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石瓢壶”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创作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ubaiji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宜兴紫砂历经六百多年历史的发展,时至今日其造型已经变化无穷,品种数以万千,在漫长的艺术历史长河里,总有着几款传统经典造型被广为传颂,“石瓢壶”造型就是其中之一,它质朴大气、端庄典雅,造型从古至今长盛不衰,为历代名匠大师追捧模仿,每个时代都赋予了它不同的文化内涵,它的造型形式也历久弥新,尤其是在今天,关于石瓢壶的艺术创作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关键词 石瓢造型;历史文化;艺术创作
  说起紫砂传统经典造型“石瓢壶”的形态,“身作梯形底三足,盖为桥钮塑石瓢”这两句话给人以最直观而形象的表述。无论是“高石瓢”、“矮石瓢”、“扁石瓢”等,诸如此类“石瓢壶”造型的创作变化,它的原生形态就是如此,这一点可以从“石瓢壶”的诞生历史说起。
  “石瓢壶”的起源,在紫砂艺术历史上传说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石瓢壶”由古代金属器皿“铫”的形态变化而来。在《辞海》中“铫”的解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金属小烹器”,可见这种说法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两者皆为饮食器皿,材质从金属变成了陶器,因此“石瓢”最初是被称为“石铫”。据史料考证,在北宋时期以石铫作器皿煮水,可视为水壶之用,在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一诗中有“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之句,可见石铫在北宋时期渐渐从煮水的水壶功用被移用至饮茶之道上来。北宋时期禅文化的兴起,茶文化也随之兴盛起来,苏东坡曾被贬至如今宜兴蜀山地区,在紫砂历史上名传千古的“东坡提梁壶”就是在那时诞生的。细看“东坡提梁壶”,其造型是一把有流有梁的类“铫”金属器皿造型,可以推断苏东坡当时就地取材以紫砂泥料模仿最初的金属器皿“铫”设计制作了这把最早的“石铫壶”。
  “石铫壶”的诞生,观其起源传说就与文人韵事渊源深厚,因此它的造型发展艺术历史注定了与众多文人大师因缘不断。清代紫砂“文人壶”大家陈曼生与“石铫壶”的因缘际会,坊间就有很多传闻。翻开“曼生十八式”的艺术造型历史,可以发现“石铫壶”就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款,而“曼生石瓢壶”在今天也成为了制壶艺人争相模仿之作。陈曼生与“石瓢壶”,一说曼生行于市井间,观以石器有“元人邵氏制瓢器”字样,遂如获至宝,以为原形绘制而成壶,始为“瓢壶”,铭文以“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铭”;另一种更为可信的说法是清代画家尤荫家藏“苏轼石铫”,广作《石铫图》以赠人,曼生见此图受启发而制成“石铫壶”,并题铭云“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禾童”。
  从“石铫壶”到“石瓢壶”的历史文化变迁,涉及到另一位紫砂艺术历史上的大师人物,他就是近代紫砂壶艺宗师顾景舟。据史料考证,“石瓢壶”的造型流传于北宋、明清时期,但如今广为流传,却是源于近代大师顾景舟,他的“景舟石瓢壶”(见图1)融入了现代美学思想,壶体各部的造型比例恰到好处,多一点臃肿,少一点失落,达到了“石瓢壶”现代造型美学的极致,而更为美谈的是顾景舟大师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释义“石瓢壶”之名,从此“石瓢壶”流传更广,为人所熟知。
  “石瓢壶”流传至今,其造型创作之丰富,当真是“弱水三千”,而现今的“石瓢壶”的创作也不能一概地“只取一瓢”了,需要从造型、装饰、题材等更多方面拓展,更全面成熟地设计创新,给现代的“石瓢壶”赋予更多的艺术内涵,方可不辜负千年石瓢饮一瓢之名。
  “石瓢壶”的造型,在传统工艺中“身作梯形底三足”可谓影响深远,然而数百年的艺术发展,“石瓢壶”造型早已多元化。在现今很多“石瓢壶”艺术创作中,“扁大”的“石瓢壶”屡见不鲜,这类类似“扁石瓢壶”的创作早已不是新鲜事,而“扁石瓢壶”的造型内容就更可称得上五花八门。从传统“石瓢壶”造型上看,如果其造型向扁而大的方向发展,那么传统造型里的“底三足”就逐渐从形体美学上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之感起来,“扁大”的“石瓢壶”添上三足鼎,从视觉上不再有稳固感,反而看上去有些不沉稳,因此在这类“扁石瓢壶”的造型创作中可以看到更多的无底足作品,底盘不作鼎足,呈直线平面之态,有传统“石瓢壶”造型未有的艺术“虚扁”美感。“扁石瓢壶”如此,其他造型形体设计线条上的拉伸变化亦然,所以有如今“高石瓢”诸如此类的造型更细分类,各有各的造型美感,为“石瓢壶”增添了不同风格的艺术内涵。既然“底三足”能够打破传统,那么壶体造型也同样能够追求艺术变化,比如说更为底蕴深厚的方圆变化。“石瓢壶”从“石铫壶”诞生之初到很长的一段艺术发展时间里,它的壶体造型都是偏向于圆器的,我们所说的“身作梯形”更是指它的造型设计切面上去看,底大口小的梯形切面,而它的整体壶型在传统中一般是呈圆柱体由下至上梯形渐变的,在现代“石瓢壶”的创作中打破了这种圆柱体造型基调,深度融合紫砂壶文化里经典的方圆糅合变化之道,因此在现代壶体造型里出现了很多壶体方圆糅合变化的梯形渐变造型,这也是“石瓢壶”在造型上的艺术创新内容之一。
