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遗产,是研究、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中国古籍自传世以来,曾不断遭受自然的侵蚀和人为损坏,年久失修,数量正在日益减少。本文阐述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对图书馆古籍保护及修复的现状作了分析,对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并指出培养合格的古籍修复人员应成为古籍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图书馆;古籍保护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就有了浩如烟海的古籍流传。古籍是中华民族人文发展史的重要载体,是保存和传递文明的重要形式,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内涵,同时其本身又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物。因此,古籍的意义不仅在于使我们准确地了解历史,并通过它感触到潜动的时代脉搏;还在于它自身不可估量的文物价值,如其纸张、印刷技术、版本样式等涵盖了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域,那些孤本、珍本、善本所体现出来的文物价值更是弥足珍贵。古籍因其承载厚重的文明而意义重大,又由于不可再生而弥足珍贵,于是整理古籍文献、保护古籍文物,成了图书管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当前古籍保护的现状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图书馆在继承前人古籍保护遗产的同时,逐步改善藏书环境,并先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使古籍文献的保护条件日益完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事业获得长足进步,目前一批具备现代化技术条件的善本书库先后落成。图书馆古籍善本保护工作的进步,具体表现在古籍书库的环境、建筑、设备、管理制度、修复手段等方面,间接表现在利用科学方法对古代文献的抢救,如文献缩微、复制、影印出版、电子扫描、光碟储存等。
二、古籍文献的受损原因
(一)自然老化
古籍纸张主要由纤维素(C6H10O5)n、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组成。纤维素是纤维二糖脱水聚合而成的生物多糖,在阳光或空气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其中葡萄糖残基的C2原子和C3原子上的经基氧化生成碳基,导致古籍纸张机械强度降低,出现泛黄、脆化、断裂、破损现象。半纤维素是由带短支链的多糖和分子量比纤维素小的多糖组成的混合物,木质素是以苯丙烷为单元的结构复杂的芳香族聚合物,含有大量具有发色作用的碳基和芳香共扼结构的物质,稳定性很差,尤其在光照下更容易被氧化为有色物质。含有半纤维素、木质素的纸张更易发黄变脆。因此,引起纸张老化的原因错综复杂,通常是多种外界自然因素和古籍纸张自身某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生物破坏
在造纸中加入的动物胶、淀粉、矾、树脂,以及装裱时使用的各种浆糊等有机物质,为霉菌、细菌和虫害的侵袭提供了有利条件。霉菌在温度(T)25-370C,相对湿度(RH)80%-90%、酸度(Ph)4.0-5.8的条件下迅速繁殖,在古籍纸张表面形成霉斑。霉菌以纸纤维为营养源,同时分泌出的酸性物质使纸张酸化,分泌出的粘稠物使纸张粘连。细菌在温度25-37 0C、相对湿度90%、酸度6.0-7.5的条件下,可以使古籍纸张纤维腐烂。的环境,有
(三)保管不当
由于不具备保藏古籍文献条件可能是长期光照造成纸张变色和光化学反应,或在潮湿环境存放古籍就会形成霉斑和粘连,会使古籍出现发黄、发脆、粘连现象,加速了古籍的损坏,与保管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古籍保存的库房环境对古籍文献的影响尤著。
三、古籍的主要保护措施
(一)库房防火装置
中国古代藏书楼毁于火灾的事例不计其数,为后人提供了警示。因此,在现代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中,防火亦为重中之重。为了防止火灾带来的毁灭性威胁,不少古籍善本库房已安装有防烟警报感应器和气体灭火装置,一旦库房内出现烟火,立刻自动断电,扑灭火源。同时,在库房内安装冷光灯,用以減少对古籍善本的光辐射损害。
(二)库房防潮设备
气候潮湿对古籍的危害十分严重。书库湿度过大,图书受潮发霉,加上适当的温度,极易滋生书虫。古代藏书楼的防潮主要靠通风等方法,如今现代化的图书馆采用恒温、恒湿的中央空调来控制库房的温湿度,可以长年将温度控制在14℃~18℃,湿度控制在50%~60%的最佳状态,以保持古籍善本不受温、湿度超标的威胁。
(三)防虫、防尘、防光措施
