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春到谷雨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cat13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这个春天,有些多事。
  还未立春,母亲便病倒了。虽不是什么大病,但甲状腺炎带来的疼痛和不安,让老人显得精神极为不佳。除夕前几天,终于住进了医院。十来天后,出院,在家服药。一个月后,复查,继续服药。
  2月4日,立春。2月19日,雨水。3月6日,惊蛰。3月21日,春分。
  春天踩着既定的节拍一步步走来。天气也在一日日变暖,园子里的花草一天比一天热闹纷繁,满园春色花似锦。
  雨水过后,母亲复查,继续服药。医生说是长期的高血压带来一些并发症。只需要药物加上心理调节就好。随着春色渐深,初夏渐近,她的身体一日比一日好多了。
  也是在母亲的这次病痛和陪护之中,才惊觉,母亲在一天天老去。这个给我生命的女人,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在不可抗拒地呈现出老去的样子。
  身体的衰老,伴之而来的,还有心理的衰老和恐慌。这些,在病痛之中越发显现出来。对白己身体的不放心,对健康状态的怀疑,对明天的不确定和恐慌,也许,这是每一个老去的生命都会面临的问题。当年轻的我们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来挥霍的时候,年迈的他们,心底对时日无多的恐慌和惧怕,也在一天天增加。
  虽已是不惑之年的我,几乎没有离开过母亲身边。总是习惯了每日回家都有她在,每天都有她为我们精心准备的可口饭菜,有母亲在的日子,我几乎可以不着烟火,专心工作,育儿,读书,写字。而我,也基本没有想过有一天会面对彼此的别离。这个春日,让我看到了生活最真实也最残酷的一面,那就是,那个给你生命,养育你长大成人如今还在身边默默呵护关爱着你的他和她,在光阴里,一天天衰老,你们互相陪伴的日子,在一天天少去。
  法顶禅师说过,岁月不是走来,而是离去。
  想到此,不觉黯然神伤。这世间情缘,即便是父母儿女,所有的缘分,不过是时间长河里一朵细碎的小小浪花,最终总是敌不过光阴的吞噬。父母子女的相逢相守,总归只是茫茫时光里一段细细的水流。一天一天,默默而去。不再回头。
  想起安妮那句话:四季轮转,岁月轮回,白然万物遵循其道。如同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互相陪伴的岁月,即使亲如父母子女,也只是同行的一段来路。不可回头,不可更改,只有此时是属于彼此的。
  那么,就在当下吧,与年迈的父母来个角色的互换。将日益老去的他和她,当成曾经年幼的我们来关爱,呵护,照顾。用一颗对待儿女那样的心陪着他们变老,让今生的母女、父子情缘温润彼此的人生。
  林花谢了,太匆匆。
  窗外春色旖旎,花开花谢,春来春去又一年。惟愿身边的他和她身健体康,让我们彼此相伴,看每一个春日的满园花开。
  2
  惊蛰赶着雨水而来。
  春日的气象一日日愈发明显。
  2月19日中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飘飘洒洒如约而至。久违的细雨,久违的湿润,久违的清新,让人神清气爽。翻看日历,原来今日是雨水。
  踏着脚跟而来的是惊蛰。
  惊蛰,一个引人遐想的词汇。让人浮想联翩。那些蛰伏土里过冬的小生灵们,被一声春雷惊醒。伸伸懒腰,捋捋发丝,扭扭脖颈,探头探脑从土里钻了出来。带来满眼翠色,怡人春景。
  有朋友在文字里把惊蛰称作是“春天的按钮”,真是极妙的比喻。那一声惊雷,就是苍天伸出按动节气的手指,无形,却有声有色地让万物听到这一声指令,便舒展而快乐地开始一轮新的生命历程。
  “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陶渊明的诗句,写就一幅春来万物复苏的生动画面,读来满眼满心都是生机勃勃的欢喜。
  园里的桃花在2月25日清晨开出第一朵花来,惊蛰前后,满树绚烂,粉若彩霞。银杏也舒展身姿,枝桠上的小芽一个接着一个绽开芽孢,露出一把把小小扇子形状的叶片,嫩嫩绿绿,轻轻柔柔,甚是可爱。
  每天天还未亮,窗外鸟鸣声声将梦惊醒。开窗,春色如许。天光一日比一日长了起来,晚饭后,母亲和过去一样,在门外青石板路上来来回回散步,遛狗。日子,滑过一个又一个晨昏,在既定的轨道上慢慢行进。
  2014年3月21日,春分。一大早,天气变阴。午后,下起了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淅淅沥沥的雨丝滋润万物,让人心生清宁。
  看到雪小禅的微博里写的春分,很是喜欢,转发。
