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永新教授呼吁师生要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师生基本的生活方式。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他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阅读确实会让一个人的灵魂不空虚、头脑不愚钝;会让生活充满乐趣,充满生机。“人不读书,则尘俗生期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应该从小培养。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不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不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让书香浸润孩子的心灵。
1.以身示范,诱发学生读书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带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因此,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多“经典”,多读“精品”。“经典”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洗和考验,是给我们滋养和启迪最多的作品。“经典”包含着人类社会各个时代所积淀下来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具有无法替代的教育价值。读这样的书,可以“以一当十”、“事半功倍”。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说过“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另一方面还要多接触儿童文学、报刊杂志等,以便找到与学生共同的话题,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让书丰富孩子的生命。
2.作好介绍,指导学生选择好书
指导学生选择好书,使他们通过阅读,从小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既可提高自身的素质,又能培养良好的读书风气。如果缺少指导,学生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就会存在着盲目性的弊端。一味地以“有趣”为标准而忽略了其它层面,以致所选读的书籍品位低,甚至一些无益的书也成为学生的手中“常客”。为此,我们有责任把好书介绍给学生。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优秀的课外读物。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年级和这高年级的学生思维已由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可以选择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为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其次,要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资料,我们就要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相关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这样一来,学生阅读的兴趣就会大增。
3.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的一生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接近、了解和研究它,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养成学习和爱好的持久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可帮助学生尽快地驶上读书的快车道。
3.1 营造书香环境,渲染读书氛围。可以在校园中拉起“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等宣传标语;在走廊墙壁上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在学校橱窗中开辟“新书推荐”专栏;在“红领巾小广播”中播出名人读书事迹,也可开辟“读书时光”栏目介绍好书。此外,在班级设立图书角,摆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黑板报开辟“读书心得”专栏。这样,让学生一走进校园、来到教室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
3.2 开展读书活动,品尝读书乐趣。为确保学生阅读的热情经久不衰,让学生品尝到读书的乐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成为他们的终身行为,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好书推荐活动、讲故事比赛、读书摘抄展示、优秀读书笔记评比、知识竞赛、古诗文诵读赛、演讲比赛、读书板报及自编读书手抄报比赛等。这一系列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巩固阅读的成果,让学生享受到读书的快乐。
4.不拘形式,助推学生自主阅读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于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读书有法,但无定法”。读书的方法、方式因读物、因人而异。虽不能强求一律,但提供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给学生,帮助学生科学地掌握读书的基本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故此,语文教师应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处理好精读与粗读的关系,读与写的关系。读书应有一定的深度,又应注意保持适当的广度,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既要以读带写,又要以写促读。同时提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自由轻松地阅读,而不必拘泥于形式。例如,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概括主要内容、写读后感、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教师在指导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读书也是一种知识积累的活动,读书笔记理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 ,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倘若读到好文章,学生可以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学生可以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棵小草,或鸟兽虫鱼,给阅读平添了无限的情趣。只有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学生才能真正形成读书的能力,读出书的韵味,感受到书香的魅力。
5.营造阵地,拓展学生阅读范围
现在,不少小学的图书馆藏书数量严重不足。有的甚至把图书馆变成了“藏书馆”,仅作摆设而己,有的即使向学生开放了,也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要想方设法不断充实学校图书馆中适合少儿阅读的读物数量,营造图书馆育人的读书氛围。认真做好规划,定时向学生开放,便于学生借阅。要大力创建班级“图书角”,与图书馆相互补充。班级“图书角”是学生进行课余阅读活动的一大重要阵地。它投入少,收效大。也可减轻家长为学生购买课外书的经济负担。班级“图书角”在管理上可采取学生自主管理,建立班干部轮流值周管理制度。班级“图书角”阅读活动的开展,不仅扩大了学生阅读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自治和自理能力。
