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鉴赏中技巧型题与炼字型题的技巧和步骤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高考,学生感觉也读懂了诗歌,可是诗歌鉴赏的得分却不是很高,分析原因还是答题时漫无目的,找不到得分点。其实,诗歌鉴赏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下面介绍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步骤,来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的得分率。
  一、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是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3.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二是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三是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这手法是怎样运用的。(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或者什么词?为什么?换成另外一个字或者词行不行?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或某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分析例子:
  白居易《 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
  (步骤一)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练一练: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问题:
  尾句 “应是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 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步骤一)“肥”和“瘦”本来指人的体态,词中指叶的繁茂和花的谢败。
  (步骤二)海棠经过一夜风雨之后,叶子在风雨的洗礼下变得更加苍翠和繁茂,富有生机,而花在风雨的吹打下,凋零了,枯萎了。
  (步骤三)通过“肥”和“瘦”两个字,表达了作者由惜花到惜春伤春的感情,也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诗歌鉴赏有很多类型,今天就谈了技巧型和炼字型题的问法和答题步骤,如果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去练,我相信同学们碰到这两个类型的题一定能拿到高分。
其他文献
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什么书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然而,在当今的校园,升学的压力,作业的繁多,使学生的阅读时间不足,阅读环境不佳,使阅读一直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具体表现如下:  1.阅读时间不足,阅读环境不佳。高中生面临着较为沉重的学业负担,在考试指挥棒下,众多学生挣扎于烟波浩渺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一顿名副其实的“大餐”,它“味道十足 营养丰富”,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它的人文性致使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出现了“营养失衡,消化不良”的普遍现象,叫人痛心令人担忧。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光彩,迸发火花,使其成为学生向往的精神乐园?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学生才能尽情享用,怡情养性,全面发展。  一
期刊
一、剖析原因  我曾经在自己任教的学生中做过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请学生就“你认为自己在课上发言不积极的原因是什么?”作出回答,通过整理发现大致可归因为以下几点:  1.“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习惯于老师的表演,被动地接受知识,发言的机会不多,久而养成一味听的习惯。  2.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是出于怕答错的心理而不敢“乱”举手的。比如,有学生认为:“自己说错了,别人会说不懂还举手,老师会不会认
期刊
记叙文是传统文体,学生从小学就开始训练了。记叙文写作,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但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想凭借记叙文获得高分,非得下一番功夫,有所超越不可。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要具备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方面因内容的不同可以有所侧重。如何将一篇记叙文写得生动,使之拨动阅卷者的心弦。下面的一些做法,可作为爱好记叙文写作学
期刊
一、素质教育是培养主体完满人格的教育  素质教育一方面开发人的潜能,体现教育的功能性价值,确立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关注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培养健全的人格并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因此,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主体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完满人格。  二、人格和人格教育  人格具有复杂性、稳定性、倾向性、独特性等品质。教师人格既包含教师群体应共有的普遍性的心理品质,又包含每位教师作为独特的个体所
期刊
“问题学生”的名号不知存在了多长时间,事实是,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听到这样一个称呼,然而,每一所学校确实都存在一些行为与学校要求格格不入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大多数教师都会感到束手无策而置之不管。  这让我想到了“皮格马利翁现象”。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十分钟情于自己创作的一座少女雕像,常常情不自禁地把她当成真人,天长日久,这座雕像最终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鲜活的女人。教育家称之为“
期刊
我国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诗歌举足轻重。  一、文学和音乐的关系  我国的唐诗在文学性和音乐性的关系上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从诗歌诞生之日起,我国的诗歌就和音乐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音乐和诗歌就是相伴而生的,到了唐朝,我国的古典诗歌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不仅在数量和质量大为突破,在艺术上也空前发展
期刊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对教师的要求亦越来越高,教师走专业化的道路已成趋势。对学校而言,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加快学校整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更是以人文态度关注教师个人发展的有力体现。  教师的专业发展既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内在需求,同时也离不开外在的驱动。  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小时候经常看武侠小说,书中真正的武林高手
期刊
语文是最富精神内涵的课程,她激情、智慧、博大和美好。她关注文化,关注生活,关注人生。语文学习,应该是师生间一段特殊的精神生命旅程。但是,有些人却认为语文课不必在乎学生的心灵成长,只关心字词句的训练就可以了,他们把这种语文教育思维、教学方式,美其名曰“专业性”、“专业尊严”,认为这才是语文本色。如果这也叫语文本色,那么学生的语文世界就是惨淡无色。  我们都承认,语文课是需要咀嚼文字的。但是,如果仅仅
期刊
鉴赏诗歌,首先要能够理解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诗歌的主旨往往是含蓄的,同时,诗歌的每一个字词、每一个诗句都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诗歌语言中往往会有一些信息对于主旨会有所暗示。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练就一双慧眼,注意捕捉关键信息,挖掘作品内涵。那么,诗歌中有哪些信息我们需要留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看标题,抓题眼  诗歌的标题往往对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有些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