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实际,从跟踪审计环境、跟踪审计客体、跟踪审计主体三方面对基层审计机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出台相关明确审计标准,监督评审内控制度,克服主体不利因素,审慎防范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与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8-0085-02
风险,是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本质上是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是在实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使用不恰当的程序和方法,对某一事项做出错误的估计和判断,进而提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审计结论,并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和意见,给使用者带来错误的信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并由此引起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损失的可能性。本文拟结合工作实际,对基层审计机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一些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和方法。
一、基层审计机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1.跟踪审计环境方面
第一,审计形态发生变化。传统建设项目审计模式是在工程竣工后集中进行一次事后审计,是静态时点概念上的审计。而跟踪审计则是分时段分内容地动态审计,关注的是事物的“进行时”。在审计实践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对建设项目发展走向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的判断,或因缺乏明确的审计标准形成审计人员角色的缺位、错位、越位现象;或因缺乏明确行为准则、处理方法、评价标准而做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以及引起行政复议、诉讼等情况。
第二,审计要求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及公共行政体制的推进,社会公众对政府性投资的效益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开展建设项目效益审计,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资金效益逐渐成为一种客观要求。因此,审计机关应考虑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中融入效益审计理念,促进提高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
2.跟踪审计客体方面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因素构成,其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均与被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是否有效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有效,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水平越低,需要的实质性测试工作越少,其检查风险越低。被审单位的诚信度和管理弊端,是产生审计风险的直接因素。如被审项目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不健全,其项目管理、工程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资金管理存在重大漏洞;被审单位未能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施工过程中、完工后三个阶段,切实履行其应尽的职责,发挥应有的管理和监督作用,未能给审计机构提供真实、完整的工程资料,将使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隐含着巨大的潜在风险。
3.跟踪审计主体方面
第一,综合能力不适应。从审计实践来看,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跟踪审计全过程具有复杂性,审计资金量大、时间跨度长,涉及建设工程众多不同专业,审计中经常会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工程、财务、计算机、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能够从审计的角度敏锐捕捉问题,运用综合知识,从宏观上认识、分析问题。但目前,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人手少,任务重现象;审计人员综合能力,与所面对的建设项目跟踪复杂审计环境和内容不相适应。
第二,廉政意识不强。构建跟踪审计风险保障机制首先就体现在强化审计干部自身“免疫力”上。审计要面对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不同的利益主体,审计意见影响各方利益分配,各种诱惑也随之而来。同时,聘用外部力量参审,一旦制约措施和手段跟不上,腐败也会随之而来。
第三,审计技术方法落后。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很难采取先进的检测手段,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以手工操作为主,更多依靠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经验判断,不能适应智能化的办公与管理系统环境,致使审计效率低下,审计风险相对也大大增加。
第四,审计行为不规范。传统审计模式以建设项目开工到竣工的施工阶段为审计重点。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从筹建时起至竣工验收时为止所发生的技术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的实时审计监督,它不但强调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而且注重对前期决策工作,包括设计质量、招投标阶段的跟踪审计,使审计工作向多元化。审计从计划、实施到报告各阶段各环节,审计缺位、错位、越位等均可能成为审计隐患,如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审计超出职责范围,审计证据不充分,法规运用失当,审计判断评价失准,问题定性失误,处理宽严失度,甚至违规处罚以及滥用审计处理、处罚和强制措施权等等,都会直接引发审计风险。
二、基层审计机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结合基层实际,正确认识基层审计机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强化审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跟踪审计风险理论体系,加强审计风险管理与控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建议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和方法:
1.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尽快出台相关明确审计标准
审计标准是进行审计时判断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预算、计划、合同、业务规范和技术经济标准等。结合跟踪审计“动态”特点和效益性要求,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应建立明确的审计标准,明确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行为准则、处理方法、评价标准,使得跟踪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一种以自我调节、准则调节、法律调节多背景的防范机制,以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把审计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要开展项目绩效跟踪审计,构建绩效审计流程和模型,建立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抓住“绩效”二字,要把“绩效”的思想贯穿到审计过程中,以“绩效”的视角来审视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突出对被审计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分析,揭露建设项目中存在的效能衰退、效率低下等问题,着力从体制、机制和管理的层面上深入挖掘问题成因,提出整改措施,落实具体责任,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敦促被审计单位和部门加强整改。 2.监督评审内控制度,促其履行应尽职责
