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兴起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是以“学”为主的“学生为中心”、“资源为中心”与“网上活动为中心”的“开放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理应取长补短,这样方能使语文教学真正“灵动”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 取长补短
一、用信息技术更新语文学科教学理念,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心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学习语文的范围囿于学校、课堂、书本。信息技术扩大了语文的内涵,扩展了语文的教育功能。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语文教学中,利用录像、光盘、网络等能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和超文本链接的优势更为在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在教授话剧《雷雨(节选)》这一课时,根据引导启发学生领会戏剧矛盾冲突的重要作用这一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无论上什么课都只能面对同一教师的单一模式,打破他们的感官平衡。让学生在上课之初所看到的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标题及电闪雷鸣的声像显示,首先就创设了一种极为生动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再用多媒体课件将剧中人物的身份、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全剧的剧情用镜头组合的方式进行展示,“强迫”学生运用视觉器官按规定接受,从而体会出作者精心安排的本剧的矛盾冲突,学生不仅一目了然,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为教师组织多种教学形式提供了方便。
在重点难点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播放经过精选的和书中话剧《雷雨》片断相吻合的话剧录像,并根据片断剧情设计一张需要填写的表格,让学生观看录像时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表现中发现本剧的矛盾冲突。填好后,分小组讨论,利用投影仪选几位同学的表格进行演示,这样,戏剧的矛盾冲突能展示人物鲜明个性的作用就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凸显出来了,促进了课堂教学中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教师而言,比生搬硬套地讲解省力得多,形式也生动得多。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逐项演示,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推论中发现答案。信息技术的可视化大大丰富了语文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性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更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灌输的缺陷,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渡。
二、用信息技术改变语文学科教学手段,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2000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通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从而确立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地位。网络教学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语文学科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相互交流的平台。
如《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根据单元目标(熟悉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贡献;掌握演讲辞的特点,把握各种不同场合下,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情感组织演讲辞;学习演讲辞的语言特色,学习用语言感人的要求),设计成将两篇演讲辞进行比较阅读,探究它们在抒发感情、运用演讲技法等方面的异同,推导出演说辞的一些特点,让学生能深切感受到演说辞所特有的雄辩之美。在课程设计之初运用“主导—主体”理念,采用“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绎出具体的教学环节:设疑、练习-研读、演示-总结、创新。
第一个环节——设疑、练习:在设疑的前提下,教师简单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上网搜寻资料、如何展示学习结果);同时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拓宽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师的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同时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示范朗读音频、蔡元培先生演讲稿的原件、马丁·路德·金演讲原音重现、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解决问题,交流、发布学习结果。第二个环节——研读、演示:首先对上一环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电脑上进行,即时在电脑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论坛上发表,教师即时在论坛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演讲辞是在某一特定场合(群众集合或某一会议)发表讲话的文稿,与其他文体相比,演讲辞具有其独有的特点。课上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将感想发表在论坛,课后有的学生还将这些成果制成课件,交给教师链接到个人主页上。第三个环节——总结、创新:通过这次语文实践,使学生了解演讲的基本特点,并能初步进行主题演讲,进行一次主题演讲,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听说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信大方的气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列出演讲提纲,并依据提纲合理地组织语言进行演讲实践。通过听名家演讲、独立准备、小组演讲、上台演讲、同学点评、教师点评等环节,对“主题演讲”进行全面的体验,达到了提高演讲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利用信息技术,语文教学的整体思路会比以往更加清晰,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认识、理解、把握语文课堂所讲的内容。在语文课上获得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强了,这些都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会大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解放,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达到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用信息技术改进语文学科教学方法,扩大语文学习视野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传统教学中,信息主要来自于课文和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由于信息来源的单一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源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而知识的丰富与否,较大程度上来自于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获取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信息技术环境给我们提供了技术支撑。互联网没有地域界限,更不受时空限制,它可以让学生在全球范围内大容量、高效率地获取各种信息资源,能有效扩大学生的视野和兴趣,经过多信息的对比,以达到对有用信息资源的接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科学地分层级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根据自我发展目标有选择地学习,它能更有效地实现差异性学习从而更好地达到基础教育的目的。
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五个模块的名著导读教学中,如果用传统语文教学的方法,受课时安排的限制,无法在课堂上进行阅读,而名著又是极具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语文承担着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这时,网络教育正可以发挥其无可比拟的巨大功能,我们利用网络教育能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可以冲破“书本为中心”的局限,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在家中上网查寻相关名著的资料,学生得到有关名著的写作背景、内容梗概、评判鉴赏、人物形象、精彩情节等信息比课本上丰富得多,同时可以搜寻到有关的影像资料。他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文学名著的再现,还“看到”了外国文学名著中生活情景的重演。教师通过论坛或聊天室发表让学生讨论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已获的信息进行归纳、领会、分析、总结、评价、反思。学生也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发布到论坛或聊天室,让学生以各种互动方式得出结果,使学生从中掌握知识的迁移、运用等学习方法。一方面,采用信息技术使阅读层面上的工作简单化,学生用于处理一般性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在课堂上,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进行探索研究;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让学生不仅接受了教师传递的信息,而且也接受到网络提供的信息以及学习伙伴的思维活动信息,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也能及时地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教学调整,其教学成效大大优于传统的教学过程。
21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势在必行,教师如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语文学科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取长补短,就能使语文教学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建校100周年的大会上,在谈到教育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所指出的,要“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我们语文学科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取长补短,也要本着这一精神,在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网络教育经验及相关理论的同时,不照搬外国的经验,而是在本国原有的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去承传、对接、交互、张扬。这样才有可能促进传统教育不断发展变化,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创新型、信息化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 取长补短
