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强国之路、富民之本。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素质低的状况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技能与素质,将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强大的发展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现代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文化和技能水平,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现代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是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指通过学习、培训、教育、管理等方式,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与发展战略,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长期以来,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根本,农村人力资源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主要力量,由于受到我国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长期缺失,加上建国初期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人口急剧膨胀,使得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诸多困难。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一)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农村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大,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0年我国总人口约13.4亿,其中农业人口6.7亿,占总人口的50.05%,农村富余劳动力近2亿。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大,增长速度快,开发潜力巨大。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5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约5亿,其中有近2亿富余劳动力,我国人口每年大约以1,3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绝大部分在农村。随着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今后我国每年还将净增600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这必将对社会就业、农村耕地、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巨大的压力,并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障碍。
(二)农村人力资源的行业分布不合理。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在农村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1%,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5%,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4%,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7∶1.5∶1.5。随着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分布格局有所改变,但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仍不合理。近2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让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转移的途径是流向城镇和就地转移。
(三)农村女性劳动力从业人数和比例上升。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2009年我国乡村从业人员中,女性劳动力为2.4亿,男性劳动力为2.5亿,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女性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从1980年的1.5亿上升到2009年的2.4亿;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也处于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45%到2009年的49%。这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拉动,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以青壮年为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从而出现农村女性劳动力从业人数增加的现象。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例的上升是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方面的一个新特点,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干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足。基层干部在思想上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部分基层干部非常注重物质资料生产状况,行动上追求看得见的政绩,忽视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然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则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强大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可见,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现代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和源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各级干部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举措,才能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抓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制度缺失。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影响,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聚集在城市里,农村许多制度缺失。如农村有效教育制度的缺失,优势教育资源被城市占有,造成农村受教育与城市受教育的不平等,适龄儿童失学率也高于城市。农村有效卫生医疗制度的缺失,使农民就医困难,造成身体素质下降。传统户籍制度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不成熟,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现有的土地制度,很难长期保护农民的土地收益,也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使用权和土地流转权。我国农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农村产业分布又比较集中,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在第一产业,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党中央在20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但在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落实情况不力,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很少,接受职业技术培训人数非常有限。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5.3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占32.7%、初中文化程度占49.5%、高中文化程度占9.8%、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2%,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以上。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一)强化基层干部思想认识。国家应制定各种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并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考核,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大力营造良好环境。各级政府要吸引各类教育资源投资开发农村人才,取消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限制,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吸引有志之士投身于现代农业,真正把人才引到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第一线,给农村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确保农民的知识、技能得到提高。我国已将人力资源开发列入施政纲领,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将其纳入当地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真正实现科教兴农。各级政府应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加大投入,在经费上给予支持,政策上给予倾斜。
(二)建立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管理体制和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智力保障。农村人才市场是沟通城乡人才交流的枢纽,是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合理配置人才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为导向,深化农村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加强农村人才市场建设,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从乡镇基层到省级,都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体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在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上,创建农村特色的人才再生机制,内部保留培养现有人才,提高其技术和文化水平,引进吸纳专才、特才,使农村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趋于合理和有效。
参考文献
[1]孙友然.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动因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2.1.
[2]宋美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分析[J].经济纵横,2012.3.
[3]沈晴,閻春,赵巧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广西农村经济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1.24.
[4]张祖军,曾伟.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若干问题探讨——以江西赣南A市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1.12.
(作者单位:山东曹县古营集镇财务结算中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现代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文化和技能水平,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现代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是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指通过学习、培训、教育、管理等方式,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与发展战略,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长期以来,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根本,农村人力资源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主要力量,由于受到我国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长期缺失,加上建国初期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人口急剧膨胀,使得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诸多困难。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一)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农村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大,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0年我国总人口约13.4亿,其中农业人口6.7亿,占总人口的50.05%,农村富余劳动力近2亿。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大,增长速度快,开发潜力巨大。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5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约5亿,其中有近2亿富余劳动力,我国人口每年大约以1,3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绝大部分在农村。随着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今后我国每年还将净增600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这必将对社会就业、农村耕地、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巨大的压力,并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障碍。
(二)农村人力资源的行业分布不合理。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在农村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1%,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5%,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4%,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7∶1.5∶1.5。随着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分布格局有所改变,但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仍不合理。近2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让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转移的途径是流向城镇和就地转移。
(三)农村女性劳动力从业人数和比例上升。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2009年我国乡村从业人员中,女性劳动力为2.4亿,男性劳动力为2.5亿,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女性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从1980年的1.5亿上升到2009年的2.4亿;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也处于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45%到2009年的49%。这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拉动,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以青壮年为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从而出现农村女性劳动力从业人数增加的现象。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例的上升是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方面的一个新特点,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干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足。基层干部在思想上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部分基层干部非常注重物质资料生产状况,行动上追求看得见的政绩,忽视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然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则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强大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可见,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现代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和源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各级干部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举措,才能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抓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制度缺失。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影响,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聚集在城市里,农村许多制度缺失。如农村有效教育制度的缺失,优势教育资源被城市占有,造成农村受教育与城市受教育的不平等,适龄儿童失学率也高于城市。农村有效卫生医疗制度的缺失,使农民就医困难,造成身体素质下降。传统户籍制度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不成熟,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现有的土地制度,很难长期保护农民的土地收益,也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使用权和土地流转权。我国农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农村产业分布又比较集中,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在第一产业,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党中央在20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但在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落实情况不力,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很少,接受职业技术培训人数非常有限。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5.3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占32.7%、初中文化程度占49.5%、高中文化程度占9.8%、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2%,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以上。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一)强化基层干部思想认识。国家应制定各种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并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考核,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大力营造良好环境。各级政府要吸引各类教育资源投资开发农村人才,取消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限制,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吸引有志之士投身于现代农业,真正把人才引到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第一线,给农村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确保农民的知识、技能得到提高。我国已将人力资源开发列入施政纲领,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将其纳入当地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真正实现科教兴农。各级政府应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加大投入,在经费上给予支持,政策上给予倾斜。
(二)建立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管理体制和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智力保障。农村人才市场是沟通城乡人才交流的枢纽,是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合理配置人才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为导向,深化农村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加强农村人才市场建设,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从乡镇基层到省级,都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体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在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上,创建农村特色的人才再生机制,内部保留培养现有人才,提高其技术和文化水平,引进吸纳专才、特才,使农村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趋于合理和有效。
参考文献
[1]孙友然.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动因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2.1.
[2]宋美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分析[J].经济纵横,2012.3.
[3]沈晴,閻春,赵巧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广西农村经济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1.24.
[4]张祖军,曾伟.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若干问题探讨——以江西赣南A市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1.12.
(作者单位:山东曹县古营集镇财务结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