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钤珍藏的织绣书画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8408272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一批织绣书画,其中大部分原为民国时期著名丝绣收藏家朱启钤的珍藏。多年来这批珍品得到妥善保管。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4日,辽博举办《织绣书画——缂丝刺绣展》,展品有60件(组),按工艺分缂丝和刺绣两个部分。展览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示观赏性缂丝和刺绣的发展历程、时代特征、艺术流派、织造工艺和装饰题材。
  朱启钤(1872—1964年),字桂辛,号蠖公,祖籍贵州开州(今贵州开阳),民国初期政治家、古建筑学家和著名的丝绣收藏家。朱启钤早年丧父,3岁与母亲生活在外祖傅寿彤家中。傅是咸丰初年进士,博学多才,嗜好收藏。所藏书画包首多以宋锦和缂丝制作而成。朱启钤的母亲傅梦琼擅女红,常把一些宋锦碎片缀合成荷包等物。家庭的熏染使朱启钤幼年便喜欢丝绣。民国初年,朱启钤从前清恭亲王奕新后人手中购得一批缂丝、刺绣珍品。友人中闻其有此好,间亦以所藏相赠。经历年搜求,清内府旧藏及清安歧、梁清标、盛昱等人的部分丝绣品归其所有。朱启钤将这些藏品一一整理著录,撰写《存素堂丝绣录》,并于1929年刊行。
  日本一位实业家曾愿高价收购这批藏品,被朱启钤婉言谢绝。1929年,朱启钤组织创建了中国营造学社,并影刻宋版《营造法式》,急需经费,第一次想到出售这批藏品。与朱启钤有姻亲关系的张学良(张学良之胞弟张学铭为朱启钤的六女婿)闻讯后提出由他来接手。最后以20万银元半送半卖的价格售予张学良,出手前朱启钤反复叮嘱张学良不要让这批珍品流失海外,尤其是日本。张学良将这批宝物放在他的东北边业银行金库中悉心保存。“九·一八”事变后,这批丝绣随边业银行一起落入日本人之手。1948年5月,朱启钤生怕这批珍宝毁于战火,四处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在宋美龄、宋子文等人的关照下,这些无价之宝完整无损地空运到北平,暂存故宫博物院。1949年后,重返关东大地,保存于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
  
  缂丝
  
  缂丝源于古埃及和西亚地区的缂毛工艺,是以本色生丝为经,各色彩丝为纬,用“通经断纬”的织法织成的纯手工制作的高级丝织物。缂丝出现于唐代,当时以实用性窄幅带饰为主,织造方法和装饰纹样还带有缂毛的风格。宋代绘画和书法艺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影响到缂丝等工艺品上。在上流社会的积极推动下,艺人们经过大胆的设计,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缂丝工艺巧妙结合,开创了艺术缂丝的时代。艺人们以当时著名的书画家的作品作为稿本精心织造。为了真实地再现原画精神,艺人们在缂织技术上不断摸索和创新,使缂丝技艺迅速提高。南宋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缂丝生产的中心,深厚的文化底蕴、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把缂丝艺术推向顶峰。书画艺术的繁荣和缂丝工艺的发达使装裱用缂丝火肆流行,珍贵的书画选用缂丝装裱,既起到保护作用,又提升了原作的价值和品位。随着城市文化的进步,还出现了祝福、祝寿类题材的观赏用缂丝,并且需求量逐渐增多。以宋代雄厚的技术做铺垫,元代的缂织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品种和题材进一步扩大,肖像类、神话故事、宗教人物类发扬光大,为明清时期民俗、祝福寿等吉祥题材的大量出现作了铺垫。
  南宋朱克柔山茶蛱蝶图册页。纵25.6厘米,横25.3厘米。蓝地织山茶花一枝,一蝴蝶萦绕其间。左下角缂织“朱克柔印”。对幅为明人文从简题:“朱克柔,云间人,宋思陵时,以女红行世。人物、树石、花鸟,精巧疑鬼工,品价高一时,流传至今,尤成罕购。此尺幅古澹清雅,有胜国诸名家风韵,洗去脂粉。至其运丝如运笔,是绝技,非今人所得梦见也,宜宝之。雁门文从简书”,下押“从简之印”“字彦可”白文印。
