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这颗星球上,已有上百万的富翁成功地乔装改扮奔向了免税天堂,剩下的无数富翁也在绞尽脑汁,意欲效法为之。
西方有句谚语:“富人见到税务官,就像老鼠遇见猫。”对于大多数富人来说,他们一生中最不愿意光顾的地方,除了坟墓以外,恐怕就要算税务局了。他们当然不愿意把好不容易赚来的大笔钱款作为高额税金上交,于是,他们纷纷将财产转移到那些从不征税,且能守口如瓶的免税乐土上去。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迄今世界上免税地区有60多处,它们实际成了富人们逃税的天堂。估计有5万多亿美元的应交税款被转移到了各个逃税天堂中,这差不多占全球私人财富的2/3。在许许多多的逃税天堂中,被富人们尤为看好的是卢森堡、瑞士、加勒比海群岛和西印度群岛。因为这些地方的某些金融投资机构会变魔术,几个小时之内就能使一家公司横空出世,而且不需要提供任何资料。
2000年6月,逃税乐园的主人们在摩纳哥联手组织了一次专题展览,专门招揽想少交税的富人。你可以在那里讨教如何把私家游艇置于某家信托公司名下,而征税大员们却浑然不知。在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中,猫常常是输家。这首先应归咎于法律上有空子可钻,再就是从1993年起,欧盟放松了对跨国间资金流动的管制,从而使得资金流动的隐蔽性大大增强。
出于生意上的需要.银行与税务部门大多不肯合作。卢森堡银行对法国税务部门的查询请求不理不睬,这听来似乎有些难以置信,但事实却是如此。更糟糕的是,连国际刑警组织也拿他们没办法。提供税务便利的公司通常的反应是像受惊吓的牡蛎一样紧紧合上贝壳,对任何来自税收官的要求一概不理。日内瓦的一位预审法官在1994年5月曾向巴哈马发出过一封公函,至今仍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逃税服务 法宝繁多
在逃税天堂里,买公司就像在菜场买菜那样方便。许多注册地在曼岛、维尔京岛等偏远角落的形形色色的基金、信托公司和护照等等,成堆地摞在一起,任凭富人们挑选。一旦看中,立马成交。一些公司被冠以千奇百怪的名称,什么“土耳其人”、什么“西萨摩亚”、什么“圣文森特与格勒那汀”等等。像这样的影子公司全球有几百万家,逃掉的税不计其数。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你只需发个E—mail给任何一个这方面的行家,马上就会收到附有上百家公司大名的回函。
逃税天堂还提供另一项服务:隐身术。化名股东、化名董事、并不存在的交割清单,如此包装之后,没有人会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也就永远搞不清那艘悬挂巴拿马国旗游轮的主人究竟是谁了。
逃税把戏还没变完呢,公开出售的物品还包括:外国护照、驾驶执照、出生证、文凭等。他们甚至肆无忌惮地在一些严肃刊物,如《经济学家》或《贺拉尔德论坛》上大做广告。最近加勒比地区又兴起一种所谓的“经济公民发展计划”,伯利兹的一张“经济公民暂住证”常常被炒到四五万美元。
同时拥有两国国籍也是逃税的法宝之一。在西印度群岛,近年来岛屿上诸小国的国籍行情日益看涨。在人口只有4万多的圣基茨和尼维斯,1996年其国籍的价格是10万美元,到了1998年,就涨到25万美元,仍然供不应求。这些小国的国籍为什么会如此走俏呢?那是因为一些欧美国家允许其公民持有双重国籍,富翁们在买到这些小国的国籍后,便可享受低税或免税的优惠。
新兴业务 技高一筹
不少投资公司矢口否认做过逃税服务。当然,在这一行里也是良莠不齐:有的是地道的偷漏税专家,有的仅仅提供一些合理避税的建议;有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草台班子,也有组织严密、分工精细的正规审计事务所。在国际舆论的挞伐下,一些“专业逃税”公司不得不小心行事、有所收敛,另外一些公司则转而干起了“更高级”的资产保护业务,美国的富翁们对此项新业务备感兴趣。因为在美国,富人莫不为有朝一日突然吃上官司而担忧,也害怕由于一次偶然的交通肇事,一杯碰翻在别人大腿上的咖啡而遭人起诉,更不愿看到今天办公室里的打情骂俏,明天会演变成性骚扰的证据。一旦败诉,法院所判罚金之高,会令他们从此彻夜难寐。“资产保护”这项服务恰如一把保护伞,使富人有了安全感。
