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an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兴起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是以“学”为主的“学生为中心”、“资源为中心”与“网上活动为中心”的“开放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理应取长补短,这样方能使语文教学真正“灵动”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 取长补短
  
  一、用信息技术更新语文学科教学理念,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心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学习语文的范围囿于学校、课堂、书本。信息技术扩大了语文的内涵,扩展了语文的教育功能。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语文教学中,利用录像、光盘、网络等能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和超文本链接的优势更为在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在教授话剧《雷雨(节选)》这一课时,根据引导启发学生领会戏剧矛盾冲突的重要作用这一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无论上什么课都只能面对同一教师的单一模式,打破他们的感官平衡。让学生在上课之初所看到的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标题及电闪雷鸣的声像显示,首先就创设了一种极为生动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再用多媒体课件将剧中人物的身份、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全剧的剧情用镜头组合的方式进行展示,“强迫”学生运用视觉器官按规定接受,从而体会出作者精心安排的本剧的矛盾冲突,学生不仅一目了然,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为教师组织多种教学形式提供了方便。
  在重点难点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播放经过精选的和书中话剧《雷雨》片断相吻合的话剧录像,并根据片断剧情设计一张需要填写的表格,让学生观看录像时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表现中发现本剧的矛盾冲突。填好后,分小组讨论,利用投影仪选几位同学的表格进行演示,这样,戏剧的矛盾冲突能展示人物鲜明个性的作用就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凸显出来了,促进了课堂教学中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教师而言,比生搬硬套地讲解省力得多,形式也生动得多。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逐项演示,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推论中发现答案。信息技术的可视化大大丰富了语文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性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更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灌输的缺陷,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渡。
  二、用信息技术改变语文学科教学手段,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2000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通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从而确立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地位。网络教学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语文学科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相互交流的平台。
  如《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根据单元目标(熟悉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贡献;掌握演讲辞的特点,把握各种不同场合下,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情感组织演讲辞;学习演讲辞的语言特色,学习用语言感人的要求),设计成将两篇演讲辞进行比较阅读,探究它们在抒发感情、运用演讲技法等方面的异同,推导出演说辞的一些特点,让学生能深切感受到演说辞所特有的雄辩之美。在课程设计之初运用“主导—主体”理念,采用“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绎出具体的教学环节:设疑、练习-研读、演示-总结、创新。
  第一个环节——设疑、练习:在设疑的前提下,教师简单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上网搜寻资料、如何展示学习结果);同时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拓宽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师的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同时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示范朗读音频、蔡元培先生演讲稿的原件、马丁·路德·金演讲原音重现、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解决问题,交流、发布学习结果。第二个环节——研读、演示:首先对上一环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电脑上进行,即时在电脑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论坛上发表,教师即时在论坛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演讲辞是在某一特定场合(群众集合或某一会议)发表讲话的文稿,与其他文体相比,演讲辞具有其独有的特点。课上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将感想发表在论坛,课后有的学生还将这些成果制成课件,交给教师链接到个人主页上。第三个环节——总结、创新:通过这次语文实践,使学生了解演讲的基本特点,并能初步进行主题演讲,进行一次主题演讲,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听说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信大方的气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列出演讲提纲,并依据提纲合理地组织语言进行演讲实践。通过听名家演讲、独立准备、小组演讲、上台演讲、同学点评、教师点评等环节,对“主题演讲”进行全面的体验,达到了提高演讲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利用信息技术,语文教学的整体思路会比以往更加清晰,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认识、理解、把握语文课堂所讲的内容。在语文课上获得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强了,这些都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会大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解放,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达到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用信息技术改进语文学科教学方法,扩大语文学习视野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传统教学中,信息主要来自于课文和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由于信息来源的单一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源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而知识的丰富与否,较大程度上来自于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获取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信息技术环境给我们提供了技术支撑。互联网没有地域界限,更不受时空限制,它可以让学生在全球范围内大容量、高效率地获取各种信息资源,能有效扩大学生的视野和兴趣,经过多信息的对比,以达到对有用信息资源的接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科学地分层级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根据自我发展目标有选择地学习,它能更有效地实现差异性学习从而更好地达到基础教育的目的。
