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3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161-02
原发性小肠肿瘤起病隐匿,仅占消化道肿瘤的2 %~4.6 %和全身肿瘤的 0.4%~0.5%〖1〗,由于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 现有的检查方法诊断小肠肿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诊断颇为困难。本文通过我院收治原发性小肠肿瘤病例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现总结如下:
1 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
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多数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贫血,黑便,梗阻性黄疸,穿孔性腹膜炎等 由于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术前确诊困难,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2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
原发性小肠肿瘤发生率低,可能与小肠内特殊的碱性环境,丰富的淋巴组织,粘膜上皮更新快等有关。临床上检查手段较少,又缺乏特异性的肿瘤诊断标准,很难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晚期症状亦无特异性,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肠穿孔、消廋、发热、贫血等,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还可发生黄疸,术前确诊困难,本文术前确诊率 27.3% ( 6 /22 ),与文献报告术前诊断率为 17%~52%〖2〗相近。对有上述表现但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者,应怀疑小肠肿瘤的可能性。钡剂造影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符合率低,对可疑病例要尽可能做全消化道钡餐检查。本文资料中行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其中2例提示小肠肿瘤的存在,符合率约 20%,符合率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小肠蠕动快,钡剂快速通过肠道;肠袢重叠使病变部位被重叠的钡剂所遮盖; 原发性小肠肿瘤在肠壁的部位分为腔内、 壁间及腔外三型,对于腔外型肿瘤,全消化道钡餐不易发现病变部位。但该项检查对于胃肠道疾患的鉴别诊断很重要,可以缩小诊断范围。CT、 B超检查可鉴别腹内肿块,对腔外型小肠肿瘤更适用,增强后 CT可表现出小肠壁的弥漫性增厚,肠腔外的压迫和肠壁内的肿物。小肠气钡双重造影被认为是小肠肿瘤最有用的影像学检测方法〖3〗,但在本文患者中使用不多。其他的检查方法,如核磁共振、双气囊小肠镜、超声内镜(EUS)、胶囊肠镜、 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DSA)、核素扫描等,均对小肠肿瘤的诊断有帮助,但均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基层医院不可能普及,并没有成为常规诊断方法。由于小肠肿瘤术前诊断困难,本文中术前确诊6例,其余均是剖腹探查后确诊,近年来广泛应用腹腔镜技术以代替剖腹探查。
3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治疗
小肠肿瘤首选手术治疗, 术式根据肿瘤性质及部位而定。术中难以确定性质者应作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快速切片仍难以定性时,以恶性对待为宜。良性肿瘤可行局部或受累肠管切除,恶性肿瘤应行根治性切除,包括受累肠管、肠系膜以及区域淋巴结一并清扫,两端距离肿瘤边缘不应小于10~15cm为宜,不能根治的肿瘤也应争取行原发灶的姑息性切除,对于十二指肠的恶性肿瘤我们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于比较靠近回盲部的小肠肿瘤我们采用右半结肠切除术,若肿瘤广泛浸潤不能切除,可行短路肠吻合术以解除梗阻,或胆道旁路手术以缓解阻塞性黄疸。小肠良性肿瘤手术切除预后良好。获得随访的15例恶性肿瘤中根治性切除的11例,姑息性切除4例,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 为18.2%,与文献报道,恶性肿瘤 5年生存率仅为 20%左右〖4〗相近。小肠恶性淋巴瘤术后应辅以化疗,化疗方案为COPP或CAPP,对不能切除的小肠恶性淋巴瘤应采用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我们认为,肿瘤切除后,肿瘤负荷减少,术后配合化疗及生物治疗,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并改善预后〖5〗。
总之,原发性小肠肿瘤恶性所占比例较高,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诊断手段,易致长期延误诊治,预后较差;对原因不明的腹痛、 消化道出血及定位不明的腹部包块患者及早行剖腹探查是避免小肠肿瘤长期误诊误治、 改善患者预后的可靠手段。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及手术经验的积累,对于术前确诊考虑为小肠良性肿瘤的,我们采取腹腔镜下探查行肿瘤或者部分肠管切除术,单纯行肿瘤切除仅限于肿瘤约1cm左右,切除后从10mm穿刺孔取出,行部分肠管切除的需在腹部切一长约3~4 cm切口将肠管提出至腹腔外行肠切除及肠吻合术。
参考文献
[1] 佟金学,万远廉,王东民,等. 原发性小肠肿瘤112例临床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2 (12):709-710
[2] 尹朝礼.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与2诊断〖J〗. 临床内科杂志,1996,9(2):9210
[3] 王向昱,郑志强,李春明.原发性小肠肿瘤 96例临床分析 〖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4,18(1):33-35