  朱克柔是南宋高宗时期云间(今上海)的缂丝艺术家,以摹缂名家绘画作品极负盛名,也是将南宋缂丝艺术推向顶峰的代表人物之一。此幅以典型的宋代院体花鸟画为稿本精心织造,用多种技法织出绘画般的效果,其中合花线的使用最具特色。树干、树叶、花蕊等部分巧妙使用合花线表现自然的色泽。搭梭技法使用纯熟,很少锯齿纹,即纬线之间无缝隙,画面平整。花瓣的层次部分用笔补染,色彩浓淡适宜,由此可以了解朱氏的绘画功底。
  文从简(1574—1648年),明代画家,字彦可,号枕烟老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文徵明的曾孙。题跋中有关朱克柔的资料非常珍贵。
  此幅清代初期为卞永誉收藏,右钤其“令之清玩”印。卞永譽(1645—1712年),清代书画鉴赏家。字令之,号仙客,著有《式古堂书画汇考》。雍正、乾隆间归安岐所有,作为《唐五代两宋集册》之引首。入清官后汇集在《宋刻丝绣线合壁册》中,著录于《石渠宝笈重编》。
  南宋一元瑶池献寿图立轴。纵38.3厘米,横22.8厘米。跨鹤寿星和八仙,构成一幅八仙迎寿星的场面。原清宫收藏,《秘殿珠林初编》著录。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等印章。
  八仙人物见于唐、宋、元人记载,元杂剧中亦有他们的形象,但姓名尚不固定。山西省侯马市出土金代八仙雕砖,上面没有何仙姑,而有徐神翁。山西永乐宫元代壁画(1358年)《八仙过海图》中的八仙人物与之相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冷谦(元末明初人)《群仙图卷》中《八仙过海》部分八仙的形象与此幅相似,其中何仙姑代替了徐神翁。一般认为明人吴元泰(约公元1666年前后在世)在《八仙出处东游记》中才正式定型为与此幅相同的八仙,但从上述资料看,南宋、金一元时期,八仙人物已经基本形成,不过何仙姑和徐神翁这两个人物还没有固定。
  此幅从织造技法上也具有这个时期的特征。使用劈线、合花线、金线等材料,表现出织造者高超的技术水平。人物须眉用合花劈线,即先将各种颜色的丝线劈成极细线,再并在一起织入。巾帽、手镯、腰带用捻金线。人物面部用长短戗表现肌理的变化,生动传神。部分衣褶、脚和笊篱用补笔。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收藏相同的作品,另外辽宁省博物馆还有一件相同的作品,只是没有宫廷印章。三件作品应该是用同一个稿本同时织造的,或许是同一织造者。所用材料和色彩以及织造技法几乎相同,只是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有所变化,应该是织造者即兴发挥。看来这个时期这种题材的作品需求量很大。
  明代缂丝继承和发扬宋代的传统,生产品种和织造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早期小规模生产,成化、弘治时苏州缂丝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到万历年间达到鼎盛。观赏性缂丝的制作非常流行,织造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源于宋代的传统,也由于苏州地区绘画艺术的繁荣。“吴门画派”的中心在苏州,沈周、仇英等人的绘画作品常被艺人选为缂丝的蓝本。明中后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出现了一大批富 裕的市民阶层。他们对缂丝的需求日益增加,大量定制祝福寿、民俗、宗教题材的作品,进一步拓宽了缂丝的品种。
  明浑仪博古图立轴。纵138厘米,横44.8厘米。除了传统的绘画题材外,明清时期,缂丝的题材逐渐扩大,出现了博古图、岁朝图等题材的作品。宫廷也专门定制这类作品,装饰厅堂,寓意江山万代,盛世太平。这是一幅富丽堂皇的博古集锦图,原色地用金、彩丝缂织出浑天仪、鼎彝钟鼓、金瓯玉斝、狮纽方印等32件古物,每件物品都由几个蝙蝠恭捧。下部横栏,朱色织地,彩织风穿牡丹图案。凤是百鸟之首,也象征皇后,加上黄色背景,说明是为宫廷而制。作品图案繁缛,却没有用笔补染,在明代缂丝作品中罕见。大量使用捻金线和合花线,根据物象的特征使用粗细不同的纬线,采用结、勾、环等多种缂织方法,设色古朴,缂织精细。