避税专家斐迪南·威德尔就曾经救过他的客户一命。那是一个美国外科医生,因为在他花园里干活的工人不幸折断了腿而被判500万美元的赔偿。幸亏他有预见,早就委托威德尔把财产悉数转到库克岛一家信托公司名下,那家公司擅长资产转移,于是又将其财产转给瑞士一家公司托管,他们按照《承包协议书》的约定进行资产分解和重组。判决那天,原本属于他的游艇和别墅双双奇迹般地归属“他人”,法庭只得重新议定赔偿数额,经过与原告协商,最终以30万美元了结此案。
还有一项值得一提的业务是税务规划,说白了就是钻税法的空子。坐落在法国蔚蓝色海岸的罗伯特·安东尼公司精于此道,他们认为花钱买一家离岸公司,以达到偷税目的是不明智之举,上上策是“利用国与国之间税务协定的关联性来合理合法地规避税责”,操作上自然还是离不开信托基金的形式。说到信托基金,在巴哈马群岛、库克群岛和伯利兹的相关法律条文里,允许财产所有人随时向信托公司耳提面命,这在国际金融领域通常是被禁止的。由于上述岛屿不遗余力地推销、宣传,美国的客户已蜂拥而至。
充分利用 小心操作
信托公司的操作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法国、德国等国根本不承认其合法性。但是逃税专家自有对策,他们会建议你将一部分财产,特别是动产部分委托给英美籍的信托公司,因为它们信誉较好;不动产部分最好委托给卢森堡的某家控股公司,而且这家公司必须是另一家信托公司的子公司才行。这样做的用意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国、比利时双边税务协定》,听上去挺复杂,实际操作中却相当奏效。专家们的建议.说起来其实只有一条:别把你的全部财产放在国内,也千万别在本国摆弄这些“道具”,而应尽量把财富疏散到世界各地去,在外面会有人为你的行为辩解。你一旦把边境线甩在身后,你的一大堆苛捐杂税也就被抛在脑后了。
在逃税天堂里,各色各样的金融或投资公司除了方便逃税外,其实大多别无他用。网球明星格拉芙就在这里栽过跟斗,她把应缴纳的1100万美元的税款先转入荷兰一家子虚乌有的公司,然后分作两块,一部分转入荷属安提群岛,一部分转入列支敦士登。日本富商堤义明曾被《福布斯》排名世界富豪第六位,在1996年6月也因涉嫌转移950万美元的应付税款而被拘捕。但是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为富不仁的人依然“逍遥税外”呢?
西方有句谚语:“富人见到税务官,就像老鼠遇见猫。”对于大多数富人来说,他们一生中最不愿意光顾的地方,除了坟墓以外,恐怕就要算税务局了。他们当然不愿意把好不容易赚来的大笔钱款作为高额税金上交,于是,他们纷纷将财产转移到那些从不征税,且能守口如瓶的免税乐土上去。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迄今世界上免税地区有60多处,它们实际成了富人们逃税的天堂。估计有5万多亿美元的应交税款被转移到了各个逃税天堂中,这差不多占全球私人财富的2/3。在许许多多的逃税天堂中,被富人们尤为看好的是卢森堡、瑞士、加勒比海群岛和西印度群岛。因为这些地方的某些金融投资机构会变魔术,几个小时之内就能使一家公司横空出世,而且不需要提供任何资料。
2000年6月,逃税乐园的主人们在摩纳哥联手组织了一次专题展览,专门招揽想少交税的富人。你可以在那里讨教如何把私家游艇置于某家信托公司名下,而征税大员们却浑然不知。在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中,猫常常是输家。这首先应归咎于法律上有空子可钻,再就是从1993年起,欧盟放松了对跨国间资金流动的管制,从而使得资金流动的隐蔽性大大增强。
出于生意上的需要.银行与税务部门大多不肯合作。卢森堡银行对法国税务部门的查询请求不理不睬,这听来似乎有些难以置信,但事实却是如此。更糟糕的是,连国际刑警组织也拿他们没办法。提供税务便利的公司通常的反应是像受惊吓的牡蛎一样紧紧合上贝壳,对任何来自税收官的要求一概不理。日内瓦的一位预审法官在1994年5月曾向巴哈马发出过一封公函,至今仍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逃税服务 法宝繁多
在逃税天堂里,买公司就像在菜场买菜那样方便。许多注册地在曼岛、维尔京岛等偏远角落的形形色色的基金、信托公司和护照等等,成堆地摞在一起,任凭富人们挑选。一旦看中,立马成交。一些公司被冠以千奇百怪的名称,什么“土耳其人”、什么“西萨摩亚”、什么“圣文森特与格勒那汀”等等。像这样的影子公司全球有几百万家,逃掉的税不计其数。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你只需发个E—mail给任何一个这方面的行家,马上就会收到附有上百家公司大名的回函。
