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阅读 主动探究写作方法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TINGFNE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之秋》是一篇阅读课文,着重介绍了三峡金秋时节的美丽景色。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程基本理念,谈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
  
  一、研究题目,明确题目的重要性
  
  课文的题目简单明了,可立足课题,组织学生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切实认识到课文的重点内容。
  首先让学生读课文题目,说说题目《三峡之秋》告诉了我们什么?然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不同的方面去发现,明白题目告诉了我们课文的内容、重点、体裁和选材的范围,从中认识到题目具有统摄全文的作用,写作文要从题目开始。
  
  二、研读文章内容与题目的联系
  
  《三峡之秋》一课中的题目有了,那让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一题目选择材料的。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发现答案,学生阅读完课文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说说自己的看法和答案。从学生的答案中得出一个结果——课文中选择的是秋天的景色。这一答案虽然很笼统,但是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中都描写了秋天中的哪些景物?学生们的兴趣高涨,争先恐后。有的说描写了秋天的橘树和柚树,有的说描写了秋天的露水,有的说描写了秋天的渔火,还有的说描写了秋天的月光……
  从学生详细的回答中,转入下一个话题——我们试着把这些景物进行分类。作者在描写《三峡之秋》一文中主要从自然景色(如橘树、柚树、露水、月光)和人文景色(如岸边的渔火、赶路的驳船)进行描写的。作者在描写这两方面的景物时,哪方面写得详细,哪方面写得简略呢?很显然文章对自然景色着笔重,而对人文景色着笔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同学们很快地把文章内容与题目联系到一起,从中找出答案。因为题目主要是写秋天的景色,秋天的到来是季节的改变,只有大自然中景物的变化,才能体现出秋天的到来,所以文章重写自然景色。
  再次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集中学生精力,从课文中找出自己认为秋天描写好的语句,说说你从这些语句中发现了什么。刚读完课文,同学们又争着回答问题,有的说作者观察很仔细(如颜色的变化:树叶由青变得发黑,果实由青变黄;气温的变化:风有些凉意,树叶上的露珠,下午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有的说作者语言生动具体(如把阳光下的长江比作一条金鳞巨蟒)。此时,教师要及时点拨:要想写好一篇文章,我们平时就要注意观察身边的事情及景色的变化,就要多读好书,注意摘抄好的语句,为写作文积累素材,这样,我们在写作时才不至于无话可说,无文可写。
  
  三、写作文要条理清楚
  
  投放一张多媒体画面,画面的内容是:一个人要织毛衣,她手中拿着几种颜色掺和在一起的,没有头绪的线团。提问:假如这个人是你,你面对这样一团线会说什么?同学们议论纷纷,说怎么织毛衣?真叫人头痛等。教师点拨:写作文也是如此,有了好的材料,还要把它安排得有条有理,才会使文章层次分明,让人一看就有一种舒畅的感觉。让学生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体会写作有条理的好处。
  
  四、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紧凑、中心更加突出
  
  让学生读文章的开头一句和结尾一句(首句“三峡已经是秋天了”。尾句“这一天,正是中秋”)。作者采用开门见山的手法,直接点明题意,结尾紧扣题目,点明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使文章更加完美。
  
  五、自主品谈,感悟美
  
  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更加吸引读者。
  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们很快就找出一些比喻句、拟人句,谈到采用这些修辞方法使语句变得生动、具体、感人。学生们说得好,然而文章中也不缺乏对色彩和声音的描写,如石头的青、树叶的绿、果实的黄、阳光的金;呼啸的长江水、鸣响的汽笛,这些色彩和声音的描写及恰当的比喻、拟人修辞方法,作者就把一幅“三峡金秋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同身临其境,令读者陶醉。因此,我们在描写人或物时,要抓住特点进行描写,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才会使文章有吸引力。
  
  六、课外拓展
  
  时下正是秋季,请学生们对我们周围的景物进行细心观察,写一篇描写秋天的作文,题目自拟。
  为了使学生更加容易记住写作要领,特附一段顺口令:
  写作文,拟好题,多留心,细观察,积累素材很重要。
  选材料,看题目,抓特点,有详略,材料紧跟题目跑。
  按顺序,打框架,语句通,层次明,作文顺理又成章。
  题为眼,材为衣,要生动,要具体,恰当修辞添光彩。
  (作者单位:344300江西省乐安县第二小学)
其他文献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伴随数学问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要启发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我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先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有关知识。  应用题的特点:应用题的内容包括所叙述的事实和数量关系两个方面。  应用题的种类:在小学阶段,应用题按数的范围和应用,大致可分为整数、小数、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既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培养,也包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发展和提高。其中,阅读理解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在于把阅读理解和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进而推动语文教学有效而长足地发展。要把阅读理
期刊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歌咏之,而足蹈之。作为语言的最精炼和最纯粹的书面语的教学,要体现其中蕴含之三昧,诵读是其必由之路。诵读两字浑言无别,析言有义。熟读而成诵,也称朗朗而诵,很显然从读到诵的过程是一种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如果能够熟练成诵一篇文章,对其精神内容就已经领会了十之八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扬起诵读的大旗,必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诵读能使学生对文
期刊
【摘要】新课的引入,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疑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那么,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引入呢?可以采用这些常用的方法:1、数学故事引入法;2、目的式引入法;3、直接引入法;4、提问式的引入法;5、复习式的引入法;6、猜谜式的引入法;7、设“陷”式引入法;8、课件导入。  【关键词】引入 吃透 驾驭 素质教育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第一印象的
期刊
我们在高一年级数学下册中学习了数列的有关内容。所谓数列,就是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数列:a1,a2…,an,简记作数。如果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前n项和常记为Sn,则Sn=a1+ a2+…+an。  在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an的情况下,如何求数列的前n项和Sn?它是否有规律可循呢?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以期共同提
期刊
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屡受挫折,我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成绩滑坡。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
期刊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男女生在数学学习中总体上有显著差异,男生强于女生,在时间分布上,小学和初中这种性别差异在成绩上的反映还不明显(有观点认为女性在这段时间的成绩反映上要优于男生),但是到了高中后,数学的抽象程度和综合程度越来越高,男生在成绩表现上要明显优于女生。  高中文科班所具有的特点是:女生是班级的主要组成部分,男女学生比例一般都是近1:2的比例;文科的数学
期刊
运算能力的层次运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说明》都把它列在诸项数学能力的首位。中学数学中大多数问题的解决,也都离不开运算。但是当前中学生运算能力的状况是很不如人意的。不明理算,机械地搬用运算公式;不顾运算目标,盲目推演;缺乏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的意识,这些都是经常可见的。不少中学生对提高运算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只把“粗心”、“马虎”作为算而不对的原因。相当多的高中数
期刊
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现行的语文教材里,有很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它们既含有富于教育意义的主题、个性鲜明的人物性格,又具有浓郁丰厚的感情色彩、精妙绝纶的修辞手法等。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挖掘教材中的“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美学渗透,通过师生共同创造语文教学美和美的语文教学,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
期刊
素质教育已向纵深推进,但因受“应试教育”影响,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一些弊端。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实现评价思想的“三大转变”:从“评教”为主转移到“评学”为主,从“他评”为主转移到“自评”为主,从“区别鉴定”为主转移到“导向激励”为主;必须推行新的课堂教学评学标准和评教标准;必须创新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方法和操作过程。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状态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经过几年的研究与教学实践,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