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纪委通报中,“不珍惜组织给予的多次挽救机会”这样的内容并不常见。在此前落马官员的案例中,这样的表述还出现在四川省原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身上。此外,仍然有个别干部无视组织挽救,暗地里继续我行我素,成了“两面人”。
“不珍惜组织给予的多次挽救机会”
4 月22 日,中央纪委网站发布消息:海南省人民医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李灼日被开除党籍和公职。虽然这个落马干部的级别不算高,但在官方对其批评的措词里,出现了比较罕见的表述:李灼日丧失理想信念,背离党的宗旨,私欲膨胀,独断专行,用权任性、以权谋私,甘于被“围猎”,与不法商人勾肩搭背,且不珍惜组织给予的多次挽救机会,属于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的典型,影响恶劣,应予严肃处理。其中,“不珍惜组织给予的多次挽救机会”这样的内容并不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落马官员的案例中,“不珍惜组织给予的多次挽救机会”这样的表述还出现在四川省原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身上。
2016 年2 月魏宏被查时,官方表示:“经查,魏宏同志身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在自身存在严重违纪问题的情况下,对党不忠诚、不老实,不珍惜组织多次给予的教育挽救机会,严重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对抗组织审查,在组织谈话和书面函询时不如实说明问题;严重违反工作纪律,插手司法活动。魏宏同志的违纪行为性质恶劣、情节严重,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经中央纪委常委会议审议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魏宏同志撤销党内职务处分,由监察部报国务院批准给予其行政撤职处分,降为副厅级非领导职务。”
干部多次“跌倒”值得注意
2016 年10 月13 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提到,通过谈话函询的再核查,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已经逐渐认识到党组织的良苦用心,珍惜组织给予的机会,悬崖勒马。但是,仍然有个别干部不在意、不珍惜这样的机会,自认为可以逃脱党纪国法的追查,但最后的结果,还是遭到了严肃的惩处。
也有一些干部,被“一查再查”。梳理发现,受到多次处分的干部涵盖了从科级到省部级的各层级,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廖永远、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总经理王天普、吉林省原副省长谷春立、四川省原副省长李成云、国家开发银行原监事长姚中民、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杰辉、江西省原副省长李贻煌等。
其中,有的最初是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被处分,如姚中民于2016年9月被宣布“双开”,中央纪委网站发布的通报中称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受到党纪处分后,仍不思悔改,顶风违纪”;有的是先前曾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被问责,如王天普于2014年1月因青岛“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被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后于2015年4月又接受调查。
此外,也有干部受到两次以上处分的案例,比较典型的,如山西省运城市原空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明造,从2015年11月到2018年7月,不到3年的时间里,被山西省纪委及运城市纪委先后处分4次。
梳理这些干部的相应处分信息,可以看出大多数人的初次处分是党内警告、党内严重警告或者行政记过、行政记大过等轻处分,或者通报批评等轻处理。比如,张杰辉被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廖永远、谷春立被给予行政记过处分;王天普被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
不过,也有一些之前受到过留党察看、撤销党内职务、开除党籍等重处分,或者重大职务调整等组织处理。比如2016年1月,中央纪委网站发布“中央纪委2015年给予10名中管干部党纪重处分并作出重大职务调整”消息,其中云南省委原常委、秘书长曹建方因严重违纪受到开除党籍处分,降为副处级非领导职务;2019年1月云南省纪委监委通报,曹建方因构成职务违法并涉嫌犯罪,被取消退休待遇,并被移送檢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总体来看,受到多次处分干部的初次处分,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第一种: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第二种: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第三种: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第四种: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中,属于第二、三种形态,并以第二种形态居多。
任何试图挑战底线的行为,都将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正如中纪委机关报所说,“不珍惜组织给予的机会,以为能多留下点什么,是大错特错。事实已经证明,欺瞒组织什么都留不下,反而会失去更多”,任何官员都不能在组织面前有侥幸心理。
之所以会把“珍惜组织给予的多次挽救机会”看成一个重要问题,是因为对党忠诚和老实是判断一个党员干部是否有初心、有底线的重要标尺。中纪委机关报曾指出:“党员干部本人要把对党忠诚老实作为政治品质和行动自觉,把组织给予的机会视为对自己的关心、信任和保护,严格按照对党忠诚老实的要求,端正态度,丢掉幻想,放下包袱,自我救赎,主动向组织讲清问题,正视错误,汲取教训,认真整改,接受组织的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这次,李灼日的案例再次说明这点:任何试图挑战底线的行为,都将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任何党员干部都要在规定的红线内做事,态度的端正是行为不越界的前提。