有诗人曾经说过:“在书香里跳跃的人生,一定是智慧的人生;在书香里浸润的生活,一定是美丽的生活。”为了让书香浸润孩子的心灵,学校和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创设氛围,点起读书的火苗,只要我们老师相机“添薪”,适时“浇油”,让学生踏着一路书香前行,相信终将形成燎原之势。
收稿日期:2013-08-10
1.以身示范,诱发学生读书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带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因此,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多“经典”,多读“精品”。“经典”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洗和考验,是给我们滋养和启迪最多的作品。“经典”包含着人类社会各个时代所积淀下来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具有无法替代的教育价值。读这样的书,可以“以一当十”、“事半功倍”。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说过“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另一方面还要多接触儿童文学、报刊杂志等,以便找到与学生共同的话题,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让书丰富孩子的生命。
2.作好介绍,指导学生选择好书
指导学生选择好书,使他们通过阅读,从小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既可提高自身的素质,又能培养良好的读书风气。如果缺少指导,学生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就会存在着盲目性的弊端。一味地以“有趣”为标准而忽略了其它层面,以致所选读的书籍品位低,甚至一些无益的书也成为学生的手中“常客”。为此,我们有责任把好书介绍给学生。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优秀的课外读物。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年级和这高年级的学生思维已由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可以选择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为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其次,要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资料,我们就要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相关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这样一来,学生阅读的兴趣就会大增。
3.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的一生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接近、了解和研究它,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养成学习和爱好的持久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可帮助学生尽快地驶上读书的快车道。
3.1 营造书香环境,渲染读书氛围。可以在校园中拉起“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等宣传标语;在走廊墙壁上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在学校橱窗中开辟“新书推荐”专栏;在“红领巾小广播”中播出名人读书事迹,也可开辟“读书时光”栏目介绍好书。此外,在班级设立图书角,摆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黑板报开辟“读书心得”专栏。这样,让学生一走进校园、来到教室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
3.2 开展读书活动,品尝读书乐趣。为确保学生阅读的热情经久不衰,让学生品尝到读书的乐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成为他们的终身行为,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好书推荐活动、讲故事比赛、读书摘抄展示、优秀读书笔记评比、知识竞赛、古诗文诵读赛、演讲比赛、读书板报及自编读书手抄报比赛等。这一系列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巩固阅读的成果,让学生享受到读书的快乐。
4.不拘形式,助推学生自主阅读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于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读书有法,但无定法”。读书的方法、方式因读物、因人而异。虽不能强求一律,但提供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给学生,帮助学生科学地掌握读书的基本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故此,语文教师应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处理好精读与粗读的关系,读与写的关系。读书应有一定的深度,又应注意保持适当的广度,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既要以读带写,又要以写促读。同时提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自由轻松地阅读,而不必拘泥于形式。例如,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概括主要内容、写读后感、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教师在指导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读书也是一种知识积累的活动,读书笔记理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 ,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倘若读到好文章,学生可以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学生可以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棵小草,或鸟兽虫鱼,给阅读平添了无限的情趣。只有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学生才能真正形成读书的能力,读出书的韵味,感受到书香的魅力。
5.营造阵地,拓展学生阅读范围
现在,不少小学的图书馆藏书数量严重不足。有的甚至把图书馆变成了“藏书馆”,仅作摆设而己,有的即使向学生开放了,也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要想方设法不断充实学校图书馆中适合少儿阅读的读物数量,营造图书馆育人的读书氛围。认真做好规划,定时向学生开放,便于学生借阅。要大力创建班级“图书角”,与图书馆相互补充。班级“图书角”是学生进行课余阅读活动的一大重要阵地。它投入少,收效大。也可减轻家长为学生购买课外书的经济负担。班级“图书角”在管理上可采取学生自主管理,建立班干部轮流值周管理制度。班级“图书角”阅读活动的开展,不仅扩大了学生阅读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自治和自理能力。
有诗人曾经说过:“在书香里跳跃的人生,一定是智慧的人生;在书香里浸润的生活,一定是美丽的生活。”为了让书香浸润孩子的心灵,学校和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创设氛围,点起读书的火苗,只要我们老师相机“添薪”,适时“浇油”,让学生踏着一路书香前行,相信终将形成燎原之势。
收稿日期:2013-08-10