内控制度的建立旨在促使被审单位在工程开工前、施工过程中、完工后三个阶段,切实履行其应尽的职责,发挥应有的管理和监督作用。包括选择有施工能力、资质证书的施工企业,签订施工合同,指定施工员负责现场施工质量,及时对隐蔽工程量进行签证,对工程主要材料进行市场考察和跟踪购置,对施工单位编制的工程决算表中的主要工程量进行逐一核实,报送预决算审计时,给审计机构提供真实、完整、规范的工程资料。跟踪审计通过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评审监督,以充分发挥被审单位的管理和监督作用,促其切实履行应尽职责,降低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水平,进而防范审计风险。
3.克服主体不利因素,防范审计检查风险
第一,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防范审计风险,不仅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还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专业性很强的审计工作,缺少必要的专业审计人员,就难以完成相应的审计任务。因此,审计机关要加强业务培训,以使得审计人员的人数、专业素质、审计技能达到与完成审计任务相适应的程度,必要时可外聘专家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
第二,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防范与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合格的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职业纪律,能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侵蚀。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保持独立性,要正直、客观,要坚持谨慎性原则,实事求是,不受他人意志左右和干扰,不受私利的诱惑,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
第三,完善跟踪审计程序。要制定完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操作规程,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程序、按规范操作,依据法规准则,扣紧审计环节,合理取证,有效检查,全面分析,审慎结论,认真办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事项,及时准确地发现和纠正跟踪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不因为审计工作和审计步骤不适当而影响审计质量。
第四,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人员要加强学习,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检测手段实施项目跟踪审计;学习运用电子计算机和应用软件辅助工程预决算审计,以正确套用定额,减少重复劳动和手工误差,进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减少审计检查风险。
第五,建立有效监督与考核体系。要注重自身的审计声誉,切实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责任控制体系,强化定期的监督与考核,控制审计失察和伪证风险,防范违反法定程序和缺乏证据带来的审计风险,保证基层审计机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
[1]蒋玉娟.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09期
[2]邢黎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防范与化解[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2期
[3]叶陈刚,何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识别与控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04期
[4]王健栋.独立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关键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与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8-0085-02
风险,是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本质上是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是在实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使用不恰当的程序和方法,对某一事项做出错误的估计和判断,进而提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审计结论,并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和意见,给使用者带来错误的信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并由此引起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损失的可能性。本文拟结合工作实际,对基层审计机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一些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和方法。
一、基层审计机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1.跟踪审计环境方面
第一,审计形态发生变化。传统建设项目审计模式是在工程竣工后集中进行一次事后审计,是静态时点概念上的审计。而跟踪审计则是分时段分内容地动态审计,关注的是事物的“进行时”。在审计实践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对建设项目发展走向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的判断,或因缺乏明确的审计标准形成审计人员角色的缺位、错位、越位现象;或因缺乏明确行为准则、处理方法、评价标准而做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以及引起行政复议、诉讼等情况。
第二,审计要求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及公共行政体制的推进,社会公众对政府性投资的效益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开展建设项目效益审计,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资金效益逐渐成为一种客观要求。因此,审计机关应考虑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中融入效益审计理念,促进提高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
2.跟踪审计客体方面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因素构成,其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均与被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是否有效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有效,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水平越低,需要的实质性测试工作越少,其检查风险越低。被审单位的诚信度和管理弊端,是产生审计风险的直接因素。如被审项目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不健全,其项目管理、工程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资金管理存在重大漏洞;被审单位未能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施工过程中、完工后三个阶段,切实履行其应尽的职责,发挥应有的管理和监督作用,未能给审计机构提供真实、完整的工程资料,将使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隐含着巨大的潜在风险。
3.跟踪审计主体方面