  “分。一春分两半,一半乍暖还寒,一半春衫薄透。春天一半在这头一半在那头。一半在你手上一半在我心里。春分之后,春就更放肆更轻浮了,那些花儿,开吧开吧,为了爱,为了更爱。”
  开的开着,春花谢的也自顾谢着。园里盛放一月有余的桃花在逐渐败去。开时灿灿然的美好,原来颓败之时,却是如此地不堪。颜色如旧了的陈年老裳,一场春雨后,花瓣零落,树下,池中,满是飘落的花瓣。所谓“花白飘零水白流”。面对满池落花,心底涌出的句子,没有易安先生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倒是能够心绪安然,写下“去杂念,存初心”的句子。
  因为母亲的生病,错过了每年都要采摘的迎春花花期,却赶上了巍宝山途中满坡细细碎碎形如小鸟尖嘴的不知名粉色小花。
  在一个春日的夕照里,采回一大把枝桠舒展的野花,插入年前买来的土陶瓮里。如梦似幻的小花,如一首轻言细语柔情满怀的小诗,透着山野之气,让居所溢满了田园气息和春的气象。
  插好花,看看在客厅安坐读报的母亲,有她,有花,心底,便盈满了浓浓的春意,暖暖的春光。
  3
  2014年4月5日,清明。
  清明这词,极好。写下,读出,都是一幅柳翠天蓝,山河清幽,澄澈明净的清远画面。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想来生命也应该像万物历经节气一般,要经历每一段人生的磨砺才会成长成熟。人到了一定的年岁,也应该怀有一颗清明之心。心明了,神也就清了。心清净,神采里,便也就透着出尘的清和之气。   “花香熏人乱禅定,心情其实过中年”。黄庭坚的句子用到此时此刻的我身上,如此地妥帖。
  人到中年,越发知道白己需要的是什么,越想让心回到最初的明净。鲜衣怒马不再是一厢情愿的追寻,倒只想删繁存简。朴素寻常。所有的繁华都会如春花一般随风而去,而心底最能带来温暖的,只有默默陪伴你的亲人,还有那些用心读过的书,写下的字。
  去年一年,两本书的出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今年的计划便是静心读书,修身养心。从母亲住院开始,也是假期的开始,计划读的书悉数从网上购进。
  陪护母亲之时,也是卷不离手。任病房中邻床的病友和家属一声接一声的家长里短闲言碎语。竞能在病房里读完林语堂先生的《人生不过如此》和汪曾祺先生的几本散文集。读完溢满草木清香的原野的《草木山河》《草言草语》,新疆李娟白然天成不加雕琢的《我的阿勒泰》。
  雨水前后,重读了安妮宝贝的《眠空》《且以永日》。独具特色的句子,总能引起情感的共鸣和认同。
  还有在这个春日逢到的被称为“当代丰子恺”的车前子老师。一位极具文人气质的出尘的大家。初见,便觉着逢到一位周身散发草木清气的人,内敛,平和,从内向外透着简净清明的谦和气质。读他的散文,仿佛坐于松下,有清风徐徐,茶香袅袅,颇有与古人高士对话之感,一卷在手,字字珠玑,让人如沐甘露,身心通达舒畅。与这样的高人相逢,读到这样的文字,是这个春天最值得记忆的事情。
  天气越来越热,街上已有身着夏天飘逸裙装的身影,初夏的暑气慢慢来临。雨迟迟不下,昨天傍晚,小城西边那座形如莲花的大山遭了山火,一夜未灭,令人心痛。明日谷雨,期待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感受到春雨飘洒的清美。
  母亲的身体一日日慢慢恢复了往日的健康,精神也一天天好了起来,初春时因为生病带来的不安和慌乱,随着夏的到来,在慢慢消退。
  周末,便又恢复了过去的晨起上山,午后读书写字的习惯。《小窗幽记》《幽梦影》《人间词话》,还有法顶禅师的箴言集,是需要在午后的时光里慢慢地,细细品读的。
  这样的时刻,一杯朋友送来的明前春茶,一盘青烟袅袅的沉香,窗外的鸟鸣,楼下屋内正在午睡的母亲和正在读报的父亲,日子,圆满而美好。
  安妮说,生命只是一场幻觉。
  ——我的这场幻觉,却是如此地真实,而幸福。
其他文献
唐南诏时期,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进入大理地区,并逐渐生根、发芽。南诏中后期,作为佛教标志建筑物崇圣寺及三塔巍然耸立在苍洱大地上,蒙舜化贞中兴二年(898)《南诏画卷》对佛教传人大理进行图文并茂记录,力图永世传承,现存日本京都友邻博物馆。到了宋大理国,佛教在大理地区发展到巅峰,大理国段氏22位国主中就有9位避位为僧,1位被废为僧。大理国段智兴盛德五年(1179)完工的《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不
期刊
宿命主义者  一个与时间为敌的人  来到了时间的深处  一个与自己为敌的人  逃离了衣服包裹的躯壳  他在时间深处,看到了  自己的过去,也看到了众生的未来  他看到了,但说不出来  走到马路中央  所有的车辆从他身上碾过  所有的命运也碾过他  他想告诫自己一些什么  他想告诫世界一些什么  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眼看着那具躯壳和他的敌人们  握手言和,然后分道扬镳  一生  与石头为敌的人  
