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区域活动是指教师依据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参照儿童认知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环境、投放材料,让儿童依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兴趣、经验,以个别或小组的形式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方式。建构游戏是最受儿童欢迎和喜爱的活动之一,它可以锻炼和培养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和与人协作能力。游戏的环境材料是儿童进行游戏的基础,对游戏的进程和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自主学习;建构区;环境创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指出,儿童有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即具备了基本的探究未知、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区域活动是在儿童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能充分照顾儿童的能力、特征的差异,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为儿童创设一个能满足他们自主探究、支持性的环境。
一、 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加深对物品和建筑物的印象
儿童建构的作品来源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积累相关经验。他们对周围建筑物的形状、结构、色彩、材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才能在建构游戏用作品呈现出来。
因此,教师需要丰富和加深儿童对周围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儿童接触各种类型的建筑物,有目的地引导儿童从建筑物的名称、结构、形状、组合关系、色彩搭配等方面去认识和观察建筑物。同时注意引导儿童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比如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等。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在户外活动时间引导儿童观察幼儿园的大门、操场、围墙、教室的形状结构、位置关系、色彩搭配等,帮助他们加深对幼儿园的认识。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的外出参观的机会,丰富儿童的相关经验。如去公园、博物馆的时候,让儿童注意观察公园里面的城堡、迷宫、游乐场,博物馆的整体建筑物造型、特殊设计,并引导儿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进行观察。再次,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模型、视频等引导儿童观察我国的一些典型的建筑物,如天安门广场、北京故宫博物院、长城、黄鹤楼等,从而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拓展他们的视野。
二、 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陈鹤琴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只有儿童自己思考的、探索的、发现的,才会成为儿童真实的感受、体验,才有助于儿童的发展。成人不要替儿童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这样会打击儿童游戏活动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充分尊重儿童在建构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构游戏中应遵循五个自主原则:自主选择结构材料、自主选择操作方式、自主选择场地、自主选择玩伴、自主选择建构主题。即在建构游戏中,教师要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支持性的心理环境,对儿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例如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和意愿,支持他们自由选择建构的主题、材料和伙伴;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或出现错误的时候,不是简单粗暴地给予打断和纠正,而是给他们充分信任,引导他们通过思考、交流尝试等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他们身体和心理保持在积极活动的最佳状态。
三、 合理安排操作的时间,促进建构游戏的深入
充足、合理的游戏时间是儿童自主游戏的前提,也是儿童不断尝试、创新的保障。因此,教师要保障儿童在建构区的游戏时间,尤其不能让一日生活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挤占游戏时间。同时,教师要保障儿童游戏时间、机会的平等和公平,保证每个儿童都有平等的时间和机会进入建构区。
据研究显示,儿童建构游戏的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提高,且保持积极的游戏状态时间也不断增加。小班儿童在建构游戏时经常出现一些简单重复操作,没有明确的主题,也很少出现合作和交流行为,游戏时间为10分钟左右的时候效果最佳。中班儿童认知经验相对丰富,游戏中逐渐出现了交往行为,一般在20分钟左右积极行为多于消极行为,且建构作品的复杂程度最高,超过这个时间后作品复杂程度降低。到了大班儿童个性特征逐渐稳定,能力不断提高,有了建构的主题,还经常与同伴合作、讨论,建构游戏的时间在30分钟为佳。因此,儿童自主游戏的时间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同时,教师还要合理考虑儿童在游戏中的状态,认真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言谈举止,从而对他们的游戏时间进行终止或是延长的判断。
四、 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儿童的发展需要
不同年龄段儿童游戏的水平不同,对环境材料的需求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投放的材料也应该体现出年龄层次的差异。
例如:小班儿童处于平行游戏和独自游戏的阶段,建构作品时缺少实现规划,也很少与同伴合作和交流,享受摆弄和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因此,这段时期主要通过材料激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操作兴趣。适合小班儿童的材料应该是:种类不要太多,色彩鲜艳、大小适中并便于操作的材料,如彩色的大块积木、乐高玩具、塑料瓶、鞋盒等。中班儿童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游戏中的合作和互动行为开始增加,这一时期儿童游戏材料应该丰富多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为中班儿童提供的材料有:各种各样的、有一定挑战性且需一定力度操作的材料,如小型木质彩色积木、塑料乐高花片插、各类串珠等。大班儿童游戏经验相对丰富,乐意在游戏中与人合作和交往,建构之前主题意识比较强,且有了一定的空间结构概念。游戏材料投放应以激发儿童创造力为重点,用简单、具有挑战性的、低结构材料更能激发儿童对游戏的欲望和兴趣。为大班儿童提供的材料应是:精细的、有难度的、创作空间更大的建构的材料,如微型胶粒、太空积木、奇思百变趣味插子等。
