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中的三组矛盾与对策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x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信息化领导力的议题正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相关研究表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对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实施状况如何,校长的信息素养如何,校长是否能极力为师生创建信息化教学支持环境,是否建立并执行一定的技术使用目标和规章制度,是否与相关人士进行沟通从而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各方面的应用……这一系列问题与教育信息化发展乃至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笔者历经半年的调研,发现在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中存在以下几组矛盾。
  
  矛盾之一:有“心”无“术”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保证。但是,信息化也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并应对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挑战,才能把握其带来的发展机遇。作为学校“一把手”的校长,应该担当起信息化领导的角色,进行学校信息化方面的统筹管理和规划领导,使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使技术的使用更加贴近学校的应用实际,更好地推动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切的前提是校长需要了解一定的信息技术,具备信息素养。这也是校长保持自己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条件。
  通过调研得知,几乎所有的校长都肯定了信息化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角色,认为教育信息化对于学校的发展影响深远。但是,很多校长虽有带头意识,信息素养却不高,不能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起模范作用。很难想象,一位不具有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或者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机制还没有清晰认识的校长,如何带领全校师生实现学校信息化?
  
  对应策略:正确定位,自我发展
  1.正确角色定位
  校长作为行政领导,执行上级主管部门决策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面对建设学校信息化这一挑战,校长更多地担负着塑造学校、经营学校的角色,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战略规划和决策。校长只有在观念上进行转变,正确给自己定位,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信息化的发展。
  2.提高信息素养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的“领头羊”,为了带领全校师生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必须以身示范,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首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只有这样,在制定信息化决策时才有发言权,面对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准确做出判断。其次,关心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相关的基本问题和重大课题,形成基本的、重要的、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校长素质发展需要的信息素养理论和思想观念。再次,引领学校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朝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虽说校长不一定直接进课堂,但是必须具有对信息化教学做出评价的能力。能够应用技术实施管理的校长才能充满自信地解决技术应用给学校带来的问题,提高其作为领导者的威信。
  
  矛盾之二:有“术”无“策”
  
  在笔者的调查中,当教师被问及“在教学中您没有使用信息技术的原因”时,回答最多就是“学校资源库有限,全靠教师自己来制作课件不现实”。而一部分学校为了不让花高成本配置的硬件闲置,实行信息技术使用课时率制度,利用专人查岗或者学生问卷的方式考核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并将这个检查结果跟教师的利益挂钩。教师在这种“逼迫”状况下应用信息技术的效果大打折扣:有一部分教师把多媒体系统只当做幻灯来用,仅仅是改变内容的显示方式;有一部分教师感觉自己做课件来不及,就干脆从网上下载,不加修改地用到自己的课堂。
  对于资源建设,很多校长表示与某些网校有合作关系。但是由于课程的改革,教材变化快且各地教材不统一,很多网校的资源跟本校所用教材版本不匹配。有一部分学校领导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鼓励本校教师自己开发资源。但由于方法不对或措施不得力,导致学科内部资源重复建设,很少能形成完善的共享制度。
  
  对应策略:用建结合,一箭双雕
  只是一味要求教师共同来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库而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只能徒增教师的负担。最好的办法是从教师最基本的日常教学活动入手,促进资源库的建设。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集体备课是一个有效的办法。首先组织教师按照各学科的特点,分别以学段、单元、章节等来组织资源架构,按照知识点与考查内容建立快捷方便的索引系统。接下来,在各个学科中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所有教师有计划和有目的地搜集建设资源,并建立主备课制和骨干教师审核机制。日常教学由主备课提前撰写符合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切实可行的完整教案及其他备课资源,经本学科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学科带头人严格审核。在全备课组讨论和骨干教师审核后方可将相应的教案、课件、试题等上传至学校的学科资源库系统。备课组其他成员授课时,按照教案的思路,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改动和重新整合,科学合理地调整,形成具备个性的资源。通过教学获得更为丰富与具体的生成信息,在随后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对这些反馈信息进行梳理,提炼成更具普适性与操作性的范例。通过多次这样的深加工,使校本资源在反复使用中不断地升级,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与指导意义。
  为了进一步共享教师个人资源,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个人资源库、学校资源库以及教学反思库,形成动态、开放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格局,用、建结合,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矛盾之三:有“策”无“行”
  