蛀虫对古籍的损坏是致命的,而古籍遭受蛀虫的现象又极为普遍。有些蛀虫严重的图书千疮百孔,惨不忍睹。因此,防虫措施是古籍保护的重要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前,图书馆的防虫措施多为在库房内投放樟脑粉、樟脑块等防虫药。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虽有一定作用,但由于是投放于开敞的书架中,效果并不理想,而且采用化学药品杀虫,对图书也可能产生伤害。此外,以往为古籍防光、防尘,多采用制作函套或用牛皮纸包扎的方法。20世纪90年代后,不少图书馆利用古籍保护专款,分别为善本书定制樟木盒或樟木橱,以达到既能防虫,又能防尘、防光的保护作用。在防虫方面,目前又开始采用冷冻杀虫技术,凡入库善本,均经冷冻后方能入库,以杜绝虫卵随书带入库房。冷冻方法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但成本较高,大多图书馆尚未采用。实践证明,库房湿度达到70%以上、温度达到22℃以上,是蛀虫繁殖的最佳环境,为此,最好的防虫办法是控制书虫滋生的温湿条件。
(四)库房防盗监控设备
近年来,古籍书库被盗现象在国内外均有发生,一些图书馆的善本库房安装防盗门,设立专人保管,及每年清点库房藏书,仍为必不可少的措施。
(五)严格执行库房管理制度
古籍保护工作能否有效,关键在于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为保护关键善本的安全,图书馆均制定有善本书出入库制度、人员出入库制度、库房人员工作细则等岗位职责,将可能出现的疏漏,控制在萌芽状态。
(六)继承发扬传统的关键修复技艺
图书馆的现代化设施可以改善关键保存条件,但解决不了破损古籍的再生。破损古籍的修复,仍为图书馆古籍保护的重要内容。多年来,经过修复人员的手工劳动,已有大量严重破损的古籍善本获得抢救,恢复了原貌,达到为古籍延年续命的作用。在修补手段方面,经大胆创新,目前图书馆已先后研制成纸浆修补技术(南京大学),并发明纸浆补洞机(国家图书馆)。为总结继承前人修复技艺,将经验上升为理论,由经验丰富的国家修复人员撰写的《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古籍修复与装帧》等专著先后问世,标志着古籍修复技术的专业化与规范化,一批古籍修复专家已经出现。
【参考文献】
[1]李明杰.中国古籍版本文化拾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张平,吴澍时.古籍修复案例述评[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2.
[3]潘美娣.古籍修复与装帧[M].增补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
作者简介:杨林玫(1978-),女,汉族,安徽六安,中级,本科,山东省图书馆。研究方向:古籍修复。
关键词:图书馆;古籍保护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就有了浩如烟海的古籍流传。古籍是中华民族人文发展史的重要载体,是保存和传递文明的重要形式,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内涵,同时其本身又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物。因此,古籍的意义不仅在于使我们准确地了解历史,并通过它感触到潜动的时代脉搏;还在于它自身不可估量的文物价值,如其纸张、印刷技术、版本样式等涵盖了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域,那些孤本、珍本、善本所体现出来的文物价值更是弥足珍贵。古籍因其承载厚重的文明而意义重大,又由于不可再生而弥足珍贵,于是整理古籍文献、保护古籍文物,成了图书管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当前古籍保护的现状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图书馆在继承前人古籍保护遗产的同时,逐步改善藏书环境,并先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使古籍文献的保护条件日益完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事业获得长足进步,目前一批具备现代化技术条件的善本书库先后落成。图书馆古籍善本保护工作的进步,具体表现在古籍书库的环境、建筑、设备、管理制度、修复手段等方面,间接表现在利用科学方法对古代文献的抢救,如文献缩微、复制、影印出版、电子扫描、光碟储存等。
二、古籍文献的受损原因
(一)自然老化
