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de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我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体验的深浅这一角度出发进行论证,得出“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这一结论。
  【关键词】欣赏;感情;体验;要求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见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假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音乐主题:例1 中速 稍快地 印度尼西亚民歌《划船曲》我们自然会从这个女声三重唱的快速而又活跃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
  而当我们听到下面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例2 慢速地 《江河水》
  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我在为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我为学生们放了一段聂耳的《金蛇狂舞》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1)明朗、热烈地。
  (2)欢快、喜庆地。
  (3)催人奋进、昂扬向上地。
  (4)欢腾热烈、兴奋地。
  (5)令人振奋、积极向上地。
  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聂耳此曲那昂扬向上的音乐形象,寄寓了作者对新中国美好前程的坚定信心。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学生们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
  然而,学生们对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我在课堂上放了巴乌独奏《渔歌》的录音之后,照例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却作出了各种不同的回答:
  (1)叙述某种思念。
  (2)忧郁、淡淡的忧伤。
  (3)典雅而明快的情绪。
  (4)喜悦地。
  (5)明朗、清新地。
  这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情体验,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很少接触巴乌音乐,对巴乌音乐还不能正确地进行感知,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体验乐曲的感情内涵。 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这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1]
  当然,我们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感情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而我们之所以对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既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相反,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但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却不能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
  由于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据,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在标题音乐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器乐作品的感情体验中,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不予注意,而仅凭感性体验是很难深刻领会乐曲的感情内涵,特别是它的社会意义的。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为了避免音响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它往往需要和其他艺术相结合。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体验。
  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感情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聂耳的《金蛇狂舞》,如果学生们通过理解认识的作用,了解到作曲家聂耳是一个爱国者,当主国处于危亡关头,他热血沸腾,在上海投身革命的生命与创作犹如巍巍高山,永远耸立。那么,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就会对这部作品的感情内涵获得更深刻的体验。那也必然会对乐曲的感情内涵有更深刻的体验,而这是单凭感性体验所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对感情体验的这种进一步的要求,却并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能够作到的。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有许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作者在创作他们时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有关记述,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感情。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象通常所说,欣赏者是处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之中,更何况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呢!这样判断一个欣赏者是否能够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感情表达出来,而是要看要看欣赏者是否对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就可以说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受情有所体验了。当然,我们这样说也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说明,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综上所述,我认为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其次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换句话说,欣赏者要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是欣赏者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实践论》[C].263
其他文献
【摘要】今日之世界,整个社会的生活焕然一新。历史上的每一次变化,发展,既给了人们大好的实现理想的机遇,又加剧彼此间竞争的激烈。有些,并非是只凭单个人力量就能得以解决的,需要大家的携手联合起来 ,惟有“合作”才能求得更多更大的事业发展空间,才能拥有优美的人类生存、学习的环境。“竞争中要合作,合作里有竞争。”这,将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探究的人生重大课题。  【关键词】竞争; 合作
期刊
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测试是必不可少的,其目的是反馈教学情况,让学生了解自已知识,能力水平,弥补缺陷,纠正错误,完善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讲评课是一种重要的课型,却往往不被一些教师所重视,使试卷讲评课成为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在分析试卷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报答案”、“就题论题”、“唱独角戏”等授课方式,这就会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意识淡薄,从而使学习的效果差,效
期刊
1 惩罚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  近年来,人们在儿童教育方面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尊重儿童权利、意愿、自由,以儿童为主体等先进的儿童观成为主流,加之独生子女在中国家庭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人们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唯恐呵护不周,特别是在提倡“赏识教育”的呼声中,惩罚一词似乎在言论和书刊中消失了。  然而,孩子们的问题行为并未有所减少,一些孩子反而令老师和家长感到束手无策,难以教育。家庭中、幼儿园里事实上都还
期刊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衔接的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在普通教育中加强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就业观,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
期刊
【摘要】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自觉的采取创新教学的策略,将知识传授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相结合,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不断探究的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粗浅体会和做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 创新; 培养  1 加强感性认识
期刊
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 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现象,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资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那
期刊
数学探究问题的选择应注重大众化,多样化,层次化,要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让他们通过对学习资料,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把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期刊
1 养成教育是文明礼仪教育的桥梁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而“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定势。俗话说:“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个好习惯”。这是因为一个人良好的习惯一经形成,他的意识就会得到解放,其智力活动就能进入积极状态,从而形成行为自觉、自控,使智力活动坚持下去直至成功。  1.1 抓起点。 养成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培养文明的行为习惯
期刊
【摘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他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行为,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影响着全体学生。  【关键词】教师;榜样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
期刊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由单机模式向网络化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可以依托网络把多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实时有效地采集、加工处理和传输及播放文、图、声、像等信息,充分发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潜力,达到教学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从而丰富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环境。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迅速发展语言,培养能力,开放智力?根据语文教学的整体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原则,充分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