  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应有效地与教师交流信息化方面的话题。访谈中,笔者发现有高达25%的校长对教师的信息化需要漠不关心。有70%的校长通过相关部门了解或跟教师有一定沟通,但了解都不深。只有不到5%的校长与教师经常沟通,对教师的信息化需求非常了解。
  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理应成为校长建设学校信息化的智囊团。校长不一定是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尤其在自己专业不足的情况下,要善于利用技术人员。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有些校长研究电教中心的工作时,不是征求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只是从主观上去判断、决策。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很广,若工作分配不合理,势必影响工作效率。此外,教职员工之间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有养异:一些年轻教师可能信息技术能力比较强,而一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可能稍逊色一些。他们对信息技术进课堂的态度不同,动机也各异,彼此可能会产生摩擦甚至隔阂。对于这些关系的协调,也是校长应做的工作。
  
  对应策略:用心沟通,从“心”开始
  优秀领导的重要品质是与组织成员进行对话、沟通的能力,允许成员自由地表达观点,理清领导者和下属对方的要求、需要和期望。这就要求校长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如果校长善于与教师沟通,了解教师的信息化需求,及时为他们提供支持或者排扰解难。这样既能在情感上拉近距离,又能在信息化问题上达成共识,更好地开展工作,达成目标,并能树立领导者的良好形象。
  一校之长不是无所不晓的全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校长可以把自己的信息化建设理念以及碰到的各种困难,让教师了解、赞同并且帮助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奋斗。在今天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校长要领导教师共同实现学校信息化的目标!
  校长还要积极地与当地政府部门、学生家长、公司或者研究机构保持正面关系,参与适当的项目,充实本校信息化的硬件投入。积极与社区联系,向社区开放信息化设备,开设家长学校,努力建立起家校互联的学习型社区。这些举措不仅为社区发展提供了便利,也给学校师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从辩证的角度讲,人总是处在矛盾之中的。解决了旧矛盾,可能又会出现新矛盾。我们相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高也是在困惑、矛盾、觉醒、提升的发展过程中,实现新的飞跃和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中医经典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程考试作为经典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直接影响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基于这一认识,结合教学改革实践,本学科探索
一、教学背景分析    《细菌的繁殖规律和菌落》是人教版生物选修课本《微生物类群》中的“细菌”和《微生物的生长》中的“微生物群体增长规律”两部分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本节课是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整合后进一步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合理的知识迁移,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由于本节内容是学习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的基础,知识性较强,学生往往由于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而难于理解。因此,
本研究通过开放标本陈列室,开展学科知识竞赛,举办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对韶关学院医学院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班123名医学生的人体解剖学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进
臧方青,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技术教研组组长,信息学奥赛首席教练。曾获得青岛市电化教育先进个人、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优秀辅导教师等称号。    我们伟大的祖国很快就要迎来她的60华诞了。作为只有31岁的青年信息技术教师,我的确可以称为祖国的儿子。回顾自己8年来的从教经历,感觉自己是随着祖国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的普及不断成长的,是在信息学竞赛这个培养优秀特长生的平台上不断的学习、创新而成熟的
目的:对康复新液、埃索关拉唑联合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从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60位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随机的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
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知识性、逻辑性很强的一个教学模块,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随着新语句、新算法的不断引入,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越来越开阔,思维越来越灵活,程序设计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会困惑于这样一种现象:当引入一个新知识时,学生全部的注意力都会围绕新学的知识,遇到问题会立刻想到用该知识去解决。但当新知识变为旧知识,或是在一段时间后遇到了需要解决的问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校校通”工程的大面积铺开以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隐藏在成就背后的是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从教师层面来看,有的教师将应用信息技术当成了负担,往往为了评奖、应付上级检查而使用信息技术,而在日常教学中把多媒体教学设备仅当做电子黑板。有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在哪用、如何用、用到什
李冬梅,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特级教师,国家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先进工作者。    1982年是我国试行计算机教育第一年。那年夏天,我从北京大学数学系信息专业毕业,来到北大附中,兼任了计算机课的教育工作。从此,我成了我国中学第一批信息技术教师,与信息技术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北大附中还没有一台计算机。教师是从北大聘请的教授,他每次上课都会讲很多内容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供水量和质的要求正不断扩展,同时实施水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使水资源不受破坏,并能进行良性的水质、水量再生循环,是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已连接到平常百姓家的今天,随着云计算、互联网、虚拟技术、移动学习、人工智能等方式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应用,未来教室、未来学习的蓝图逐渐变成现实,数字校园建设也成为各中小学校发展的热点、焦点。  数字校园的硬件建设,只要校长认识到位,且学校有可用资金,建设起来,相对要容易一些。但数字校园既不是一种身份,也不是一种象征,更不是一种炫耀。当数字校园建设起来之后,要让它真正地为学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