古籍纸张主要由纤维素(C6H10O5)n、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组成。纤维素是纤维二糖脱水聚合而成的生物多糖,在阳光或空气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其中葡萄糖残基的C2原子和C3原子上的经基氧化生成碳基,导致古籍纸张机械强度降低,出现泛黄、脆化、断裂、破损现象。半纤维素是由带短支链的多糖和分子量比纤维素小的多糖组成的混合物,木质素是以苯丙烷为单元的结构复杂的芳香族聚合物,含有大量具有发色作用的碳基和芳香共扼结构的物质,稳定性很差,尤其在光照下更容易被氧化为有色物质。含有半纤维素、木质素的纸张更易发黄变脆。因此,引起纸张老化的原因错综复杂,通常是多种外界自然因素和古籍纸张自身某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生物破坏
在造纸中加入的动物胶、淀粉、矾、树脂,以及装裱时使用的各种浆糊等有机物质,为霉菌、细菌和虫害的侵袭提供了有利条件。霉菌在温度(T)25-370C,相对湿度(RH)80%-90%、酸度(Ph)4.0-5.8的条件下迅速繁殖,在古籍纸张表面形成霉斑。霉菌以纸纤维为营养源,同时分泌出的酸性物质使纸张酸化,分泌出的粘稠物使纸张粘连。细菌在温度25-37 0C、相对湿度90%、酸度6.0-7.5的条件下,可以使古籍纸张纤维腐烂。的环境,有
(三)保管不当
由于不具备保藏古籍文献条件可能是长期光照造成纸张变色和光化学反应,或在潮湿环境存放古籍就会形成霉斑和粘连,会使古籍出现发黄、发脆、粘连现象,加速了古籍的损坏,与保管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古籍保存的库房环境对古籍文献的影响尤著。
三、古籍的主要保护措施
(一)库房防火装置
中国古代藏书楼毁于火灾的事例不计其数,为后人提供了警示。因此,在现代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中,防火亦为重中之重。为了防止火灾带来的毁灭性威胁,不少古籍善本库房已安装有防烟警报感应器和气体灭火装置,一旦库房内出现烟火,立刻自动断电,扑灭火源。同时,在库房内安装冷光灯,用以減少对古籍善本的光辐射损害。
(二)库房防潮设备
气候潮湿对古籍的危害十分严重。书库湿度过大,图书受潮发霉,加上适当的温度,极易滋生书虫。古代藏书楼的防潮主要靠通风等方法,如今现代化的图书馆采用恒温、恒湿的中央空调来控制库房的温湿度,可以长年将温度控制在14℃~18℃,湿度控制在50%~60%的最佳状态,以保持古籍善本不受温、湿度超标的威胁。
(三)防虫、防尘、防光措施
蛀虫对古籍的损坏是致命的,而古籍遭受蛀虫的现象又极为普遍。有些蛀虫严重的图书千疮百孔,惨不忍睹。因此,防虫措施是古籍保护的重要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前,图书馆的防虫措施多为在库房内投放樟脑粉、樟脑块等防虫药。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虽有一定作用,但由于是投放于开敞的书架中,效果并不理想,而且采用化学药品杀虫,对图书也可能产生伤害。此外,以往为古籍防光、防尘,多采用制作函套或用牛皮纸包扎的方法。20世纪90年代后,不少图书馆利用古籍保护专款,分别为善本书定制樟木盒或樟木橱,以达到既能防虫,又能防尘、防光的保护作用。在防虫方面,目前又开始采用冷冻杀虫技术,凡入库善本,均经冷冻后方能入库,以杜绝虫卵随书带入库房。冷冻方法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但成本较高,大多图书馆尚未采用。实践证明,库房湿度达到70%以上、温度达到22℃以上,是蛀虫繁殖的最佳环境,为此,最好的防虫办法是控制书虫滋生的温湿条件。
(四)库房防盗监控设备
近年来,古籍书库被盗现象在国内外均有发生,一些图书馆的善本库房安装防盗门,设立专人保管,及每年清点库房藏书,仍为必不可少的措施。
(五)严格执行库房管理制度
古籍保护工作能否有效,关键在于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为保护关键善本的安全,图书馆均制定有善本书出入库制度、人员出入库制度、库房人员工作细则等岗位职责,将可能出现的疏漏,控制在萌芽状态。
(六)继承发扬传统的关键修复技艺
图书馆的现代化设施可以改善关键保存条件,但解决不了破损古籍的再生。破损古籍的修复,仍为图书馆古籍保护的重要内容。多年来,经过修复人员的手工劳动,已有大量严重破损的古籍善本获得抢救,恢复了原貌,达到为古籍延年续命的作用。在修补手段方面,经大胆创新,目前图书馆已先后研制成纸浆修补技术(南京大学),并发明纸浆补洞机(国家图书馆)。为总结继承前人修复技艺,将经验上升为理论,由经验丰富的国家修复人员撰写的《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古籍修复与装帧》等专著先后问世,标志着古籍修复技术的专业化与规范化,一批古籍修复专家已经出现。
【参考文献】
[1]李明杰.中国古籍版本文化拾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张平,吴澍时.古籍修复案例述评[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2.
[3]潘美娣.古籍修复与装帧[M].增补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
作者简介:杨林玫(1978-),女,汉族,安徽六安,中级,本科,山东省图书馆。研究方向:古籍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