  清代乾隆时期缂丝艺术成就斐然,受当时绘画、工艺美术以及西方装饰艺术的影响,缂织技术进一步丰富,出现了缂丝加绣、缂金加绣、丝毛混织等新品种,使古老的缂丝艺术发扬光大。实用性缂丝和观赏性缂丝齐头并进,观赏用缂丝题材更加广泛,产量逐渐增多。宗教日益世俗化,佛教、道教题材的缂丝作品大幅度增加。随着需求的增长,明代后期开始出现了缂画并用的作品,即在纹样细微之处,用笔填补色彩,减少了诸多繁杂的程序,到清代后期日益严重,逐渐失去了缂丝原有的意义。
  清《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图立轴。纵136厘米,横70.8厘米。清康雍乾时期著名的宫廷画家冷枚以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为题绘制了设色工笔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件缂丝作品应该是以冷枚的绘画为稿本织造,内容和尺寸基本相同。在桃李盛开的舂夜,湖水环绕的庭园内,月下挑灯饮酒,吟咏作乐。人物表情各有不同,细细端详,极为生动有趣。此幅曾为清宫收藏。缂法比较简单,主要使用平织和勾织两种。除缂织树石楼阁和人物衣饰轮廓外,大部分补笔渲染。织造精工,绘制细腻,风格华丽,为清代中期观赏性缂丝的代表作。
  
  刺绣
  
  刺绣出现于西周,两汉魏晋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唐代刺绣承前启后,在传统的锁绣基础上发展了平针技法,为观赏性刺绣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是刺绣工艺史上的重要突破。唐代佛教兴盛,刺绣佛像非常流行,为观赏性刺绣的前身。宋代绘画艺术空前繁荣,为刺绣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模仿绘画作品的刺绣——“画绣”艺术应运而生,开创了刺绣史上的新时代。题材以精巧雅致的花鸟多见,佛教、道教题材的作品逐渐增多。为了将绘画作品用刺绣技艺表现出来,在实践中艺人们创造了多种刺绣针法,而刺绣针法的丰富又反过来使观赏性绣品更加完美。
  宋瑶台跨鹤图册页。纵25.2厘米,横27.1厘米。在绢地纨嗣上刺绣云中仙境,西王母跨鹤飞来,楼阁亭台上二人持幢相迎,周围奇山云水,松柏环绕。
  作品运用了劈丝细线、双股粗捻线、片金线、捻金线等多种针法。针法丰富,几乎囊括了南宋时期的所有刺绣针法。灵活运用平绣针法并加以变化,其中平绣地压绣、叠绣的立体表现手法最具特色。如砖文、斗拱、勾阑华板、窗和卷帘在铺针地上用细线绣各种网格图案,再钉针固定;屋顶的瓦楞部分在铺针地上压绣捻金线,屋脊和屋檐在平金线为地再叠绣几何纹。这种双层设计方式不仅使天上仙境金碧辉煌,又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效果。人物只有2.5厘米高,但眉目衣纹清晰。使用长短针法纵向施绣,衣襟、袖襟用捻金线做装饰。西王母头饰、云肩边饰和幢上坠饰以捻金线勾边。山石用蓝白色线戗针绣,松柏、竹叶直针绣。巧妙使用补笔手法,楼阁墙壁上画龙纹,蓝天稍加渲染。白云的轮廓在白色双股捻线上再缠上棕色丝线钉绣,里层用白粉描染。细细观察这件作品,在赞叹作者高超的技艺和奇异的设计思想的同时,也被其过人的耐心所折服。
  元代刺绣继承两宋技法,并以佛像、经卷等宗教饰品为特色。明代刺绣大致分为以宫廷刺绣、鲁绣为代表的北方绣和以顾绣为代表的南方绣。北方绣丝线粗,针脚疏朗,南方顾绣丝线细,针脚细密。明中期以后江南地区资本主义的萌芽使刺绣艺术逐渐走上商品化的道路,为刺绣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平台。清代刺绣可以分为宫廷官用和民间两大系统,宫廷刺绣用材讲究、技艺精湛。清代后期民间刺绣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时机,各个地区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刺绣派别,如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以及京绣、瓯绣、汴绣等,其中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规模大、影响深远,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明溪山积雪图立轴。纵186厘米,横49.8厘米。这是一幅雪后初晴的景色,清新静穆之风溢于画外。画面中心一条长河,两岸山峦重叠,野渡茅亭,意境悠远。险峰高耸,远山连绵起伏,在白色光芒映衬下,参差错落,协调得体。画面进深宽,层次多,色彩对比不强,作为刺绣稿本难度相当大。作者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具体的表现手法。