[4] 宋进亮,田希兰. 小肠恶性淋巴瘤诊治体会 〖J 〗. 肿瘤防治杂志,2001,8(3):315~316
原发性小肠肿瘤起病隐匿,仅占消化道肿瘤的2 %~4.6 %和全身肿瘤的 0.4%~0.5%〖1〗,由于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 现有的检查方法诊断小肠肿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诊断颇为困难。本文通过我院收治原发性小肠肿瘤病例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现总结如下:
1 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
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多数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贫血,黑便,梗阻性黄疸,穿孔性腹膜炎等 由于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术前确诊困难,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2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
原发性小肠肿瘤发生率低,可能与小肠内特殊的碱性环境,丰富的淋巴组织,粘膜上皮更新快等有关。临床上检查手段较少,又缺乏特异性的肿瘤诊断标准,很难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晚期症状亦无特异性,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肠穿孔、消廋、发热、贫血等,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还可发生黄疸,术前确诊困难,本文术前确诊率 27.3% ( 6 /22 ),与文献报告术前诊断率为 17%~52%〖2〗相近。对有上述表现但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者,应怀疑小肠肿瘤的可能性。钡剂造影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符合率低,对可疑病例要尽可能做全消化道钡餐检查。本文资料中行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其中2例提示小肠肿瘤的存在,符合率约 20%,符合率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小肠蠕动快,钡剂快速通过肠道;肠袢重叠使病变部位被重叠的钡剂所遮盖; 原发性小肠肿瘤在肠壁的部位分为腔内、 壁间及腔外三型,对于腔外型肿瘤,全消化道钡餐不易发现病变部位。但该项检查对于胃肠道疾患的鉴别诊断很重要,可以缩小诊断范围。CT、 B超检查可鉴别腹内肿块,对腔外型小肠肿瘤更适用,增强后 CT可表现出小肠壁的弥漫性增厚,肠腔外的压迫和肠壁内的肿物。小肠气钡双重造影被认为是小肠肿瘤最有用的影像学检测方法〖3〗,但在本文患者中使用不多。其他的检查方法,如核磁共振、双气囊小肠镜、超声内镜(EUS)、胶囊肠镜、 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DSA)、核素扫描等,均对小肠肿瘤的诊断有帮助,但均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基层医院不可能普及,并没有成为常规诊断方法。由于小肠肿瘤术前诊断困难,本文中术前确诊6例,其余均是剖腹探查后确诊,近年来广泛应用腹腔镜技术以代替剖腹探查。
3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治疗
小肠肿瘤首选手术治疗, 术式根据肿瘤性质及部位而定。术中难以确定性质者应作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快速切片仍难以定性时,以恶性对待为宜。良性肿瘤可行局部或受累肠管切除,恶性肿瘤应行根治性切除,包括受累肠管、肠系膜以及区域淋巴结一并清扫,两端距离肿瘤边缘不应小于10~15cm为宜,不能根治的肿瘤也应争取行原发灶的姑息性切除,对于十二指肠的恶性肿瘤我们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于比较靠近回盲部的小肠肿瘤我们采用右半结肠切除术,若肿瘤广泛浸潤不能切除,可行短路肠吻合术以解除梗阻,或胆道旁路手术以缓解阻塞性黄疸。小肠良性肿瘤手术切除预后良好。获得随访的15例恶性肿瘤中根治性切除的11例,姑息性切除4例,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 为18.2%,与文献报道,恶性肿瘤 5年生存率仅为 20%左右〖4〗相近。小肠恶性淋巴瘤术后应辅以化疗,化疗方案为COPP或CAPP,对不能切除的小肠恶性淋巴瘤应采用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我们认为,肿瘤切除后,肿瘤负荷减少,术后配合化疗及生物治疗,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并改善预后〖5〗。
总之,原发性小肠肿瘤恶性所占比例较高,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诊断手段,易致长期延误诊治,预后较差;对原因不明的腹痛、 消化道出血及定位不明的腹部包块患者及早行剖腹探查是避免小肠肿瘤长期误诊误治、 改善患者预后的可靠手段。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及手术经验的积累,对于术前确诊考虑为小肠良性肿瘤的,我们采取腹腔镜下探查行肿瘤或者部分肠管切除术,单纯行肿瘤切除仅限于肿瘤约1cm左右,切除后从10mm穿刺孔取出,行部分肠管切除的需在腹部切一长约3~4 cm切口将肠管提出至腹腔外行肠切除及肠吻合术。
参考文献
[1] 佟金学,万远廉,王东民,等. 原发性小肠肿瘤112例临床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2 (12):709-710
[2] 尹朝礼.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与2诊断〖J〗. 临床内科杂志,1996,9(2):9210
[3] 王向昱,郑志强,李春明.原发性小肠肿瘤 96例临床分析 〖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4,18(1):33-35
[4] 宋进亮,田希兰. 小肠恶性淋巴瘤诊治体会 〖J 〗. 肿瘤防治杂志,2001,8(3):31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