第一,综合能力不适应。从审计实践来看,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跟踪审计全过程具有复杂性,审计资金量大、时间跨度长,涉及建设工程众多不同专业,审计中经常会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工程、财务、计算机、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能够从审计的角度敏锐捕捉问题,运用综合知识,从宏观上认识、分析问题。但目前,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人手少,任务重现象;审计人员综合能力,与所面对的建设项目跟踪复杂审计环境和内容不相适应。
第二,廉政意识不强。构建跟踪审计风险保障机制首先就体现在强化审计干部自身“免疫力”上。审计要面对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不同的利益主体,审计意见影响各方利益分配,各种诱惑也随之而来。同时,聘用外部力量参审,一旦制约措施和手段跟不上,腐败也会随之而来。
第三,审计技术方法落后。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很难采取先进的检测手段,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以手工操作为主,更多依靠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经验判断,不能适应智能化的办公与管理系统环境,致使审计效率低下,审计风险相对也大大增加。
第四,审计行为不规范。传统审计模式以建设项目开工到竣工的施工阶段为审计重点。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从筹建时起至竣工验收时为止所发生的技术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的实时审计监督,它不但强调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而且注重对前期决策工作,包括设计质量、招投标阶段的跟踪审计,使审计工作向多元化。审计从计划、实施到报告各阶段各环节,审计缺位、错位、越位等均可能成为审计隐患,如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审计超出职责范围,审计证据不充分,法规运用失当,审计判断评价失准,问题定性失误,处理宽严失度,甚至违规处罚以及滥用审计处理、处罚和强制措施权等等,都会直接引发审计风险。
二、基层审计机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结合基层实际,正确认识基层审计机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风险,强化审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跟踪审计风险理论体系,加强审计风险管理与控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建议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和方法:
1.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尽快出台相关明确审计标准
审计标准是进行审计时判断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预算、计划、合同、业务规范和技术经济标准等。结合跟踪审计“动态”特点和效益性要求,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应建立明确的审计标准,明确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行为准则、处理方法、评价标准,使得跟踪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一种以自我调节、准则调节、法律调节多背景的防范机制,以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把审计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要开展项目绩效跟踪审计,构建绩效审计流程和模型,建立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抓住“绩效”二字,要把“绩效”的思想贯穿到审计过程中,以“绩效”的视角来审视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突出对被审计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分析,揭露建设项目中存在的效能衰退、效率低下等问题,着力从体制、机制和管理的层面上深入挖掘问题成因,提出整改措施,落实具体责任,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敦促被审计单位和部门加强整改。 2.监督评审内控制度,促其履行应尽职责
内控制度的建立旨在促使被审单位在工程开工前、施工过程中、完工后三个阶段,切实履行其应尽的职责,发挥应有的管理和监督作用。包括选择有施工能力、资质证书的施工企业,签订施工合同,指定施工员负责现场施工质量,及时对隐蔽工程量进行签证,对工程主要材料进行市场考察和跟踪购置,对施工单位编制的工程决算表中的主要工程量进行逐一核实,报送预决算审计时,给审计机构提供真实、完整、规范的工程资料。跟踪审计通过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评审监督,以充分发挥被审单位的管理和监督作用,促其切实履行应尽职责,降低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水平,进而防范审计风险。
3.克服主体不利因素,防范审计检查风险
第一,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防范审计风险,不仅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还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专业性很强的审计工作,缺少必要的专业审计人员,就难以完成相应的审计任务。因此,审计机关要加强业务培训,以使得审计人员的人数、专业素质、审计技能达到与完成审计任务相适应的程度,必要时可外聘专家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
第二,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防范与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合格的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职业纪律,能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侵蚀。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保持独立性,要正直、客观,要坚持谨慎性原则,实事求是,不受他人意志左右和干扰,不受私利的诱惑,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
第三,完善跟踪审计程序。要制定完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操作规程,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程序、按规范操作,依据法规准则,扣紧审计环节,合理取证,有效检查,全面分析,审慎结论,认真办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事项,及时准确地发现和纠正跟踪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不因为审计工作和审计步骤不适当而影响审计质量。
第四,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人员要加强学习,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检测手段实施项目跟踪审计;学习运用电子计算机和应用软件辅助工程预决算审计,以正确套用定额,减少重复劳动和手工误差,进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减少审计检查风险。
第五,建立有效监督与考核体系。要注重自身的审计声誉,切实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责任控制体系,强化定期的监督与考核,控制审计失察和伪证风险,防范违反法定程序和缺乏证据带来的审计风险,保证基层审计机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
[1]蒋玉娟.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09期
[2]邢黎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防范与化解[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2期
[3]叶陈刚,何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识别与控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04期
[4]王健栋.独立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