逃税天堂还提供另一项服务:隐身术。化名股东、化名董事、并不存在的交割清单,如此包装之后,没有人会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也就永远搞不清那艘悬挂巴拿马国旗游轮的主人究竟是谁了。
逃税把戏还没变完呢,公开出售的物品还包括:外国护照、驾驶执照、出生证、文凭等。他们甚至肆无忌惮地在一些严肃刊物,如《经济学家》或《贺拉尔德论坛》上大做广告。最近加勒比地区又兴起一种所谓的“经济公民发展计划”,伯利兹的一张“经济公民暂住证”常常被炒到四五万美元。
同时拥有两国国籍也是逃税的法宝之一。在西印度群岛,近年来岛屿上诸小国的国籍行情日益看涨。在人口只有4万多的圣基茨和尼维斯,1996年其国籍的价格是10万美元,到了1998年,就涨到25万美元,仍然供不应求。这些小国的国籍为什么会如此走俏呢?那是因为一些欧美国家允许其公民持有双重国籍,富翁们在买到这些小国的国籍后,便可享受低税或免税的优惠。
新兴业务 技高一筹
不少投资公司矢口否认做过逃税服务。当然,在这一行里也是良莠不齐:有的是地道的偷漏税专家,有的仅仅提供一些合理避税的建议;有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草台班子,也有组织严密、分工精细的正规审计事务所。在国际舆论的挞伐下,一些“专业逃税”公司不得不小心行事、有所收敛,另外一些公司则转而干起了“更高级”的资产保护业务,美国的富翁们对此项新业务备感兴趣。因为在美国,富人莫不为有朝一日突然吃上官司而担忧,也害怕由于一次偶然的交通肇事,一杯碰翻在别人大腿上的咖啡而遭人起诉,更不愿看到今天办公室里的打情骂俏,明天会演变成性骚扰的证据。一旦败诉,法院所判罚金之高,会令他们从此彻夜难寐。“资产保护”这项服务恰如一把保护伞,使富人有了安全感。
避税专家斐迪南·威德尔就曾经救过他的客户一命。那是一个美国外科医生,因为在他花园里干活的工人不幸折断了腿而被判500万美元的赔偿。幸亏他有预见,早就委托威德尔把财产悉数转到库克岛一家信托公司名下,那家公司擅长资产转移,于是又将其财产转给瑞士一家公司托管,他们按照《承包协议书》的约定进行资产分解和重组。判决那天,原本属于他的游艇和别墅双双奇迹般地归属“他人”,法庭只得重新议定赔偿数额,经过与原告协商,最终以30万美元了结此案。
还有一项值得一提的业务是税务规划,说白了就是钻税法的空子。坐落在法国蔚蓝色海岸的罗伯特·安东尼公司精于此道,他们认为花钱买一家离岸公司,以达到偷税目的是不明智之举,上上策是“利用国与国之间税务协定的关联性来合理合法地规避税责”,操作上自然还是离不开信托基金的形式。说到信托基金,在巴哈马群岛、库克群岛和伯利兹的相关法律条文里,允许财产所有人随时向信托公司耳提面命,这在国际金融领域通常是被禁止的。由于上述岛屿不遗余力地推销、宣传,美国的客户已蜂拥而至。
充分利用 小心操作
信托公司的操作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法国、德国等国根本不承认其合法性。但是逃税专家自有对策,他们会建议你将一部分财产,特别是动产部分委托给英美籍的信托公司,因为它们信誉较好;不动产部分最好委托给卢森堡的某家控股公司,而且这家公司必须是另一家信托公司的子公司才行。这样做的用意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国、比利时双边税务协定》,听上去挺复杂,实际操作中却相当奏效。专家们的建议.说起来其实只有一条:别把你的全部财产放在国内,也千万别在本国摆弄这些“道具”,而应尽量把财富疏散到世界各地去,在外面会有人为你的行为辩解。你一旦把边境线甩在身后,你的一大堆苛捐杂税也就被抛在脑后了。
在逃税天堂里,各色各样的金融或投资公司除了方便逃税外,其实大多别无他用。网球明星格拉芙就在这里栽过跟斗,她把应缴纳的1100万美元的税款先转入荷兰一家子虚乌有的公司,然后分作两块,一部分转入荷属安提群岛,一部分转入列支敦士登。日本富商堤义明曾被《福布斯》排名世界富豪第六位,在1996年6月也因涉嫌转移950万美元的应付税款而被拘捕。但是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为富不仁的人依然“逍遥税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