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的表达

来源 :早期教育(家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an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路的怪物
  张嘉羡(4岁) 指导老师:李晓文
  专家点评:这是一张典型的从涂鸦期将进入前图式期风格的代表作品。背景的黑色把这些大胆的色彩与颜色的单纯衬托得更加强烈,作者不仅将自己的绘画游戏与表现现实世界进行相关的命名,而且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世界,童趣十足。
  
  行走的颜色
  郑子璇(3岁) 指导老师:陈倩娴
  专家点评:学习新事物是生命中受益最多的事情之一,对于幼儿来说,美术游戏是他们对新世界的一种探索过程,也是进行艺术表达的学习手段。上图所显示的是他们把水粉颜料进行滴流和拓印的颜色游戏。这种活动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探索行为上的满足感和对自我情感性的内容的表达,而且还能让他们从直观上感受色彩的对比与混合。
  
  彩色的树
  薛海莹(4岁) 指导老师:陈倩娴
  专家点评:这个美术的游戏过程是由真实的叶子到拓印的表现叶子,再到真实的树的观察,最后到表现的《彩色的树》——这个过程就是绘画游戏与表现现实互相启迪的过程。幼儿并不缺少生活素材,自由与多元的媒介在涂鸦期的幼儿身上尤其显得重要。在这些游戏创作过程中,一旦幼儿领悟到材料在绘画上的可塑性,他们就更能自由的创作作品,当这些作品顺利地完成后,幼儿对绘画的信心随之也不断增加。
  
  漂亮的人体影子
  余秋阳(4岁) 指导老师:李晓文
  专家点评:这是一个对合作同伴的身影进行描绘创作的游戏。油画棒类工具常常被儿童用于表达观念,而颜料易滴落、流动的特性则使儿童在绘画色彩时喜欢表现情感性的内容。这张作品把油画棒和颜料的结合运用得非常成功:运用蜡笔先对同伴身影进行沿边而画,再用颜料进行创作性的表现。这样既降低了幼儿对颜料造型的控制难度,又能让幼儿在面对色彩时专注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其他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数学认知的目标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然而,很多爸爸妈妈在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时,总是以“学了什么”和“记住多少”为标准,这有违学龄前儿童的学习特点。我对孩子数学启蒙教育的方法是将抽象的数的概念、运算和游戏、生活运用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变“学”为“玩”,变“记”为“用”,充分挖掘生活中学数学的时机,在运用数学知识的
星期天,熊小弟看动画片入了迷,看了一集又一集。他感到眼睛胀胀的、酸酸的。这时爸爸回到家,看到电视机前的熊小弟眼睛红红的,对他说:“眼睛是我们一生的好朋友,一定要保护好它。小朋友每次看电视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否则会伤害眼睛。”  熊小弟赶紧关上电视,和爸爸一起到户外踢球。  户外锻炼之后,熊小弟感觉眼睛舒服多了。  爸爸带着熊小弟一起查阅关于眼睛的知识,学习了保护眼睛的方法。他鼓励熊小弟把學到的
一、疑问:词语怎样教  词语该怎么教?观察我们的课堂,似乎有迹可寻的——首先是读准字音,然后是认清字形,接着理解词义,最后积累运用。这样的一个教学流程,是我们多少年摸索探究积累得来并富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思路。于是,我们一直延着这样的路径教着。  观察我们的课堂,你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低年级的课堂上,整堂课就是词语的天下,先读准音,再记住形,接着说一说义……一节课把所有的词语弄懂了、学会了,本节课也就
学以致用,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习得技能比单纯理解更为重要。虽然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形式有很多,但是大多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佳,或者蜻蜓点水,无济于事。本文以《我最好的老师》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外阅读拓展中融入练笔,既而推促课堂生成精彩。教学片段如下:  师:从题目来看,本文写的是“我”最好的老师。但是在一开始却写了一个有点不近人情,甚至还会糊弄学生的老师,这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呢?如果不矛盾,那么
那天,我们班的一个男孩哭了。这个倔强的男孩在我的一声问候“今天上课时,电脑坏了吗”后,竟抑制不住地哽咽起来,进而号啕大哭。  他是刚转来的学生。黑黑的皮肤,瘦瘦的身体,紧闭的双唇中透着一股冷峻,有些少年老成的感觉。开学那天,站在爸爸身旁的他,一直在审视我们每一位老师。渐渐地,他的表现让我大跌眼镜:作业拖拉、上课说话,下课打架……我不再像往常一样耐心询问每次事故的缘由,有学生报告他的“恶迹”后,我直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一时的流行话题。这次,特级教师王林波进行的课文之旅,穿越时空,把我们带到了旅行家徐霞客的世界。  上课伊始,徐霞客的生平、后人制作的邮票,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们进入课堂。王老师从“好词”入手,扎实教学,学生读词,字正腔圆。王老师耐心的指导、幽默的表达给课堂带来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被带进了徐霞客这位“奇人”的“奇事”之中。  一、读“奇人”,课里寻文路 
“茆院长”也许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虚拟存在,或是一个团队。但这又有什么要紧呢?问题是他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当手机已经变成“外挂器官”、当网络已经成为生活必须、当“70后”的教师遇到“90后”的学生,如何轉变方式、创新思维、把握职校管理新常态、创造职教工作新效益?茆院长可谓牵到了“牛鼻子”,巧妙利用了新领域——网络,有效渗入了新空间——贴吧,从而“解决学校问题、了解学生心声”,进而收到了新成效。
《生命 生命》一文的作者杏林子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这三件寻常生活中的小事入笔,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理性思考。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笔者从顺应学生学习实际的需要出发,就课前搜集整理的有关作者生平事迹资料,通过课堂的适时展示,帮助学生深入而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情感与文本的交融,从而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学片段如下:  师:课文读到这里,大家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小朋友,今年的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100岁生日,让我们一起来画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庆祝一下吧!  请为大蛋糕涂上漂亮的颜色,并到第95页找到喜欢的圖案来装饰页面。
预习,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因而对于预习更需要教师实实在在的指导。教师由“扶”到“放”,以便真正让学生学会预习,既而为学会学习奠定基础。遗憾的是当前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虽也有預习,但随意性较大,从而导致预习仅仅流于形式,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对预习进行实实在在的指导,以期提升预习实效。  一、细化预习流程,做到“眼见为实”  低年级学生预习效果之所以不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