  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五个模块的名著导读教学中,如果用传统语文教学的方法,受课时安排的限制,无法在课堂上进行阅读,而名著又是极具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语文承担着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这时,网络教育正可以发挥其无可比拟的巨大功能,我们利用网络教育能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可以冲破“书本为中心”的局限,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在家中上网查寻相关名著的资料,学生得到有关名著的写作背景、内容梗概、评判鉴赏、人物形象、精彩情节等信息比课本上丰富得多,同时可以搜寻到有关的影像资料。他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文学名著的再现,还“看到”了外国文学名著中生活情景的重演。教师通过论坛或聊天室发表让学生讨论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已获的信息进行归纳、领会、分析、总结、评价、反思。学生也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发布到论坛或聊天室,让学生以各种互动方式得出结果,使学生从中掌握知识的迁移、运用等学习方法。一方面,采用信息技术使阅读层面上的工作简单化,学生用于处理一般性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在课堂上,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进行探索研究;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让学生不仅接受了教师传递的信息,而且也接受到网络提供的信息以及学习伙伴的思维活动信息,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也能及时地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教学调整,其教学成效大大优于传统的教学过程。
  21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势在必行,教师如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语文学科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取长补短,就能使语文教学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建校100周年的大会上,在谈到教育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所指出的,要“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我们语文学科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取长补短,也要本着这一精神,在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网络教育经验及相关理论的同时,不照搬外国的经验,而是在本国原有的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去承传、对接、交互、张扬。这样才有可能促进传统教育不断发展变化,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创新型、信息化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
其他文献
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上,往往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放得太开,“放羊式”教学,学习处于无序、无法、低效的状态;二是收得太紧,牢牢牵着学生鼻子走,和必修教学区别不开,忽视选修教材在拓展、探究、提高上的要求。“放”与“收”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自然是相得益彰。  一、教材处理放中有收,着眼知识建构与素养提升  选修是对必修的拓展与补充,选修必须重视对必修内容的梳理和巩固,选修课仍然具有基础性,选修课的地位决定
一、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视“问”,但往往偏重于教师之“问”。客观地说,学生们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中确实表现出了参与热情,也得到了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我总觉得这种课还有些局限,我觉得课堂上学生们还是显得有些被动。对此,我一直在思考,在阅读教学中从偏重教师之“问”转变为学生之“问”,是否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
苏教版与人教版的《雷雨》节选部分相比,除了苏教版直接把“作为工人代表的鲁大海与资本家周朴园谈判”这个片段的矛盾冲突删除之外,鲁侍萍的戏剧语言还有十二处是不同的。本文以鲁侍萍的语言及与她有关的舞台说明为例,列举其三加以分析,从不同中可以揣摩到鲁侍萍更为复杂的性格心理。  其一  人教版:选自1978年版《雷雨》(《曹禺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周朴园:(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
论述类文本能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具备这个能力。正因为如此,多年来,各地的高考试题都出现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  认真研究近年来多地的高考试题,从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来看,大部分试题都出得很好,文本难易合适,设题科学严谨。但也有少量题目,不符合教学实际,超出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样的考查其实是一种伤害。  就拿2013年安
课外阅读的真正价值,是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它指导学生认识人生,热爱生活;它号召学生张开思索的翅膀,在书中寻求精神力量。应号召他们热爱读书,让他们在获取知识发展个性的同时,通过读书,给自己一份厚实的精神底子,最终,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我们所说的精神底子,指的是高雅的兴趣、积极乐观的情感、坚强稳定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等等,而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使学生具备这些精神内涵,同时提升他们
名著经典是文学百花园中散发着奇异香气的瑰丽之花。名著在扩大学生视野、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文学素养方面,作用可谓大矣。经典名著优美的文辞、睿智深邃的思想,以在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和启悟可谓意义重大。近几年来,很多省份在高考中增加了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考察,由此可以窥探经典名著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事文科名著教学本身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和同学们一起徜徉在文学的海洋,分享着其中
古诗传递着古代文人的文学情愫和个性情怀,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值得我们去学习、品味。而阅读涵咏、鉴赏品鉴能够让我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文学素养得以提升。  一、有的放矢,明确诗歌鉴赏要求  学生要能够把握和理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作品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情感寄寓、生活理想和哲学思考的载体。而凝练、简洁、含蓄富有变化、具有音韵和谐之美的语言,是我们语言能力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游记散文,文言文教学中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就是: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字、实词、虚词、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理解一些较长的句子的意思。如果对基础文言关过不了,学生肯定很难理解课文。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打通了语言文字这一关,欣赏古文学的就不会少,虽然不会赶上欣赏现代文学的多。”朱先生在这里指出了语文文字关对欣赏古文学的重要。  的确,“文言”关过不了的
【原词点击】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重点注释】  ①堵:量词,座,一般用于墙。②袒:裸露。略记:大约记得。③赌:较量输赢。④轩举:高扬,意气飞扬。  【原词大意】  几座山峦像墙般低矮,鹰在广阔平原上秋风迅猛急速地掠过大地。天空澄清静谧古今不变。醉酣敞开貂裘,约略记得当年打猎
清 平 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是一首怀想春天、依恋春天又珍惜春天的词。  黄庭坚这首词一开始就将春天拟人化,于是春天就像人一样有感知、有灵性、也有了感情。问春天会到哪里去了?去时如此寂寞——那般悄无声息,竟没有留下踪迹。于是词人突发奇想:有谁知道春天到哪里去了呢,要是有人知道,就呼唤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