  “石瓢壶”艺术的演变,不仅仅是造型艺术上的根本突破,同样表现在装饰艺术的丰富与更多艺术题材的引入。在“石瓢壶”创作之初,至明清陈曼生乃至顾景舟时期,它的装饰可以说还是单一的,无非就是铭文陶刻,当然这种素雅可能更为符合“石瓢壶”作为光素器的艺术风格,但更为丰富的艺术内涵同样对于“石瓢壶”的历史发展是有利的。在现今很多的“石瓢壶”艺术作品中,可以发现越来越丰富的装饰手法与题材,一些松、竹、梅之类的装饰形态在“石瓢壶”壶身上越来越常见,甚而与“石瓢壶”的局部造型如把、钮之类整体塑造结合也很常见。但这类装饰不能简单地区别于传统而认为是画蛇添足,“石瓢壶”固然是光器艺术审美范畴,但一些符合其艺术特质的装饰形态可以增添它的文化内涵,只要适度把握、合理设计,可以做到保持光器的素雅大气,同时增添作品的人文气息,就像竹本是岁寒三友,它的文化精神品质就是高风亮节、大气深沉,这与光器艺术风格有相似之处,通过艺术设计合理把握,往往能实现“石瓢壶”艺术内涵的文化突破。
  “石瓢壶”从北宋起流传至今,是紫砂壶经典造型之一,从其历史文化内涵分析入手,再到现代“石瓢壶”艺术创作的突破创新研究,使得我们可以更全面完整地理解“石瓢壶”的造型文化,进而丰富现代“石瓢壶”艺术创作的内涵,不负紫砂盛世“石瓢壶”传承之美谈。
其他文献
课堂练习指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语言,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旨,感受表达方式而精心设计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堂上加强
香椿,楝科落叶乔木,常见于我国南北各地。树干可高达10余m,羽状复叶,冬季枯落。翌年春天枝条长出嫩芽,呈红绿色,其初生叶呈紫红色,随着气温的升高,渐次转为绿色,叶柄则为红色。香椿它既没有桃李艳丽的花朵,又没有诱人甜美的果实,但它却以独特的香叶博得人们欢心与喜爱。香椿芽就是春季从椿树枝条上抽出的嫩芽,芽内有嫩茎和未开展的嫩叶,又名香椿头、香椿芽、香椿尖等。这些幼嫩叶芽成束丛生,质地柔软,鲜美脆嫩,富
<正> 四、鲜汤的配料 1、高级清汤 (1) 高级多料清汤:净肥鸡2kg,净肥鸭2kg,猪瘦肉3kg,干贝8g,猪肘子2kg,火腿(板鸭)1kg,生姜、大葱各75g,胡椒子8g,料酒250g,精盐150g,清水18k
据《泰晤士报》报道,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只要改变一下饮食习惯就行了。  感觉压抑吃菠菜:菠菜含有丰富的镁,镁是一种能使人头脑和身体放松的矿物质。菠菜和一些墨绿色、多叶蔬菜都是镁的主要来源。菠菜还富含另一种降压营养物质——维生素C。  反应迟钝吃鸡蛋:如果大脑反应迟钝,无法集中注意力,那么就吃上几个鸡蛋。鸡蛋富含胆碱,是维生素B复合体的一种,有助于提高记忆力,使注意力更加集中。  异常愤怒吃瓜子:如果
期刊
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紫砂壶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上,它的优越性绝不仅仅只表现在对饮茶品茗的功能效用上,其内在的文化内涵、精神特性等才是其经久不衰的最佳保证。宜兴紫砂壶历经数百年的变化,在一代又一代制壶艺人的传承推广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制,而它的发展过程更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紫砂壶本身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徐可为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完成了《复杂型腔工模具硬质薄膜材料制备成套设备及关键工艺技术》的研究,该项目荣获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促进我国表面工程技术创新并宣传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她们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更是一个个精彩的历史典故,流传着关于她们的故事传说,并
《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是中药本科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教学效果,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
介绍KYN28-12型铠装金属式封闭开关柜的实训内容,分析学员没按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捡查、操作和检修的原因,并提出在实训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中国人性格像茶壶,心中装载着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和睦友好.紫砂壶蕴含着和谐与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准绳,这与中国人的性格极为契合.本文以“和谐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