一、用信息技术更新语文学科教学理念,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心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学习语文的范围囿于学校、课堂、书本。信息技术扩大了语文的内涵,扩展了语文的教育功能。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语文教学中,利用录像、光盘、网络等能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和超文本链接的优势更为在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在教授话剧《雷雨(节选)》这一课时,根据引导启发学生领会戏剧矛盾冲突的重要作用这一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无论上什么课都只能面对同一教师的单一模式,打破他们的感官平衡。让学生在上课之初所看到的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标题及电闪雷鸣的声像显示,首先就创设了一种极为生动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再用多媒体课件将剧中人物的身份、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全剧的剧情用镜头组合的方式进行展示,“强迫”学生运用视觉器官按规定接受,从而体会出作者精心安排的本剧的矛盾冲突,学生不仅一目了然,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为教师组织多种教学形式提供了方便。
在重点难点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播放经过精选的和书中话剧《雷雨》片断相吻合的话剧录像,并根据片断剧情设计一张需要填写的表格,让学生观看录像时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表现中发现本剧的矛盾冲突。填好后,分小组讨论,利用投影仪选几位同学的表格进行演示,这样,戏剧的矛盾冲突能展示人物鲜明个性的作用就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凸显出来了,促进了课堂教学中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教师而言,比生搬硬套地讲解省力得多,形式也生动得多。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逐项演示,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推论中发现答案。信息技术的可视化大大丰富了语文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性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更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灌输的缺陷,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渡。
二、用信息技术改变语文学科教学手段,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2000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通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从而确立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地位。网络教学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语文学科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相互交流的平台。
如《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根据单元目标(熟悉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贡献;掌握演讲辞的特点,把握各种不同场合下,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情感组织演讲辞;学习演讲辞的语言特色,学习用语言感人的要求),设计成将两篇演讲辞进行比较阅读,探究它们在抒发感情、运用演讲技法等方面的异同,推导出演说辞的一些特点,让学生能深切感受到演说辞所特有的雄辩之美。在课程设计之初运用“主导—主体”理念,采用“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绎出具体的教学环节:设疑、练习-研读、演示-总结、创新。
第一个环节——设疑、练习:在设疑的前提下,教师简单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上网搜寻资料、如何展示学习结果);同时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拓宽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师的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同时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示范朗读音频、蔡元培先生演讲稿的原件、马丁·路德·金演讲原音重现、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解决问题,交流、发布学习结果。第二个环节——研读、演示:首先对上一环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电脑上进行,即时在电脑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论坛上发表,教师即时在论坛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演讲辞是在某一特定场合(群众集合或某一会议)发表讲话的文稿,与其他文体相比,演讲辞具有其独有的特点。课上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将感想发表在论坛,课后有的学生还将这些成果制成课件,交给教师链接到个人主页上。第三个环节——总结、创新:通过这次语文实践,使学生了解演讲的基本特点,并能初步进行主题演讲,进行一次主题演讲,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听说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信大方的气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列出演讲提纲,并依据提纲合理地组织语言进行演讲实践。通过听名家演讲、独立准备、小组演讲、上台演讲、同学点评、教师点评等环节,对“主题演讲”进行全面的体验,达到了提高演讲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利用信息技术,语文教学的整体思路会比以往更加清晰,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认识、理解、把握语文课堂所讲的内容。在语文课上获得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强了,这些都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会大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解放,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达到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用信息技术改进语文学科教学方法,扩大语文学习视野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传统教学中,信息主要来自于课文和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由于信息来源的单一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源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而知识的丰富与否,较大程度上来自于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获取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信息技术环境给我们提供了技术支撑。互联网没有地域界限,更不受时空限制,它可以让学生在全球范围内大容量、高效率地获取各种信息资源,能有效扩大学生的视野和兴趣,经过多信息的对比,以达到对有用信息资源的接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科学地分层级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根据自我发展目标有选择地学习,它能更有效地实现差异性学习从而更好地达到基础教育的目的。
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五个模块的名著导读教学中,如果用传统语文教学的方法,受课时安排的限制,无法在课堂上进行阅读,而名著又是极具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语文承担着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这时,网络教育正可以发挥其无可比拟的巨大功能,我们利用网络教育能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可以冲破“书本为中心”的局限,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在家中上网查寻相关名著的资料,学生得到有关名著的写作背景、内容梗概、评判鉴赏、人物形象、精彩情节等信息比课本上丰富得多,同时可以搜寻到有关的影像资料。他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文学名著的再现,还“看到”了外国文学名著中生活情景的重演。教师通过论坛或聊天室发表让学生讨论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已获的信息进行归纳、领会、分析、总结、评价、反思。学生也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发布到论坛或聊天室,让学生以各种互动方式得出结果,使学生从中掌握知识的迁移、运用等学习方法。一方面,采用信息技术使阅读层面上的工作简单化,学生用于处理一般性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在课堂上,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进行探索研究;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让学生不仅接受了教师传递的信息,而且也接受到网络提供的信息以及学习伙伴的思维活动信息,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也能及时地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教学调整,其教学成效大大优于传统的教学过程。
21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势在必行,教师如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语文学科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取长补短,就能使语文教学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建校100周年的大会上,在谈到教育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所指出的,要“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我们语文学科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取长补短,也要本着这一精神,在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网络教育经验及相关理论的同时,不照搬外国的经验,而是在本国原有的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去承传、对接、交互、张扬。这样才有可能促进传统教育不断发展变化,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创新型、信息化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