五、 投放丰富的材料,满足儿童的自主选择需要
建构材料的选择应种类丰富且数量充足,这些材料应能满足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儿童能在材料中进行自由选择,避免争相模仿和材料不足的现象。
建构区的材料投放应注意数量和种类之间的平衡:不同体积、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积木,供儿童自由组合搭建;各种积木、积塑、雪花插塑、管状插塑等,供儿童进行操作、拼接等。同时,游戏材料的丰富性要体现因地制宜,与自然相结合,經济环保。教师可以收集整理的生活中的一些废旧材料和自然材料,如纸箱、纸盒、一次性纸杯、瓶罐、木块、秸秆、石块等,这些材料可以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需要进行选择。同时,在搭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儿童新的需求及兴趣点,适时地提供新的配用材料以便儿童进行选择性地使用。
六、 投放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满足儿童自主学习的需要
陈鹤琴曾指出:“儿童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我们可以利用引导性的材料来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习惯,在教育上可以取得事半功倍或意想不到的效果。”区域游戏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儿童易受暗示的心理特征,投放一些具有引导性、暗示性的材料满足儿童自主学习、操作中学的需要。
一是让引导性材料成为“规则提示员”,利用引导性的材料提醒儿童遵守有关区域的规则,同时在游戏中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如小班儿童在建构区游戏时经常会出现积木乱放、争抢材料等现象。教师可以把积木材料的图片贴在指定的位置上,小班儿童就能根据这一提示将材料放到指定的位置。
二是让引导性的材料发挥“第三位教师”的作用,可以缓解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压力。为了维持建构区游戏活动的有效展开,教师通常要密切关注儿童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语言、表情等,从而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这无疑会使教师减少对其他区域的关注度,这样无疑会降低教师对其他区域的把控和指导。此时,教师可利用引导性环境,把一些常规性的要求、常见的问题,变成儿童可以看得到的环境要求,让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成长。例如,在建构区展示生活中具有美感的公园、游乐场、风景名胜的图片,让儿童自发地设计图纸,自主搭建。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也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探究欲望。
参考文献:
[1]朱若华.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董素芳.结构游戏材料投放方式对儿童结构游戏行为影响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庄宏玲.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5).
[4]邱学青.幼儿园自主性游戏的实现条件[J].学前教育研究,2008(1).
[5]吴春红.创新在孩子们的游戏中:谈借助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
作者简介:朱倩倩,江苏省苏州市,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关键词:自主学习;建构区;环境创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指出,儿童有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即具备了基本的探究未知、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区域活动是在儿童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能充分照顾儿童的能力、特征的差异,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为儿童创设一个能满足他们自主探究、支持性的环境。
一、 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加深对物品和建筑物的印象
儿童建构的作品来源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积累相关经验。他们对周围建筑物的形状、结构、色彩、材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才能在建构游戏用作品呈现出来。
因此,教师需要丰富和加深儿童对周围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儿童接触各种类型的建筑物,有目的地引导儿童从建筑物的名称、结构、形状、组合关系、色彩搭配等方面去认识和观察建筑物。同时注意引导儿童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比如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等。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在户外活动时间引导儿童观察幼儿园的大门、操场、围墙、教室的形状结构、位置关系、色彩搭配等,帮助他们加深对幼儿园的认识。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的外出参观的机会,丰富儿童的相关经验。如去公园、博物馆的时候,让儿童注意观察公园里面的城堡、迷宫、游乐场,博物馆的整体建筑物造型、特殊设计,并引导儿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进行观察。再次,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模型、视频等引导儿童观察我国的一些典型的建筑物,如天安门广场、北京故宫博物院、长城、黄鹤楼等,从而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拓展他们的视野。