  原白色绫地,用黑、灰、白、黄色深浅不同的丝线,以非凡的色彩感觉配置得浓淡适宜。用参差不齐的长短针法纵向施绣,山石层次如同笔墨晕染,极具绘画效果。树叶、柳枝和地草补笔描绘。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书画鉴藏家安岐收藏,右下角有“仪周珍藏”印章,后入清内府,九玺具全。
  明韩希孟刺绣花鸟册。每开纵25.1厘米,横23.7厘米。韩希孟,明代上海露香园顾绣的杰出传人。擅长绘画,精于刺绣。将画理结合顾绣秘传,融画、绣于一炉,相得益彰。选择宋元经典绘画作为稿本刺绣,针法精妙,气运传神为世人称颂。
  这一册页为韩希孟的代表作,共八开。有牡丹、芙蓉翠鸟、春菘、萱花蛱蝶、蔷薇蜂、水墨梅花、红梅水仙、罂栗。每开有“韩氏女红”“虎头”“武陵”“绣史”等韩希孟的绣印。主要用套针、滚针、缠针、施毛针等针法,绣地有染色补笔。每幅作品绣工精湛,色彩典雅,花叶、鸟羽的色彩过渡自然,具有绘画般逼真的效果,是研究顾绣作品的珍贵资料。
  《牡丹》用白色、肉色、红色套针退晕绣,花瓣层次丰富,展转变化,按生长方向分出丝理,再用色彩的变化辩分出层次。叶脉自然分出丝理,用绿、黄绿、白三种基本色绣出色彩变化。右下脚接针、缠针绣“韩氏女红”方印。
  《芙蓉翠鸟》,枝条花瓣色彩丰富,层次鲜明,用红、肉、白三种颜色,花瓣间留出“水路”,使层次更加清晰。叶子用长短针自然分出叶脉。鸟喙部长短针,须子劈线更细。眼眶黄色线旋针,眼睛齐针。用蓝、绿、黄等深浅不同的色线,以施毛针技法绣出羽毛翅膀。右下脚接针绣“虎头”方印。
  每开两页,一页绣花鸟,对页洒金笺,有明末清初人郭棻题咏。郭棻,清苑人(今河北清苑),字芝仙,号快庵。顺治壬辰(1652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编写《畿辅通志》。
  此次展览全面展示辽宁省博物馆的织绣收藏,多角度、立体地展现缂丝和刺绣工艺和悠久历史,既对研究者提供准确详细的资料,也帮助观众了解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
其他文献
中贸圣佳
期刊
《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皇帝命张照、梁诗正等人编纂,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后又命董诰、阮元等编纂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后又经清代嘉庆皇帝命英和、吴其彦、胡敬等编纂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清代内府所藏书画可谓一网打尽。各编分书册、画册,书画合册;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轴、书画合轴九类。每类分上、次两等,上等著录纸绢、尺寸、款识、印记、题咏、跋尾等一一详
期刊
9月14日,纽约佳士得“赛克勒中国艺术品珍藏专拍”结束,总成交额达328.5875万美元,总成交率达97%。其中,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簋”估价仅为2万~3万美元,最终以36.25万美元的成交价被亚洲私人藏家购得,夺得全场桂冠。一枚估价2万3万美元的清代俏色蝉形玉佩以12.85万美元成交;一对清18世纪的黄花梨方桌也以9.25万美元的高价成交。  9月16日,纽约苏富比紧随其后推出了“赛克勒藏中国家
期刊
9月25日,“晋韵流衍——沈尹默书法艺术精品展”在沈尹默先生的故乡浙江湖州举行。此次展览共展出沈尹默自20世纪初至60年代的共106幅作品。其中,既有先生的早期新诗墨迹,也有其于抗战之际重庆时期的精品力作;既有先生上世纪50至60年代创作的诗稿和书法论稿,也有他书写的杜甫、毛泽东等古今诗人的名篇,当然还有先生歌咏家乡的墨宝。这些展品正草行隶篆兼备,基本涵盖了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其中也不乏首次