期刊
思兰  昔日一杯清水芳香出一段岁月  风从门前经过  风载的清兰飘扬婀娜线条  春风不寒不是错误美丽的又何止桃花带雨  如今倚门的一瞬兰又开了  谁会留意被兰注视的幸福和忧伤  缠绵不止又是谁的心  春天不曾爽约  一枝红烛支起的红盖头灼伤我破裂的季节  寻兰  寻寻复觅觅觅得一枝青骨半玉肌  高花翩翩低花舞洁雅清丽盈盈笑  芳心暗许三生石……  谁知我到关山无穷处  重重关山万般阻塞  从头寻寻
期刊
总有一些事和物,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悄悄沉淀在心灵的深处。在奔波的路上,你根本无暇去理会它们的存在。  一个春风温润的傍晚,抖落一天的繁忙,我从老城区的家中漫步到了穿城而过的桑园河边。我完全没有预想,河中草丛里稀疏的蛙声,突然抓住了我的脚步,俘虏了我的耳朵,将埋藏在心底许久的乡愁,一声一声叫唤出来。  乡愁,再次听到这个词语的时候,突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我并不曾浪迹天涯,我甚至就一直和埋着我的衣胞的
期刊
傅富  两天的时间太长了,长得漫漫无涯。  两天的时间又太短了,短得就像我暂短的上学生涯中最后一堂课老师特别给我们讲解的那一个形容词:一瞬间。将近十多二十年,时间在我的感觉里就是这样的,别说两天,哪怕十天半个月,也都是一瞬间,叫我无比惋惜——活到一百岁又怎么样,还不过是眨眨眼睛的事情,何况很少有人能活过一百岁的,我爷爷辈、父叔辈没谁活上八十,想必我无论怎么保养也活不到一百岁。有了这样一种心理支配着
期刊
乡野,是中国历史的基点,是中国文化的源泉和根基所在。我们的文学数千年来,一直虔诚地守望乡土。季川说:“一个好的作家,他的作品是有土壤,有根基的。”刘绍良对于乡野土地有着如此固执而深沉的爱。他扎根本土,饱含依恋,在乡野生活中寻觅精神的资源,注重表现乡土的生存状态与社会心理,以及风土人情、民俗乡风等人文景观和寓于其中的文化精神,有突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具有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的艺术特质。他的作品是从大
期刊
搭车  沿着滇缅公路、盘旋于滇西大山间的公路,我已记不清走过多少次来回了。眼下想起的这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距今已有六十多年了。那时,我还很年轻,也就是二十岁出头的大小伙子,正是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嘉年华。  我要去的这个云岭大山怀抱中的云龙县城,只有一条刚修好的毛路可通,还上不了汽车。不过还好,小县县城距昆(明)畹(町)公路(“滇缅公路”中国境内的路段)边一个叫做大栗树的站口只有六十来华
期刊
当我合上刘绍良的近作《我在乡野》散文集时,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感叹其能在悠远祥和、超脱宁静的心态中,对乡野山地进行着独特的叙写,并有了与张乃光老师同样的感受:“他真是用心在写作,用情在写作,用生命在写作。他写作是因为心里有话要说,把自己的生活状态告诉朋友们,把自己的体验、感悟、思考、想法尽情地表达出来,把自己的忧伤、惆怅、幸福、快乐毫不掩饰地展现出来。他已经历过太多太多的世事沧桑,他无意于用写作成名
期刊
彝族谚语说“情人会唱歌,月琴会说话”,这是彝族人民对器乐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描绘。  一  盛夏,大理市下关镇天宝街85号,一个普通老旧的小区里,无比安静。  小院里传出只有在节日或重要日子才能听到的琴瑟之声。原来,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段文信在用他自制的古月琴弹奏一首曲子。  在一层的一个单元楼门口,远远看见段文信老人已早早等候。谦和的微笑、热情的语言一下子打消了沟通上的顾虑。  走进段文信家中,客
期刊
想  想你的时候  我就闭上眼睛  让风儿  抚过眉头  然后看风  如何朝更远的地方  吹去  疼  遇到风的时候  我喊风  遇到雨的时候  我喊雨  遇到你的时候  我不喊疼  水底的鱼  水草浮起来的时候  有点夸张  你要想着它的轻和它的柔  还要想着它慢慢上浮的心情  经过河堤上的两个人  说说笑笑  他们也跟河水一样  他们的脚步再慢一点  就能看见水底的鱼  浮出了水面  傍晚的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