二、 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陈鹤琴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只有儿童自己思考的、探索的、发现的,才会成为儿童真实的感受、体验,才有助于儿童的发展。成人不要替儿童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这样会打击儿童游戏活动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充分尊重儿童在建构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构游戏中应遵循五个自主原则:自主选择结构材料、自主选择操作方式、自主选择场地、自主选择玩伴、自主选择建构主题。即在建构游戏中,教师要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支持性的心理环境,对儿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例如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和意愿,支持他们自由选择建构的主题、材料和伙伴;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或出现错误的时候,不是简单粗暴地给予打断和纠正,而是给他们充分信任,引导他们通过思考、交流尝试等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他们身体和心理保持在积极活动的最佳状态。
三、 合理安排操作的时间,促进建构游戏的深入
充足、合理的游戏时间是儿童自主游戏的前提,也是儿童不断尝试、创新的保障。因此,教师要保障儿童在建构区的游戏时间,尤其不能让一日生活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挤占游戏时间。同时,教师要保障儿童游戏时间、机会的平等和公平,保证每个儿童都有平等的时间和机会进入建构区。
据研究显示,儿童建构游戏的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提高,且保持积极的游戏状态时间也不断增加。小班儿童在建构游戏时经常出现一些简单重复操作,没有明确的主题,也很少出现合作和交流行为,游戏时间为10分钟左右的时候效果最佳。中班儿童认知经验相对丰富,游戏中逐渐出现了交往行为,一般在20分钟左右积极行为多于消极行为,且建构作品的复杂程度最高,超过这个时间后作品复杂程度降低。到了大班儿童个性特征逐渐稳定,能力不断提高,有了建构的主题,还经常与同伴合作、讨论,建构游戏的时间在30分钟为佳。因此,儿童自主游戏的时间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同时,教师还要合理考虑儿童在游戏中的状态,认真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言谈举止,从而对他们的游戏时间进行终止或是延长的判断。
四、 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儿童的发展需要
不同年龄段儿童游戏的水平不同,对环境材料的需求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投放的材料也应该体现出年龄层次的差异。
例如:小班儿童处于平行游戏和独自游戏的阶段,建构作品时缺少实现规划,也很少与同伴合作和交流,享受摆弄和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因此,这段时期主要通过材料激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操作兴趣。适合小班儿童的材料应该是:种类不要太多,色彩鲜艳、大小适中并便于操作的材料,如彩色的大块积木、乐高玩具、塑料瓶、鞋盒等。中班儿童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游戏中的合作和互动行为开始增加,这一时期儿童游戏材料应该丰富多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为中班儿童提供的材料有:各种各样的、有一定挑战性且需一定力度操作的材料,如小型木质彩色积木、塑料乐高花片插、各类串珠等。大班儿童游戏经验相对丰富,乐意在游戏中与人合作和交往,建构之前主题意识比较强,且有了一定的空间结构概念。游戏材料投放应以激发儿童创造力为重点,用简单、具有挑战性的、低结构材料更能激发儿童对游戏的欲望和兴趣。为大班儿童提供的材料应是:精细的、有难度的、创作空间更大的建构的材料,如微型胶粒、太空积木、奇思百变趣味插子等。
五、 投放丰富的材料,满足儿童的自主选择需要
建构材料的选择应种类丰富且数量充足,这些材料应能满足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儿童能在材料中进行自由选择,避免争相模仿和材料不足的现象。
建构区的材料投放应注意数量和种类之间的平衡:不同体积、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积木,供儿童自由组合搭建;各种积木、积塑、雪花插塑、管状插塑等,供儿童进行操作、拼接等。同时,游戏材料的丰富性要体现因地制宜,与自然相结合,經济环保。教师可以收集整理的生活中的一些废旧材料和自然材料,如纸箱、纸盒、一次性纸杯、瓶罐、木块、秸秆、石块等,这些材料可以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需要进行选择。同时,在搭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儿童新的需求及兴趣点,适时地提供新的配用材料以便儿童进行选择性地使用。
六、 投放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满足儿童自主学习的需要
陈鹤琴曾指出:“儿童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我们可以利用引导性的材料来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习惯,在教育上可以取得事半功倍或意想不到的效果。”区域游戏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儿童易受暗示的心理特征,投放一些具有引导性、暗示性的材料满足儿童自主学习、操作中学的需要。
一是让引导性材料成为“规则提示员”,利用引导性的材料提醒儿童遵守有关区域的规则,同时在游戏中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如小班儿童在建构区游戏时经常会出现积木乱放、争抢材料等现象。教师可以把积木材料的图片贴在指定的位置上,小班儿童就能根据这一提示将材料放到指定的位置。
二是让引导性的材料发挥“第三位教师”的作用,可以缓解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压力。为了维持建构区游戏活动的有效展开,教师通常要密切关注儿童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语言、表情等,从而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这无疑会使教师减少对其他区域的关注度,这样无疑会降低教师对其他区域的把控和指导。此时,教师可利用引导性环境,把一些常规性的要求、常见的问题,变成儿童可以看得到的环境要求,让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成长。例如,在建构区展示生活中具有美感的公园、游乐场、风景名胜的图片,让儿童自发地设计图纸,自主搭建。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也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探究欲望。
参考文献:
[1]朱若华.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董素芳.结构游戏材料投放方式对儿童结构游戏行为影响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庄宏玲.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5).
[4]邱学青.幼儿园自主性游戏的实现条件[J].学前教育研究,2008(1).
[5]吴春红.创新在孩子们的游戏中:谈借助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
作者简介:朱倩倩,江苏省苏州市,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