期刊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市场环境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因此,分析和研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发展和出路的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上经济(金融)危机背景下  艺术品市场发展考察  1929年美国开始出现了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随后又扩散成为全球经济的大萧条,最后波及到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我们从客观上分析,1929年在经济大崩盘之初,全球的艺术品市场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但到了
期刊
20世纪以来,天津的私人收藏比较活跃,公有博物馆的发展比较缓慢,至1949年,天津的几家博物馆藏品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博物馆的建设。1951年10月7日文化部发布《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再次指示“博物馆事业应以改造原有的为主”。1952年,在原同属人文科学范畴的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院、天津广智馆、天津市市立艺术馆基础上成立了天津市历史博物馆。1957年,
期刊
2009年8月29日,上海《文汇报》刊载《郭庆祥谈清代皇家宫廷艺术收藏品》,对清宫收藏特别是《石渠宝笈》著录作品,提出“《石渠宝笈》价值几何”的质疑。此后,陆续刊发石建邦《雅俗是相对的——与郭庆祥先生商榷》、孙逊《盲目的文化自傲——读到郭庆祥先生的大作有感》及郭庆祥《石渠宝笈价值几何?天价拍品源于宫廷收藏》。  一时间,声浪凹起,好不热闹。    《石渠宝笈》混杂赝品    《石渠宝笈》收录的书画
期刊
2009年的中国艺术晶拍卖,在几多惊奇几多感叹声中戛然落幕!  这一年艺术品市场走的颇不寻常,特别是秋拍时,古代书画让从业者先是目瞪口呆,既而热血沸腾,遐想翩翩!  再回首,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古代书画拍卖从未出现过牛年这样的奇景:成交额翻着番的涨,成交价突破亿元神话,且成交纪录屡刷屡新!目前,单件作品成交价纪录——1.6912亿元成交的明代吴彬《十八应真图卷》手卷——已是5个月内第3次刷新的结果。 
期刊
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晴  今天见到一对粉彩癞瓜纹碗。碗口径11厘米,撇口,深腹,圈足。白釉润泽,胎体细腻。碗内外壁绘粉彩过枝癞瓜、竹、蝴蝶纹饰,蕴含“瓜瓞连绵”“福寿绵长”“子孙绵延”之意,色彩淡雅,绘画精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过枝纹从明成化年间开始多见,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年间最为流行,器物纹饰从外壁伸至内墙,内壁与外壁或器盖与器身的纹饰相连,浑然一体,有过枝牡
期刊
2009年中国(北京)国际珠宝展刚刚落下帷幕,第八届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一如既往地成为了展会上的焦点。从此次展出的获奖作品及驻足欣赏的玉石收藏爱好者的评论中可以看到,以精巧、创意、趣味为亮点的玉石巧雕作品已经备受当代玉石收藏爱好者的关注。同期举行的“大玩家——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作品无底价拍卖会”100%的成交率及260多万元总成交额的火热结果让这个冬天的玉器收藏界不再寒冷。    高档玉料逐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