(《中国青年报》2019.4.22等)
“不珍惜组织给予的多次挽救机会”
4 月22 日,中央纪委网站发布消息:海南省人民医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李灼日被开除党籍和公职。虽然这个落马干部的级别不算高,但在官方对其批评的措词里,出现了比较罕见的表述:李灼日丧失理想信念,背离党的宗旨,私欲膨胀,独断专行,用权任性、以权谋私,甘于被“围猎”,与不法商人勾肩搭背,且不珍惜组织给予的多次挽救机会,属于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的典型,影响恶劣,应予严肃处理。其中,“不珍惜组织给予的多次挽救机会”这样的内容并不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落马官员的案例中,“不珍惜组织给予的多次挽救机会”这样的表述还出现在四川省原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身上。
2016 年2 月魏宏被查时,官方表示:“经查,魏宏同志身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在自身存在严重违纪问题的情况下,对党不忠诚、不老实,不珍惜组织多次给予的教育挽救机会,严重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对抗组织审查,在组织谈话和书面函询时不如实说明问题;严重违反工作纪律,插手司法活动。魏宏同志的违纪行为性质恶劣、情节严重,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经中央纪委常委会议审议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魏宏同志撤销党内职务处分,由监察部报国务院批准给予其行政撤职处分,降为副厅级非领导职务。”
干部多次“跌倒”值得注意
2016 年10 月13 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提到,通过谈话函询的再核查,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已经逐渐认识到党组织的良苦用心,珍惜组织给予的机会,悬崖勒马。但是,仍然有个别干部不在意、不珍惜这样的机会,自认为可以逃脱党纪国法的追查,但最后的结果,还是遭到了严肃的惩处。
也有一些干部,被“一查再查”。梳理发现,受到多次处分的干部涵盖了从科级到省部级的各层级,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廖永远、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总经理王天普、吉林省原副省长谷春立、四川省原副省长李成云、国家开发银行原监事长姚中民、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杰辉、江西省原副省长李贻煌等。
其中,有的最初是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被处分,如姚中民于2016年9月被宣布“双开”,中央纪委网站发布的通报中称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受到党纪处分后,仍不思悔改,顶风违纪”;有的是先前曾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被问责,如王天普于2014年1月因青岛“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被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后于2015年4月又接受调查。
此外,也有干部受到两次以上处分的案例,比较典型的,如山西省运城市原空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明造,从2015年11月到2018年7月,不到3年的时间里,被山西省纪委及运城市纪委先后处分4次。
梳理这些干部的相应处分信息,可以看出大多数人的初次处分是党内警告、党内严重警告或者行政记过、行政记大过等轻处分,或者通报批评等轻处理。比如,张杰辉被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廖永远、谷春立被给予行政记过处分;王天普被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
不过,也有一些之前受到过留党察看、撤销党内职务、开除党籍等重处分,或者重大职务调整等组织处理。比如2016年1月,中央纪委网站发布“中央纪委2015年给予10名中管干部党纪重处分并作出重大职务调整”消息,其中云南省委原常委、秘书长曹建方因严重违纪受到开除党籍处分,降为副处级非领导职务;2019年1月云南省纪委监委通报,曹建方因构成职务违法并涉嫌犯罪,被取消退休待遇,并被移送檢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总体来看,受到多次处分干部的初次处分,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第一种: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第二种: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第三种: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第四种: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中,属于第二、三种形态,并以第二种形态居多。
任何试图挑战底线的行为,都将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正如中纪委机关报所说,“不珍惜组织给予的机会,以为能多留下点什么,是大错特错。事实已经证明,欺瞒组织什么都留不下,反而会失去更多”,任何官员都不能在组织面前有侥幸心理。
之所以会把“珍惜组织给予的多次挽救机会”看成一个重要问题,是因为对党忠诚和老实是判断一个党员干部是否有初心、有底线的重要标尺。中纪委机关报曾指出:“党员干部本人要把对党忠诚老实作为政治品质和行动自觉,把组织给予的机会视为对自己的关心、信任和保护,严格按照对党忠诚老实的要求,端正态度,丢掉幻想,放下包袱,自我救赎,主动向组织讲清问题,正视错误,汲取教训,认真整改,接受组织的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这次,李灼日的案例再次说明这点:任何试图挑战底线的行为,都将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任何党员干部都要在规定的红线内做事,态度的端正是行为不越界的前提。
(《中国青年报》2019.4.2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