进行业整体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  2013年9月26日,第二届中国航空金融发展(东疆)国际论坛在天津举行,主题为“中国航空金融的真实成长与挑战”。本届论坛围绕更为广泛的航空金融发展
期刊
通用航空被称为人类交通运输的“第四次革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始终没有开放发展的行业,其前景普遍被社会各界看好,各家预测机构给出来的预测结果也是非常乐观,但其实,就目前来看,这是隔了一层玻璃的光明前景。仅拿机场来看,作为通航发展的基石——通用机场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其发展现状并不乐观。  截至目前,我们的中华大地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颁证通用机场43个,未颁证通用机场及起降点243个。
期刊
自2010年以来,随着利好政策信号的不断释放,业内外对整个通航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各类资本疯狂涌入,但进入2013年,严峻的产业发展环境现实促使更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产业的前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出理性的声音,然而,投资者的热情并没有因此而降温,整个中国对于通航依然充满的想象,2013年第三届中国国际通航大会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航
期刊
无论是皮亚图斯展台上的免费香槟还是数不胜数的小型酒会,无不提醒着NBAA航展的现场观众,这既是一次盛大的公务航空业商贸集会,也是一场业内人士的聚会狂欢。只可惜,这场狂欢里太缺少中国人的身影。  NBAA年会是全球最大的公务航空展,或许是因为“年会”这一名称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因此今年的NBAA年会正式更名为“公务航空会议暨展览”,简称BACE,与亚洲公务航空展(ABACE)、欧洲公务航空展(EBAC
期刊
近几年,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呈现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整体在宏观性和结构性等方面的问题还比较多,总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划经济思想痕迹太深,国家“包下来”的理念仍然大有市场,在面向完全市场竞争的转变过程中,还有许多不适应和理不顺的方面。  第二,国家宏观产业发展战略不清晰,技术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水平偏低,致使通用航空飞行器的科研、生产制造和运营服务之间脱钩严重,不仅
期刊
我国通用航空产业正步入快速发展期,构建产业指数有助于全面把握产业发展、形成产业的科学布局和引导资本的理性进入。中国通用航空发展指数的评价结果显示:我国通用航空整体发展迅速,政策改革效果明显,但产业竞争力不足,发展不均衡,各方面均亟待加强。  我国通用航空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产业,又属于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但简单的数据罗列难以判断通用航空的真实发展水平,仅
期刊
杨凤田  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飞机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担任中航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歼八系列飞机多个型号的总设计师,现任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辽宁通航研究院院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航空金奖获得者。  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层面不断发出利好消息,大量资本纷纷流向通航领域,各类通航企业、机场、产业园更是遍地开花,似乎形势一片大好。但如果对此行业稍作研究,便会发现
期刊
在国内,直升机用于海上人命救助时间并不长。1991年,美国工程船DB29在海上遇险,专业救助船舶率先出发执行救助任务,随后中信海洋直升机公司和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的直升机出动。最终由于直升机速度优势,在船舶到达救助现场时,直升机已经完成了救助任务。这起救援深深触动了国内有关部门,于是使用直升机执行海上人命救助开始列入国家规划。  2001年,上海海上救助飞行队成立,这是国内首支专业直升机海上人命
期刊
本刊采访过的所有人物中,陈澍是唯一一个直言:“通航并不难做”的人。同时,陈澍并非航空专业出身,入行以前的他也没有专门接触过通航产业。那么,是什么让陈澍如此自信?  陈澍说通航一点都不难做,说着,他站起来,用记号笔在玻璃墙上画了起来。  他画的是一个类似七巧板的拼图,但它有八块。陈澍说,这是他的朋友在云南买的一个益智玩具,看起来无论怎么拼,“都会多出来一块儿。”  “大家都说它拼不出来。”陈澍话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