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骨架 血肉丰满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e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游记散文,文言文教学中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就是: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字、实词、虚词、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理解一些较长的句子的意思。如果对基础文言关过不了,学生肯定很难理解课文。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打通了语言文字这一关,欣赏古文学的就不会少,虽然不会赶上欣赏现代文学的多。”朱先生在这里指出了语文文字关对欣赏古文学的重要。
  的确,“文言”关过不了的话,就谈不上欣赏古文学,但关键的是怎样教的问题,学生如何才能习得文言知识。叶圣陶先生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是逐句讲解》一文中就指出逐句讲解的弊端,他对逐句讲解做了界定,包括:解释字词的意义、说明典故的出处、把书面的文句译作口头的语言,其中第三方面是主要工作。到现在为止,我们很多老师也没能跳出这个“窠臼”,教读文言文时也大都采用这样的办法。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效果极差,有时候教师的讲解成了学生的“催眠曲”。整个课堂成了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的时候,我采取让学生自己充分预习,上课的时候让他们将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的方法,让学生都积极参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老师一起分析。同时,在自己的教学细节上,我也做出一些改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是做单向的讲解,我先问同学们自己能不能解决,如果解决不了,我再引导学生去探求。如对“未始”“始”“始得”等几个词和词语的解释。当然,也有很多同学因为预习不充分而提不出问题,也有些重要的字词句他们提不出来。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就提出几个问题问问学生,然后和学生一起学习文言知识。采用这种方式改变了“串讲”所带来的弊端。当然这样做要基于一个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学生的充分预习。如果没有学生的充分预习,那么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换来学生的“鸦雀无声”。
  仅仅学习文言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可以说是有情有景,情景交融。那么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去研习文章。我设计了5个问题:①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②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③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④作者怎样借景抒情?⑤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现在想想,这些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前两个就是为问题③做铺垫的,问题⑤又带有归结性。通过这些问题的研讨,引导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入了一步。但是,这些问题的设计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有些问题的设置较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尤其是有些问题设计缺乏一条主线。再者,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候,学生完全游离于课本之外。这些可能和这些问题的设置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定要使得问题设计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并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接受情况,问题的顺序难度也要注意巧妙搭配。这样,才能使得整个教学设计的骨架清晰,血肉丰满。
  古汉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文化的继承”。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可见,文言文教学要肩负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对于这篇文章,它的文化内涵应该是柳宗元在失意后的那种人生态度和对大自然的体悟,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一深刻的文化内涵,进而帮助他们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
  教读《始得西山宴游记》有成功之处,但是遗憾之处还是很多!以上便是我自己的一点随思碎想。其中的一些具体操作和想法都还不够成熟,也是我以后需要探索和改进的地方!那些不足之处也将促使我进一步地思考我的课堂教学、思考我的教育教学实践!
  ★作者单位:安徽宣城市宣城中学。
其他文献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体会暖暖丰富内涵。  2.探究暖暖,领悟诗中唯美情愫。  3.拓展延伸,找寻生活中的暖暖。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悟  2.合作探究  3.联系现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的唯美情愫,感悟生活中的暖暖。  教学重点  1.探究诗歌的唯美情愫。  2.联系生活,感悟暖暖。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第三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面对高考第一大题的作文,无论哪个考生都想赢。可怎样才能在千军万马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就文体而言,还是要提倡考生写记叙文,体现自己的“机智的构思”,反映时代的特色。  我们不妨先来听听专家的建议:“(首先要正确审题……)其次是文体问题。考前我们已经说了,高三学生写议论文多为‘公理’、‘常理’、‘大道理’的机械陈述,读来令人困倦。应当提倡写中学生自己日常生活的‘记叙文’,道出自己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教学设想】  最近教学《唐诗宋词》,三句离不开“诗言志”,学生们在我不断地强调下也会时常从言志角度来读诗歌。在“清新飘逸的李白诗”这个专题学习中,当我问在预习的学生,《将进酒》你读到了什么。学生借助课后注释进行知人论世,说本首诗表达了李白在被“赐金放还”八年后借酒消愁的情感,其他没什么了。我猛地意识到学生们近阶段学了一些诗后产生的审美疲劳,贴标签的话语不断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一首独特的诗在他们面
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上,往往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放得太开,“放羊式”教学,学习处于无序、无法、低效的状态;二是收得太紧,牢牢牵着学生鼻子走,和必修教学区别不开,忽视选修教材在拓展、探究、提高上的要求。“放”与“收”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自然是相得益彰。  一、教材处理放中有收,着眼知识建构与素养提升  选修是对必修的拓展与补充,选修必须重视对必修内容的梳理和巩固,选修课仍然具有基础性,选修课的地位决定
一、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视“问”,但往往偏重于教师之“问”。客观地说,学生们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中确实表现出了参与热情,也得到了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我总觉得这种课还有些局限,我觉得课堂上学生们还是显得有些被动。对此,我一直在思考,在阅读教学中从偏重教师之“问”转变为学生之“问”,是否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
苏教版与人教版的《雷雨》节选部分相比,除了苏教版直接把“作为工人代表的鲁大海与资本家周朴园谈判”这个片段的矛盾冲突删除之外,鲁侍萍的戏剧语言还有十二处是不同的。本文以鲁侍萍的语言及与她有关的舞台说明为例,列举其三加以分析,从不同中可以揣摩到鲁侍萍更为复杂的性格心理。  其一  人教版:选自1978年版《雷雨》(《曹禺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周朴园:(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
论述类文本能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具备这个能力。正因为如此,多年来,各地的高考试题都出现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  认真研究近年来多地的高考试题,从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来看,大部分试题都出得很好,文本难易合适,设题科学严谨。但也有少量题目,不符合教学实际,超出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样的考查其实是一种伤害。  就拿2013年安
课外阅读的真正价值,是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它指导学生认识人生,热爱生活;它号召学生张开思索的翅膀,在书中寻求精神力量。应号召他们热爱读书,让他们在获取知识发展个性的同时,通过读书,给自己一份厚实的精神底子,最终,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我们所说的精神底子,指的是高雅的兴趣、积极乐观的情感、坚强稳定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等等,而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使学生具备这些精神内涵,同时提升他们
名著经典是文学百花园中散发着奇异香气的瑰丽之花。名著在扩大学生视野、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文学素养方面,作用可谓大矣。经典名著优美的文辞、睿智深邃的思想,以在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和启悟可谓意义重大。近几年来,很多省份在高考中增加了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考察,由此可以窥探经典名著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事文科名著教学本身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和同学们一起徜徉在文学的海洋,分享着其中
古诗传递着古代文人的文学情愫和个性情怀,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值得我们去学习、品味。而阅读涵咏、鉴赏品鉴能够让我们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文学素养得以提升。  一、有的放矢,明确诗歌鉴赏要求  学生要能够把握和理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作品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情感寄寓、生活理想和哲学思考的载体。而凝练、简洁、含蓄富有变化、具有音韵和谐之美的语言,是我们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